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五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一 (6)

1. 解㑊

論曰內經謂冬脈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夫腎為作強之官,精為一身之本,所以運動形體者也,一或受邪,則腎實而精不運,故有脊脈痛,少氣不欲言之證,名曰解㑊者,解有解緩之義,㑊則疑於寒亦疑於熱,疑於壯亦疑於弱。不可必之辭,診其尺脈緩而澀者,解㑊也。

白話文:

《內經》說冬季脈搏太過,就會讓人產生懈怠、脊背痛、氣少不想說話的病症。腎臟是強盛的身體器官,腎精是一個人生命力的根本,人體是靠它來運作的。一旦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導致腎精實化而不能正常運行,所以出現脊背疼痛、氣少不想說話的癥狀。稱之為「解㑊」,「解」有舒緩的意思,「㑊」既疑似寒證,又疑似熱證,既疑似體壯,又疑似體弱。「解㑊」是不能確定病情的說法。診斷時把脈,發現脈搏緩慢而澀滯,那就是「解㑊」。

治解㑊脊脈痛,氣乏不欲言,此為腎氣有餘。利腎湯

澤瀉,生乾地黃(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半),檳榔(銼),麥門冬(去心焙),柴胡(去苗),枳殼(去瓤麩炒),黃芩(去黑心),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兩)

白話文:

澤瀉、生乾地黃(烘烤)、赤茯苓(去黑皮各60克)、檳榔(切碎)、麥門冬(挖去心烘烤)、柴胡(去苗)、枳殼(去瓤麩炒)、黃芩(去黑心)、牛膝(用酒浸泡然後切塊烘烤各60克)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治腎氣有餘,足少陰脈太過,令人脊脈痛,少氣不欲言,病名解㑊。勻氣湯

白話文:

治療腎氣太強,足少陰經脈氣血太盛,導致脊椎疼痛,呼吸困難,不想說話的疾病,病名為「解㑊」。

勻氣湯的配方如下:

  • 茯苓三錢
  • 澤瀉三錢
  • 豬苓二錢
  • 牡丹皮二錢
  • 車前子二錢
  • 木通二錢
  • 知母三錢
  • 黃柏二錢
  • 黃連一錢
  • 麥冬二錢
  • 甘草二錢

將以上藥材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取汁飲用。

枳殼(去瓤麩炒),澤瀉,赤茯苓(去黑皮),牡丹皮木通(銼),檳榔(銼),玄參(各一兩)

白話文:

枳殼(去除果肉和麩皮,炒至微黃),澤瀉,赤茯苓(去除黑皮),牡丹皮,木通(切碎),檳榔(切碎),玄參(各一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治解㑊少氣不欲言,脊脈急痛,腰背強直,足下熱疼,小便癃閉,心煩嗌乾,通腎湯

白話文:

治療少氣無力、不想說話,脊柱疼痛、僵硬,腰部和背部僵硬,腳底灼熱疼痛,小便困難、不通暢,心煩口渴的方子:通腎湯

菖蒲(銼),羚羊角(鎊),生乾地黃(焙),赤芍藥(各二兩),五加皮(銼),甘草(炙銼),豬苓(去黑皮),澤瀉(各一兩)

白話文:

菖蒲(切碎),羚羊角(研成粉末),生曬乾的地黃(烘烤),赤芍藥(各二兩),五加皮(切碎),炙過的甘草(切碎),豬苓(去除黑皮),澤瀉(各一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2. 喑俳

論曰內經謂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喑俳之狀,舌喑不能語,足廢不為用,蓋腎脈俠舌本,腎氣內奪,氣厥不至舌本,故不能語而為喑,腎脈循陰股循行內踝。入足下,腎氣不順,故足廢而為俳。

白話文:

內經上說,腎氣內耗而受到傷害,就會出現喑啞和跛腳的症狀,這是腎虛造成的。喑啞的症狀是舌頭僵硬不能說話,跛腳的症狀是腳不能正常行走。腎經的脈絡緊貼著舌根,腎氣內耗,氣血不運行到舌根,所以不能說話而導致喑啞。腎經的脈絡沿著陰股內側行走,進入足底部,腎氣不通暢,所以腳不能正常行走而導致跛腳。

治腎氣虛厥,語聲不出,足廢不用,地黃飲

乾地黃(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蓯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五味子(炒),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遠志(去心),菖蒲(各半兩)

白話文:

  1. 熟乾地黃(焙):將地黃乾品用文火焙製至乾燥。

  2. 巴戟天(去心):將巴戟天的中心去除。

  3. 山茱萸(炒):將山茱萸用文火炒製。

  4. 肉蓯蓉(酒浸切焙):將肉蓯蓉浸泡在酒中,切片,然後用文火焙製。

  5. 附子(炮裂去皮臍):將附子用炮製方法裂開,去除外皮和肚臍。

  6. 石斛(去根):將石斛去除根部。

  7. 五味子(炒):將五味子用文火炒製。

  8. 桂(去粗皮):將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

  9. 白茯苓(去黑皮):將白茯苓去除黑皮。

  10. 麥門冬(去心焙):將麥門冬去除中心,並用文火焙製。

  11. 遠志(去心):將遠志去除中心。

  12. 菖蒲(各半兩):將菖蒲切成小塊,每份半兩。

上一十二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劈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話文:

把上面十二種中藥材磨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加一杯水、三片生薑、兩枚劈破的棗子,一起煎煮,直到只剩下七分之一的量,去掉藥渣,在飯前溫服。

治腎氣內奪,舌喑足廢,補腎八味丸

熟乾地黃(焙八兩),山芋,山茱萸(各四兩),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三兩),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二兩)

白話文:

熟乾地黃(烘焙過的,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澤瀉、牡丹皮、去黑皮的白茯苓(各三兩),桂枝(去除粗皮的,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的,二兩)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益腎氣,治喑俳。補骨脂丸

白話文:

將以上八味藥物搗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逐漸增加至三十丸,空腹時服用,以溫酒送服。此藥方可益腎氣,治療喑俳。

補骨脂(炒),肉蓯蓉(酒浸切焙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菖蒲,遠志(去心),鍾乳粉(各半兩)

白話文:

補骨脂(炒過),肉蓯蓉(泡過酒,切片,焙過。各一兩),麥門冬(去掉芯,焙過),菖蒲,遠志(去掉芯),鍾乳粉(各半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木通湯下,空心日午臨臥服。

白話文:

將六味藥研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劑,每一丸的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煎煮過木通的湯藥送服。在空腹的上午、中午及睡前服用。

治腎氣內奪舌喑足廢。菟絲子丸

菟絲子(酒浸別搗),白茯苓(去黑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桂(去粗皮),菖蒲,遠志(去心各半兩)

白話文:

菟絲子(用酒浸泡,然後搗碎),白茯苓(去掉黑皮),附子(用火炮製後,破裂並剝去皮臍,每種一兩),桂皮(去掉粗糙的外皮),菖蒲,遠志(去掉中心,每種半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日午臨臥服。

治腎氣內奪厥逆喑俳。補腎石斛丸

石斛(去根),赤小豆,蘹香子(炒),羌活(去蘆頭),楝實(炒去核),烏頭(炮裂去皮臍)馬藺子(醋炒各四兩),葫蘆巴(炒),巴戟天(去心),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地龍(去土炒各二兩),烏藥(銼),蒼朮(銼炒各半斤),青鹽(一兩)

白話文:

石斛(去除根部)、赤小豆、蘹香子(炒熟)、羌活(去除蘆頭)、楝實(炒熟後去除核)、烏頭(用炮裂法處理後去除皮和肚臍)、馬藺子(用醋炒熟,各四兩)、葫蘆巴(炒熟)、巴戟天(去除心部)、蜀椒(去掉眼睛,並將口部合攏,炒出汗)、地龍(去除泥土,炒熟,各二兩)、烏藥(切成碎末)、蒼朮(切成碎末,炒熟,各半斤)、青鹽(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羅為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