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五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一 (4)

1. 腎脹

論曰腎脹之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者是也。蓋腎主腰腳,其經屬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裡,腎經所過,抵少腹通膀胱經支內,過髀樞循髀外,是動則病髀不可以曲,今寒氣積於腎經,不得宣通,故氣留滯而為脹。

治腎虛脹,寒氣不宣利,上攻腹內及背腰脊髀痛。溫經湯方

白話文:

腎脹的疾病症狀是,腹部脹滿並且蔓延到後背,使後背感到不舒服,腰部和大腿疼痛。這是因為腎臟主導腰部和腿部,腎經循行於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表裡相對應。腎經經過的地方,抵達小腹部,與膀胱經的支脈相通,經過大腿的樞紐,沿著大腿外側循行。因此,腎經活動時,大腿就會跟著活動,不能彎曲。現在,寒氣積聚在腎經,腎經的氣血運行不暢,所以氣就停滯了,形成脹滿。

附子(炮裂去皮臍),杜仲(去粗皮切炒),牛膝(酒浸別焙各一兩),乾薑(炮),桂(去粗皮),續斷,補骨脂(炒各三分),

白話文:

附子(炮製裂開除去皮和肚臍),杜仲(去掉粗皮切片炒一兩),牛膝(用酒浸泡後再單獨烘烤一兩),乾薑(炮製),桂皮(去掉粗皮),續斷,補骨脂(炒製各三分)

上七味,㕮咀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臨熟入鹽一捻,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治腎虛脹,氣攻腰腹髀痛。萆薢丸方

白話文:

將上七味藥材磨碎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並放入三片生薑,煎煮成七分後,在快煮熟的時候放入一些鹽,去除藥渣,在肚子空腹時服用即可。

萆薢(銼),熟乾地黃(焙),天雄(炮裂去皮臍各一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桂(去粗皮),細辛(去苗葉),續斷(銼各三分)

白話文:

萆薢(川續斷),烘乾的地黃(烘烤),天雄(炮裂去除皮和肚臍,各一兩),蜀椒(除去籽和閉口炒出汗),桂皮(去除粗糙的皮),細辛(去除枝葉),續斷(川續斷,烘乾),各三分。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日午夜臥各一。

治腎脹,氣攻腰腹痛。蘹香子散方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攪拌成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搭配溫酒或鹽湯吞服,空腹食用,每日中午以及睡前各服用一次。

蘹香子(炒),桃仁(炒去皮尖雙仁),乾薑(炮),甘草(炙銼),桂(去粗皮),熟乾地黃(焙),石斛(去根銼),杜仲(去粗皮切焙)

白話文:

蘹香子(炒):將蘹香子炒至熟。

桃仁(炒去皮尖雙仁):將桃仁炒熟,去皮、尖端和雙仁。

乾薑(炮):將乾薑炮製。

甘草(炙銼):將甘草炙烤後切碎。

桂(去粗皮):將桂皮去除粗皮。

熟乾地黃(焙):將乾地黃焙製。

石斛(去根銼):將石斛去除根部並切碎。

杜仲(去粗皮切焙):將杜仲去除粗皮並切片焙製。

上八味,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空心食前。

治腎脹虛寒,痛引臍腹,腰髀,鹿茸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八種藥材,各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溫酒送服,空腹時飯前服用。

治療腎虛寒脹,疼痛連及肚臍腹部、腰部和大腿的病症,此為鹿茸丸的處方。

鹿茸(去毛酥炙半兩),桂(去粗皮三分),黃耆(銼),澤瀉,芍藥,桑寄生,補骨脂(炒各一兩)

白話文:

  • 鹿茸:去除毛和酥,炙烤半兩

  • 桂皮:去除粗糙的皮,三分

  • 黃耆:切碎

  • 澤瀉:一兩

  • 芍藥:一兩

  • 桑寄生:一兩

  • 補骨脂:炒至熟,一兩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治腎虛冷氣攻腰腹痛,溫腎經。消脹滿,八味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七種藥材,搗碎後過篩成為細粉,用煉蜜調和製成藥丸,每個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是鹽湯送服。

此方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冷氣攻擊腰腹疼痛,能溫暖腎經,消除脹滿。此方即為八味丸。

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澤瀉(三兩),山茱萸(四兩),山芋(四兩),白茯苓(去黑皮三兩),牡丹皮(三兩),桂去粗皮(二兩),熟乾地黃(八兩焙)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下。

白話文:

附子(用炮裂法除去皮臍,取二兩),澤瀉(三兩),山茱萸(四兩),山芋(四兩),白茯苓(去除黑皮,取三兩),牡丹皮(三兩),桂皮(去除粗皮,取二兩),熟乾地黃(用焙法,取八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