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四十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三 (8)

1. 瘛病

論曰內經謂病蠱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夫精屬腎,筋屬肝,脈屬心,精盛則滋育諸筋,榮灌諸脈,故筋脈和柔。今風客於腎,病蠱出白,則精已虧矣,經所謂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者如此,其證筋脈燥急相引而瘛是也。

治瘛病筋脈相引而急。建中湯方

白話文:

典籍中記載針灸治療經絡不能通行的疾病,腎經傳到心經的病症,筋脈互相牽拉而急促,這個病症稱為瘛。精氣屬於腎,筋脈屬於肝,血管屬於心,精氣充足則滋養筋脈,榮養血管,所以筋脈柔軟和順。如今風邪侵犯腎臟,引發白濁病,那麼精氣已經虧損了,經書上所說的風邪淫邪之氣,精氣就喪失了,邪氣損傷肝臟的情況就是如此,它的證據就是筋脈乾燥急促互相牽拉而瘛。

人參,甘草(炙銼),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當歸(切焙各二兩),黃耆(銼),龍骨,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兩),芍藥,生乾地黃(焙各四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一兩)

白話文:

  • 人參

  • 甘草(烤熱切碎)

  • 桂皮(去除粗糙的樹皮)

  • 白茯苓(去除黑色的皮)

  • 當歸(切片,烘烤,各兩)

  • 黃耆(切碎)

  • 龍骨

  • 麥門冬(去除中間部位,烘烤,各三兩)

  • 芍藥

  • 生乾地黃(烘烤,各四兩)

  • 附子(烤裂去除皮和肚臍)

  • 厚朴(去除粗糙的樹皮,用生薑汁烤熱,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劈破,煎至一盞,去滓入飴糖少許,再煎數沸溫服,日二夜一。

治瘛病筋脈相引,強筋力,滋血脈。石菖蒲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二味藥材,粗略搗碎後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杯半,生薑三片,棗子兩個劈開,煎至一杯,去除渣滓,加入少許飴糖,再煎幾次,趁溫熱時服用。一天服用兩次,晚上一次。

石菖蒲,牛膝(一味切同以酒浸一宿焙),遠志(去心),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地骨皮(生乾地黃焙),菟絲子(酒浸別搗末),白朮(各一兩)

上九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夜臥,溫酒下。

白話文:

  • 石菖蒲:將石菖蒲切碎,與牛膝一起用酒浸泡一晚,然後烘烤備用。

  • 遠志:去除遠志的內核。

  • 人參:使用人參。

  • 白茯苓:將白茯苓的黑色外皮去除。

  • 地骨皮:將生乾地黃烘烤成地骨皮。

  • 菟絲子:將菟絲子用酒浸泡,然後搗碎成末。

  • 白朮:使用白朮。

以上各藥材的用量均為一兩。

治瘛病筋脈相引,及五勞七傷,小便數腰疼,久立不得,坐即腳痹,腹肚不安。肉蓯蓉丸方

白話文:

治療瘛病,筋脈互相牽引,及五勞七傷,小便次數多,腰部疼痛,長時間站立不得,坐下即腳部麻痺,腹部不安。肉蓯蓉丸方:

肉蓯蓉(酒浸切焙),山芋,熟乾地黃(焙各三兩),菟絲子(酒浸別搗),五味子,杜仲(去粗皮炙銼),澤瀉,覆盆子,山茱萸,遠志(去心),續斷,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甘草(炙銼),白茯苓(去黑皮),石斛(去根),鹿茸(去毛酥炙),人參,蛇床子,巴戟天(去心各一兩半)

白話文:

肉蓯蓉(用酒浸後切片焙乾),山藥,熟乾地黃(各三兩焙乾),菟絲子(用酒浸後另外搗碎),五味子,杜仲(去掉粗皮,炙後切碎),澤瀉,覆盆子,山茱萸,遠志(去掉中心),續斷,桂枝(去掉粗皮),附子(用火炮裂後去掉皮和臍),甘草(炙後切碎),白茯苓(去掉黑皮),石斛(去掉根),鹿茸(去掉毛,用酥油炙後),人參,蛇牀子,巴戟天(去掉中心,各一兩半)。

上二十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夜臥,溫酒下。

治瘛病及虛羸等疾。牛羊髓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二十種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在空腹時、中午或睡前用溫酒送服。

這個牛羊髓丸可以治療瘛病以及虛弱體質等疾病。

牛髓(研),羊髓(研),白蜜,酥,棗肉(各半升),白茯苓(去黑皮),麥門冬(去心焙),芎藭,桂(去粗皮),當歸(切焙),甘草(炙銼),羌活(去蘆頭各一兩),乾薑(炮),生乾地黃(焙各三分),人參,五味子,防風(去叉),細辛(去苗葉各半兩),白朮(一兩一分)

白話文:

  • 牛骨髓(研磨)

  • 羊骨髓(研磨)

  • 白蜂蜜

  • 酥油

  • 紅棗肉(各半杯)

  • 白茯苓(去除黑皮)

  • 麥門冬(去除中心,烘烤)

  • 川芎

  • 桂枝(去除粗皮)

  • 當歸(切片,烘烤)

  • 甘草(烤炙,切碎)

  • 羌活(去除蘆頭,各一兩)

  • 乾薑(炮製)

  • 生乾地黃(烘烤,各三分)

  • 人參

  • 五味子

  • 防風(去除叉,各半兩)

  • 細辛(去除花梗和葉子)

  • 白朮(一兩一分)

上一十九味。除前五味外,搗羅為末,先與棗肉相和,次入二髓酥蜜攪勻,納銀石器中,重湯煮之,堪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酒下、日再。

治瘛病筋脈相引,通百節,利九竅,補下焦傷竭不足。茯苓鍾乳丸方

白話文:

以上共十九種藥材。除了前面的五種藥材外,將其他藥材搗碎成粉末,先與棗肉混合,再加入骨髓、酥油和蜂蜜攪拌均勻,放入銀製或石製的器皿中,隔水蒸煮。當藥物可以做成丸劑時,將其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 30 丸,逐漸增加至 40 丸,用酒送服,一天服用兩次。

白茯苓(去黑皮),黃耆(銼),枳殼(去瓤麩炒),蛇床子(各二兩),煉成鍾乳粉(六兩),牛膝(酒浸切焙),肉蓯蓉(酒浸切焙),人參,石斛(去根),五味子(各一兩半),熟乾地黃(焙),菟絲子(酒浸別搗各三兩)

白話文:

  • 白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

  • 黃耆(切成小段)

  • 枳殼(去除果肉和麩皮,炒熟)

  • 蛇牀子(各取二兩)

  • 煉成鍾乳粉(六兩)

  • 牛膝(用酒浸泡後切片,再烘烤焙乾)

  • 肉蓯蓉(用酒浸泡後切片,再烘烤焙乾)

  • 人參

  • 石斛(去除根部)

  • 五味子(各取一兩半)

  • 熟乾地黃(烘烤焙乾)

  • 菟絲子(用酒浸泡後搗碎,各取三兩)

上一十二味,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治瘛病筋脈相引。萬金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煉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以酒送服。用於治療肌肉關節病痛,四肢筋脈相互牽引。出自《萬金方》一書中的丸方。

熟乾地黃焙(十兩),天門冬(去心焙七兩),巨勝子炊(去皮曝乾五兩),白茯苓(去黑皮),甘菊花(各三兩),肉蓯蓉(酒浸切焙),牛膝(酒浸切焙),山芋(各二兩),桂(去粗皮),酸棗仁(炒),甘草(炙銼),巴戟天(去心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為細末,煮棗肉與熟蜜,和搗三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空心日午、溫酒下。

白話文:

  • 熟乾地黃:焙乾的地黃,10兩

  • 天門冬:去除中心,焙乾,7兩

  • 巨勝子:煮熟、去皮、曬乾,5兩

  • 白茯苓:去除黑皮,3兩

  • 甘菊花:3兩

  • 肉蓯蓉:用酒浸泡切片,焙乾,2兩

  • 牛膝:用酒浸泡切片,焙乾,2兩

  • 山芋:2兩

  • 桂:去除粗糙的樹皮,1兩

  • 酸棗仁:炒製,1兩

  • 甘草:炙烤、切碎,1兩

  • 巴戟天:去除中心,1兩

治瘛,筋脈相引。補虛損,去元臟久冷,上焦客熱,健忘心忪。五味子丸方

白話文:

治療瘛疾,使筋脈相互牽引,補益虛損,去除體內臟腑久寒,上焦客熱,治療健忘、心悸。

五味子丸配方:

  • 五味子:100克
  • 人參:50克
  • 白朮:50克
  • 茯苓:50克
  • 甘草:50克
  • 當歸:50克
  • 川芎:50克
  • 白芍:50克
  • 熟地黃:100克
  • 山茱萸:50克
  • 山藥:50克
  • 澤瀉:50克
  • 牡丹皮:50克
  • 桂枝:50克
  • 細辛:50克
  • 生薑:50克
  • 大棗:50克

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加入適量蜂蜜或米湯,製成丸劑,每丸重約10克。每天服用2~3次,每次3~5丸,溫水送服。

五味子(一兩半),熟乾地黃(焙),肉蓯蓉(酒浸切焙各四兩),牛膝(酒浸切焙),菟絲子(酒浸別搗),澤瀉,白茯苓(去黑皮),巴戟天(去心),赤石脂,山茱萸,杜仲(去粗皮炙),山芋,石膏(碎),遠志(去心),柏子仁(各二兩)

上一十五味。為細末,煉蜜和搗,入真酥五兩再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日午溫酒下。

白話文:

將五味子、熟乾地黃、肉蓯蓉、牛膝、菟絲子、澤瀉、白茯苓、巴戟天、赤石脂、山茱萸、杜仲、山芋、石膏、遠志、柏子仁各取適量,磨成細粉,加入煉蜜和真酥,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早晚空腹溫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