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四十五 (1)
卷第四十五 (1)
1. 脾癉
論曰內經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肥甘之過,令人內熱而中滿,則陽氣盛矣。故單陽為癉,其證口甘,久而弗治,轉為消渴,以熱氣上溢故也。
白話文:
古書《內經》說:有的人患病口中變甜,這是五氣過盛而造成的,稱為脾癉。食物進入陰位,在陽位促進氣的生成,飲食過於肥甘油膩,容易使人內熱中滿,於是陽氣旺盛。所以單純的陽氣旺盛稱為脾癉,這種疾病的癥狀是口中變甜,如果長期不治,就會轉變為消渴症,這是因為熱氣向上燻蒸造成的。
治脾癉口甘中滿,蘭草湯方
蘭草(一兩切)
上一味,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去滓分溫三服,不拘時候。
治脾癉藏熱,唇焦口氣,引飲不止,赤芍藥湯方
白話文:
治療脾臟濕熱導致的口中發甜、腹部脹滿,可以用蘭草湯。
蘭草(30克,切碎)
將上述材料加入三碗水中,煎煮至剩下一碗半,去掉藥渣,分成三次溫服,隨時都可以服用。
治療脾臟內熱引起的嘴唇乾燥焦裂、口氣異味以及不斷想喝水的情況,可以使用赤芍藥湯。
赤芍藥,生乾地黃(焙各一兩),大黃(銼炒),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赤芍藥、生乾地黃(各一兩,烤焙過)、大黃(切碎並炒過)、甘草(炙烤過,各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溫服去滓。
治脾癉面黃口甘,煩渴不止,葛根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四味藥材粗搗篩過後,每次服用兩錢匕的量,加入一盞水煎煮至剩下七分,飯後溫熱服用,去掉渣滓。
用於治療脾臟疾病引起的面色黃、口中有甜味以及持續的煩渴,這是葛根湯的方劑。
葛根(銼二兩半),麻黃(去根節一兩),桂(去粗皮三分),石膏(碎三兩),芍藥(一兩一分),甘草(炙一兩)
白話文:
葛根(切碎二兩半),麻黃(去掉根部和節點一兩),桂皮(去掉粗皮三分),石膏(搗碎三兩),芍藥(一兩一分),甘草(炙烤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脾癉煩懊口甘,咽乾煩渴,竹葉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六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七分,去掉渣滓,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脾臟疾病引起的煩躁不安、口中有甜味、咽喉乾燥以及煩渴,這是竹葉湯的配方。
竹葉(切一兩),柴胡(去苗二兩),犀角(鎊屑),芍藥(各一兩半),黃芩(去黑心),大黃(銼炒各半兩梔子仁七枚)
白話文:
-
竹葉(切碎,一兩)
-
柴胡(去除根鬚,二兩)
-
犀角(研磨成粉末)
-
芍藥(各一兩半)
-
黃芩(去除根鬚和黑心)
-
大黃(切碎並炒至一半熟,各半兩)
-
梔子仁(七枚)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下朴硝半錢匕,溫服。
治脾癉發黃,口乾煩渴,麥門冬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掉藥渣後加入半錢匕的朴硝,溫熱後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脾臟疾病導致的黃疸、口乾以及煩躁口渴。
麥門冬(去心生用三兩),芍藥,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梔子仁(五枚),石膏(碎三兩),犀角(鎊屑一兩)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麥門冬的中心,用生麥門冬三兩),芍藥,黃芩(去除黃芩的黑心,各一兩半),梔子仁(五枚),石膏(敲碎成三兩),犀牛角(磨成粉末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朴硝半錢匕,食後溫服。
治脾癉身熱口甘,咽乾煩渴,知母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六味藥材粗略搗碎後篩選,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濾去藥渣後加入半錢匕的朴硝,飯後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脾臟疾病導致的身體發熱、口中有甜味、咽喉乾燥以及煩躁口渴,這是知母湯的方劑。
知母(一兩半),石膏(碎三兩),升麻(銼),甘草(炙銼各一兩),竹葉(一握),白粳米(一合),枇杷葉(拭去毛三分)
白話文:
知母(一兩半):15 克
石膏(碎三兩):30 克
升麻(銼):適量
甘草(炙銼各一兩):10 克
竹葉(一握):適量
白粳米(一合):適量
枇杷葉(拭去毛三分):4.5 克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治脾癉口甘,煩渴不止,前胡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濾去藥渣後溫熱飲用。
用來治療脾臟疾病引起的口中發甜、持續煩渴不退的前胡湯。
前胡(去蘆頭一兩半),赤茯苓(去黑皮二兩),桂(去粗皮三分),犀角(鎊屑一兩),檳榔(三枚銼)芍藥(一兩)
白話文:
前胡(去掉蘆頭一兩半),赤茯苓(去掉黑皮二兩),桂皮(去掉粗皮三分),犀角(研磨成屑一兩),檳榔(三枚切碎)芍藥(一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治脾癉口甘,咽乾煩渴,茯苓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粗搗篩過後,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濾去藥渣後溫熱飲用。
用於治療脾臟疾病導致的口中發甜、咽喉乾燥以及煩躁口渴,這是茯苓湯的配方。
赤茯苓(去黑皮),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各四兩),甘草(炙銼),人參,黃芩(去黑心各二兩),桂(去粗皮五兩),半夏(湯洗七遍五兩)
白話文:
赤茯苓(去除黑色表皮),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烤後切碎,各四兩),甘草(炙烤後切碎),人參,黃芩(去除黑色心,各二兩),桂皮(去除粗皮,五兩),半夏(用熱水清洗七遍,五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脾癉煩渴,三和飲子方
生薑(半兩研取汁),糯米(半合淘研),蜜(一合)
白話文:
取七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此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煩渴,也可參考三和飲子方:將半兩生薑研取汁,半合糯米淘洗後研磨,再加入一合蜜。
上三味相和,分為五服,每服以新水一盞調下,不拘時候。治脾癉口甘,內熱中滿,羚羊角丸方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材混合在一起,分成五次服用的藥劑,每次服用時,用一杯新鮮的水送服,不是固定的時間服用。用來治療脾臟腫大導致口腔發甜,內熱中滿的症狀。羚羊角丸的配方:
羚羊角(鎊),枳殼(去瓤麩炒),大黃(銼炒),木通(銼),大麻子仁,檳榔(銼),桑根白皮(銼各一兩),前胡(去蘆頭),赤茯苓(去黑皮各半兩)
白話文:
羚羊角(敲碎成小塊),枳殼(去除果核和內膜,炒焦),大黃(切碎,炒焦),木通(切碎),大麻子仁,檳榔(切碎),桑根白皮(切碎,各一兩),前胡(去除莖部),赤茯苓(去除黑皮,各半兩)
上九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溫水下。
治脾癉內熱煩渴,麥門冬煎方
白話文:
將上述九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不受時間限制,用溫水送服。
此方用於治療脾臟疾病導致的內熱、煩躁和口渴,名為麥門冬煎。
生麥門冬(汁),生地黃汁(各半斤),蜜(半升),栝蔞根(二兩),地骨皮,黃耆(銼),葳蕤,知母,淡竹葉(切),犀角(鎊屑),升麻(各一兩),甘草(炙半兩),石膏(碎研),凝水石(碎研各二兩)
白話文:
麥門冬汁和生地黃汁各取半斤,加入半升蜜;栝蔞根二兩,地骨皮、黃耆(切碎)、葳蕤、知母、淡竹葉(切碎)、犀角(研成粉末)、升麻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石膏和凝水石(研成碎末)各二兩。
上一十四味,除前三味外,粗搗篩,以水七升,煎藥取三升,濾去滓,次入前三味,再以慢火熬如稀餳,以瓷合盛,每服一匙,溫湯化下,不拘時。
白話文:
除了前三味,將其餘十四味藥材粗略搗碎並過篩,加入七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過濾掉藥渣,然後加入前三味藥材,再用文火熬煮至稀粥狀,用瓷罐盛裝。每次服一匙,用溫熱開水化開,不拘時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