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六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二 (2)

1. 膈氣咽喉噎塞

論曰膈氣噎塞者。由憂思過甚。氣結不通。肺胃虛弱。氣留肓膜。則結滯於胸膈。故升降痞塞。蓋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若氣塞不通。則咽喉噎悶。狀若梅核。咽納有妨。故謂之膈氣咽喉噎塞也。況肺氣上通於喉嚨。胃脈外連於咽嗌。若使上下升降。肺胃和平。則陰陽調順。膈氣自散矣。

白話文:

論述說,膈氣噎塞的成因,是因憂慮思慮過多,導致氣結不暢,肺胃虛弱,氣血停滯於肓膜之間,進而形成胸膈的結滯,造成升降失調,痞塞不通。

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若氣體受阻不通,就會導致咽喉噎悶,感覺好像有梅核卡在喉嚨,進食時感到不順暢。這就是所謂的膈氣咽喉噎塞。

肺氣向上通於喉嚨,胃脈向下連於咽嗌,如果上下升降的功能失調,肺胃不能協調,就會導致陰陽失衡,膈氣自然無法散去。

治諸膈氣,心胸煩結。噎塞不通。飲食日減。檳榔湯

檳榔(銼),訶黎勒皮(炒),蓽澄茄赤茯苓(去黑皮),人參,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甘草(炙銼),沉香(銼),麥糵(炒),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京三稜(炮銼),白朮(等分)

白話文:

  1. 檳榔(研碎)

  2. 訶黎勒皮(炒熟)

  3. 蓽澄茄

  4. 赤茯苓(去除黑色外皮)

  5. 人參

  6. 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掉白色的部分,再焙乾)

  7. 甘草(炙烤研碎)

  8. 沉香(研碎)

  9. 麥糵(炒熟)

  10. 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炙烤)

  11. 京三稜(炮製研碎)

  12. 白朮(等量)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二片。大棗二枚劈。煎取七分。去滓溫服。日三夜一。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粗略地搗碎後,以篩網過濾。每次服用三錢,水一茶杯,生薑兩片,大棗兩枚劈開。煎煮到藥液剩下七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治膈氣,咽喉噎塞,咳嗽上氣。痰盛喘滿,氣道痞滯,不得升降。乾嚥妙功丸

白話文:

治療橫膈膜氣滯,咽喉阻塞,咳嗽氣喘。痰液過多,氣喘胸悶,氣道阻塞,無法正常呼吸。乾嚥妙功丸配方

硼砂(研抄末二錢匕),丹砂(研抄末四錢),硇砂(飛研抄末一錢),巴豆霜(抄末三錢匕),桂末,益智仁(末各半兩)

白話文:

  • 硼砂:研磨成細末,兩錢的份量

  • 丹砂:研磨成細末,四錢的份量

  • 硇砂:飛練並研磨成細末,一錢的份量

  • 巴豆霜:研磨成細末,三錢的份量

  • 桂末:半兩的份量

  • 益智仁:研磨成細末,半兩的份量

上六味,拌和令勻。用糯米粥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或兩粒。食後臨寢乾嚥。

白話文:

將六味中藥材混合均勻。使用糯米粥將藥材和成丸狀,大小如同芝麻。每次服用一到兩粒藥丸。在飯後睡覺前乾吞藥丸。

治膈氣咽塞。憂結不散。人參湯

人參,赤茯苓(去黑皮),白朮,桂(去粗皮),訶黎勒皮(炒-),京三稜(炮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銼),檳榔(銼各一兩),木香(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

白話文:

人參、赤茯苓(去掉黑皮)、白朮、桂皮(去掉粗皮)、訶黎勒皮(炒熟)、京三稜(炮製後切碎)、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白色外皮,烘焙)、枳殼(去掉果肉和麩皮,炒熟)、甘草(炙烤後切碎)、檳榔(切碎,各一兩)、木香(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二夜一。

治諸膈氣。冷熱不調。喜怒無度。胸中咽塞。不思飲食。或憂思過甚。不足之氣。蘊積心臆。日漸消瘦。大腹湯

白話文:

治療各種膈氣。冷熱不調。喜怒無度。胸中咽塞。不思飲食。或者憂思過度。不足之氣。積聚在心臟和胸中。日漸消瘦。大腹湯的藥方

大腹皮(切),檳榔(銼),木通(銼),防己,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紫蘇莖葉,桑根白皮(銼),甘草(炙銼),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草豆蔻(去皮),丁香皮(銼),大黃(銼炒各半兩),木香(一分)

白話文:

  • 大腹皮(切碎)

  • 檳榔(銼碎)

  • 木通(銼碎)

  • 防己(切片)

  • 青橘皮(在熱水中浸泡後,取出焙乾)

  • 紫蘇莖葉(切碎)

  • 桑根白皮(銼碎)

  • 甘草(炙熱後切碎)

  • 枳殼(去瓤麩,炒至各一兩)

  • 草豆蔻(去皮)

  • 丁香皮(銼碎)

  • 大黃(銼碎,炒至半兩)

  • 木香(一分)

上一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二片。大棗一枚劈。同煎七分。去滓溫服。日三夜一。治膈氣。咽喉噎塞。萬靈木香丸

白話文:

以上十三味藥材,搗碎篩勻。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生薑兩片,大棗一枚劈開。一起煎煮至七分,去掉渣滓,溫服。每天三次,晚上一次。用於治療膈氣、咽喉阻塞。萬靈木香丸方。

木香(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臍一枚),檳榔(銼一兩),縮砂(去皮),乾薑(炮),桂(去粗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肉豆蔻(去殼),蘹香子(炒各半兩)

白話文:

  • 木香 (一分):木香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芳香開胃、行氣止痛等功效。

  • 附子 (炮裂去皮臍一枚):附子是一種有毒的中藥材,但經過炮製後可以去除毒性,具有溫腎壯陽、止瀉止痛等功效。

  • 檳榔 (銼一兩):檳榔是一種常見的棕櫚科植物,具有行氣消積、殺蟲止癢等功效。

  • 縮砂 (去皮):縮砂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等功效。

  • 乾薑 (炮):乾薑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等功效。

  • 桂 (去粗皮):桂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

  • 陳橘 (皮湯浸去白焙):陳橘是一種柑橘類水果,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等功效。

  • 肉豆蔻 (去殼):肉豆蔻是一種熱帶植物的種子,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等功效。

  • 蘹香子 (炒各半兩):蘹香子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等功效。

上九味搗羅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丹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茶酒亦得。不計時候。

白話文:

將以上九種中藥搗成細末。用醋煮麵粉糊。做成像梧桐子一樣大的丸劑。用丹砂做外衣。每次服用二十粒。用生薑湯送服。茶或酒也可以。不限服藥時間。

治膈氣。咽喉噎塞。不下飲食。丁香丸

丁香,木香(各一錢),檳榔(銼),青橘皮(去白醋浸半日控乾炒令黃色各一分),京三稜(炮銼),芫花(醋浸一宿控乾炒令黃色各半兩),五靈脂(一兩),香墨(燒令煙盡候通赤放冷秤一錢)

白話文:

丁香、木香(各一錢)

檳榔(銼碎)

青橘皮(用白醋浸泡半日後取出控乾,然後炒至黃色,分量各一分)

京三稜(炮製後銼碎)

芫花(用醋浸泡一宿後取出控乾,然後炒至黃色,分量各半兩)

五靈脂(一兩)

香墨(將其燃燒至煙霧散盡,然後讓其冷卻後稱重,取一錢)

上八味。同搗羅為末。再羅過。肥巴豆七粒。去皮心膜。細研如膏。塗於新瓦上。出油令盡、細研。與前藥末同研。拌令極勻。用水煮白麵糊和劑。硬軟得所。丸如大麻子大。令乾。每服五丸至七丸。生薑湯下。不計時候。

白話文:

將以上八味藥材一起搗碎成粉末,再次過篩。取七粒肥大的巴豆,去掉外皮和膜,細研成膏狀。將膏塗在新的瓦片上,讓油全部滲出,然後細研。將研好的巴豆膏與前一種藥粉混合,拌勻。用煮好的白麵糊和劑,使其硬度適中。將藥糊製成像大麻子大小的丸劑,晾乾。每次服用五到七粒,用生薑湯送服,不限時間。

治膈氣咽喉噎塞。心煩嘔逆。不進飲食。人參丸

人參,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枇杷葉(去毛炙),檳榔(銼各一兩),半夏(淡漿水煮三二十沸切碎半兩)

白話文:

  1. 人參:使用人參。

  2. 厚朴:將厚朴的粗皮去除,用生薑汁炙烤。

  3. 枇杷葉:將枇杷葉的絨毛去除,炙烤。

  4. 檳榔:將檳榔搗碎,用量為一兩。

  5. 半夏:將半夏用淡漿水煮沸三二十次,切碎,用量為半兩。

上五味。搗羅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不拘時服。

治膈氣。咽喉噎塞。煩悶嘔吐。心胸痞滿。腹脅膨脹。不思飲食。安息香煎丸

白話文:

治療膈肌氣滯。咽喉堵塞。心煩煩悶嘔吐。心胸悶脹。腹部和脅部腫脹。不想吃東西。安息香煎丸配方

安息香(別研半兩),木香,沉香(各一兩),訶黎勒皮(炮二兩),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肉豆蔻仁,縮砂仁,芍藥,蓽澄茄,蘹香子(微炒),益智(去皮炒),五味子(微炒),白豆蔻仁,芎藭,當歸(切焙),丁香皮(銼),蓬莪朮(炮銼),京三稜(炮銼),莎草根(去毛),檳榔(銼各一兩半),硇砂(別研半兩),阿魏(一分細研用白麵少許和作餅子炙令香熟)

白話文:

安息香(研磨成粉狀,半兩),木香,沉香(各一兩),訶黎勒皮(炒熟,二兩),桂枝(去除粗皮),白茯苓(去除黑皮),肉豆蔻仁,縮砂仁,芍藥,蓽澄茄,蘹香子(微炒),益智(去除皮,炒熟),五味子(微炒),白豆蔻仁,芎藭,當歸(切片並焙乾),丁香皮(切碎),蓬莪朮(炒熟並切碎),京三稜(炒熟並切碎),莎草根(去除毛),檳榔(切碎,各一兩半),硇砂(研磨成粉狀,半兩),阿魏(研磨成粉末狀後,加入少量麵粉和成餅狀,烘烤至香味濃鬱)。

上二十三味。除別研外。搗羅為末。再同研勻。用蜜三十兩,。煉熟和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細嚼。溫酒或生薑鹽湯下。不拘時。

白話文:

以上二十三味藥,除了那些單獨研磨的藥以外,其餘的藥搗碎成粉末,再與單獨研磨的藥一起研磨均勻。用三十兩蜂蜜,熬製成熟,和藥粉一起製成丸藥,每個藥丸的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丸,細細咀嚼。用溫酒或生薑鹽湯送服。不限服用時間。

治膈氣噎塞。不入飲食。導氣散

虎頭王字骨(酥炙),蓽茇(微焙),人參,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羚羊角

白話文:

  • 虎頭王(骨):酥炙法:將虎頭王骨用酥炙至焦黃,取出後研成細末。

  • 蓽茇:微焙法:將蓽茇微焙至焦黃,取出後研成細末。

  • 人參:直接研成細末。

  •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去粗皮生薑汁炙銼法:將厚朴去粗皮,然後用生薑汁炙至焦黃,取出後研成細末。

  • 羚羊角屑:直接研成細末。

上五味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水調。臨臥食後服。

治膈氣噎塞。脾胃虛冷。瘦劣。不下食。京三稜丸方

京三稜(炮銼),訶黎勒(煨去核),木瓜(焙),鱉甲(醋炙去裙襴),玳瑁(鎊各三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枳實(去瓤麩炒),乾薑(炮),白朮,昆布(湯浸去咸焙),赤茯苓(去黑皮),木香(各半兩)

白話文:

  • 京三稜 (炮銼):炮製的草烏、附子、川烏

  • 訶黎勒 (煨去核):煨熟的訶黎勒,去除種核

  • 木瓜 (焙):烘烤過的木瓜

  • 鱉甲 (醋炙去裙襴):用醋炙過的鱉甲,去除裙襴

  • 玳瑁 (鎊各三分):搗碎的玳瑁,每種各取三分

  • 桃仁 (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皮尖和雙仁,炒過的桃仁

  • 枳實 (去瓤麩炒):去除果瓤和麩皮,炒過的枳實

  • 乾薑 (炮):炮製過的乾薑

  • 白朮:白朮

  • 昆布 (湯浸去鹹焙):用熱水浸泡後去除鹹味,烘烤過的昆布

  • 赤茯苓 (去黑皮):去除黑色外皮的赤茯苓

  • 木香:木香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末。陳曲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煨生薑木瓜鹽湯下。

治膈氣咽喉噎塞。胸膈填滿,不思飲食,通氣湯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為末),生薑(細研和半夏作餅曝乾各一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各三分)

白話文:

  1. 半夏:取半夏,用清水洗滌七次,以去除其滑性,最後研磨成細末。

  2. 生薑:將生薑研磨成細末,與半夏混合均勻,然後做成餅狀,在陽光下曬乾,每種材料各取一兩半。

  3. 陳橘皮:用清水浸泡陳橘皮,去除白色的內瓤,然後用火焙乾。

  4. 桂皮:將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每種材料各取三分。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治膈氣噎塞。不下飲食。撞氣丸

雌黃(研),附子(炮裂去皮臍),丹砂(研),木香,寒水石(研),人中白(研各半兩),麝香(研一錢)

白話文:

  • 雌黃(研磨成細粉)

  • 附子(炮製過的去皮去臍的附子)

  • 丹砂(研磨成細粉)

  • 木香

  • 寒水石(研磨成細粉)

  • 人中白(研磨成細粉,各半兩)

  • 麝香(研磨成細粉,一錢)

上七味。先以雌黃入銚子。卻將寒水石蓋雌黃。用油紙燭十二個。燒盡為度。次將眾藥為末。和令勻。以粟米飯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用生蔥一二寸同嚼。溫酒下。婦人以當歸綠豆酒下。

白話文:

上等七味藥。首先將雌黃放入銚子中。然後用寒水石蓋住雌黃。用十二個油紙燭燒盡為止。接著將所有藥材研磨成末。均勻混合。用粟米飯和丸。丸子的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丸。與一兩寸生的蔥頭一起嚼碎,用溫酒送服。女性使用時,以當歸綠豆酒送服。

治膈氣噎塞。不思飲食。附子丸

附子(大者生去皮臍切破生薑汁煮透焙一兩),丁香(半兩)

上二味。搗羅為末。細研硇砂少許。滲棗內。蒸熟去皮核和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材搗、羅過成粉末。再加入少許研碎的硇砂,混入棗中。蒸熟後去掉皮核與藥粉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在進餐前服用。

治膈氣噎塞。食物不下。昆布丸方

昆布(洗去咸焙末一兩),舂杵頭細糠(一合)

上二味。用老牛涎一合。生百合汁一合。二味慢火煎。入蜜攪成膏。搜前藥和丸。如雞頭大。含化咽津。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材,用老牛涎一合,生百合汁一合。將兩種藥材用文火慢慢煎煮,加入蜂蜜攪拌成膏狀。將前面所說的藥材蒐集起來合丸,丸藥大小如雞頭一般。含化藥丸,讓藥膏在口中溶化,並吞下藥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