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四十六 (1)
卷第四十六 (1)
1. 脾氣虛腹脹滿
論曰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脾氣虛弱,宿寒留滯,胃受水穀,不能磨化,故令脹滿。
白話文:
脾臟負責消化吸收,就像是儲存糧食的倉庫;胃則是接受食物和水分的地方。當脾的功能虛弱時,體內會積累寒氣,導致胃雖然接收了食物和水分,卻無法正常消化分解,因此會造成腹部脹滿的現象。
治脾氣虛弱,心腹脹滿,嘔吐痰逆,胸膈不利,腹脅刺痛,不思飲食,大腹木香湯方
白話文:
治療脾氣虛弱,心腹脹滿,嘔吐痰逆,胸膈不利,腹脅刺痛,不思飲食等症狀的方劑。
方劑組成:
木香、當歸、白芍、炙甘草、茯苓、半夏、陳皮、砂仁、厚朴、枳殼、縮砂仁、芡實、山藥、大棗。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為細末,用米湯送服。
功效:
藥方具有健脾益氣,理氣化痰,和胃止嘔的功效。
大腹(銼),木香(各一兩),前胡(去蘆頭),肉豆蔻(去殼),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半兩),京三稜(炮銼一兩半),乾薑(炮),青橘皮(湯浸去白焙),訶黎勒(炮去核各半兩),陳曲(微炒一兩),桂(去粗皮),大麥糵(微炒各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半兩)
白話文:
-
大腹(銼):一兩
-
木香:一兩
-
前胡(去蘆頭):半兩
-
肉豆蔻(去殼):半兩
-
人參:半兩
-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
京三稜(炮銼):一兩半
-
乾薑(炮):半兩
-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
訶黎勒(炮去核):半兩
-
陳曲(微炒):一兩
-
桂(去粗皮):半兩
-
大麥糵(微炒):半兩
-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
-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半兩
上一十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二枚去核,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食前服。
治脾虛吞酸嘔逆,腹痛泄瀉,不思飲食,腹脅膨脹,吳茱萸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五味藥材粗搗後篩選,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盞水和三片生薑、兩枚去核的大棗一同煎煮至七分滿,濾去藥渣,稍微放涼後在飯前服用。
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吞酸嘔吐、腹痛洩瀉、食慾不振以及腹部脹滿等症狀,這是吳茱萸丸的配方。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六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半),桂(去粗皮四兩),蓽茇,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乾薑(炮),蓽澄茄,胡椒(炒各二兩)
白話文:
吳茱萸(用沸水燙過,烘乾後再炒六兩),附子(用火烤裂後,去掉皮和臍,二兩半),桂皮(去掉粗皮,四兩),蓽茇(二兩),厚朴(去掉粗皮,用生薑汁炙烤),乾薑(炮製),蓽澄茄(二兩),胡椒(炒過,二兩)。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飲下。
治脾虛冷氣,心腹㽲痛,胸膈滿悶,腹脹腸鳴,紫桂大丸方
白話文:
將上列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與蜂蜜混合揉成丸劑,丸子的體積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二十丸,最多可服用三十丸,以米湯送服。
桂(去粗皮),蘹香子(炒),白豆蔻仁(去皮),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高良薑,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丁香,木香,甘草(炙各半兩),胡椒(炒一分)
白話文: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蘹香子(炒),白豆蔻仁(去皮),綠色橘子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外皮後烘烤),高良薑,附子(炮製成碎片,去除外皮和臍,各一兩),丁香,木香,甘草(炙烤,各半兩),胡椒(炒至有一分焦香)。
上一十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至一丸,嚼破米飲下,溫酒亦得。
治脾氣虛弱,吞酸嘔噦,胸脅脹滿,不思飲食,增損理中散方
白話文: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製成如彈丸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半丸到一丸,咀嚼後可以用水或溫酒送服。
用於治療脾氣虛弱、胃酸過多、嘔吐、胸脅脹滿以及沒有食慾等症狀,這是對理中散方劑的一種調整。
乾薑(炮),人參,白朮(各一兩),甘草(炙銼),吳茱萸(湯洗焙乾炒),檳榔(銼各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一兩),蓽茇(半兩)
上九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入生薑湯點服,食前日三。
白話文:
-
乾薑(炮製)和人參各一兩,白朮一兩。
-
甘草(炙熟並切碎),吳茱萸(用湯洗乾淨並烘乾炒熟),檳榔(切碎)各半兩。
-
陳橘皮(用湯浸泡後去除白色外皮,並烘乾)和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烤)各一兩。
-
蓽茇半兩。
治脾氣虛弱,中脘痞悶,脅肋脹滿,心腹刺痛,嘔逆痰涎,不思飲食,小沉香丸方
白話文:
方劑:小沉香丸
治療症狀:脾虛弱、中脘痞悶、脅肋脹滿、心腹刺痛、噁心想吐並伴有痰涎、不想吃東西。
中藥成分:
- 沉香:30克
- 草果:15克
- 木香:10克
- 砂仁:10克
- 龍膽草:10克
- 連翹:10克
- 梔子仁:10克
- 麥門冬:10克
- 茯苓:10克
- 澤瀉:10克
- 牡丹皮:10克
- 川芎:10克
- 甘草:6克
- 半夏:6克
- 陳皮:6克
製作方法:
將所有中藥成分研磨成細粉末,混勻,製成丸劑。
用法與用量:
每次服用6-9克,每日服用兩次。
注意事項:
-
本方劑應在中醫醫生指導下服用。
-
如果出現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慎用。
-
兒童和老年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沉香(鎊),丁香,木香,枳殼(去瓤麩炒),人參,赤茯苓(去黑皮),云藍根,玄參(焙各一兩),訶黎勒(去核),白豆蔻(去皮),肉豆蔻(去殼),丁香皮(銼),桂(去粗皮),麝香(研各半兩),白朮(四兩)
白話文:
沉香(研末),丁香,木香,枳殼(去果肉和皮,炒熟),人參,赤茯苓(去黑皮),雲藍根,玄參(各焙一兩),訶黎勒(去籽),白豆蔻(去皮),肉豆蔻(去殼),丁香皮(切碎),桂皮(去粗皮),麝香(研磨成粉,各半兩),白朮(四兩)。
上一十五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棗湯下,米飲亦得,空心食前服。
治脾虛,止喘悶,定嘔逆,進飲食,除腹脅脹痛,白朮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五種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蜂蜜和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般,每次服用20丸,用煎過的紅棗水送服,也可以用米湯送服,空腹時,在飯前服用。
白朮,訶黎勒(去核),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焙乾),山芋,丁香,木香,甘草(炙),白茯苓(去黑皮),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白話文:
-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安胎止汗、燥濕利水等功效,用於脾虛泄瀉、自汗、水腫等症。
-
訶黎勒(去核):具有清熱瀉火、理氣消積的功效,用於熱證、積滯、泄瀉等症。
-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焙乾):具有溫中散寒、行氣化痰的功效,用於寒濕瘀滯、氣滯痰阻、胸悶腹脹等症。
-
山芋:具有補脾益氣、生津止渴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營養不良、津液虧虛等症。
-
丁香:具有溫中降逆、止嘔化痞的功效,用於胃寒嘔吐、脘腹冷痛、痞滿疼痛等症。
-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用於氣滯腹痛、泄瀉等症。
-
甘草(炙):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自汗、水腫、毒瘡等症。
-
白茯苓(去黑皮):具有補脾益氣、養心安神、利水消腫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心悸失眠、水腫等症。
-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健脾的功效,用於氣滯痰阻、胸悶腹脹、脾虛泄瀉等症。
上九味,搗羅為末,煮大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粟米薑棗湯下,食前早晚,各一服。
白話文:
把上述九種藥材搗成粉末,與煮熟的紅棗肉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用小米、生薑、大棗煮成的湯送服,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飯前服用。
治脾虛,臟腑秘泄不常,腰重頭昏,舌乾眼澀,食後多脹,肢體疼倦,和順三焦,消化痰飲,七氣湯方
白話文:
治療脾虛,臟腑祕泄不常,腰重頭昏,舌乾眼澀,食後多脹,肢體疼倦,和順三焦,消化痰飲。
七氣湯配方:
- 黃耆:60克
- 人參:30克
- 白朮:50克
- 茯苓:30克
- 甘草:20克
- 陳皮:10克
- 半夏:10克
- 生薑:10克
- 大棗:10枚
用法:將所有藥材加水煎煮,取汁飲用。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白朮,甘草(炙銼),訶黎勒(去核),連皮大腹(銼),草豆蔻仁(各一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寒多者,更加炮裂去皮臍附子一兩。
治脾氣虛弱,腹脅膨脹,吃食不消,面色萎黃,四肢劣弱,育神湯方
白話文:
將人參、白茯苓(去掉黑皮)、白朮、甘草(炙烤切碎)、訶黎勒(去掉核)、連皮大腹(切碎)、草豆蔻仁(每種各一兩)這些藥材粗略研磨過篩。每次服用三錢匕,用水一盞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如果寒氣較重,可以再加入炮製去皮臍的附子一兩。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脾氣虛弱、腹脅膨脹、吃飯不消化、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等症狀。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二兩),丁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白朮(各一兩),木香(半兩),當歸(切焙),人參(各一兩半),訶黎勒(煨去核一兩),乾薑(炮三分),桂(去粗皮一兩),甘草(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
白話文:
厚朴(去粗皮,用生薑汁炙過,二兩),丁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白朮(各一兩),木香(半兩),當歸(切片後焙乾),人參(各一兩半),訶黎勒(煨熟去核,一兩),乾薑(炮製過,三分),桂枝(去粗皮,一兩),甘草(炙過,半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入淨瓷器中收貯,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大棗二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話文:
以上十二味中藥材,將其搗碎過篩,存放於乾淨的瓷器中。每次服用五錢,加上一杯半的水,加入半片生薑和大棗兩枚(切碎),一起煎煮至八分滿,過濾雜質,在飯前服用。
治脾氣虛弱,飲食不美,心胸膨脹,脅肋痞滿,噫氣不通,滿悶噎塞,積滯不消,結聚癖瘕,異效散方
白話文:
治療脾氣虛弱,食慾不佳,心胸脹滿,兩脅痞滿,噯氣不暢,滿悶噎塞,積滯不消,結聚癖病,加味「異效散」方。
京三稜(銼湯浸一宿焙乾),白朮(各三兩),甘草(炙銼二兩),麥糵(微炒),陳曲(微炒各一兩),高良薑(半兩),肉豆蔻(二枚去核),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草豆蔻(三枚去皮)
白話文:
京三稜(挫碎,用湯浸泡一晚,焙乾),白朮(各三兩),甘草(炙烤,銼碎,二兩),麥糵(微炒),陳曲(微炒,各一兩),高良薑(半兩),肉豆蔻(二枚,去核),青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焙乾),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焙乾,各一兩),草豆蔻(三枚,去皮)
上一十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入鹽少許,沸湯點服,空心食前。
治脾虛腹脹,止逆思食,黑散子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匕的量,加入少量鹽,用沸水沖服,在空腹時或飯前服用。
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腹部脹滿,止嘔並增進食慾,這是黑散子的方劑。
人參,丁香(皮銼),澤瀉,附子(炮裂去皮臍各半兩),天仙藤,白豆蔻(去皮各一兩),釜墨(一分)
白話文:
人參,丁香(將皮層削除後銼碎),澤瀉,附子(炮製過後,將皮及臍去掉並裂成兩半,各取半兩),天仙藤,白豆蔻(去除皮層,各取一兩),烏賊墨(取一分)。
上七味,都入瓶子內,以泥蓋頭候乾,用稻糠旋燒一日,去火放冷,細研為散,每服三錢匕,水一小盞,入薑棗少許,煎至六分溫服。
治脾氣虛弱,腹內膨脹,不思飲食,豆蔻散方
白話文:
把上述的七味藥都放入瓶子裡,用泥巴將瓶口蓋住,等到泥巴乾了,就用稻糠旋轉燃燒一天,然後熄火讓它冷卻,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勺,加一小盞水,放少許薑和棗,煎煮到六分熱的時候服用。
草豆蔻(麵裹煨熟去皮取肉),蘹香子(炒各一兩),木香(半兩),陳曲(微炒),麥糵(炒各二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乾薑(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上八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先嚼煨生薑少許,沸湯調下,食前服。
白話文:
-
草豆蔻:用麵粉包起來,烤熟後去皮取肉。
-
蘹香子:炒熟,各取一兩。
-
木香:取半兩。
-
陳曲:微炒,取二兩。
-
麥糵:炒熟,取二兩。
-
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烤過。
-
乾薑:炮製,取一兩。
-
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外皮,烤乾,取一兩。
治脾臟虛弱,冷氣不和,心胸不快,腹肋膨脹,氣刺氣痛,不思飲食,面黃口淡,及治中酒,蓽澄茄煮散方
白話文:
治療脾臟虛弱,寒氣不和,導致心胸不快,肋骨部位腫脹、疼痛,喘不過氣來,沒有胃口,臉色發黃,口無味。也治療酒中毒,可以用蓽澄茄煮散的方法。
蓽澄茄(炒半兩),丁香皮(炙銼二兩),高良薑(一兩一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京三稜(炮乘熱搗),陳橘皮(湯浸白焙),甘草(炙銼),蘹香子(炒),桂(去粗皮各二兩),香附子(炒三兩),桔梗(炒一兩),白鹽(炒研十二兩),阿魏(皂子大一塊麵裹煨熟去面別研)
白話文:
蓽澄茄(炒半兩):將蓽澄茄炒至半兩。
丁香皮(炙銼二兩):將丁香皮炙熱,然後研磨成粗末,用量二兩。
高良薑(一兩一分):取高良薑一兩一分。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將厚朴去粗皮,然後用生薑汁炙一兩。
京三稜(炮乘熱搗):將京三稜炮製後趁熱搗碎。
陳橘皮(湯浸白焙):將陳橘皮用湯浸泡後,白焙。
甘草(炙銼):將甘草炙熱,然後研磨成粗末。
蘹香子(炒):將蘹香子炒熟。
桂(去粗皮各二兩):將桂去粗皮,用量各二兩。
香附子(炒三兩):將香附子炒熟,用量三兩。
桔梗(炒一兩):將桔梗炒熟,用量一兩。
白鹽(炒研十二兩):將白鹽炒熟,然後研磨成細粉,用量十二兩。
阿魏(皁子大一塊麵裹煨熟去面別研):將阿魏取皁子那麼大的一塊,用麵粉裹住,煨熟後去掉麵粉,然後研磨成細粉。
上一十三味,搗研為散,再同和勻,每服二錢匕,入生薑二片,水一小盞,煎五七沸,熱服,一方更入木香半兩,阿魏兩皂子大。
白話文:
把以上十三種中草藥研磨成粉末,均勻混合。每次服用兩錢,加入兩片生薑,一小杯水,煎至沸騰五到七次,趁熱服用。另一個方子中還加入半兩木香,兩塊皁子大小的阿魏。
治脾胃冷氣,腹內雷鳴,冷氣入腹,中脘痞悶,脅肋脹滿,飲食不下,桔梗丸方
白話文:
治療脾胃受寒引起的腹中雷嗚聲,寒氣進入腹中,「中脘」部位痞悶、脹滿、脅肋脹痛,飲食不下。
桔梗丸方:
桔梗六兩、甘草二兩、茯苓三兩、白朮三兩、陳皮二兩、枳殼二兩、半夏半升、乾薑三兩、人參二兩、法半夏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酒下。
桔梗(炒二兩),防風(去叉),禹餘糧(醋淬研),遠志(去心),萆薢,鹿茸(去毛酥炙),橘皮(湯浸去白焙),蕪荑,紫石英(研),桂(去粗皮),乾薑(炮各一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甘草(炙銼各三分)
上一十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米飲下二十丸。
白話文:
桔梗(炒二兩)、防風(去掉分叉的枝條)、禹餘糧(用醋淬淬研磨)、遠志(去掉心)、萆薢、鹿茸(去毛後酥炙)、橘皮(用湯浸泡後去除白色的部分,再烘焙)、蕪荑、紫石英(研磨)、桂(去掉粗糙的樹皮)、乾薑(炮製,各一兩)、吳茱萸(用湯洗淨後烘乾炒香)、甘草(炙烤後,切碎,各三分)
治脾胃久冷,心腹脹滿,宿食不消,時作嘔逆,日漸羸瘦,兼癖瘕氣塊等疾,京三稜鱉甲丸方
白話文:
治療脾胃長期寒涼、心腹脹滿、宿食積聚不消化、偶爾作嘔反胃,日漸消瘦,還伴有癖塊、瘕氣塊等疾病,可以用京三稜鱉甲丸。
京三稜(炮銼),鱉甲(去裙襴醋炙),黃耆(銼焙),白朮(各一兩半),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熟二兩),乾薑(炮),訶黎勒皮,吳茱萸(湯浸焙炒),枳殼(去瓤麩炒),橘皮(湯去白焙乾),桔梗(炒),麥糵(炒),陳曲,乾地黃(焙),桂(去粗皮),檳榔(銼),木香,當歸(切焙),甘草(炙銼),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白話文:
京三稜(炒碎),鱉甲(去除裙襴,用醋炙烤),黃耆(切碎,炒焙),白朮(各一兩半),厚朴(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熟,二兩),乾薑(炮製),訶黎勒皮,吳茱萸(用湯浸泡,炒焙),枳殼(去除果瓤,炒麩),橘皮(用湯去除內白,焙乾),桔梗(炒熟),麥糵(炒熟),陳曲,乾地黃(焙乾),桂(去除粗皮),檳榔(切碎),木香,當歸(切片,炒焙),甘草(炙烤,切碎),人參,白茯苓(去除黑皮)各一兩。
上二十一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溫酒下亦得。
治久患氣脹,上壅心胸,食物不化,腸中切痛不止,人參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三十丸,可逐漸增加至四十丸。也可以溫酒送服。
適用於長期患有氣脹、胸部悶堵、食物消化不良以及腸道劇烈疼痛不止的情況。
人參,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枳殼(去瓤麩炒),草豆蔻(去皮各三分),丁香,木香,芍藥,甘草(炙銼各一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白話文:
人蔘、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白皮,炒制),半夏(用熱水洗七次,去掉粘滑,然後炒制),枳殼(去瓤,炒制),草豆蔻(去皮,各三分),丁香、木香、芍藥、甘草(烤焦磨碎,各一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上一十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切,煎取八分,去滓溫服。
治胃冷氣脹滿悶,四肢急體重,白朮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藥材研磨成像芝麻豆粒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用一盞半的水加入一大塊切好的生薑,煎煮至剩八分,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胃部寒冷引起的氣脹、腹部滿悶感以及四肢緊繃體重不適的情況,這是白朮散的配方。
白朮,訶黎勒(煨去核各三分),甘草(炙銼),丁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一分),木香,桂(去粗皮),人參,檳榔(半生半熟銼各三分),陳橘皮(去白麩炒),草豆蔻(去皮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生薑木瓜煎湯調下。
白話文:
白朮、訶黎勒(煨去核,各三分)、甘草(炙熱、切碎)、丁香、厚朴(去除粗皮後,用生薑汁炙熱,各一分)、木香、桂皮(去除粗皮)、人參、檳榔(一半生、一半熟並切碎,各三分)、陳橘皮(去除白色內層並炒香)、草豆蔻(去除外皮,各一兩)。
治脾氣不足,腹脹食欲嘔,口舌乾澀,四肢無力,喜怒不常,不欲見人,心煩多忘,咽喉閉塞,面黃,補脾湯方
白話文:
治療脾氣不足、腹部脹滿、食慾不振、想吐、口舌乾燥、四肢無力、喜怒無常、不願見人、心煩意亂、健忘、咽喉閉塞、面色黃的病症:
處方:補脾湯
組成:黃耆、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丹參、香附、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當歸、川芎、丹參、香附、陳皮、半夏、枳實、砂仁、麥芽、山楂、神曲、木瓜、縮砂、砂仁、麥芽、山楂、神曲、木瓜、縮砂、肉桂、大棗、薑、蔥
禹餘糧(煅醋淬研入),大麻仁(研),乾薑(炮),白朮,甘草(炙各二兩),桑根白皮(銼),人參(各三兩)
白話文:
-
禹餘糧(炒焦後放入醋中淬火,磨成粉末)
-
大麻仁(研磨成粉末)
-
乾薑(炮製過的薑)
-
白朮
-
甘草(炙烤過的甘草,各取二兩)
-
桑根白皮(切碎)
-
人參(各取三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大棗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頓服。
治脾氣虛弱,宿寒留滯,胃受水穀,不能磨化,心腹脹滿,橘紅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碗水和兩枚劈開的大棗,煎煮至剩下七分,去渣後空腹一次服用。
用於治療脾氣虛弱、寒氣停留不散、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導致的心腹部脹滿,這是橘紅散的配方。
陳橘皮(去白二兩以生薑四兩取自然汁拌勻慢火炒乾),陳曲(炒),麥糵(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別研各二兩),甘草(炙一兩半),人參,草豆蔻(去皮面裹煨熟去面),山芋(各一兩)
白話文:
陳皮(去掉白色的部分,用兩斤的新鮮薑汁拌勻,用慢火炒乾)、陳曲(炒過)、麥麩(炒過)、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去尖,去仁,再用麩皮炒過,分別研磨,各取二兩)、甘草(炙烤過,一兩半)、人參(一兩)、草豆蔻(去皮,用麵皮包起來,煨熟,去掉麵皮,一兩)、山藥(一兩)
上八味,搗研為細散,每服二錢匕,入薑錢二片,鹽少許,沸湯點服。
治脾胃氣虛,風冷乘之,腹內虛滿,有妨飲食,丁香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匕的量,加入兩片生薑和少量鹽,用沸水沖服。
此方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感受風寒所導致的腹部脹滿不適,影響飲食。這是丁香湯的配方。
丁香(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乾薑(炮),胡椒,青橘皮(去白焙),陳橘皮(去白焙),益智(去皮),高良薑,紅豆,甘草炙各半兩
上一十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
白話文:
丁香(一兩):具有芳香溫暖的特性,用於治療胃寒嘔吐、呃逆、腹脹等症狀。
附子(炮裂去皮臍):附子經過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臍部,具有溫補元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陽虛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痠痛、陽痿早洩等症狀。
乾薑(炮):乾薑經過炮製後,具有溫中止嘔、散寒發表的功效,用於治療胃寒嘔吐、呃逆、腹脹等症狀。
胡椒: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
青橘皮(去白焙):青橘皮經過焙製,去除白色部分,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
陳橘皮(去白焙):陳橘皮經過焙製,去除白色部分,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脹、痰多等症狀。
益智(去皮):益智去除外皮後,具有補腎益智、安神益氣的功效,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記憶力減退、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高良薑:具有溫中止嘔、散寒行氣的功效,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紅豆: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食慾不振、腹脹、水腫等症狀。
甘草炙:甘草經過炮製後,具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