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五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四 (1)

1. 三焦統論

論曰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穀往來,皆待此以通達,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脘,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統而論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三焦這個臟腑,它有名無形,它主持著全身的氣機,以模擬天地人三才的作用。所以呼吸的升降,飲食的消化吸收,都依靠三焦來通達。因此,上焦在心臟下方,主管內部而不出;中焦在胃脘部,主管腐熟消化食物;下焦在肚臍下方,主管分別清濁。三焦統而論之,是指全身的氣機變化。

三者之用,又本於中焦,中焦者,胃脘也,天五之沖氣,陰陽清濁,自此而分,十二經絡所自始,或不得其平,則有寒熱偏勝虛實不同,營衛滯澀,清濁不分,而生諸病矣,故曰氣會三焦,手少陽脈通於膻中,膻中臣使之官。為氣之海,審此則知三焦者,沖和之本。

白話文:

這三種氣的作用,又是根源於中焦,中焦就是胃脘,天部五氣的沖氣,陰陽之氣、清濁之氣,都從此處分別開來,十二經絡的氣血由此起始,如果不得其平和,就會有寒熱偏勝、虛實不同的情況,營氣和衛氣滯澀,清濁不分,從而產生各種疾病,所以說三焦是氣會合的地方,手少陽經脈通於膻中,膻中是臣使的官署,是氣的海洋,審察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三焦是沖和之氣的根本。

2. 三焦病

論曰黃帝針經、謂三焦病者,腹脹氣滿,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水則為脹,夫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其治在膻中,膻中為氣海,中焦主腐熟水穀,下焦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今三焦俱病,故腹脹氣滿,不得小便,溢而為水脹也,治宜升降氣道,則腹滿自消,水道自利矣。

白話文:

《針經》上說,三焦有病,症狀是腹脹氣滿、小便困難,痛苦難忍。溢出體外就變成水腫,水腫就會導致腹脹。三焦是人體的水路,水液從這裡流出。上焦的部位在膻中,膻中是氣的海洋。中焦主管腐熟水穀,下焦位於膀胱上口,主管分別清濁。現在三焦都有病,所以腹脹氣滿、小便困難,水溢出體外就變成水腫。治療應該升降氣道,腹脹自然會消失,水液也會自行通暢。

治三焦病氣不升降,水道不利,漸成水脹。三和湯

大腹皮(炙黃),紫蘇(莖葉),沉香(銼),木瓜(切焙),羌活(去蘆頭各一兩),白朮,芎藭,木香甘草(炙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檳榔(麵裹煨熟去面銼各三分)

白話文:

大腹皮(烤至焦黃),紫蘇(莖葉),沉香(切碎),木瓜(切片後烘烤),羌活(去除蘆頭,各一兩),白朮,川芎,木香,甘草(烤過後切碎),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後烘烤),檳榔(裹上面粉後烘烤至熟,去除麵粉後切碎,各三分)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治三焦營衛不通,氣滿水脹。檳榔飲

檳榔(五枚銼),木香(一兩),生薑(切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芎藭(各半兩),前胡(去蘆頭一分),丁香,山芋(各半兩)

白話文:

檳榔(五枚切碎),木香(一兩),生薑(切片並烘烤),青橘皮(在熱水中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然後烘乾),芎藭(各半兩),前胡(去除蘆頭後一分),丁香,山藥(各半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溫服,腳腫加牽牛子半兩。面目浮腫,加郁李仁半兩。

白話文:

將以上八種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選,每次服用三錢匙,加入一杯水,煎煮至七分之滿,空腹時溫熱服用。如果腳腫,可加入半兩牽牛子。如果面部浮腫,可加入半兩郁李仁。

治三焦病,脹滿為水,小便不利。牽牛子丸

牽牛子(微炒二兩),烏臼木根皮(五兩),木香(三兩),蜚蠊,大黃(銼炒各二兩),防己枳實(去瓤麩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羌活(去蘆頭各一兩)

白話文:

• 牽牛子(輕微炒熟,二兩)

• 烏臼木根皮(五兩)

• 木香(三兩)

• 蜚蠊(一種昆蟲,劑量未指定)

• 大黃(銼切並炒熟,各二兩)

• 防己枳實(去除果肉和麩皮,炒熟)

• 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然後烘烤)

• 羌活(去除蘆頭,各一兩)

上九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日中及雞鳴後,各用溫甘草湯下十丸。稍增至二十丸,以知為度。

白話文:

將上列九種藥材,搗碎成粉末,以蜂蜜混合成丸狀,每個丸子的大小像綠豆一樣。每天在中午和凌晨各服用十丸,以溫暖的甘草湯送服。然後逐漸增加到二十丸,依個人體質而定。

治三焦病久,欲成水,腹脹不消,小水不利。徒都子補氣丸

海蛤,牽牛子,赤茯苓(去黑皮),防己,犀角(鎊),訶黎勒(去核),苦葶藶(紙上炒),芎藭,木通(銼),大戟(炒),防風(去叉),木香(各一兩),大黃(炒二兩半),生乾地黃(焙一兩半),桑根白皮(炙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郁李仁(去皮細研各一兩)

白話文:

海蛤殼、牽牛子、赤茯苓(去除黑色外皮)、防己、犀牛角(磨成粉)、訶黎勒(去除果核)、苦葶藶(在紙上炒製)、川芎、木通(切成小段)、大戟(炒製)、防風(去除叉枝)、木香(各一兩)、大黃(炒製,二兩半)、生乾地黃(焙製,一兩半)、桑樹根白皮(炙烤,切成小段)、陳年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外皮,焙製)、郁李仁(去除外皮,研磨成細粉,各一兩)

上一十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十丸,覺壅不快,加至十五丸,覺通利,即減三五丸,大小便不通,服三十丸。

白話文:

把上列十七味藥,搗成粉末之後,煉製蜂蜜做成藥丸,要和梧桐子一樣大小,早晨空腹時以米湯服用十顆藥丸,如果覺得腹脹不太舒服,就增加到十五顆藥丸,如果覺得通暢舒服,就減少三到五顆藥丸,如果大、小便不通暢,就服用三十顆藥丸。

治三焦不調,小便秘澀,和營衛,利臟腑。淮南五柔丸

大黃(銼炒一斤),前胡(去蘆頭二兩),赤茯苓(去黑皮),細辛(去苗葉),半夏(湯洗切焙),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葶藶(隔紙炒),當歸(切焙),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大黃(切碎並炒一個斤),前胡(去除根部末端兩兩),赤茯苓(去除黑皮),細辛(去除莖葉),半夏(用湯清洗,切片,然後烘焙),肉蓯蓉(用酒浸泡去除皺皮,切片,然後烘焙),葶藶(隔紙炒),當歸(切片,然後烘焙),芍藥(各取一份)

上九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搜,再搗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後溫水下。日三,稍增之。

治陰陽不和,三焦氣滯,胸膈虛痞,腹脅滿脹,小便不利。飲食不消。人參香術散方

白話文:

作用:治療陰陽二氣不和諧,三焦氣機運轉不暢,胸隔部位虛弱脹滿,腹部及肋部滿脹,小便不利,飲食不消化等症狀。

方劑名:人參香術散

組成:

人參(洗淨切片)、白朮(炒黃)、茯苓(去皮)、縮砂仁(去殼)、神曲(炒焦)、砂仁(炒)、木香(炒)、廣藿香(炒)、川芎(炒)、赤芍藥(炒黑)、木瓜(去皮)、烏藥(去皮)、當歸(酒洗)、澤瀉(酒洗)、白芍(炒)、陳皮(炒)、酸棗仁(炒)、大戟(去節)、甘草(炙)。

用法:上為末,每服3克,日服2次,溫黃酒送服。

功效:益氣、健脾、燥濕、行氣、消積和營。

主治:陰陽氣血失調,三焦氣機運轉不利,胸膈虛弱脹滿,腹部及肋部滿脹,小便不利,飲食不消化等症狀。

適應人羣:陰陽失調、三焦氣滯所致胸膈虛痞、腹脅滿脹、小便不利、飲食不消者。

人參,甘草(炙銼各一兩),木香(半兩),白朮(五兩),五味子(微炒三兩)

白話文:

人參、甘草(各一兩,炙烤研成細末)、木香(半兩)、白朮(五兩)、五味子(炒微黃三兩)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入姜及鹽各少許,白湯點服,不計時候。

治三焦病脹滿,水道不利,木香枳殼散

木香,枳殼(去瓤麩炒),白芷,蓬朮(銼炒),白朮,甘草(炙銼),桂(去粗皮各二兩)益智子(炒),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三兩),陳曲(炒),京三稜(炮銼各四兩)

白話文:

木香、枳殼(去核炒熟)、白芷、蓬朮(搗碎炒熟)、白朮、甘草(烤熟搗碎)、桂皮(去粗皮各二兩)益智子(炒熟)、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烘乾),各三兩,陳曲(炒熟)、京三稜(炮製搗碎),各四兩。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生薑鹽湯點服,不計時候。

治三焦病腹脹氣滿,小便不利。木香丸

木香(二兩),蓽澄茄(四兩),牽牛子(二十四兩炒香別搗取末一十二兩),檳榔(四兩酸粟米飲裹濕紙包灰火中煨令紙焦去飯),補骨脂(炒香四兩)

白話文:

木香(兩百克),蓽澄茄(四百克),牽牛子(二十四兩,炒熟,另搗碎取末, 一百二十克),檳榔(四百克,酸米漿浸泡,包上濕紙,用灰火烘烤至紙張燒焦,去掉米粒),補骨脂(炒熟,四百克)。

上五味,先搗羅四味為末,入牽牛末令勻,清水和令得所,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茶湯或熟水下,食後服,如酒食過傷,可服五七丸,小兒一歲,可服一丸,妊婦不可服。

白話文:

在五味藥中,先將四味藥搗成細末,加入牽牛末和勻,用清水調和成合適的稠度,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二十丸,用茶湯或熟水送服,在飯後服用。如果因為飲酒過度或飲食不當而身體不適,可以服用五到七丸。小兒一歲時可以服用一丸,但孕婦不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