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五十八 (5)
卷第五十八 (5)
1. 消渴後虛乏
論曰久病消渴之人,營衛不足,筋骨羸劣,肌膚瘦瘁,故病雖瘥而氣血未復,乃為虛乏,又有緣少服乳石而消渴者,病後津液虛竭,經絡痞澀。亦令虛乏,須防癰疽之變。救治之法。所不可忽。
治消渴後,四肢羸弱。氣虛乏。地黃生薑煎丸方
白話文:
古語說,長期患有消渴症的人,營衛不足,筋骨虛弱,肌肉消瘦,即使疾病痊癒,氣血也沒有恢復,因此感到虛弱。另外,有些人在服用乳石後患上消渴症,病後津液枯竭,經絡閉塞,也會導致虛弱。要防止癰疽的變化。應重視救治方法,不可忽視。
生薑汁(一升),生地黃汁(五升),蜜(二斤綿濾過),生麥門冬汁(三升),牛脛骨內髓(一升),茯神(去木),甘草(炙),石斛(去根),黃連(去須各四兩),栝蔞根(五兩),五味子(微炒),知母(焙),人參,當歸(切焙),丹參(各二兩),肉蓯蓉(酒浸切焙三兩除前五味外茯神等一十一味搗羅為末),地骨皮(銼二升),胡麻仁(二升),葳蕤(銼五兩),生竹根(銼三升)
白話文:
生薑汁(一公升),生地黃汁(五公升),蜂蜜(兩斤,用棉布濾過),生麥門冬汁(三公升),牛小腿骨腔內的骨髓(一公升),茯苓(去木)、甘草(炙)、石斛(去根)、黃連(去細根,各四兩),栝蔞根(五兩),五味子(稍微炒過)、知母(焙過)、人參、當歸(切片焙過)、丹參(各二兩),肉蓯蓉(用酒浸泡過,切片焙過,三兩。除了之前提到的五味子之外,其餘的十一種藥材搗碎成粉末),地骨皮(切碎,二公升),芝麻仁(二公升),葳蕤(切碎,五兩),生竹根(切碎,三公升)。
上二十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地骨皮等四味,至水四升,絞去滓,下麥門冬地黃汁,再煎五六沸,卻下蜜髓薑汁,再煎至七升為膏,稀稠得所,入前件藥末,和為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時候,竹葉湯下三十丸。
白話文:
以上二十味藥物,先用一斗五升的水,煮地骨皮等四味藥物,直到水剩下四升,把渣滓過濾掉,加入麥門冬、地黃汁,再煎五六次,然後加入蜂蜜、生薑汁,再煎至七升藥液成膏狀,稠度適中,加入前面研磨成粉末的藥物,混合成藥丸,每個藥丸大小如梧桐子,不拘時間,用竹葉水送服三十丸。
治虛熱小便利而多,服石散人虛熱,當風取冷,患腳氣發動,兼消渴後虛乏,腎脈細弱。阿膠湯方
白話文:
治療虛熱導致小便頻繁。服用石散(一種中藥方劑)後,虛熱加重,吹風後受涼,患上腳氣並發作,同時由於消渴症而虛弱乏力,腎脈細弱。治療方法是服用阿膠湯。
阿膠(二挺),乾薑(二兩),麻子(一升),遠志(四兩),附子(一枚)
白話文:
-
阿膠(40 克):具有補血滋陰、潤肺止咳的功效。
-
乾薑(10 克):具有溫中散寒、發汗解表、止嘔止瀉的功效。
-
麻子(100 克):具有潤腸通便、緩瀉的功效。
-
遠志(20 克):具有益智健腦、寧心安神、養心益氣的功效。
-
附子(1 枚):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止痛止瀉的功效。
上五味,除阿膠搗篩粗散。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一說云小便利多白,日夜數拾行,頻服良。
治虛熱四肢羸乏,渴熱不止,止渴補虛。茯神煮散方
白話文:
將上面五味藥材,除阿膠搗篩成粗末。用水七升,煮取藥液二升半,去藥渣,再放入阿膠,讓它溶化。藥液分三次服下,一種說法是:小便頻繁,帶有多白色,晝夜數次排尿,經常服用,效果很好。
茯神,肉蓯蓉(去鱗切細酒浸三日取出焙乾秤),葳蕤(各四兩),生石斛(去苗),黃連(去須),栝蔞根,丹參(各一兩),甘草(炙),五味子,知母,人參,當歸(切焙各三分),大麥櫱(炒七合半)
白話文:
茯苓、肉蓯蓉(去鱗片,切細,用酒浸泡三天,取出焙乾,稱重四兩)、葳蕤(四兩)、生石斛(去掉根苗)、黃連(去掉須根)、栝樓根、丹參(各一兩)、甘草(炙烤過的)、五味子、知母、人參、當歸(切片,焙乾,各三分)、炒過的大麥(七合半)。
上一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治消渴後氣乏體羸,腿脛細瘦。蓯蓉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三味藥材粗略搗碎篩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去掉藥渣,飯前溫服。
治療消渴症後氣力不足身體虛弱,腿部細瘦。蓯蓉丸方。
肉蓯蓉(酒浸切焙),黃耆(銼),牛膝(去苗酒浸切焙),車前子,萆薢,白茯苓(去黑皮)地骨皮,黃連(去須),檳榔(煨各一兩半),山芋,菟絲子(酒浸別搗),蒺藜子(炒去角),人參,白芍藥(各一兩一分),澤瀉,桑螵蛸(炒各一兩),枳殼(去瓤麩炒三分),生乾地黃(焙二兩)
白話文:
肉蓯蓉(用酒浸泡後切片並烘焙),黃耆(切碎),牛膝(去除根鬚,用酒浸泡後切片並烘焙),車前子,萆薢,白茯苓(去除黑色外皮),地骨皮,黃連(去除須毛),檳榔(烘焙,各 1 兩半),山藥,菟絲子(用酒浸泡後搗碎),蒺藜子(炒至去除尖角),人參,白芍藥(各 1 兩 1 分),澤瀉,桑螵蛸(炒,各 1 兩),枳殼(去除瓤和麩皮,炒至三分熟),生乾地黃(烘焙 2 兩)。
上一十八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粟米飲下三十丸。
治消渴後虛乏。鍾乳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在空腹時以粟米湯送服三十丸。
用於治療消渴症後身體虛弱。此為鍾乳丸的方劑。
煉成鍾乳粉,續斷,熟乾地黃(焙),石葦(去毛各一兩),杜仲(去粗皮銼炒三兩三分),天雄(炮裂去皮臍半兩),山茱萸,蛇床子(各一兩),遠志(去心),肉蓯蓉(酒浸切焙一兩三分),防風(去叉),山芋,石斛(去根),赤石脂(各一兩三分),甘草(炙銼),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兩)
上一十六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治消渴後虛乏。填骨煎方
白話文:
煉成的鍾乳粉,續斷,熟乾地黃(焙),石葦(去掉毛刺,各一兩),杜仲(去除粗皮,銼碎炒三兩三分),天雄(炮裂後去掉皮和肚臍,半兩),山茱萸,蛇牀子(各一兩),遠志(去掉果核),肉蓯蓉(用酒浸泡切片後再烘焙,一兩三分),防風(去掉叉枝),山藥,石斛(去掉根),赤石脂(各一兩三分),甘草(炙烤後再銼碎),牛膝(用酒浸泡切片後再烘焙,各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菟絲子(酒浸焙別搗),山茱萸,當歸(切焙各二兩半),肉蓯蓉(三兩酒浸切焙),大豆(炒去皮三合),石葦(去毛一兩三分),牛膝(酒浸切焙),巴戟天(去心),麥門冬(去心各二兩半),天門冬(去心三兩三分),五味子,人參,遠志(去心各二兩半),桂(去粗皮一兩三分),附子(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各二兩半)
白話文:
-
白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
-
菟絲子(用酒浸泡,烘乾,再搗碎)
-
山茱萸
-
當歸(切片並烘乾,各取二兩半)
-
肉蓯蓉(用三兩白酒浸泡,切片並烘乾)
-
大豆(炒熟並去除外皮,取三合)
-
石葦(去除毛髮,取一兩三分)
-
牛膝(用酒浸泡,切片並烘乾)
-
巴戟天(去除中心)
-
麥門冬(去除中心,各取二兩半)
-
天門冬(去除中心,取三兩三分)
-
五味子
-
人參
-
遠志(去除中心,各取二兩半)
-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取一兩三分)
-
附子(炮製後裂開,去除皮和肚臍)
-
石斛(去除根,各取二兩半)
上一十七味,搗羅為末,用生地黃生栝蔞根各三斤。搗絞取汁,以銀石器,慢水煎減半,然後內藥,並下白蜜十兩,牛髓五兩,再煎令如糜食,如雞子黃大,米飲下,日三。藥末不必盡入,惟看稀稠得所佳。
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鉛丹散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七種藥材,搗爛成粉末,再用生地黃和生栝蔞根各三斤。把這些藥材搗碎絞取汁液,用銀器或石器慢火煎煮,煎至藥液減半,然後加入藥粉,再加入十兩白蜜和五兩牛髓,繼續煎煮至藥液稠厚,像粥一樣,丸成雞蛋黃大小的藥丸,用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藥粉不必全部加入,只要藥液稠度適中即可。
鉛丹(研一兩),栝蔞根(三兩),黃連(去須),白石脂(各一兩半)
白話文:
-
鉛丹:一兩,研成粉末。
-
栝蔞根:三兩,不需特殊處理。
-
黃連:一兩半,連須去掉後使用。
-
白石脂:一兩半,不需特殊處理。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食後以漿水調下。
治消渴,肌膚羸瘦,或轉筋,小便利甚。栝蔞根散方
栝蔞根,黃連(去須),防己,鉛丹(研各一兩半)
上四味,搗羅前三味,入研鉛丹和勻,每食後良久,煎醋一合水二合,調三錢匕。日二服。
白話文:
將栝蔞根、黃連(去須)、防己各一兩半,搗碎成粉末,再加入研磨好的鉛丹混合均勻。每次飯後一段時間,用醋一合水二合煎煮,調入三錢匕的藥粉,一天服用兩次。此方可治療消渴、肌膚消瘦、抽筋或小便頻繁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