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四十六 (2)
卷第四十六 (2)
1. 脾胃氣虛肌體羸瘦
論曰水穀精微,化為血氣,外榮形體,內充臟腑,脾胃氣和,則能行其津液而充養肌肉,若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穀,則氣血減耗,無以灌溉形體,故肌肉不豐而羸瘦也。
治脾胃氣虛弱,肌體羸瘦,沉香丸方
白話文:
古人說,水穀精微,經過消化吸收後,轉化為血氣,外部潤澤形體,內部充盈臟腑。脾胃氣和,則能運行津液而充養肌肉。如果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穀,那麼氣血就會減少,無法灌溉形體,所以肌肉不豐滿而羸瘦。
沉香(銼),附子(炮裂去皮臍),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白朮,芎藭,肉豆蔻(去殼),蘹香子(微炒令香),胡椒,陳曲(炒),桃仁(去雙仁皮尖炒各一兩),楝實(取皮肉炒二兩),阿魏,硇砂(無石者佳各半兩研)
白話文:
沉香(削成粉末狀),附子(烤裂後剝去皮和臍),厚朴(去除外層粗皮,用生薑汁浸泡後烘烤),白朮,芎藭,肉豆蔻(去殼),蘹香子(稍微炒一下使其香味散發出來),胡椒,陳曲(炒過),桃仁(去皮和尖端,每樣一兩),楝實(取皮肉部分,炒過,二兩),阿魏,硇砂(沒有石頭的更好,各半兩,研磨成粉末)。
上一十三味,除硇砂阿魏外,搗研為末,將硇砂阿魏,用好酒三升,銀銅石鍋內,熬成膏,和上件藥,丸如梧桐子大,早晨晚間腹空時,茶酒鹽湯嚼下二十丸。
白話文:
以上十三種藥材,除了硇砂和阿魏之外,將其搗碎成末。將硇砂和阿魏,用三升好酒,放在銀銅石鍋內熬成膏狀,和之前研磨的藥粉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在早上和晚上空腹時,服用二十丸,可以用茶、酒或鹽湯送服。
治脾胃氣虛弱,肌體羸瘦,美飲食,長肌肉,去虛倦,強心力,黃耆煮散方
白話文:
這方子可以治療脾胃氣虛導致的身體瘦弱、食慾不振、肌肉萎縮、疲倦乏力等問題,有助於增強心力。
黃耆(銼二兩),人參,白茯苓(去黑皮),葛根(銼),厚朴(去粗皮生薑二兩取汁塗慢火炙盡各一兩),訶黎勒(炮去核一兩半),木香,甘草(炙各半兩),半夏(三分水洗七遍去滑生薑一兩半取汁浸一宿炒乾),乾薑(炮一分)
白話文:
-
黃耆(切碎二兩)
-
人參(一兩)
-
白茯苓(去黑皮,一兩)
-
葛根(切碎、一兩)
-
厚朴(去粗皮,一兩)
-
生薑(取汁二兩,用小火慢塗厚朴並烘乾)
-
訶黎勒(炮製去核,一兩半)
-
木香(半兩)
-
甘草(烘烤至半熟,半兩)
-
半夏(用三分水洗七次去滑溜,用生薑取汁浸泡一晚,炒乾,一兩半)
-
乾薑(炮製,一分)
上一十味,杵末,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二枚劈,煎至七分,不以早晚溫服。
治脾胃氣虛弱,肌體羸瘦,補不足,進飲食,山芋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匕的量,加入一碗水和三片生薑、兩枚切開的大棗,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無論早晚都可以溫熱後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弱導致的身體瘦弱,能夠補充體力不足,促進飲食。這是山芋丸的配方。
山芋(銼一兩),五味子(淨揀三分),黃耆(細銼一兩),白朮(三兩),人參(一兩)
白話文:
地瓜(一兩研碎),五味子(乾淨揀選三錢),黃耆(細研碎一兩),白朮(三兩),人參(一兩)
上五味,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治脾胃氣虛弱,肌體羸瘦,調中思食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五種藥材搗碎並篩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約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或三十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在飯前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弱導致身體瘦弱的情況,名為調中思食丸。
陳曲(搗碎炒黃色),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人參,麥糵(炒黃色),鍾乳(粉),檳榔(大者銼),白朮,半夏曲,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
上九味,除鍾乳別入外,搗羅為細末,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白話文:
陳曲:將曲藥搗碎炒至黃色。
陳橘皮:將橘皮在湯中浸泡,然後取出後烘焙去除白色部分。
人參:使用人參乾燥的根。
麥糵:將麥子炒成黃色。
鍾乳:將鐘乳石研磨成粉末。
檳榔:將較大的檳榔切成碎塊。
白朮:使用白朮乾燥的根莖。
半夏曲:將半夏切成薄片,然後炒至黃色。
枳殼:將枳殼去除內瓤,然後切成小塊,每塊約半兩重,然後炒至黃色。
治脾胃氣虛弱,四肢倦怠,肌體瘦弱,臟腑受濕,大便頻數,全不思食,粟附丸方
陳粟米(一升),附子(一兩共得二枚者)
白話文:
治療脾胃氣虛弱、四肢倦怠、肌體瘦弱、臟腑受濕、大便頻數、食慾不振。
處方藥物:
- 淮山藥一兩
- 黨參一錢
- 白朮一錢
- 茯苓一錢
- 意苡仁一錢
- 白扁豆一錢
- 陳皮五分
- 甘草五分
- 砂仁三分
- 木香三分
- 訶子肉一錢
- 炙黃耆一錢
- 橘紅三分
- 沉香木五分
- 附子三分(去皮、去毒)
製作方法:
-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
-
將藥粉與適量蜂蜜混合,製成丸劑。
-
每丸約重一錢。
服用方法:
每天服用兩次,每次六丸,用溫開水送服。
上二味,同於鍋銚內,入水煮令附子透,取出附子切作片焙乾,又別取陳粟米半升,水淘令淨控干,文火炒令香熟,同附子碾為末,卻取元煮附子者粟米粥,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陳橘皮湯下,空心食前。
治脾胃虛弱,肌體羸瘦,肉豆蔻丸方
白話文:
-
附子(1兩)與半夏(15克)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煮沸至附子透徹,取出附子切片曬乾。
-
另外準備陳年粟米半升,淘洗乾淨晾乾,用文火炒香炒熟。
-
將附子和粟米一起碾成粉末。
-
再取煮附子的粟米粥適量,將粉末混入粥中做成丸劑,每丸約重5克(梧桐子大小)。
-
每次服用30-50丸,用陳皮湯送服,空腹在飯前服用。
肉豆蔻(去殼一分),訶黎勒(一兩面裹火炮取皮),吳茱萸(湯洗焙乾炒),防風(去叉),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芎藭,蒼朮(米泔浸一宿切焙),藿香葉,獨活(去蘆頭各一分),石硫黃(一兩別研)
白話文:
肉豆蔻(去殼1分)
訶黎勒(1兩,包在兩層紙中,用火烘烤,取下果皮)
吳茱萸(用熱水清洗,烘乾,炒至微焦)
防風(去除分叉的部分)
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烤)
芎藭(1分)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宿,切片,烘烤)
藿香葉(1分)
獨活(去除蘆頭,各1分)
石硫黃(1兩,研磨成細粉)
上一十味,除硫黃外,細搗羅為末,同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湯下三十丸。
治脾胃虛弱,肌體羸瘦,及冷痢不止,不能食,厚朴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除了硫磺之外,細細搗碎並過篩成粉末,然後混合均勻,用煉製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三十丸。
這藥方可以用來治療脾胃虛弱、身體瘦弱以及持續不斷的冷痢,還有食慾不振的情況。
厚朴(去粗皮四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乾薑(三兩三味同艾滓三兩都杵為粗末同生薑四兩擦碎拌前三味一處炒令紫黑色入後藥),肉豆蔻(去殼一兩半),訶黎勒(煨去核一兩半),吳茱萸(湯洗七遍去涎焙乾一兩),草豆蔻(去皮一兩),縮砂仁(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白話文:
-
厚朴(去除粗皮,四兩)
-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
-
乾薑(三兩,三種藥材與艾草渣三兩一起研磨成粗末,再與四兩生薑擦碎,混合前三種藥材一起炒至紫黑色,加入後續藥材)
-
肉豆蔻(去殼,一兩半)
-
訶黎勒(煨去核,一兩半)
-
吳茱萸(用熱水洗七遍去除涎,焙乾,一兩)
-
草豆蔻(去皮,一兩)
-
縮砂仁(一兩)
-
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表皮,焙乾,一兩)
上一十一味,都杵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粟米飲調下,食前服。
治脾胃氣虛弱,面黃肌瘦,小便頻數,臍腹疼痛,不能飲食,香樸丸方
沉香(銼二兩),蘹香子(炒二兩),厚朴(去粗皮五兩),附子(去皮臍生用二兩),蜀椒(取紅二兩)
白話文:
先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匕,用米湯調服,飯前服用。此方名為香樸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面色萎黃、身體消瘦、小便頻繁、臍腹疼痛、無法進食等症狀。
方劑如下:沉香(銼成細末,重二兩),蘹香子(炒熟,重二兩),厚朴(去除粗皮,重五兩),附子(去除外皮和臍部,生用,重二兩),蜀椒(選取紅色的,重二兩)。
上五味,除椒紅沉香蘹香子外,二味用漿水六升,青鹽三兩,生薑三兩切作片子,同於銀鍋中,煮令水盡曝乾,入椒紅沉香蘹香子,搗羅為細末,以水浸飲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治脾胃氣虛弱,多困羸瘦,面黃口淡,不思飲食,蜀椒丸方
白話文:
一開始就準備五味藥材,除了辣椒、紅色沉香、蘹香子之外。另外兩種藥材各加入六升的麵糊水,三兩的青鹽,三兩的生薑切成片狀。一起放入銀鍋中,煮到水都蒸發後,再曬乾。再放入辣椒、紅色沉香、蘹香子,搗碎成細末,用麵糊水浸泡製成小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十兩),厚朴(去粗皮用十兩以生薑汁炙令香細銼),鹽花(拾兩),附子(炮裂去皮臍銼碎二兩)
白話文:
四川花椒(去除自然開裂和閉口的花椒十兩),厚朴(去除粗糙的樹皮,使用十兩,以生薑汁炙烤至芬芳,然後細細切碎),鹽花(拾兩),附子(用火炮裂去除外皮和根須,切碎,二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於銀石器內,以文武火熬,候水盡為度焙乾,同杵為末,煉蜜並糯米粉,同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酒下,空心服,如大腸滑泄,生薑米飲下。
治脾胃氣虛弱,肌體羸瘦,人參湯方
白話文:
上面四種藥材,用一斗水,在銀器或石器中,用文火武火熬煮,等到水熬乾為止,然後烘乾,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和蜂蜜與糯米粉一起揉成糊狀,搓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顆,用溫酒送服,空腹服用。如果出現大腸滑脫的情況,可以用生薑米湯送服。
人參,半夏(湯洗去滑生薑汁製),草豆蔻(去皮),大腹皮(銼),前胡(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芍藥,當歸(切焙),白茯苓(去黑皮)
白話文:
人參、半夏(用藥湯洗去滑膩,然後用薑汁製過)、草豆蔻(去皮)、大腹皮(切碎)、前胡(去蘆頭)、陳橘皮(用藥湯浸泡後,去除水分,然後焙乾)、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芍藥、當歸(切片焙乾)、白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
上一十味各等分,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切,大棗二枚劈,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
治脾胃氣虛,肌體羸瘦,團參丸方
白話文:
把上述十種藥材各取等分,粗略搗碎成粉末,每次取三錢重的藥粉,用一杯半的水煎煮,加入切碎的半片生薑和大棗兩枚,煮到剩下八成,去渣後微熱飲用,不拘泥於具體時間。
團參,白朮,山芋,棗(焙乾為末),陳倉米(炒黃色各一兩),甘草(炙一分),草豆蔻(去皮半兩)
上七味,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米飲嚼下一丸,日三服。
白話文:
生曬黨參、白朮、山藥、蜜棗(烘乾並研磨成粉末)、陳倉米(炒至黃色,各一兩)、甘草(炙一分)、草豆蔻(去皮半兩)
治脾胃虛弱,面黃肌瘦,腰膝疼痛,寒痰嘔逆,腹脅痃癖、氣痛,陳橘皮煎丸方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面黃肌瘦,腰膝疼痛,寒痰嘔逆,腹脅脹滿疼痛,氣痛,用陳橘皮煎丸方。
處方:
- 陳橘皮 10克
- 茯苓 10克
- 白朮 10克
- 黨參 10克
- 炙甘草 6克
- 生薑 3克
- 大棗 3枚
製法:
-
將陳橘皮、茯苓、白朮、黨參、炙甘草、生薑、大棗切成細末。
-
將藥末混合均勻,加入適量的水,調成糊狀。
-
將藥糊搓成丸,每個丸重約3克。
-
將丸藥晾乾,即可服用。
用法:
每日服用2次,每次3-5丸,溫開水送服。
功效:
理氣健脾,溫中散寒,化痰止嘔,止痛。
陳橘皮(一斤用水浸去白焙乾杵為細末醋一斗熬為膏入後藥),沉香(銼二兩),乾薑(炮裂四兩),桂(去粗皮四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四兩),萆薢(銼二兩),當歸(洗切焙乾取二兩),京三稜(炮熟銼二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黑色四兩)
白話文:
陳皮(一斤用清水浸泡後放在較白火的爐子上烘乾,研磨成細粉,再加入一斗醋熬成膏狀,然後加入後續藥材)、沉香(銼成二兩)、乾薑(炮製爆裂後四兩)、桂枝(去除粗糙的外皮,四兩)、附子(炮製爆裂後,去除外皮和根莖上的突起,四兩)、萆薢(銼成二兩)、當歸(洗淨切片,烘乾後取二兩)、京三稜(炮製成熟後銼成二兩)、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炙烤至黑色,四兩)。
上九味杵羅八味為細末,用陳橘皮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不嚼,陳米飲下亦得,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將上等九味杵羅和八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陳舊的橘子皮膏混合製成藥丸,形狀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顆藥丸,用溫熱的酒送服,但不要咀嚼藥丸。也可以用陳米煮成的水送服藥丸。空腹時,在用餐前服用藥丸。
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或發虛腫,或日漸羸瘦,四肢衰倦,吐利無節,一切脾虛候狀,皆可服食,椒樸丸方
蜀椒(去目並閉口者),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蘹香子(炒),青鹽淘(去砂取淨各二兩)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寒冷、沒有食慾,或者出現虛腫,或是身體日漸消瘦,四肢無力疲倦,嘔吐和腹瀉沒有規律,所有脾臟虛弱的症狀都可以服用椒樸丸。
配方如下:
- 蜀椒(去掉籽和閉口的),二兩
- 厚朴(去掉粗皮並用生薑汁炙透),二兩
- 蘹香子(炒過),二兩
- 青鹽(淘洗去沙取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令乾焙燥,搗羅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溫米飲,及鹽湯下,病深者日三服,諸方集多載椒樸丸方,有加附子者,有加乾薑之類者,皆不快捷,此方精要,與病相當如神,慎勿增他藥。
白話文:
取上述四味藥材,加水二升,煮沸至乾涸,搗碎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空腹時用溫米湯或鹽湯送服。對於病情嚴重者,每日服用三次。很多藥方都記載了椒樸丸的方子,有些加入了附子,有些加入了乾薑等,但療效都不如這個方子快。這個方子的精髓在於,與病情非常匹配,就像神靈一樣有效。服用時千萬不要再加入其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