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六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二 (5)

1. 膈氣宿食不消

論曰飲食入於胃而化於脾。脾胃和調。則水穀易腐,若脾胃虛寒。即傳化不時,新陳蘊積。況膈氣之人,氣道久澀。是致噫氣酸臭,痞滿噎塞。而苦宿食不消也。

白話文:

飲食經過胃而轉化到脾,脾胃功能調和,那麼水榖易於腐化。如果脾胃虛寒,那麼傳化就不及時,新陳代謝的物質就會積聚,何況有膈氣的人,氣道乾燥已久,因此會產生噫氣酸臭,胸悶氣短堵塞。而痛苦於隔夜的食物不消化。

治膈氣宿食不消,痰毒虛氣。飲食無味。壯熱憎寒,霍亂吐逆。人參茯苓湯

白話文:

治療隔膜氣滯、宿食不消、痰毒虛弱的氣。飲食無味。壯熱、怕冷、霍亂、嘔吐。人參茯苓湯的藥方

組成

  • 人參3錢
  • 茯苓3錢
  • 陳皮3錢
  • 半夏3錢
  • 生薑3片
  • 大棗3枚

製法

將所有藥材洗淨,加水煎煮至藥液濃縮為原來的三分之一即可。

服用方法

每日三次,飯前服用。

功效

本方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化濕、化痰止嘔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隔膜氣滯、宿食不消、痰毒虛弱的氣。症狀包括飲食無味、壯熱、怕冷、霍亂、嘔吐等。

人參(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黃耆白朮乾薑(炮),前胡(去蘆頭),甘草(炙),訶黎勒皮,枇杷葉(拭去毛),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麻黃(去根節),桂(去粗皮),益智子(去皮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二兩),赤茯苓(去掉黑皮一兩半),附子(炮裂後去掉皮和肚臍),黃耆,白朮,乾薑(炮過的),前胡(去掉蘆頭),甘草(炙過的),訶黎勒皮,枇杷葉(擦掉毛),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外皮,再烘烤),麻黃(去掉根和節),桂皮(去掉粗糙的外皮),益智子(去掉皮,各取一兩)

上一十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脾泄氣痢,及傷寒三日外。要出汗,並三服。衣被蓋出汗。不計陰陽二毒,食毒、傷寒。並能療之。

白話文:

將上述十四種藥材粗略搗碎篩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劈開。一起煎煮至七分熟,去除渣滓,溫熱服用。如果是脾臟虛弱引起的腹瀉,或傷寒超過三天,想要出汗,可服用三劑。蓋上被子出汗。無論是陰、陽兩毒、食物中毒或傷寒,都可以治療。

治膈氣。宿食不消。胸膈痞滿。心腹脹痛。建中湯

草豆蔻(去皮),陳曲(炒),麥糵(炒),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熟),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白朮,乾薑(炮各一兩),蘹香子(炒),木香(各半兩)

白話文:

草豆蔻(去除果皮):1兩

陳曲(炒熟):1兩

麥糵(炒熟):1兩

厚朴(去除粗糙的樹皮,用生薑汁浸泡後炙熟):1兩

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然後焙乾):1兩

白朮:1兩

乾薑(炮製方法燒焦,直到表皮顏色變黑):1兩

蘹香子(炒熟):0.5兩

木香:0.5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入生薑三片。棗二枚劈破。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膈氣宿食不消。溫脾胃。除積冷。磨脾散

木香,人參,附子(炮裂去皮臍),甘草(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二兩),草豆蔻(去皮),乾薑(炮各一分),陳曲(炒),麥糵(炒各一兩)

白話文:

  • 木香:溫熱、苦澀,具有芳香化氣、行氣止痛的作用。

  • 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具有補氣、生津、止渴的作用。

  • 附子(炮裂去皮臍):性大熱、味辛甘、有毒,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的作用。

  • 甘草(炙):性平、味甘,具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的作用。

  • 赤茯苓(去黑皮各二兩):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

  • 草豆蔻(去皮):性溫、味辛,具有芳香化濕、行氣止痛的作用。

  • 乾薑(炮):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散寒回陽的作用。

  • 陳曲(炒):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行氣消食的作用。

  • 麥糵(炒):性平、味甘,具有益氣斂汗、生津止渴的作用。

上九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入鹽點服。不拘時。

治膈氣宿食不消,草豆蔻散

草豆蔻(去皮),高良薑(炮),陳曲(炒),麥糵(炒),木香(各一兩),訶黎勒(炮去核),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烏梅肉(炒),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草豆蔻(去除外皮),高良薑(炮製過),陳曲(炒過),麥麩(炒過),木香(各一兩),訶黎勒(炮製過,去除果核),陳橘皮(用湯浸泡後去除白色外皮,再烘烤),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烏梅肉(炒過),甘草(炙烤過,各半兩)

上一十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入鹽點服,空心食前。

治膈氣宿食不消。氣攻兩脅痛。口內唾痰,心胸不快,參曲散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熟),枳殼(去瓤麩炒),桂(去粗皮),甘草(炙),陳曲(炒黃),訶黎勒皮,白朮,乾薑(炮),京三稜(煨熟),白檳榔(銼),木香(各三分)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去掉黑色外皮)、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塗上生薑汁烤熟)、枳殼(去除果瓤,用麩皮炒熟)、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甘草(烤乾)、陳曲(炒成黃色)、訶黎勒果皮、白朮、乾薑(炮製後)、京三稜(煨熟)、白檳榔(銼碎)、木香(各取三分)

上一十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入鹽點服,空心食前。

治膈氣宿食不消。散寒邪。溫脾胃。附子丸

附子(炮裂去皮臍),丹砂(各一兩研細如粉留一半為衣),檳榔(銼碎半兩),丁香(一錢),杏仁(二十八枚去),皮尖(雙仁別研成膏

白話文:

  • 附子(炮裂後去掉表皮和臍),丹砂(各一兩,研磨成細粉,留一半作為藥衣)。

  • 檳榔(切碎,半兩)。

  • 丁香(一錢)。

  • 杏仁(二十八枚,去掉尖端)。

  • 皮尖(雙仁,分別研磨成膏)。

上五味。搗研極細和勻。煉蜜為丸。梧桐子大。丹砂為衣。每服三丸至五丸。先嚼棗一枚,裹藥丸乾嚥後,以少生薑湯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均勻混合。加入煉過的蜂蜜,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劑。再以丹砂作為外衣。每次服用三到五丸,在服用藥丸之前先嚼一顆棗子,再將藥丸乾嚥下去,然後喝少量生薑湯送服,服用時間不限。

治膈氣。宿食不消,養胃丸

厚朴(去粗皮銼作小塊一斤),丁香(半斤),生薑(五斤取自然汁於銀石器內同厚朴文火煮盡薑汁炒令乾),白朮(一十兩),人參(一十兩)

白話文:

厚朴:去除粗糙的表皮,切成小塊,重量約一斤。

丁香:重量約半斤。

生薑:取五斤生薑,將其榨出自然汁液,在銀石器皿中與厚朴一起用文火煮到薑汁完全煮盡,然後炒至乾燥。

白朮:重量約十兩。

人參:重量約十兩。

上五味。搗羅為末。以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

治膈氣。宿食不消。消積滯。進飲食。硇砂丸

硇砂(一兩研碎以漿水一大盞化去沙石入銚子內熬盡漿水卻入好酒半升重熬如膏),山芋(四兩),木香,肉豆蔻(去皮),檳榔(銼各半兩)

白話文:

硃砂(一兩,研成細末,用一大杯漿水溶解,去除沙子和石頭,放入銚子內煮,直到漿水煮乾,然後加入半升好酒,再次煮至膏狀)。

山藥(四兩)。

木香,肉豆蔻(去皮),檳榔(各半兩,切碎)。

上五味。搗羅為細末。以硇砂膏搜和令勻。卻以好酒半盞。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後良久溫酒下。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搗成細末,加入研磨成膏的硃砂,混合均勻。再加入半盞好酒,煮麵糊,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到十五粒,飯後一段時間,用溫酒送服。

治膈氣。宿食不消,麥糵散

麥糵(四兩炒),芎藭,白芷,蘹香子(炒),烏藥(各一兩半),莎草根(炒去毛),桔梗(炒),縮砂(去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紅豆蓬莪朮(炮),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熟),人參(各一兩),白朮(三兩),木香(二錢),訶黎勒皮(半兩),蒼朮(米泔浸一宿麩炒三兩)

白話文:

  • 炒麥麩(四兩)

  • 川芎、白芷、炒蘹香子、烏藥(各一兩半)

  • 炒莎草根、炒桔梗、去皮縮砂、湯浸去白焙的陳橘皮(各一兩)

  • 紅豆、炮蓬莪朮、去粗皮的桂皮、用生薑汁炙熟的厚朴、人參(各一兩)

  • 白朮(三兩)

  • 木香(二錢)

  • 訶黎勒皮(半兩)

  • 用米泔水浸泡一宿、用麩炒的蒼朮(三兩)

上一十八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陳米飲或鹽湯調下。不計時候。

治膈氣宿食不消。厚朴湯

厚朴(去粗皮銼一兩半生薑汁浸一宿炒令紫),草豆蔻(去皮),桂(去粗皮),高良薑五味子(各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甘草(炙),麥糵(炒),柴胡(去苗),人參,麻黃(去根節煮掠去沫焙),陳曲(炒),訶黎勒炮(去核各一兩),益智(炒去皮),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二兩),乾薑(炮一分)

白話文:

厚朴:去除粗皮,剁碎,用一兩半生薑汁浸泡一晚,炒至變成紫色。

草豆蔻:去除果皮。

桂枝:去除粗皮。

高良薑:洗淨即可。

五味子:各取半兩。

青橘皮:用沸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焙乾。

陳橘皮:用沸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焙乾。

甘草:炙烤至表面焦黃。

麥糵:炒熟。

柴胡:去除根莖。

人參:洗淨即可。

麻黃:去除根部,煮沸後撇去浮沫,焙乾。

陳曲:炒熟。

訶黎勒炮:炮製後去除果核,各取一兩。

益智:炒熟後去除果皮。

烏頭:炮裂後去除皮和臍,各取二兩。

乾薑:炮製後取一分。

上一十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