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四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八 (1)

1. 肺臟統論

論曰五臟設位,肺獨居上,故內經曰,天氣通於肺,又曰肺主皮毛,為五臟之華蓋,在五臟為魄,魄則並精而出入者也,在五性為義,義則勝物而斷制者也,開竅於鼻,故其液為涕,涕者繼泣而先泗也,在聲為哭,故其志為憂,憂者陰肅而情慘也。

白話文:

古文:「論曰五臟設位,肺獨居上,故內經曰,天氣通於肺,又曰肺主皮毛,為五臟之華蓋,在五臟為魄,魄則並精而出入者也,在五性為義,義則勝物而斷制者也,開竅於鼻,故其液為涕,涕者繼泣而先泗也,在聲為哭,故其志為憂,憂者陰肅而情慘也。」

「論語中說,五臟各自有其位置,肺獨居於上,所以內經說,天氣與肺相通,又說肺主宰皮毛,是五臟的華蓋。在五臟中,肺主魄,魄與精一起出入。在五性中,肺主義,義可以制伏一切事物,做出決斷。肺的竅開於鼻,所以肺的液體是鼻涕,鼻涕是繼承哭泣而出現的,也是泗涕的前兆。在聲音上,肺主哭,所以肺的志為憂傷,憂傷是陰氣肅清,情懷慘淡的表現。」

其色白者,入金故也,其味辛者,物成故也,以至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音為商,在臭為腥,無非時數氣類之所繫然也,嘗以經脈表裡論之,手太陰肺之經也,手陽明、大腸之經也,二者之經,為臟腑表裡之合,手太陰之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環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陰陽適平,經絡和順,盈虛消息,莫睹偏勝,一失其平,病所由生,過為有餘,有餘病也,不及為不足,不足亦病也,有餘之病,是謂肺實;不足之病,是謂肺虛,肺實之證,喘嗽上氣肩背痛汗出,陰股膝脛皆痛是也,肺虛之證,肩背寒痛,少氣不能太息,胸滿嗌乾是也,病之所生,凡以其經絡流行之處而見證焉,治法之施,實者宜瀉,虛者宜補,有餘則損之,不足則益之,此其大略也,至於論脈,則手太陰脈之來,浮澀而短為平脈,若見他脈,皆失其平,故肺與脾腎子母也,與心肝夫婦也,脈得洪大而緩,則為母所克,得沉濡則滑,則為子所克,得弦而長,則為婦所克,得浮大而洪,則為夫所克,若母克子者為虛邪,雖病易治,子克母者為實邪,雖病自愈,婦剋夫者為微邪,雖病即瘥,夫克婦者為賊邪,大逆不治,當察其虛實以補以瀉,審治之法,此其大概也。

白話文:

白色的,是入肺的緣故;辛辣的,是萬物成熟的緣故。所以,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音為商,在氣味為腥。這無非是時數氣類所決定的。曾經用經脈表裡的理論來論述,手太陰是肺的經脈,手陽明是大腸的經脈。二者的經脈是臟腑表裡的互相結合。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貫通大腸,環繞胃口,經過橫膈,屬於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行通過胸腔內側,沿著少陰心主之前,下行肘中,沿著臂內上骨的下端,進入寸口上,再沿著魚際穴向上行,出大拇指端。它的支脈,從腕後直接出去,沿著次指內側向上行,出次指端。陰陽適中,經絡和順,盈虛消長,沒有出現一方勝過另一方的情況,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疾病。過度就是有餘,有餘就會得病;不足就是不足,不足也會得病。有餘的疾病,叫做肺實;不足的疾病,叫做肺虛。肺實的症狀,是喘咳、上氣、肩背疼痛、出汗、陰股膝脛皆痛。肺虛的症狀,是肩背寒痛、氣少不能太息,胸滿、咽乾。疾病的產生,都可以在經絡流行的部位見到症狀。治療的施用,實證應該瀉,虛證應該補,有餘的就減少它,不足的就補充它,這就是治療的大概。至於論脈,手太陰脈的到來,浮澀而短是平脈,如果出現其他脈象,都是失去平衡。所以肺與脾腎是母子關係,與心肝是夫婦關係。脈象顯得洪大而緩,說明是母親剋制了兒子;脈象沉伏濡滑,說明是兒子剋制了母親;脈象弦長,說明是妻子剋制了丈夫;脈象浮大而洪,說明是丈夫剋制了妻子。如果母親剋制兒子,是虛邪,即使得病也容易治癒;兒子剋制母親,是實邪,即使得病也自愈;妻子剋制丈夫,是微邪,即使得病也很快痊癒;丈夫剋制妻子,是賊邪,大逆不治。應該觀察虛實,以補瀉的方法治療。審察治療的方法,大概就是這樣。

2. 肺虛

論曰肺為華蓋,復於諸臟,若肺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聲嘶,語言用力,顫掉緩弱,少氣不足,咽中干無津液,虛寒乏氣,恐怖不樂,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診其脈沉緩,此是肺虛之候,虛則宜補也。

白話文:

中醫古籍上說:肺就像華蓋一樣,保護著臟腑。如果肺虛,就會產生寒氣,而寒氣則會使陰氣旺盛,陰氣旺盛則會導致聲音嘶啞、說話費力、言語遲緩、氣短、喉嚨乾燥無津液、虛弱寒冷、恐懼不快樂、咳嗽和喘息、鼻涕清稀、皮膚乾燥枯萎。診察脈搏時,脈搏沉緩,這就是肺虛的症狀。肺虛則宜補。

治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含霜、雪,語無音聲而渴,舌本乾燥,甚者咳唾膿血,補肺湯方

白話文:

治療肺氣不足、咳嗽逆氣、從背部開始感到寒冷、口中含霜含雪、說話聲音嘶啞且乾渴、舌根乾燥,嚴重者咳出膿血。

藥方:

  • 人參:三錢
  • 黃耆:五錢
  • 麥冬:三錢
  • 五味子:二錢
  • 元參:三錢
  • 生地黃:三錢
  • 阿膠:一錢五分
  • 懷牛膝:三錢
  • 滑石:一錢五分
  • 蘇子:三錢
  • 陳皮:二錢
  • 甘草:二錢

五味子(一兩),石英,鍾乳(各三兩),竹葉,橘皮,桑白皮(各二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半),白茯苓(去黑皮),紫菀(去苗土),桂(去粗皮),款冬花(各一兩),紫蘇子(炒),麥門冬(去心焙各二兩)

白話文:

五味子(一兩)、石英、鍾乳(各三兩)、竹葉、橘皮、桑白皮(各二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半)、白茯苓(去黑皮)、紫菀(去苗土)、桂皮(去粗皮)、款冬花(各一兩)、紫蘇子(炒)、麥門冬(去心,焙,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將十味粗搗篩,與杏仁白石英鐘乳,同研令勻,每服三錢匕,水二盞,竹茹彈子大,粳米半匙,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再夜一。

治肺虛短氣,咳嗽唾膿血,不得臥,人參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三味藥,取其中十味粗略搗碎後篩過,與杏仁、白石英、鐘乳一起研磨成均勻的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兩碗水煎煮,加入竹茹(如彈子大小)、粳米(半匙)、生薑(一棗那麼大,拍碎)、棗(兩枚,劈破),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碗藥液,濾去藥渣,趁溫熱時服用。每天服用兩次,晚上一次。

人參,桂(去粗皮各二兩),阿膠(炙令燥),紫菀(去苗土各一兩),桑根白皮(銼炒八兩),熟乾地黃(切炒四兩)

白話文:

人參、桂皮(去除粗皮,各兩)、阿膠(烤乾並搗碎)、紫菀(去掉花苗和泥土,各一兩)、桑樹根的白色樹皮(切碎並炒製,八兩重量)、熟乾地黃(切碎並炒製,四兩重量)。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一棗大拍碎,飴糖一棗大,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夜一。

治肺虛喘咳少氣,補肺丸方

白話文:

把上六種藥材粗略搗碎後過篩,每次取五錢重的藥材,加入一杯半的水,再將一顆棗子大小的生薑拍碎,以及一顆棗子大小的飴糖一起煎煮,直到藥液減少八分,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一次。

鍾乳粉,人參,白石英(各半兩),阿膠(炙令燥),五味子(各一兩),甘草(炙銼三錢),細辛(去苗葉二錢)

白話文:

鍾乳粉、人參、白石英(各半兩),阿膠(炒到乾燥)、五味子(各一兩),甘草(炒熟並切碎三錢),細辛(去除嫩芽和葉子二錢)

上七味,搗研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甘草湯下。

治肺氣不足,胸中痛牽背,上氣失聲,桑白皮湯方

白話文:

取上述七味藥物,搗碎研磨成細末,加入麵糊混和,捏成大小如同梧桐子般的丸劑。每次服用 15 到 20 丸,以甘草湯送服。

桑根白皮(銼炒),款冬花,麥門冬(去心焙),甘草(炙銼),乾薑(炮各一兩),桂(去粗皮二兩),五味子,白石英(研各一兩一分)

白話文:

桑根白皮(切碎並炒至微黃),款冬花,麥門冬(去心後烘烤),甘草(烤至微黃並切碎),乾薑(烤製各一兩),桂皮(去除粗皮後二兩),五味子,白石英(研磨成粉各一兩一分)。

上八味,將七味粗搗篩,與白石英同拌令勻,每服三錢匕,水一盞,棗五枚劈破,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不拘時。

治肺虛失聲,胸中痛,上氣息鳴,鍾乳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其中七味粗略搗碎後篩過,與白石英一起拌勻。每次服藥三錢匕,加入一杯水和五枚劈開的紅棗,煎煮至六分(約剩原液的三分之二),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三次,不限服藥時間。

鍾乳(研一兩一分),五味子(一兩半),白石英(研),款冬花,麥門冬(去心焙),乾薑(炮),桂(去粗皮),桑根白皮(銼炒各二兩)

白話文:

鍾乳(研磨成一兩一分)。

五味子(一兩半)。

白石英(研磨成粉末)。

款冬花。

麥門冬(去除中心並焙乾)。

乾薑(炮製)。

桂皮(去除粗皮)。

桑根白皮(切碎並炒製,各取二兩)。

上八味,將六味搗羅為末,與鍾乳白石英,同研令勻,以棗肉研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粥飲下,日三不拘時。

治肺虛寒,咳嗽下利少氣,補虛湯方

白話文:

將上面提到的八種藥材,除了鍾乳白石英外,先將其他六種藥材搗成粉末,再與鍾乳白石英一起研磨至均勻。再將棗肉研磨成膏狀,將藥粉與棗肉膏混合,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粥飲送服,一天服用三次,不受時間限制。

半夏(湯洗七遍焙),乾薑(炮各三兩),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銼),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五味子(各二兩),黃耆(二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半)

白話文:

  • 半夏(用沸水洗七次後烘乾)

  • 乾薑 (炮製過共三兩)

  • 白茯苓(去除黑皮)

  • 甘草(烘烤後切碎)

  • 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烘烤)

  • 五味子(各二兩)

  • 黃耆(二兩半)

  • 陳橘皮(用沸水浸泡、去除白色外皮後烘乾,共一兩半)

上八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治肺臟氣虛,胸中短氣,咳嗽聲微,四肢無力,補肺阿膠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切碎至如同芝麻豆粒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八分量時,濾去藥渣後溫熱服用。

用來治療肺臟氣虛、胸中氣短、咳嗽聲音微弱以及四肢無力的症狀,這是補肺阿膠散的配方。

阿膠(炙令燥),山芋,人參,白朮,五味子,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乾薑(炮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桂(去粗皮各三分)

白話文:

  • 阿膠(烘烤至乾燥)

  • 山藥

  • 人參

  • 白朮

  • 五味子

  • 麥門冬(去除內核,烘焙,各一兩)

  • 乾薑(炮製後,半兩)

  •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炒熟)

  • 桂皮(去除粗皮,各三分)

上九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粥飲調下,不拘時,日三。

治肺氣虛寒,咳逆下利少氣,人參茯苓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九味藥材搗碎並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匕的量,用粥湯調服,不受時間限制,每天服用三次。

用來治療肺氣虛寒、咳嗽逆氣、腹瀉以及呼吸短促的人參茯苓丸配方。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白朮(各二兩半),桂(去粗皮),乾薑(炮),當歸(切炒),甘草(炙銼),芎藭黃耆(銼各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半)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去除黑皮),白朮(各二兩半),桂皮(去除粗皮),乾薑(經過炮製),當歸(切片並炒製),甘草(經過炙烤並切碎),川芎、黃耆(切碎各二兩),陳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再焙乾一兩半)

上一十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生薑湯亦得,稍加至五十丸,日二,若利甚,加厚朴去粗皮二兩半。

白話文:

上述的十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以酒送服,也可以用生薑湯送服,逐漸增加藥量至五十丸,每天服用兩次。如果腹瀉嚴重,可以加入半斤去除粗皮的厚朴。

治脾氣虧乏,不能生肺,而肺氣不足,多感風邪,益脾補肺,厚朴湯方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人參,草豆蔻(去皮各半兩),乾薑(炮一錢半),甘草(炙銼一分)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治肺氣虛冷,胸中氣微,不能太息,形體怯寒,鼻多清涕,九味湯方

白話文:

如果脾氣虛弱,無法滋養肺臟,導致肺氣不足,容易受風寒侵襲,可以服用厚朴湯來滋補脾肺。厚朴湯的藥材包括厚朴、人參、草豆蔻、乾薑和甘草,每次取三錢,水煎服,空腹溫服。

另外,如果肺氣虛寒,胸悶氣短,呼吸微弱,怕冷,鼻涕清稀,可以服用九味湯來治療。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白朮,訶黎勒皮,防風(去叉),甘草(炙銼),桂(去粗皮),黃耆(銼),細辛(去苗葉各一分)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九分,去滓空心溫服。

白話文:

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烤),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的外皮,然後烘培),白朮,訶黎勒皮,防風(去除叉枝),甘草(炙烤並切碎),桂皮(去除粗皮),黃耆(切碎),細辛(去除莖葉,各取一份)

治肺臟氣虛,觸冒風冷,呼吸邪氣,喘促痞悶,眠睡不得,定喘款氣丸方

白話文:

治療肺臟氣虛,由於風寒外侵,吸入邪氣,導致呼吸急促、胸悶,無法入眠,可以服用定喘款氣丸。

定喘款氣丸方:

  • 人參:6克
  • 白朮:12克
  • 茯苓:12克
  • 炙甘草:6克
  • 杏仁:12克
  • 黃耆:12克
  • 桔梗:6克
  • 紫菀:6克
  • 麻黃:6克
  • 桂枝:6克
  • 防風:6克
  • 柴胡:6克
  • 川芎:6克
  • 炮薑:6克
  • 大棗:12克
  • 生薑:6克
  • 半夏:9克
  • 紫蘇葉:9克
  • 薄荷:6克
  • 蘇梗:6克
  • 桑白皮:6克
  • 苦杏仁:6克
  • 葶藶子:6克
  • 皁角刺:6克

製作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調和成丸劑,每次服用 9 克,每日 2 次。

苦葶藶(紙上炒二兩),馬兜鈴根(一兩),麻黃(去根節),桑根白皮(銼各一分)

白話文:

苦葶藶(在紙上炒二兩),馬兜鈴根(一兩),麻黃(去除根部和節),桑根白皮(各切碎一分)

上四味,搗羅為末,用蒸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煎阿膠皂子湯下。

治肺氣虛乏,胸喉中干,橘皮湯方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麻黃(去根節各一兩)

白話文: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細末,然後用蒸熟的棗肉混合製成丸劑,大小如同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三十丸,在飯後用阿膠皂子湯送服。

用於治療肺氣虛弱導致的胸部和喉嚨乾燥,橘皮湯的配方如下:

陳橘皮(先用水浸泡去掉白色部分後炒制),麻黃(去除根部和節點,各取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小麥半匙,煎至小麥熟,去滓溫服,日三,不拘時。

治肺氣不足,咳唾膿血,氣短不得臥,麻子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兩種藥材粗略搗碎篩去渣滓,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杯半的水,再加入半勺小麥,煎煮到小麥煮熟,去除藥渣,放溫後服用,一天三次,不拘時間。

麻子(一升),桂(去粗皮),人參(各二兩),阿膠(炙令燥),紫菀(去苗土各一兩),熟乾地黃(四兩),桑根白皮(銼一斤)

白話文:

  1. 麻子(一斤)

  2.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二兩)

  3. 人參(二兩)

  4. 阿膠(烤乾,二兩)

  5. 紫菀(去除根莖部分,二兩)

  6. 熟乾地黃(四兩)

  7. 桑根白皮(切碎,一斤)

上七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酒一盞,水一盞,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一盞,去滓入飴糖少許,再煎、令沸、溫服。

治肺虛聲嘶氣乏,地黃煎方

白話文:

以上七種中藥,嚼碎後的大小要像麻豆那麼大,每次服用五錢匕,加上一盞酒、一盞水,生薑切碎,大小要像一顆棗子,然後一起煎煮至只剩下一盞水的份量,過濾掉藥渣後加入少許麥芽糖,再煎煮一下、煮到沸騰,然後溫熱服用。

生地黃汁(五兩),蜜,生薑汁(各三分),沙糖(一兩半),升麻(細銼綿裹同煎),杏仁(去皮尖雙仁研成膏各二兩),人參(為末三兩)

白話文:

  • 生地黃汁(五兩):生地黃榨取的汁液,五兩。

  • 蜜(三分):蜂蜜,三兩。

  • 生薑汁(三分):生薑榨取的汁液,三兩。

  • 沙糖(一兩半):白砂糖,一兩半。

  • 升麻(細銼綿裹同煎):升麻切碎,用棉布包好,一起煮。

  • 杏仁(去皮尖雙仁研成膏各二兩):杏仁去皮,取裡面兩個仁,研磨成膏,各二兩。

  • 人參(為末三兩):人參研磨成粉末,三兩。

上七味,先將六味於銅器中,微火煎頻攪,以地黃等汁盡為度,乃去升麻,下人參末攪勻,候冷收置瓷閤中密蓋,每服一棗大含化,日夜各三服。

白話文:

將七種藥材中的六味藥材放入銅器中,用小火慢慢煎煮,並經常攪拌,煎煮到地黃等藥材的汁液完全煎出為止,然後取出升麻,再加入人參末攪拌均勻,等藥湯冷卻後,裝入瓷罐中並蓋緊蓋子。每次服用一棗大小的藥丸,含化後服下,每天早晚各服用三次。

治肺虛寒損,腰背苦痛,難以俯仰,短氣唾稠如膿,溫中下氣,杜仲湯方

白話文:

這個方劑治療肺虛寒損,腰背部疼痛,彎腰擡頭都困難,氣短,痰液稠,顏色像膿的病症。具有溫中降氣的功效。

方劑組成:

  • 杜仲三兩
  • 菟絲子半升,炒
  • 巴戟天二兩
  • 熟地黃二兩
  • 黃芪三兩
  • 山藥二兩
  • 山茱萸二兩
  • 茯苓二兩
  • 續斷二兩
  • 當歸尾一兩
  • 白術一兩
  • 甘草一兩
  • 炙甘草一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一起切片,然後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一日兩次,用米湯送服。

杜仲(去粗皮酥炙銼),白朮(各一兩一分),萆薢,桂(去粗皮各一分),甘草(炙銼),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三分)

白話文:

杜仲(去粗皮,酥油炒至棕色,切碎),白朮(各 60 克),萆薢,桂皮(去粗皮,各 6 克),甘草(炙烤切碎),附子(炮製後裂開,去皮,去臍,各 1.8 克)。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棗二枚劈破,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前後各一。治肺虛聲音不出,三味丸方

白話文:

將六味中藥材,粗略搗碎並篩掉藥渣,每次服用的劑量為五錢,加入一盞半的水以及劈成兩半的兩枚棗子,還有拍碎至一顆棗子大小的生薑,一同煎煮,一直煮到只剩下八分左右的藥汁,去掉藥渣後,趁溫熱時服用,可以在飯前和飯後各服用一次。此藥方適用於肺虛導致聲音無法發出的情況。

桔梗(一兩切用蜜拌於飯上蒸三日),訶黎勒(去核四個二個炮二個生用趁熱搗),甘草(一兩半生半炙)

白話文:

桔梗(一兩切開,用蜜拌勻,放在米飯上蒸三天)

訶黎勒(四個去核,兩個烘烤,兩個生用,趁熱搗碎)

甘草(一兩半生用,一兩半烘烤)

上三味,搗羅為末,每服二錢匕,用馬勃同沙糖少許,拌和為丸,含化咽津。

治肺虛通身汗出不止,補正湯方

白藥(二兩),甘草(炙銼),芍藥(各一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肺臟虛寒,喘嗽氣短,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馬兜鈴,麻黃(去根節),甘草(炙銼各一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沙糖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治肺臟虛寒,痰逆咳嗽,胸滿多涕,紫菀湯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匕,用馬勃和少許砂糖拌勻成丸,含化咽津。此方用於治療肺虛導致全身汗出不止。

將白藥、甘草、芍藥粗搗篩過,每次服用三錢匕,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此方用於治療肺臟虛寒,喘嗽氣短。

將五味子、馬兜鈴、麻黃(去根節)、甘草(炙銼)粗搗篩過,每次服用三錢匕,用水一盞,加少許砂糖,同煎至七分,去渣,飯後臨睡前溫服。此方用於治療肺臟虛寒,痰逆咳嗽,胸滿多涕。

紫菀(去苗土),五味子(各一兩),貝母(去心炒三分),升麻,天門冬(去心焙各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劈,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紫菀(除去根部和泥土),五味子(各一兩),貝母(去除心並炒三分),升麻,天門冬(去除心並焙乾,各半兩)

治肺氣不足,煩滿喘嗽,沖逆上氣,唾中有血,心自驚恐,皮膚粟起,嘔逆歌笑,心煩不定,耳中虛鳴,面色常白,宜此,補肺湯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肺氣不足,出現煩悶、呼吸困難、咳嗽、氣往上衝、吐血、心悸、皮膚起雞皮疙瘩、嘔吐、發笑、心神不安、耳鳴、面色蒼白等症狀,宜用此補肺湯方。

白石英(研),鍾乳(研各一兩),天門冬(去心焙),款冬(花炒),桂(去粗皮),桑根白皮(銼炒),五味子(炒),紫菀(去苗土),人參(各二兩)

白話文:

白石英(研成粉末),鍾乳(研成粉末,各一兩),天門冬(去除中心,炒焙),款冬花(炒),桂皮(去除粗皮),桑根白皮(切碎,炒),五味子(炒),紫菀(去除苗和泥土),人參(各二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大棗二枚劈,糯米百粒,生薑一分切,同煎取七分,去滓食後頓服。

治肺虛咳嗽氣喘,麥門冬丸方

白話文:

將上列九種藥材粗略搗碎、篩選,每次取五錢匙的藥粉,加入一杯半的水,放入劈開的兩顆大棗、一百粒糯米和切成一份的生薑,一起煎煮,直到藥液剩下七分之一,去掉藥渣,在飯後頓服。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半),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一兩),遠志(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乾薑(煨各一兩半),人參,細辛(去苗葉各一兩三分),桂(去粗皮三兩),百部,黃耆(銼炒各一兩一分),杏仁(三十枚去雙仁皮尖炒)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含化一丸、咽津。

白話文:

麥門冬(去掉內心,炒到微黃,二兩半),蜀椒(去柄,把口封起來,炒到出汗,一兩),遠志(去掉內心),附子(炮裂,去皮,去臍),乾薑(烤,各一兩半),人參,細辛(去苗葉,各一兩三分),桂皮(去除粗皮,三兩),百部,黃耆(切碎,炒,各一兩一分),杏仁(三十枚,去皮和尖端,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