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四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七 (2)

1. 胃實熱

論曰胃氣盛實,則壅澀不宣,蘊積生熱,令人口乾煩渴,面目悉黃,譫妄狂越,身熱多汗,腹脅堅滿,大便秘難,皆其證也。

白話文:

中醫理論中說,如果胃氣過於旺盛充實,就會導致氣機壅塞不暢,積聚熱氣,讓人感到口乾煩渴,面部發黃,精神恍惚,胡言亂語,身體發熱多汗,腹部和兩肋堅硬飽滿,大便乾燥難解,這些都是胃氣盛實的症狀。

治胃氣實熱,唇焦口乾,引飲不止,赤芍藥湯

赤芍藥,生乾地黃(焙各一兩),大黃(銼炒),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赤芍藥、生乾地黃(各一兩,焙製)、大黃(切片炒至微黃)、草(炙製,各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再。

治胃氣實熱,口舌乾燥,頭痛煩渴,黃芩湯

黃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各一兩),葛根(銼),赤芍藥(各三分),甘草(炙半兩),石膏(碎二兩)

白話文:

黃芩(去除黑心),柴胡(去除苗,各一兩),葛根(切碎),赤芍藥(各三分),甘草(烤半兩),石膏(碎二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胃氣實熱,煩躁多渴,黃連丸

黃連(去須),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麥門冬(去心焙一兩),苦參(半兩)

白話文:

  • 黃連(去除須根)

  • 赤茯苓(去除黑皮,各三分)

  • 麥門冬(去除中心,焙製一兩)

  • 苦參(半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臨臥煎竹葉湯下。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鼓成粉末,煉製成蜜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 20 丸,於飯後臨睡前,用竹葉湯送服。

治胃氣實熱,頭痛寒熱,狀如溫瘧,唇口乾燥,黃芩梔子湯

黃芩(去黑心),梔子仁,犀角(鎊),赤茯苓(去黑皮),射干(各一兩),大黃(銼炒半兩)

白話文:

  • 黃芩(去除黑色的種子):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 梔子仁: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

  • 犀角(磨成粉):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作用。

  • 赤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

  • 射干: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作用。

  • 大黃(切碎並炒至半熟):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攻下積滯的作用。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次入生地黃汁半合,蜜一匙,攪勻更煎數沸,去滓食後溫服。

白話文:

上藥六味,粗略搗碎,篩過後,每次服五錢匕(約2.5克),加水二碗(約400毫升),煎煮至剩一碗(約200毫升),然後加入生地黃汁半合(約10毫升)、蜂蜜一匙,攪勻後繼續煎煮數次,去除藥渣,飯後溫服。

治胃氣實熱,唇口乾燥,頭昏體倦,五心煩熱,地骨皮湯

地骨皮(二兩),防風(去叉),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地骨皮(90克),防風(去除叉枝),甘草(各自炒製45克)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治胃實熱嘔噦,吐逆不食,頭痛煩渴,犀角飲

犀角(鎊),枇杷葉(炙去毛),葛根(銼),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胃實熱氣盛,消穀善飢,頭目昏痛,衄血煩渴,黃連丸方

黃連(去須),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焙),知母(焙),茯神(去木各一兩)

白話文:

  • 黃連(去除須根):黃連是一種常用中草藥,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痢疾、腸炎、暑熱症等。

  • 栝蔞(根):栝蔞的根部也是一種常用中草藥,具有清熱化痰、潤腸通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腸燥便祕等疾病。

  • 麥門冬(去心焙):麥門冬是一種百合科植物,其根莖入藥,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口乾咽痛、虛熱煩渴等疾病。

  • 知母(焙):知母是一種百合科植物,其根莖入藥,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口乾咽痛、虛熱骨蒸等疾病。

  • 茯神(去木各一兩):茯神是一種多孔菌科真菌,其菌核入藥,具有安神益智、養心安神、健脾益氣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脾虛乏力等疾病。

以上五種中草藥均具有清熱潤燥、生津止咳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口乾咽痛、虛熱煩渴等疾病。

上五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熟水下,不拘時。

治胃實熱煩渴,咽乾吐逆,葛根湯

葛根(銼十兩),甘草(炙三兩),半夏(二兩生薑汁升同煮軟半盞漿水半切焙乾),黃連(去須一兩)

白話文:

葛根(切片,十兩),甘草(烤過後的三兩),半夏(用兩升生薑汁煮到軟爛,然後切成一半,用漿水焙乾),黃連(去除鬚根,一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二片,竹茹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將以上四味藥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匙。加入一杯水,兩片生薑,少許竹茹,一起煎煮到藥液只剩下七分之一,去渣取汁,溫熱服用,不拘泥於服用時間。

治胃實熱,乾嘔煩悶,目黃燥渴,前胡湯

前胡(去蘆頭一兩半),茅根(銼二兩),麥門冬(去心焙),甘草(炙各一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白話文:

前胡(清除根莖分岔的部分,一兩半)、茅根(切成二兩)、麥門冬(去掉芯,烘烤)、甘草(烤香,一兩)、黃芩(去掉黑色中心,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胃實熱,升麻梔子湯

升麻(銼),梔子仁,射干,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兩),白朮(五兩),芍藥(四兩)

白話文:

升麻(切成短小段),梔子仁,射干,赤茯苓(去除外皮,各三兩),白朮(五兩),芍藥(四兩)

上六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煎至八分,入地黃汁一合,赤蜜一匙,更煎一二沸,去滓溫服。

白話文:

上好的六味丸,研磨成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加一杯水煮沸,煮至八分滿時,加入一合地黃汁和一匙赤蜜,再煮一到兩沸,去渣溫服。

治胃中實熱,吐逆心煩,不下食飲,姜蜜飲方

生薑(半兩取自然汁),白蜜(一合),糯米(半合淘淨細研)

上三味,和勻,入新汲水一盞調開,分二服,不拘時。

治胃氣盛實,壅澀不宣,蘊積為熱,口乾煩渴,地黃飲

生地黃(汁)生薑(汁),藕節(汁),生蜜(各二合)

白話文:

  • 生地黃汁:生地黃洗淨後,搗碎榨汁。

  • 生薑汁:生薑洗淨後,搗碎榨汁。

  • 藕節汁:藕節洗淨後,搗碎榨汁。

  • 生蜂蜜:2合。

上四味,調和令勻,分作三服,不拘時候。

治胃腑實熱發渴,飲水漿不止,茯神飲

茯神(去木一兩),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焙各二兩半),葳蕤,知母(焙各二兩)

白話文:

茯苓(去除木心一兩),栝樓根,麥門冬(去除根芯,焙製各二兩半),蕤仁,知母(焙製各二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先以水三盞,煮小麥一合,淡竹葉一合,十餘沸去滓,然後下藥末五錢匕,生地黃半分切,棗三枚劈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呷。

白話文:

把五種藥材粗略搗碎篩過,每次服用前先將三杯水煮沸,加入一杯小麥、一杯淡竹葉,煮沸十幾次後去除渣滓,然後加入五錢匙的藥末、半份切碎的生地黃,以及三顆切碎的棗子,同煎直到剩下八杯,去除渣滓,溫熱飲用。

治胃氣實熱,苦頭痛汗不出,口中乾燥,通熱湯

人參(二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甘草(炙一分),柴胡(去苗一兩),葛根(銼一兩),麻黃(去根節一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石膏(碎三兩),五加皮(銼半兩)

白話文:

人參(90公克),白茯苓(去黑皮45公克),甘草(炙15公克),柴胡(去苗45公克),葛根(切片45公克),麻黃(去根節45公克),黃芩(去黑心22.5公克),石膏(碎成小塊135公克),五加皮(切片22.5公克)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取七分,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