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六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 (1)

1. 黃疸統論

論曰疸病正有五種。一曰黃疸,二曰黃汗。三曰谷疸。四曰酒疸,五曰女勞疸。一黃疸者,遍身面目悉黃如橘。二黃汗者,身體洪腫。汗出如黃柏汁、不渴。狀如風水。三谷疸者,食畢頭眩。心中怫鬱不安而發黃,四酒疸者。心中懊痛。足腫滿,小便黃。面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五女勞疸。

白話文:

經文說:疸病一共分五種。第一種叫做黃疸,第二種叫做黃汗,第三種叫做谷疸,第四種叫做酒疸,第五種叫做女勞疸。

  1. 黃疸:全身和麪部都黃得像橘子一樣。

  2. 黃汗:身體浮腫。汗出如黃柏汁,不口渴。症狀像是風水。

  3. 谷疸:吃飽飯後頭暈。心中煩悶不安而發黃。

  4. 酒疸:心中疼痛。足部腫脹,小便黃。臉上發紅斑黃黑。是由於大醉後吹風入水引起的。

  5. 女勞疸:

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房室過傷,此五者。證狀雖異。大率多因酒食過度,水穀相併。積於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熱氣鬱蒸。所以發黃為疸。其證食已如飢。曰胃疸。額上黑、足下熱。曰黑疸。其因傷寒時氣後變成黃者。緣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熱瘀在裡。

白話文:

全身與眼睛都是黃色的。發熱怕冷,小腹飽漲急痛。小便困難。由於過度勞累和過熱。房事過度,以上五種原因。症狀雖然不同。大多數是由於飲食過度,食物和水谷互相阻滯。積於脾胃。又被風濕搏擊,熱氣鬱積蒸發。所以發黃稱為疸。症狀像餓了一樣想吃東西。稱為胃疸。額頭發黑,腳底發熱。稱為黑疸。其原因是傷寒時氣後變黃的。由於陽明病沒有汗水,小便不利,熱氣瘀積在體內。

心中懊憹。身必發黃。若被火額上微汗出。而但小便不利。亦發黃,其狀如橘色。腹微滿。此亦由寒濕不散。瘀熱在於脾胃故也,然又有九疸、三十六黃。其證其名。悉各不同。治皆有法,具如後章。凡黃病當利其小便,疸而渴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病可治。

白話文:

心裡煩悶懊悔,身體必定發黃。如果是因為受寒,額頭上會微微出汗,但小便卻不利,也會發黃,症狀像橘子一樣的黃。腹部微微脹滿。這也是由於寒濕不散,瘀熱停留在脾胃造成的。然而,疸又有九種,黃又有三十六種,它們的證狀和名稱都不相同。治療方都有法可循,詳見後文。凡是黃疸病,應當通利小便。疸病而口渴的,病情難治。疸病而不渴的,病情可以治療。

2. 黃疸

論曰內經謂目黃者、曰黃疸。又曰安臥脈盛,謂之黃疸。其外證、身體面目。及爪甲小便盡黃,其內證、食已如飢。此由酒食過度。脾胃有熱,復為風濕所搏。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發是疾。若面色微黃。身體或青赤黑色皆見者,與純熱之證不同。當於濕家求之。諸黃疸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微熱。疸而不渴者可治。其渴而疸者難治。

白話文:

中醫經典《內經》說:眼睛發黃的,稱為黃疸。又說:安臥時脈搏旺盛的,叫做黃疸。患者的外在症狀是,身體、臉孔、指甲、小便都發黃;內在症狀是,吃飽了還是像餓了一樣。這些都是由於飲酒過度,導致脾胃有熱,又被風濕侵襲,瘀血結塊,熱氣鬱積,因此發病。如果膚色微微發黃,身體或者呈現青色、赤色、黑色交雜的,那麼就不是單純的熱證,應從濕證中尋找病因。各種黃疸都發作在陰部,患者一定會嘔吐;發作在陽部,患者會覺得寒冷戰慄,並伴有輕微發熱。沒有口渴的黃疸可以治癒,有口渴的黃疸難以治癒。

治黃疸,目黃小便如血,心煩躁悶。口苦頭痛。茵陳湯

茵陳蒿,山梔子仁(各三分),甘草(炙半兩),木通(銼),栝蔞根,柴胡(去苗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白話文:

茵陳蒿、山梔子仁(各三分之一兩),甘草(烘焙過的半兩),木通(切細),栝蔞根,柴胡(去掉根苗,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烘烤過的一兩半)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竹葉三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白話文:

把上列七種藥材粗略搗碎後,篩出藥粉。每次服五錢的藥粉,與二碗水同煮,同時加入竹葉三到七片。一起煎煮至一碗水,去除渣滓,在飯後溫熱服用。

治黃疸,脾胃積熱。皮肉皆黃,煩躁口苦。小便赤澀。木通湯

木通(銼),瞿麥穗(各一兩),赤茯苓(去黑皮),白茅根大青秦艽(去苗土各三分),生乾地黃

白話文:

木通(銼成屑)、瞿麥穗(各一兩)、赤茯苓(去除黑皮)、白茅根、大青、秦艽(去除苗土,各三錢)、生乾地黃。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黃疸。遍身面目皆黃。黃連湯

黃連(去須),大青,山梔子仁,茵陳蒿,柴胡(去苗),地骨皮人參黃芩(去黑心),芒硝(各一兩),大黃(細銼醋炒二兩)

白話文:

黃連(去除須根),大青,山梔子仁,茵陳蒿,柴胡(去除莖葉留下根部),地骨皮,人參,黃芩(去除黑色心部),芒硝(各一兩),大黃(切成細末,用醋炒製,二兩)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黃疸,通身並黃。柴胡湯

柴胡(去苗),茵陳蒿各一兩,升麻,龍膽各三分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

白話文:

上述四種藥材,粗略搗碎篩選。每次服用五錢。以一杯半的水,煎煮到八分滿。去除藥渣,加入一合地黃汁攪拌均勻,飯後溫服。

治黃疸,面黃眼如金色。四肢羸弱,或時煩渴。雞舌香湯

雞舌香,秦艽(去苗土各三分),胡黃連丁香,芎藭(各半兩),柴胡(去苗一兩)

白話文:

雞舌香、秦艽(去掉根和土,各取三分之一)、胡黃連、丁香、芎藭(各取半兩)、柴胡(去掉根,取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黃疸,身眼皆如金色。及諸黃。桃根湯方

東引桃根(一握細切如釵股者佳取時勿見風及避婦人雞犬)

上一味,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如眼中黃色未退,可時飲酒一盞。

治黃疸。身體面目皆黃。茵陳丸

茵陳蒿(三分),大黃(銼炒),黃連(去須),黃芩(去黑心各一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後臨臥溫水下。

治黃疸,心中懊憹煩熱。梔子湯

山梔子仁(半兩),枳殼(去瓤麩炒一分),大黃(銼炒一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豉二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諸黃,皮肉如金色。小便赤黑,口乾煩渴。白蘚皮散方

白蘚皮(二兩),黃連(去須),土瓜根,芍藥,大青,梔子仁,茵陳蒿,栝蔞根,柴胡(去苗各一兩半),芒硝(三兩半研入),黃芩(去黑心一兩),貝珠(三十枚燒赤研入),大黃(三兩)

白話文:

白蘚皮(100公克),黃連(去須,100公克),土瓜根(100公克),芍藥(100公克),大青(100公克),梔子仁(100公克),茵陳蒿(100公克),栝蔞根(100公克),柴胡(去苗,各75公克),芒硝(175公克研磨後加入),黃芩(去黑心,50公克),貝珠(30枚燒紅研磨後加入),大黃(150公克)

上一十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煎茅根汁調下,空腹頓服取利。至晚不利再服,服了以少蔥豉粥投之。

白話文:

上述提到的十三味藥材,搗碎磨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煎過的茅根汁調和後服用,最好是空腹服用,以求取到最佳效果。如果至晚上還沒有大便,可以再次服用。服用後,以少許蔥、豉、粥投服。

治黃疸,面目身體皆黃。口乾煩躁,發熱狂悶。茵陳丸方

茵陳蒿,常山(各半兩),大黃(銼炒三分),朴硝(研一分),豉)炒一合)

上五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溫竹葉湯下。

白話文:

把它和五味配伍。搗碎過篩成細粉,混入蜂蜜製成丸劑。每粒藥丸的大小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二十粒藥丸。飯後以溫熱的竹葉湯送服。

治中熱黃疸。寒熱往來。脈數煩困,四肢勞倦。知母散

知母(焙),赤茯苓(去黑皮),常山,茵陳蒿,黃連(去須),犀角(鎊),羚羊角(鎊),人參(各一分),柴胡(去苗),鱉甲(醋炙去裙襴),甘草(炙各半兩),龍膽(半分)

白話文:

知母(焙炒),赤茯苓(去除黑皮),常山,茵陳蒿,黃連(去除須),犀角(鎊),羚羊角(鎊),人參(各一分),柴胡(去除苗),鱉甲(醋炙,去除裙襴),甘草(炙各半兩),龍膽(半分)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散,別入丹砂末半分。合研勻,瓷合收貯。每服二錢匕。食前人參湯調下,日再。

白話文:

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成藥粉,再加入丹砂末半錢,一起研磨均勻,用瓷盒收納收藏。每次服用兩錢匙,在飯前用人參湯送服,一天服用兩次。

治黃疸柴胡湯方

柴胡(去苗半兩),甘草(炙一分)

上二味細銼。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黃疸,面目黃。瓜蒂散

瓜蒂(一十四枚),丁香(大者一枚),黍米(四十九顆)

上三味,研為細散。每服一字,先含水一口。以鼻㗜藥。取下黃涎為效。

治黃疸,大小便難,喘息促。甜葶藶丸

甜葶藶(炒二兩),大黃(銼炒一兩)

上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後臨臥服。

治黃疸。身體面目皆黃。大小便秘澀。臟腑壅熱。黃連散

黃連(去須),大黃(細銼醋炒各二兩),黃芩(去黑心),甘草(炙各一兩)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食後溫水調下,日三。

治黃疸,面黃肌瘦。大黃丸

大黃(銼一斤),芎藭(半斤)

上二味,搗羅為末。用蜜和成劑。甑上炊七遍,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空心食前臨臥、日三服。

治身面悉黃。大便如濃梔子汁。茵陳丸方

茵陳蒿,柴胡(去苗),梔子仁(各四兩),龍膽,枳殼(去瓤麩炒各二兩),黃芩(去黑心)升麻,大黃(銼炒各三兩)

白話文:

茵陳蒿、柴胡(去除根鬚)、梔子仁(各四兩)、龍膽草、枳殼(去除瓤衣,炒熟。各二兩)、黃芩(去除黑心)、升麻、大黃(切碎,炒熟。各三兩)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飲下,以利為度。日再。

治黃疸。身體面目爪甲小便俱黃,病甚者。秦艽煮散

秦艽(去苗土一兩)

上一味。搗羅為末,用牛乳二盞半。煎至一盞半,分溫二服。空心食前。

治一切黃病。茵陳蒿丸

茵陳蒿(四兩),大黃(銼),黃芩(去黑心),梔子仁(各三兩)

上四味,生用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米飲下二十丸,一日二服。量病與之。小便金色,身皮皆黃,並治。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天睡服兩次,每次服用20丸,用米湯送服。根據病情調整用量。治療小便呈金色、皮膚發黃的情況。

治黃疸,身腫發熱,汗出而渴。汗出著衣正黃。吳藍飲

吳藍,芍藥,麥門冬(去心焙),桑根白皮(銼),防己,白蘚皮,梔子仁(各一兩)

白話文:

  • 吳藍: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血熱吐衄、崩漏帶下等症狀。

  • 芍藥:具有養血調經、緩中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惹發的月經不調、痛經、腹痛泄瀉等症狀。

  • 麥門冬(去心焙):具有滋陰潤肺、益氣生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陰不足所致的咳嗽、乾咳、口渴、心煩等症狀。

  • 桑根白皮(銼):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傷津、口渴、血熱吐衄、崩漏帶下等症狀。

  • 防己:具有祛風勝濕、利尿通淋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白蘚皮:具有清熱利濕、透疹止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熱鬱滯所致的皮膚瘙癢、疹子、瘡瘍等症狀。

  • 梔子仁(各一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高燒、煩躁、吐血、衄血等症狀。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