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五十四 (9)
卷第五十四 (9)
1. 中焦虛寒
論曰中焦如漚者,以其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本胃脘之陽,氣溫乃能腐化水穀之精,灌養周身,若寒客中焦,則胃中冷,胃中冷則飲食不化,腹痛飧泄,霍亂吐利,治法宜溫補之。
治中焦有寒,洞泄不利,或因霍亂後,瀉利無度,腹中虛痛。黃連湯方
白話文:
中焦就像一個漚(腐熟)的過程,它位於胃的中央,不上不下,負責將食物和水腐熟。本胃脘之陽,氣溫乃能腐化水穀之精,灌養周身。如果寒邪侵犯中焦,則胃中寒冷,食物和水就不能腐熟,出現腹痛、腹瀉、霍亂、嘔吐、腹瀉等症狀。治療方法應以溫補為主。
黃連(去須四兩),黃柏(去粗皮),當歸(切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熟各三兩),酸石榴皮(銼焙),地榆(去苗),阿膠(炙令燥各四兩)
白話文:
黃連(去除鬚根,四兩),黃柏(去除粗皮),當歸(切片,並用焙爐烘焙),厚朴(去除粗皮,以生薑汁炙熟,各三兩),酸石榴皮(銼碎後焙爐烘焙),地榆(去除苗),阿膠(炙烤至乾燥,各四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治中焦虛寒洞泄。人參湯方
白話文:
以上七種藥材,稍微搗碎後篩選,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八分滿,濾去藥渣後溫熱服用,一日三次。
用於治療中焦虛寒引起的瀉瀉。此為人參湯的方子。
人參,當歸(切焙),甘草(炙銼),黃芩(去黑心各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乾薑(炮),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各四兩),芎藭(三兩)
白話文:
人參、當歸(切碎烘焙)、甘草(燒烤研磨)、黃芩(去除黑心,各二兩)、赤茯苓(去除黑皮)、乾薑(烤焦)、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浸透,各四兩)、芎藭(三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入粟米二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
治中焦虛寒,數年不能食。消食丸方
白話文:
把上述八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取五錢的量加進二錢的粟米,用二碗水一起煎煮,至只剩一碗水時過濾掉藥渣,將藥汁溫熱後服用。每天服用三次。
小麥糵,曲(各一升),乾薑(炮),烏梅肉(各四兩)
白話文:
小麥粉、曲(各一升),乾薑(炮製過)、烏梅肉(各四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不拘時,生薑湯下,日再,稍加至四十丸。
治中焦有寒,胃中逆冷泄利。樸沉湯方
白話文:
以上這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成藥丸,每個藥丸的體積和梧桐果的果實差不多大。每次服用十五顆藥丸,一天服用兩次,飯後服用就好,不需要拘泥於哪個具體時間。不急不緩逐漸增量到四十粒藥丸。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五兩),沉香(三兩),丁香,附子(炮裂去皮臍),高良薑(各二兩),白朮,藿香葉,木香,甘草(炙銼各一兩)
白話文: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五兩),沉香(三兩),丁香,附子(炮裂去皮臍),高良薑(各二兩),白朮,藿香葉,木香,甘草(炙銼,各一兩)
上九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中焦有寒,陰凝胃口,噦噫不止。蒟醬湯方
白話文:
取上述九種藥材,切成像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剩六分滿,濾去藥渣,飯前溫服。
用於治療中焦有寒,陰氣凝滯於胃,噦噫不止的情況。此為蒟醬湯的處方。
蒟醬(二兩),高良薑(三分),蓽澄茄(半兩)
白話文:
蒟醬(40公克),高良薑(6公克),蓽澄茄(10公克)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入苦酒數滴熱呷,以知為度。
治中焦寒,進飲食,益脾元。薑棗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三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滿,濾去藥渣,加入幾滴醋熱服,以感覺適中為準。
治療中焦寒冷,促進食慾,補益脾臟。此為薑棗丸的處方。
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乾薑(炮),陳橘皮(去白焙),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熟各一兩),陳曲(炒黃色二兩)
白話文: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附子(經過炮裂去除外皮臍,後烘乾),乾薑(經過炮製,去除水分),陳橘皮(去除白色部分,後烘烤),人參,白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炙熟,每種各一兩),陳曲(炒至黃色,二兩)。
上八味,搗羅為末,薑汁煮棗,取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
治中焦虛寒,瀉痢不止,臍腹疼痛。通聖丸方
白話文:
取上方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煮棗,取出棗肉混合藥粉製成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在飯前以溫酒送服。
此方用於治療中焦虛寒,持續性腹瀉或痢疾,以及臍周腹部疼痛。此方稱為通聖丸。
乾薑(炮),白礬(燒令汁盡),硫黃(細研各二錢),桂(去粗皮),肉豆蔻仁,附子(炮裂去皮臍),吳茱萸(湯洗焙乾炒),縮砂仁,訶黎勒皮(各一分)
白話文:
乾薑(經炮製),白礬(燒至液汁耗盡),硫磺(研磨成細粉,各二錢),桂皮(去除粗糙的樹皮),肉荳蔻仁,附子(經炮製,裂開後去除皮和臍),吳茱萸(用湯水洗淨,烘乾後炒製),縮砂仁,訶黎勒皮(各一分)
上九味,搗研為末,同研令勻,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醋艾湯下,食前服。
治中焦虛冷,目中急痛,耳鳴脛寒。黃耆湯方
白話文:
將九種中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煮麵糊做成丸子,約為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煎過的醋艾湯送服,飯前服用。
黃耆(一兩),防風(去叉),細辛(去苗葉),桂(去粗皮),柏子仁(別研),陳橘皮(去白焙),人參(各半兩),甘草(炙一分),芎藭(半兩),吳茱萸(湯浸焙乾炒一錢)
白話文:
黃耆(一兩):6 克黃耆。
防風(去叉):6 克防風,去除叉枝。
細辛(去苗葉):3 克細辛,去除苗葉。
桂(去粗皮):3 克桂皮,去除粗皮。
柏子仁(別研):3 克柏子仁,研成粉末。
陳橘皮(去白焙):3 克陳橘皮,去除白色部分,焙乾。
人參(各半兩):3 克人參。
甘草(炙一分):1.5 克炙甘草。
芎藭(半兩):3 克芎藭。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一錢):1.5 克吳茱萸,用湯浸泡後,焙乾並炒香。
上一十味,除研者外,粗搗篩拌勻,每服五錢匕,生薑五片,棗二枚劈破,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前。
白話文:
除了研磨成粉者外,將上列十味藥材,搗碎後篩勻,每服五錢,再加入五片生薑和二枚劈破的紅棗,用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八分後,去除滓渣,待溫熱時服用,飯前服最佳。
治中焦有寒,痰逆不思飲食。化痰丸方
半夏(四兩湯洗七遍焙乾),礬石(燒灰研一兩)
上二味,搗研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煮棗,取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不拘時候。
治中焦虛寒,痰積不散。溫白丸方
白話文:
治療中焦寒症,伴隨痰逆、食慾不振的患者,可以用化痰丸。取半夏四兩,以水洗七遍後烘乾,再將礬石燒成灰並研磨成粉,一兩即可。將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細粉,然後用生薑汁煮棗,取棗肉和丸,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生薑湯送服,不限時間。
治療中焦虛寒、痰積不散的患者,可以用溫白丸。
丹砂(一兩研如粉一半入藥一半為衣),白礬(研飛),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生薑(各三兩切與半夏同搗作餅炙黃熟為度),白朮(二兩),丁香(半兩)
白話文:
丹砂(一兩研磨成粉後,一半入藥,一半作爲衣料),白礬(研磨成粉),半夏(用湯水清洗七次,去除滑膩感,烘烤至黃熟),生薑(各三兩切碎與半夏一起搗成餅,烘烤至黃熟即可),白朮(二兩),丁香(半兩)。
上六味,除丹砂一半為衣外,搗研為細末,薑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丹砂為衣。每服二十丸,食後臨臥生薑湯下。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六味,除了丹砂以外,一半磨成粉作為外衣,另一半磨成細末,用薑汁煮成糊狀後混合均勻,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再以丹砂作為外衣。每次服用二十粒藥丸,飯後睡覺前,用生薑湯送服。
治中焦寒痰。半夏丁香丸方
半夏(二兩水浸七日曝乾),白礬(燒令汁盡半兩),丁香(一分)
上三味,搗研為末,薑汁煮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鹽湯下。
治中焦有寒。紫蘇湯方
白話文:
治療中焦寒痰可以用半夏丁香丸,將半夏浸水七天後曬乾,白礬燒至汁液剩下一半,丁香研磨成粉,三者混合在一起,用薑汁煮成糊狀,搓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顆,用鹽湯送服。
治療中焦寒可以用紫蘇湯。
紫蘇(莖葉),藿香(葉),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銼),人參,桔梗(炒),葛根(各一兩),丁香枝杖(半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紫蘇(莖葉)、藿香(葉)、赤茯苓(去掉黑皮)、甘草(烘烤後切細)、人參、桔梗(炒過)、葛根(各一兩)、丁香枝杖(半兩)
治中寒胃虛,飲食遲化,氣不升降,嘔逆噁心,留飲寒痰,癖結動氣,脅下逆滿。有時而痛,按之有形,或按有聲,膈脘虛痞,食物多傷,噫氣醋臭,心腹常疼,霍亂吐逆,煩悶不安。陳曲丸方
白話文:
治療因中寒胃虛,而導致食物消化緩慢,氣機升降失常,出現嘔吐、噁心、飲水留滯、寒痰停積、氣鬱結導致脅肋下逆滿。有時出現疼痛,按壓時有腫塊感,或按壓時有響聲。膈肌部位虛寒,飲食不節傷及胃氣,呃逆所出的氣體像醋一樣的酸臭味,心腹常常疼痛,霍亂嘔吐,煩悶不安。
以下是陳曲丸的配方:
- 茯苓
- 白朮
- 人參
- 甘草
- 枳實
- 香附
- 青皮
- 陳皮
- 半夏
- 生薑
- 炙甘草
- 黃連
- 大黃
- 黃柏
陳曲(炒黃),木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甘草,檳榔,青橘皮(去白),白朮,枳殼(麩炒去瓤),京三稜(炮各八兩),乾薑(炮),桂(去粗皮各一十二兩)
上一十一味,同搗羅為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溫米飲下。不計時候。
白話文:
陳皮(炒黃)、木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甘草、檳榔、青橘皮(去白)、白朮、枳殼(麩炒去瓤)、京三稜(炮各八兩)、乾薑(炮)、桂枝(去粗皮各一十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