《聖濟總錄》~ 卷第六十三 (3)
卷第六十三 (3)
1. 痰飲統論
論曰人之有形,借水飲以滋養;水之所化,憑氣脈以宣流,蓋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溉灌周身,三焦氣澀,脈道閉塞。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聚成痰飲,為病多端。古方論飲病有四。即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也。
白話文:
人之所以有形體,需要靠喝水來滋養。水經由氣血脈絡的運化,運行到全身各處。三焦是水谷的通道,也是氣血脈絡的總樞紐。當三焦功能正常,氣血脈絡通暢,水液就能夠正常運行,並轉化為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但是,如果三焦氣機鬱結,脈道閉塞,水液就會停滯,不能正常運行,積聚成痰飲,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古代醫書中將飲病分為四種,分別是痰飲、懸飲、溢飲和支飲。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水流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其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此即見飲疾大概多為此者,然又有五飲。及水在五臟,病各立名不同,與夫聚而不散曰留飲;僻於脅肋曰癖飲;流移不定曰流飲;沉伏於內曰伏飲;因酒而成曰酒癖。寒多即曰冷痰。
白話文:
這個人原本肥胖,現在消瘦。水在腸道中流動,發出淅瀝瀝的聲音,稱為痰飲。水流到肋下,咳嗽吐痰引發疼痛,稱為懸飲。飲水在體內流動,流到四肢,本應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沉重疼痛,稱為溢飲。這個人咳嗽、呼吸急促、氣短,不能平臥,身體像腫脹一樣。稱為支飲。以上為飲病的大概,還有五種飲。水在五臟中,因而在五臟的病名各不相同,聚而不散的稱為留飲;偏於脅肋的稱為癖飲;流動不定 的稱為流飲;沉伏在體內的稱為伏飲;因飲酒而造成的稱為酒癖。寒症多的則稱為冷痰。
熱多即曰熱痰,病雖多端,悉由三焦不調,氣道痞澀而生病焉。是以氣行即水行。氣滯即水滯,故知飲之為病。在人最多,善療此者,要以宣通氣脈為先,則水飲無所凝滯。所以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以人之氣血得溫則宣流也。及其結而成堅癖,則兼以消痰破飲之劑攻之。
白話文:
如果體內熱氣過盛,就稱為熱痰。雖然疾病種類繁多,但大多數都源於三焦失調,導致氣道阻塞不通而生病。因為氣的運行就如同水的流動,氣停滯,水也會停滯,因此我們知道喝水過多也會導致疾病。在人體中,這種病症最常見,要治療它,必須首先疏通氣脈,這樣水飲就不會停滯。所以治療痰飲,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理,因為人體的氣血溫暖就能流通。如果痰飲凝結形成堅硬的病變,就要配合消痰破飲的藥物來攻治。
2. 痰癖
論曰痰癖之病。由三焦氣不升降,水飲停滯,流於脅下,寒氣乘之。則令脅肋堅脹,按之有水聲,有時而痛,妨害食飲,久不治,令人羸瘦,故謂之痰癖。
治痰癖。脅肋刺痛。勻氣寬膈。枳殼丸方
白話文:
古文:論曰痰癖之病,由三焦氣不升降,水飲停滯,流於脅下,寒氣乘之,則令脅肋堅脹,按之有水聲,有時而痛,妨害食飲,久不治,令人羸瘦,故謂之痰癖。
痰癖是一種疾病,是由於三焦氣機不升不降,水液停滯,流向脅下,寒氣乘虛而入造成的。它會導致脅肋堅硬腫脹,按壓時有水聲,有時會疼痛,妨礙飲食,長期不治,會讓人消瘦,因此稱為痰癖。
枳殼(去瓤麩炒),人參,五味子,柴胡(去苗各半兩),石斛(去根),訶黎勒皮,甘草(炙銼各一分)
白話文:
枳殼(去除果核,麩炒),人參,五味子,柴胡(去除苗,各半兩),石斛(去除根),訶黎勒皮,甘草(炙烤並切碎,各一分)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後生薑湯下。
治痰癖,咽嗌不利,及大腸澀滯嗽涎皂莢檳榔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七味藥材搗爛成粉末,再加入蜂蜜製成丸劑,大小約為梧桐子的大小。每次服用10到15粒,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皂莢(去皮並子銼),半夏(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半兩以上三味用醋一升煮盡為度慢火炒焦搗末),巴豆(二十一枚去皮用醋一升半慢火熬透心紫色為度水淘曝乾研)檳榔(銼搗半兩)
白話文:
-
皁莢(去掉外皮並把種子磨碎):一兩
-
半夏(一種中藥材):一兩
-
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和尖端,取出雙仁,總共半兩以上,這三味藥用一升醋煮透,然後用文火炒焦,搗成粉末)
-
巴豆(二十一枚,去掉外皮,用一升半醋慢火熬透,熬到紫色的時候就可以,然後用清水洗淨,曬乾,磨成粉末)
-
檳榔(磨碎搗碎,半兩)
上五味。研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兩丸,臨臥生薑湯下。
治痰癖。醋心吐沫,食飲不消。氣逆脹滿,大腹丸方
白話文:
取上方五種藥材,研磨均勻,用煉過的蜂蜜調合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丸,最多可服兩丸,睡前用生薑湯送服。
治療痰癖,心口酸痛吐沫,飲食不消化。氣逆脹滿,使用大腹丸方。
大腹(連皮銼),檳榔(生用),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研各三兩),高良(薑三半)
上四味。除研外,搗羅為末,入研藥令勻,煉蜜丸如彈丸大,每服一丸嚼破,生薑湯下,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
大腹(連皮銼): 指豬肚,連同豬皮一起切碎。
-
檳榔(生用): 指檳榔的果實,生吃。
-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研各三兩): 將桃仁用沸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頭,然後炒至金黃色,研磨成粉,各取三兩。
-
高良(薑三半): 指生薑,取三片。
治痰癖,及飲酒停痰,積聚不利,嘔吐,目視䀮䀮。耳聾,腸中水聲,消飲白朮丸方
白話文:
治療痰癖、飲酒引起痰停、積聚成疾、不利嘔吐、眼視昏花、耳聾、腸中水聲、消化飲食的白術丸配方。
白朮,半夏(湯洗去滑焙各三兩),枳殼(去瓤麩炒四兩),乾薑(炮二兩)
白話文:
白朮、半夏(用沸水洗去黏液,再用文火烤乾,各三兩),枳殼(去除果瓤,用麩炒至四兩),乾薑(炮製至二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治痰癖脅痛,水飲不消,五飲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調合成丸,每個丸子大小如梧桐樹的種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用溫熱的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用於治療痰濕引起的側胸疼痛,以及體內水分代謝不良的症狀。
青橘皮(湯浸去白),京三稜(醋浸銼),烏梅肉(各一兩),酸石榴(生椎二枚),大戟,甘遂,芫花,巴豆(去油各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豉,五靈脂,苦葶藶(各一兩)
白話文:
青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
京三稜(用醋浸泡切碎)
烏梅肉(各一兩)
酸石榴(生石榴兩枚)
大戟、甘遂、芫花、巴豆(去除油脂,各半兩)
杏仁(用湯浸泡去除皮尖,留下兩仁)
豉、五靈脂、苦葶藶(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除巴豆外,以水一斗,同煮水盡焙乾,搗羅為末,別研巴豆拌勻,醋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嚼棗裹藥乾嚥下,食後服。
治痰癖。胸膈不快,利膈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物中,除了巴豆之外,把其它的藥物和一斗水一起煮,煮到水都蒸發完,然後將藥物曬乾,搗碎成粉末。另外將巴豆研磨成細末,和藥粉均勻混合在一起。用醋麵糊和藥粉做成丸劑,每個藥丸的大小如同綠豆。每次服用一丸藥,將藥丸用棗泥包起來後,乾吞下去。要在飯後服用藥丸。
牽牛子(微炒),皂莢(去皮酥炙各四兩),白礬(燒令汁枯一兩),半夏(湯洗去滑七遍),葶藶子(隔紙炒各二兩),丹砂(研),鉛白霜(各一兩)
白話文:
牽牛子(稍微炒一下),皁莢(去皮,然後用火烤酥,各四兩),白礬(燒到水分蒸發呈粉末,一兩),半夏(用湯洗七次,去掉滑膩感),葶藶子(隔著紙炒,各二兩),丹砂(研磨成粉),鉛白霜(各一兩)
上七味。搗研為末,生薑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後荊芥湯下十五丸。
治痰癖。脅下硬痛,嘔吐痰飲。玉粉丸方
白話文:
七種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生薑汁和成丸,大小如同梧桐子,飯後用荊芥湯送服十五丸。
凝水石(四兩炭火煅及三五時辰取出於地坑內安放蓋令出火毒一復時以溫水飛研如粉取二兩),膩粉(半兩),粉霜(別研銼一兩),白礬(枯過),半夏曲(各三分)
白話文:
-
凝水石(用四兩的炭火鍛燒,燒到三到五個時辰後,取出放到地坑裡,封閉起來,讓它把火毒排出。待它冷卻後,用溫水研磨成粉末,取二兩。)
-
膩粉(半兩)
-
粉霜(另磨成碎末,取一兩)
-
白礬(經過烘烤後)
-
半夏曲(各取三分)
上五味。同研細,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後溫水下三丸,取轉積滯者,七丸至十丸,欲微利者五丸。
治一切風冷,痰飲堅癖,痎瘧等疾。久療不瘥者,三建散方
白話文:
取上述五種藥材,共同研磨成細末,用煮熟的麵糊調合成藥丸,大小如同梧桐子。飯後用溫水吞服三丸,若要清除體內積滯,可服用七丸到十丸;若想輕微通便,則服用五丸。
此方用於治療各種風寒、痰濕固結、瘧疾等病症。對於長期治療無效的情況,可使用三建散的處方。
芫花(醋炒),桔梗(炒),紫菀(去土),大戟,烏頭(炮裂去皮臍),五加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天雄,炮裂(去皮臍),白朮,王不留行,蕘花,狼毒,莽草,栝蔞,蔓荊實(挼去皮),躑躅,麻黃(去根節),白芷,荊芥(穗),茵芋(各二兩半),石斛(去根),人參,石南,石長生,車前子(各一兩三分),萆薢(三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蛇床子(炒),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藜蘆(一兩一分),狗脊(去毛),肉蓯蓉(酒浸去粗皮焙),秦艽(去苗土各一兩),山芋,細辛(去苗葉),熟乾地黃(焙),當歸(銼焙),薏苡仁,芎藭,杜仲(去粗皮銼炒),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黃耆(細銼),乾薑炮,芍藥,桂(去粗皮),山茱萸,黃芩(去黑心),吳茱萸湯(洗焙微炒),五味子,柏子仁,遠志去心,防己,蜀椒(去閉口者及目微炒出汗),獨活(去蘆頭),牡丹皮,陳橘皮湯(去白焙),木通(銼),藁本(去苗土),柴胡(去苗),菖蒲,赤茯苓(去黑皮),續斷,食茱萸,巴戟天(各三分)
白話文:
芫花(用醋炒),桔梗(炒),紫菀(去掉泥土),大戟,烏頭(炮裂後去掉皮和肚臍),五加皮,附子(炮裂後去掉皮和肚臍),天雄(炮裂後去掉皮和肚臍),白朮,王不留行,蕘花,狼毒,莽草,栝蔞,蔓荊子(擦除皮),躑躅,麻黃(去掉根和節),白芷,荊芥(穗),茵芋(各二兩半),石斛(去掉根),人參,石南,石長生,車前子(各一兩三分),萆薢(三分),牛膝(去掉嫩苗,用酒浸泡,切片,烤焙),蛇牀子(炒),菟絲子(用酒浸泡一宿,另外搗碎),藜蘆(一兩一分),狗脊(去掉毛),肉蓯蓉(用酒浸泡,去掉粗皮,烤焙),秦艽(去掉嫩苗和泥土,各一兩),山芋,細辛(去掉嫩苗和葉子),熟乾地黃(烤焙),當歸(切碎,烤焙),薏苡仁,芎藭,杜仲(去掉粗皮,切碎,炒),厚朴(去掉粗皮,用生薑汁炙烤),黃耆(切碎),乾薑炮,芍藥,桂枝(去掉粗皮),山茱萸,黃芩(去掉黑心),吳茱萸湯(洗淨,烤焙,稍稍炒一下),五味子,柏子仁,遠志去掉心,防己,蜀椒(去掉閉口和嫩芽,微炒至出汗),獨活(去掉蘆頭),牡丹皮,陳橘皮湯(去掉白色,烤焙),木通(切碎),藁本(去掉嫩苗和泥土),柴胡(去掉嫩苗),菖蒲,赤茯苓(去掉黑皮),續斷,食茱萸,巴戟天(各三分)。
上六十四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溫湯調下。
治頭目不利。痰逆噁心,升降氣道,寬利胸膈,消痰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六十四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服。
治療頭目不清、痰多反胃、氣機不順、胸悶不舒。此為消痰丸的配方。
木香,草豆蔻(去皮),檳榔(銼),青橘皮(去白),半夏(湯煮至軟切焙乾),乾薑(炮各一兩)
上六味。同搗羅為末,浸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熟水下。
白話文:
木香、草荳蔻(去除表皮)、檳榔(切片)、青橘皮(去除白色部分)、半夏(以湯煮至軟,切片後烘乾)、乾薑(炮製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