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五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四 (6)

1. 三焦俱虛

論曰上焦虛則引氣於肺,中焦虛則生寒,腹痛洞泄,便利霍亂,下焦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寒則補於腎,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其處雖異,其源則一,故有俱虛之病。

白話文:

古文:論曰上焦虛則引氣於肺,中焦虛則生寒,腹痛洞泄,便利霍亂,下焦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寒則補於腎,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其處雖異,其源則一,故有俱虛之病。

中醫理論認為,上焦虛弱時,會導致氣血上逆於肺。中焦虛弱時,會產生寒氣,導致腹痛、腹瀉、大便溏薄、類似於霍亂。下焦虛弱時,會導致大小便不止,津液耗竭,陽氣衰微,寒邪入侵。治療寒症時,應注重補腎。三焦是水穀運化的通道,是氣血運行始終的地方。雖然三焦的位置不同,但是根源是一致的。因此,有的人會同時出現三焦虛弱的症狀。

治三焦氣虛,心胸痞悶,兩脅脹滿,不思飲食,四肢少力,或多痰涎,咽喉不利,或上氣喘促,頭目昏眩,心腹疼痛,又治中滿下虛,久服和補脾元。調適寒溫,順四時之胃氣,大能進飲食。通流津液,止煩渴。育神養氣。穀神散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三焦陽氣虛弱,胸悶氣短、脅肋脹滿、飲食難進、四肢無力、痰多咽乾口澀、氣促頭暈、心腹疼痛。也用於治療中焦氣虛、下焦虛寒的疾病,久服可溫補脾陽。調節寒熱、順應四時對胃氣的影響,可以增進食慾。通暢津液,止煩渴。益養精神和元氣。

穀神散配方:

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柴胡、升麻、葛根、防風、羌活、獨活。

枇杷葉(淨刷去毛塗棗汁炙香熟一兩),石斛(細銼用酒拌和微炒三分),薏苡仁(微炒一兩),縮砂蜜(去皮一兩),丁香(半兩),杜仲(去粗皮用生薑汁與酒合和塗炙令香熟三分),藿香葉(三分),隨風子(如無揀緊小訶黎勒亦得三分),沉香(細銼三分),木香(三分),半夏(用湯洗七遍生薑一分切作片子與半夏同搗爛作餅子炙黃一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乾半兩),大腹皮(銼微炒三分),檳榔(細銼半兩),白朮(二兩),桑根白皮(細銼微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白豆蔻(去皮微炒一兩),人參(一兩),五味子(半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陳曲(微炒三分),谷糵(微炒半兩),甘草(微炙黃一兩)

上二十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入棗三枚劈,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枇杷葉(清洗乾淨,去除毛刺,塗上棗汁,烤香,炒熟,一兩),石斛(切碎,用酒拌勻,微炒,三分),薏苡仁(微炒,一兩),縮砂蜜(去皮,一兩),丁香(半兩),杜仲(去粗皮,用生薑汁和酒混合塗抹,烤香,炒熟,三分),藿香葉(三分),隨風子(如果沒有,可以用小訶黎勒代替,三分),沉香(切碎,三分),木香(三分),半夏(用湯洗七遍,生薑切片,與半夏一起搗碎,做成餅狀,烤黃,一分),青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烘乾,半兩),大腹皮(切碎,微炒,三分),檳榔(切碎,半兩),白朮(二兩),桑根白皮(切碎,微炒,半兩),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烘乾,三分),白豆蔻(去皮,微炒,一兩),人參(一兩),五味子(半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陳曲(微炒,三分),穀糵(微炒,半兩),甘草(微烤,炒黃,一兩)。

治三焦虛痞,心胸刺痛,安和五藏,化痰利膈,止逆進食。沉香石斛丸方

白話文:

沉香石斛丸可以治療三焦虛弱引起的痞塞,以及心胸刺痛等症狀,它能安和五臟,化痰利膈,並能止住嘔逆,幫助進食。

沉香(銼),石斛(去根),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末三分)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山芋(一兩),肉蓯蓉(酒浸切作片子焙半兩),五味子(三分),熟乾地黃(焙一兩),百合(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枸杞子(焙三分),黃耆(微炙銼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柏子仁(別研三分),牛膝(酒浸切焙一兩)

白話文:

沉香(切碎),石斛(去掉根鬚),人參,白茯苓(去掉黑皮,各取一兩),菟絲子(用酒浸泡一晚,另搗碎成末,用量三分),麥門冬(去掉中心,用文火烘烤一兩),山藥(一兩),肉蓯蓉(用酒浸泡,切成片狀,用文火烘烤半兩),五味子(三分),熟乾地黃(用文火烘烤一兩),百合(三分),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用文火烘烤三分),枸杞子(用文火烘烤三分),黃耆(稍微烤一下,切碎,用量半兩),巴戟天(去掉心,用量半兩),柏子仁(另研碎,用量三分),牛膝(用酒浸泡,切碎,用文火烘烤一兩)

上一十七味,搗羅為末,酒煮白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水飲下,溫酒下亦得,空心食前。

治三焦俱虛,氣道澀滯,散痞滿,進飲食。柏子仁丸方

白話文:

上述的十七味藥材,搗碎成粉末後,以酒煮白麵糊和丸。藥丸要和梧桐子一樣大,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用溫水送服,也可以用溫酒送服,要在空腹飯前服用。

柏子仁(別研),熟乾地黃(焙),肉蓯蓉(酒浸三日切作片子焙乾),牛膝(酒浸一復時切焙),補骨脂(炒熟),巴戟天(去心),蘹香子(炒),五味子(炒),木香,遠志(去心各一兩)

白話文:

柏子仁(研磨後使用),熟乾地黃(烘焙過),肉蓯蓉(浸泡在酒中三天,切片後烘焙乾燥),牛膝(浸泡在酒中一天後,切片烘焙),補骨脂(炒熟),巴戟天(去除內心),蘹香子(炒過),五味子(炒過),木香,遠志(去除內心,各取一兩)。

上一十味。搗羅九味為末,入柏子仁研令勻,酒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淡生薑湯下,溫酒下亦得。空心食前服。

治三焦俱虛,平補。葫蘆巴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種藥材。將九種藥材搗碎成末,加入柏子仁研磨至均勻,用酒煮過的麵糊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到二十丸。用淡生薑湯送服,用溫酒送服也可以。空腹飯前服用。

葫蘆巴,沉香,芎藭,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蘹香子(輕炒),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木香,益智(去皮),桂(去粗皮),乾薑(炮),甘草(炙各一分)白朮(三分)

白話文:

葫蘆巴、沉香、芎藭、陳橘皮(用沸水浸泡後,去皮曬乾,再用微火烘烤至發黃)、蘹香子(炒至微黃)、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半兩)、附子(用火烤裂,去皮,去肚臍,一兩)、木香、益智(去皮)、桂皮(去粗皮)、乾薑(炙至微黃)、甘草(炙至微黃,各一分)、白朮(三分)。

上一十四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二枚劈。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三。

治三焦氣虛,升降不勻,水穀遲化。薑棗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十四種藥材,磨碎至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顆切開,一同煎煮至剩七分滿,濾去藥渣,在空腹時溫服,每日三次。

用於治療三焦氣虛,氣機升降不調,飲食消化緩慢。

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乾薑(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一兩),陳曲(炒黃二兩)

白話文:

  1.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

  2. 附子:炮裂後剝去皮和臍部。

  3. 乾薑:炮製後使用。

  4. 陳橘皮:用湯浸泡後去除白色內皮,然後焙乾。

  5. 人參:使用。

  6. 白茯苓:去除黑皮。

  7. 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炙一兩。

  8. 陳曲:炒黃後,使用二兩。

上八味,搗羅為末,生薑汁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治三焦俱虛,上引肺氣、補氣。人參散方

白話文:

取上述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將棗肉煮熟做成藥丸,大小如同梧桐子。空腹時,在飯前用溫酒送服二十粒,可逐步增加到三十粒。

此方用於治療三焦皆虛的情況,能提升肺氣、補充氣力。此方即為「人參散」。

人參(紫團者),甘草(炙各二兩),前胡(去蘆頭),五味子(炒),桔梗(炒),木香,大腹(銼),益智(去皮),白茯苓(去黑皮),山芋,烏藥,蓬莪朮,沉香(銼),薑黃,檳榔銼,白朮檀香(銼),莎草根(去毛),藿香葉,白芷(各一兩),丁香皮,京三稜(各一兩半),丁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三分),白豆蔻(去皮),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紫色的比較好),甘草(各二兩,炒過),前胡(去掉蘆頭),五味子(炒過),桔梗(炒過),木香,大腹皮(銼碎),益智(去皮),白茯苓(去掉黑皮),山藥,烏藥(酌量添加),蓬莪術,沉香(銼碎),薑黃,檳榔(銼碎),白朮檀香(銼碎),莎草根(去掉毛)藿香葉,白芷(各一兩),丁香皮,京三稜(各一兩半),丁香,陳橘皮(浸泡後去掉白色,烘烤各三分),白豆蔻(去皮),青橘皮(浸泡後去掉白色,烘烤各半兩)。

上二十六味,以京三稜烏藥蓬莪朮白朮等四味細銼,別用陳曲末,同四味藥。炒令黃色,去陳曲,同餘藥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薑半分切,同煎至七分,不去滓,食前溫服。

治三焦俱虛,脾胃氣不和,心腹㽲痛,不思飲食。沉香丸方

白話文:

上方共有二十六種藥物,先取京三稜、烏藥、蓬莪朮、白朮等四種藥物研磨成細末,另外使用陳曲末與這四種藥物一起炒至呈黃色,去除陳曲,再與其餘藥物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匕,加入一杯水和半片生薑切片,一起煎煮至七分熟,不去除藥渣,在飯前溫服。

沉香(一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半),桂(去粗皮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益智(去皮炒一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細切焙乾取一兩),乾薑(炮裂半兩),桔梗(銼炒一兩),白朮(銼麩炒一兩),五味子(微炒三分),甘草(炙銼半兩)

白話文:

沉香(一兩),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炙一兩半),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一兩),附子(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肚臍,用半兩),益智仁(去除外皮,炒一兩),青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切成細絲,烘乾,取一兩),乾薑(炮製後切成兩半),桔梗(切碎,炒一兩),白朮(切碎,用麩皮炒一兩),五味子(微炒三分),甘草(炙,切碎,用半兩)

上一十一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半分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食前服。

治三焦俱虛脾胃諸疾。調氣進食。補和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磨碎至如同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切片的生薑半分,一同煎煮至七分滿,濾去藥渣,趁溫熱在飯前服用。

用於治療三焦皆虛及脾胃各類疾病,能夠調理氣機,促進食慾。此為補和湯的方劑。

人參,黃耆(銼),白朮,甘草(炙銼),乾薑(炮),白豆蔻(去皮),蒼朮(米泔浸一宿銼焙微炒),陳橘皮(去白微炒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黃耆(切碎)、白朮、甘草(烤後切碎)、乾薑(炮製後)、白豆蔻(去皮)、蒼朮(米泔水浸泡一夜,切碎、炒製、微炒)、陳橘皮(去白色,微炒,各一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生薑三片,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

治三焦俱虛,和脾胃,進飲食。薑樸丸方

白話文:

取上方八種藥材,稍微搗碎後篩選,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三片生薑,用水一碗共同煎煮至七分滿,去掉渣滓後稍微溫熱服用。

治療三焦皆虛的情況,調和脾胃,促進食慾。此為薑樸丸的配方。

厚朴(去粗皮一斤劈作十六片肥生薑一斤椎碎鍋內旋添湯煮薑味淡取出厚朴焙),乾薑(半斤以甘草半斤椎碎煮甘草味淡取出乾薑切作片子焙),附子(炮裂去皮臍四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用熟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白話文:

厚朴(去掉粗糙的外皮,一斤重,切成十六片;一斤重的肥生薑搗碎,在鍋內加入湯水煮,薑味變淡後取出厚朴烘焙)。

乾薑(半斤重,加上半斤甘草搗碎,煮至甘草味變淡後取出乾薑切成片,烘焙)。

附子(炮製裂開,去掉外皮和肚臍,四兩重)。

治三焦俱虛,脾腎二藏冷氣,滑泄不止,飲食不進,致肌體羸瘦,行步少力。附子散方

白話文:

治療三焦氣虛,脾腎兩臟受寒,腹瀉不止,飲食不進,導致身體消瘦,行走無力。附子散方:

  • 附子(炮製)三錢。
  • 黨參三錢。
  • 白朮三錢。
  • 茯苓三錢。
  • 乾薑三錢。
  • 炙甘草二錢。
  • 陳皮二錢。
  • 肉桂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一日三次,溫水沖服。

附子(四兩炮裂去皮臍趨熱切作片子厚薄如錢用生薑半斤取汁以慢火煮附子令汁盡焙乾),縮砂仁(慢火炒熟一兩),肉豆蔻(去殼炮半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蘹香子(微炒一分)

白話文:

  • 附子(四兩,先炮裂後去皮臍,再切成薄片,厚度與銅錢相仿;用半斤生薑榨汁,以文火煮附子,待汁液完全收乾後烘乾備用)

  • 縮砂仁(以文火慢慢炒熟,約一兩)

  • 肉豆蔻(去殼後炮製,約半兩)

  • 蜀椒(去除椒目和閉口椒,炒至出汗,約半兩)

  • 蘹香子(微炒,約一分)

上五味,搗羅為散,更入乳缽內,再研令細,瓷合內盛貯,無令透氣,每服三錢匕,用羯羊子肝,去筋膜切作小片子,入藥末在內,入蔥白鹽醋少許,拌和勻,用竹杖子作串子,於猛火上炙令香熟,乘熱吃,用溫酒一盞半下,如不飲酒,即以粟米飲下,空心早晚食前,如六十以上,及久患者,即藥至四錢匕,服至三日見效,如無病人服,補益元藏,和脾胃,進飲食。

白話文:

將上述五種藥物搗碎成細粉末,再放入乳缽中研磨成更細膩的粉末。將研磨好的粉末儲存在瓷器容器中,並密封好以防止空氣進入。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切成小片的羯羊肝、蔥白、鹽和少許醋,拌勻後,用竹籤串起,在猛火上烤至香味四溢,趁熱食用。服用時,可以用溫酒或粟米粥送服。在空腹狀態下,早晚飯前服用。如果服用者年齡在六十歲以上,或患病時間較久,則藥量增加到四錢。服用三天後,應該能看到治療效果。如果沒有病人服用,也可以服用此藥以補益元氣、和胃健脾、增進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