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五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四 (5)

1. 三焦有水氣

論曰三焦有水氣者。氣滯不通,決瀆之官內壅也。蓋水聚於胃,氣能傳化。今氣不升降,水聚不行,則脾經受濕。故為腹滿浮腫之證,治宜導氣而行之,氣通則水自決矣。

白話文:

古文:論曰三焦有水氣者。氣滯不通,決瀆之官內壅也。蓋水聚於胃,氣能傳化。今氣不升降,水聚不行,則脾經受濕。故為腹滿浮腫之證,治宜導氣而行之,氣通則水自決矣。

翻譯成

說到三焦有水氣的情況,是因為氣滯不通,決瀆之官內部壅塞所導致的。通常水聚集在胃中,氣可以將水運化。現在氣不升降,水聚集不動,那麼脾經就會受到濕氣侵襲。因此就會導致腹滿浮腫的症狀,治療宜疏導氣機使其運行,氣通暢了,水自然就會消散了。

治三焦積氣,漸成水病。腹脹四肢浮腫。寬胸膈,利小腸。檳榔湯

檳榔(生銼),大腹皮(銼),白朮五味子(炒),枳殼(去瓤麩炒),黃耆(銼),防己木通(銼),桑根白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桂(去粗皮各一兩),木香人參大黃(濕紙裹煨各半兩)

白話文:

檳榔(生碎),大腹皮(碎),白朮,五味子(炒),枳殼(去內瓤,用麩皮炒),黃耆(碎),防己,木通(碎),桑根白皮,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表皮,烘烤),厚朴(去粗皮,用生薑汁炙烤),桂皮(去粗皮,各一兩),木香,人參,大黃(用濕紙包裹,煨熟,各半兩)

上一十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早晨臨臥服。

治三焦不調。上乘於肺,時發喘咳,身體浮腫,坐臥不安。澤漆湯

澤漆,防己,甜葶藶(紙上炒),郁李仁(湯浸去皮炒各半兩),百合,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桑根白皮(銼),木通(銼),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白話文:

  • 澤漆:澤漆的塊根。

  • 防己:防己的塊根。

  • 甜葶藶:甜葶藶的整株,先在紙上炒至焦黃後取出。

  • 郁李仁:郁李的種子,先用水浸泡後,炒至焦黃,再剝去外皮。

  • 百合:百合的鱗莖。

  • 陳橘皮:陳年的橘子皮,先用水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再烘烤至乾。

  • 桑根白皮:桑樹的根部白色樹皮,先切成薄片。

  • 木通:木通的藤莖,先切成薄片。

  • 赤茯苓:赤茯苓的塊根,先去除黑色的外皮。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三焦有水氣,滿悶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茯苓飲

茯苓(去黑皮),人參,白朮,生薑(切各三兩),枳實(去瓤麩炒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半)

白話文:

赤茯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除外皮。

人參:三兩。

白朮:三兩。

生薑(切):三兩,切片。

枳實(去瓤麩炒):二兩,去除果瓤、麩皮,並炒至香脆。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半,用熱水浸泡去除白霜,再烘乾。

上六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三焦有水氣,胸脅支滿、目眩。茯苓湯

赤茯苓(去黑皮四兩),桂(去粗皮),白朮,甘草(炙各三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三焦不順,心下痞滿,膈間有水,目眩悸動。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湯洗去滑焙五兩),生薑(半斤),赤茯苓(去黑皮三兩)

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三焦氣不通。心腹脹、喘促。大小便不利,甘遂散

甘遂(生半兩),牽牛子(半生半炒),續隨子(去殼研),大戟(各一兩),葶藶(紙上炒一分)

白話文:

甘遂(生半兩):取甘遂半兩,不經處理。

牽牛子(半生半炒):取牽牛子一半生用,一半炒熟。

續隨子(去殼研):取續隨子,去掉外殼,研成粉末。

大戟(各一兩):取大戟各一兩。

葶藶(紙上炒一分):取葶藶一分,用紙包起來炒。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半錢匕,空心濃煎燈心湯調下,利下水為效。未減更一服。

白話文:

將以上五種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在空腹時將藥粉與燈心湯混合後服用,可以利尿通便。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可以再服用一次。

治三焦水氣,甚者四肢虛腫。甘遂散方

甘遂(半兩),檳榔(生銼),木香,牽牛子(半生半炒),萊菔子(研各一兩)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半錢匕,煎紫蘇木瓜湯調下,空心服,利下水為度,量人虛實加減。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匙,用紫蘇和木瓜湯送服,空腹服用,直到利尿通便為止,視個人體質加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