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六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一 (1)

1. 黃汗

論曰黃汗者汗出如柏汁,沾衣黃色。故謂之黃汗。由脾胃有濕,瘀熱伏留。熏發肌肉。散而為汗,其證使人身體虛浮。骨節疼痛。發熱汗出而不渴者是也。

白話文:

書中說,黃汗就是汗水像柏樹汁液那樣,沾在衣服上是黃色的。因此叫做黃汗。是由於脾胃濕氣較重,瘀熱停留在體內,燻蒸筋肉,遍佈而為汗,發作時使人身體虛弱浮腫,骨節疼痛,發熱出汗但是不口渴。

治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不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黃如柏汁,脈自沉。此由汗出水入汗孔。水從外入而得之,黃耆苦酒湯

白話文:

診療黃色的汗液和身體浮腫,發燒出汗但不會感到口渴。症狀與風水相似。汗液沾在衣服上,顏色呈現黃色如柏樹的汁液,脈搏很沉穩。這是由汗液散發,水進入汗孔所致。水從外面進入身體,因此得到這種疾病。黃芪苦酒湯的配方如下:

黃耆(銼五兩),芍藥,桂去(粗皮各三分)

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苦酒一盞半。同煎取七分。去滓溫服。服之當心煩。苦酒阻故也。

治黃汗兩脛冷,又從腰以上汗出。腰髖弛痛,如蟲行皮中。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黃汗。桂枝加黃耆湯

白話文:

治療黃汗、兩腿發冷,此外從腰部以上出汗。腰髖部痠痛疼痛,好像蟲子在皮膚中爬行。吃不下飯。身體疼痛沉重。煩躁小便不暢通的人,這個病叫做黃汗。桂枝加上黃耆的湯方

桂(去粗皮),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二兩),黃耆(銼五兩)

上四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切,大棗二枚劈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溫服,復取微汗。須臾不汗者。食稀熱粥,以助湯力。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物,搗碎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一匙),加入一杯半的水,放入半片生薑切片,二枚劈開的紅棗。一起煎煮,取七分量。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並蓋好被子出微汗。如果一會兒不出汗,可以吃熱粥,以幫助湯藥發揮作用。

治黃汗身腫發熱,汗出而不渴。狀如風水。汗出著衣皆黃。吳藍湯

吳藍,芍藥,麥門冬(去心),桑根白皮(銼),防己,白蘚皮,山梔子仁(各一兩半)

白話文:

  • 藍草:一兩半

  • 芍藥:一兩半

  • 麥門冬(去除內心):一兩半

  • 桑樹根的白色樹皮(切成小塊):一兩半

  • 防己:一兩半

  • 白色地衣皮:一兩半

  • 山梔子仁:一兩半

上七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未效再服。

治黃汗身體重。汗出不渴。汗沾衣黃如柏染。黃耆湯

黃耆(銼),赤芍藥,茵陳蒿(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豉(二兩)

白話文:

黃耆(切碎),赤芍藥,茵陳蒿(各八錢),石膏(一兩六錢),麥門冬(去心烘乾四錢),豆鼓(八錢)

上六味,銼如麻豆,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入竹葉十四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四五服。

白話文:

將六味藥:吳茱萸、人參、白朮、甘草、生薑、大棗,切碎、搗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半兩。加入一盞半的水,和十四片竹葉一起熬煮。煎到還剩八分滿時,去除藥渣,趁溫熱時服用,每天服用四到五次。

治黃汗,身體熱不退。大小便不利。茵陳蒿湯

茵陳蒿,赤芍藥,甘草(炙銼),木通(銼),赤茯苓(去黑皮),黃耆銼(各一兩),大黃(銼炒二兩)

白話文:

茵陳蒿、赤芍藥、甘草(用鐵片炙烤後切碎)、木通(切碎)、赤茯苓(去除表皮)、黃耆(切碎,各一兩)、大黃(切碎、炒製,二兩)

上七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以大小便通利為度。

又方

梔子仁,栝蔞(銼炒),苦參(各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醋漬雞子。全用二枚,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日四五服。

白話文:

前三種藥物,搗碎成粉末。用醋浸泡雞蛋,用兩枚全雞蛋,丸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每天服用四到五次。

治黃汗、汗出如柏汁沾衣。身體虛浮。蔓荊子散

蔓荊子(二兩)

上一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井花水調下。空心食前。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