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三十七 (3)
卷第三十七 (3)
1. 瘴氣
論曰傳言瘴者山川厲毒之氣,又云江山霧氣多瘴,凡以其氣鬱蒸而然也。諸家方論治瘴之法不一,或謂其證與傷寒相類,有在表可汗者,有在裡可下者,有在膈可吐者,又或以治瘧之法治之者,今原廣南山川地形瘴氣所生之因,及春夏之交,瘴氣所起之時,與夫人染瘴氣而拯治之法。悉著於篇,庶可考焉。
白話文:
古文:「論」日:「傳說瘴氣是山川中疫毒的氣息,又說江山中的霧氣很容易產生瘴氣,凡是瘴氣的產生都是因為氣鬱塞並蒸發的緣故。」諸多醫家的藥方中所論述的治療瘴氣的方法並不統一,有的認為瘴氣的證狀與傷寒類似,有的可以發汗治療,有的可以攻下治療,有的可以用吐藥治療,有的又用治療瘧疾的方法治療瘴氣。現在,我根據廣南的山川地形,瘴氣產生的原因,以及春夏之交瘴氣產生的時間,和人感染瘴氣後拯治的方法。全部記載於篇章中,以便考究。
且陽生於子盛於巳,陰生於午盛於亥,陽不極則陰不萌,陰不極則陽不芽,而廣南位當巳午,則陰陽之氣,蘊積於此可知矣。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西北方陰也,土地高厚,東南方陽也,土地卑下,而廣南方屬東南,則土地之卑下可知矣,以其土地卑下,而陰陽二氣之所蘊積,是以四圍之山,崇高迴環,百川之流,悉皆歸赴,及秋草木不凋瘁。
白話文:
陽氣在子月開始生長,在巳月最盛;陰氣在午月開始生長,在亥月最盛。陽氣如果不達到極點,陰氣就不會萌生;陰氣如果不達到極點,陽氣就不會生長。而廣南地區的位置正好是巳午之間,因此陰陽之氣在此地聚集也就不難理解了。天空在西北方向不飽滿,地面在東南方向不飽滿。西北方屬於陰,所以土地高厚;東南方屬於陽,所以土地卑下。而廣南地區屬於東南方向,土地低窪的狀況也就可知了。因為廣南地區土地低窪,陰陽二氣在此地匯聚。因此,周圍的山峯高大環繞,眾多河流的水全部匯集至此,即使到了秋天草木也不會枯萎凋零。
當冬蟄蟲不伏藏,寒熱之毒,蘊積不散,霧露之氣,易以傷人,此正岐伯所謂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者也,故瘴氣獨盛於廣南。然瘴氣所起,其名有二,孟夏之時,瘴名芳草,而終於秋。孟冬之時,瘴名黃芒,而終於春。
白話文:
在冬天,蟄伏的蟲子沒有藏好,寒氣和熱毒就積累在一起,不會散發,霧露之氣很容易傷害人,這正是岐伯所說的南方土地低窪,水土薄弱,霧露聚集的地方。因此,瘴氣在廣南地區特別盛行。然而,瘴氣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孟夏時節,瘴氣被稱為芳草,一直持續到秋天。孟冬時節,瘴氣被稱為黃芒,一直持續到春天。
四時皆能傷人,而七八月之間,山嵐煙霧蛇虺郁毒之氣尤甚,故當是時,瘴疾大作,不論壯老,或因飢飽過傷,或因榮衛虛弱,或沖煙霧,或涉溪澗,但呼吸斯氣,皆成瘴疾,其狀頭疼體痛,胸膈煩滿,寒熱往來,咳逆多痰,全不思食,發渴引飲,或身黃腫脹眉須脫落,是皆毒癘鬱蒸所致。
白話文:
四季都能傷害身體,其中七八月之間,山中的煙霧、蛇、毒蟲等毒氣尤其嚴重,所以這段時間,瘴疾很容易發作。無論是壯年還是老年人,都可能因為飢餓或暴飲暴食,或體質虛弱,或接觸煙霧,或涉水過溪,只要呼吸到這些毒氣,都容易感染瘴疾。瘴疾的症狀是頭痛、全身疼痛、胸膈煩悶、寒熱交替、咳嗽、痰多、食慾不振、口渴、水腫、眉毛和鬍鬚脫落,這些都是毒氣鬱積造成的。
夫生於陵者,安於陵,其土人宜無所慮矣,然且日食檳榔,蓋檳榔之為性,破堅毒除蘊積故耳,治法當先以磁石下收其陰,次以丹砂上正其陽,陰陽氣正,中滿自消,然後以檳榔解其餘蘊。
治瘴收陰。磁石丸方
磁石(三兩煅醋淬一七遍)
白話文:
出生在陵園的人,安於陵園,那此地的人應該沒什麼好擔憂的,然而他們卻每天吃檳榔,那是因為檳榔的特性是,能破除堅硬毒素、清除積聚。治療方法應當是先用磁石向下收取陰氣,再用丹砂向上扶正陽氣,陰陽之氣扶正,中滿之氣自然消除,然後再用檳榔化解剩下的積聚。
上一味。搗羅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新汲水嚥下,臨臥一服。
白話文:
只要一種藥材。搗碎成粉末,用醋煮麵糊,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新汲取的清水送服,睡覺前服用一次。
治瘴正陽。丹砂散方
丹砂(三兩水飛研)
上一味,飛研取細,每服半錢匕,溫蜜水調下,平旦一服。
治瘴氣解蘊毒。檳榔湯方
檳榔(三兩生銼)
白話文:
治療瘴氣,以正陽之法。丹砂散方:
丹砂三兩,用水飛研磨成細粉。
取研好的細粉,每次服半錢匕,用溫蜜水調和服用,每天早上服用一次。
治療瘴氣,解毒化瘀。檳榔湯方:
檳榔三兩,生品切碎。
上一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日午一服,凡服此藥,隔夜先服磁石丸,次早服丹砂散,當日午服檳榔湯,至夜再依此次第服之,三日後病勢減,藥減半,病勢盡藥即止。
治山嵐瘴氣,安心臟。丹砂丸方
白話文:
最後一個藥方:將藥粗搗、過篩,每次服二錢匕,加水一盞,煎至七分,每天中午服一次。服用此藥前,前一天晚上先服用磁石丸,第二天早晨服用丹砂散,當天中午服用檳榔湯,晚上再按此順序服用。三天後,病情減輕,藥量減半,病情痊癒,藥物立即停止服用。
丹砂(研半兩),阿魏(一分米醋浸令軟研以醋為糊用),白朮,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當歸(切焙各半兩)
白話文:
丹砂(研磨半兩),阿魏(用一分米醋浸泡至柔軟,研磨後以醋為糊用),白朮、人參、白茯苓(去除黑色外皮),當歸(切片焙乾,各半兩)
上六味。搗研五味為末,用阿魏醋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如常服,空心溫酒嚼下七丸,遇患者空心桃仁湯,嚼下十丸,檳榔湯亦得。
治山嵐瘴氣如瘧。秦艽湯方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搗碎研磨成末(末: 粉末),再用阿魏、醋和煮好的麵糊混合,丸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以通常服藥的方法,在空腹時以溫酒送服7丸藥丸,如果遇到病人,則讓病人空腹時以桃仁湯送服10丸藥丸,也可以用檳榔湯送服。
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各半分),常山(一分),烏梅肉(三枚),糯米(一撮)
白話文:
-
秦艽(去除根鬚和泥土)
-
柴胡(去除根鬚,各取一半)
-
常山(取一份)
-
烏梅肉(三枚)
-
糯米(一小撮)
上五味。銼如麻豆,即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未發前服之,取吐利。
治山嵐氣。炒桃仁方
桃仁(一斤),吳茱萸,青鹽(各四兩)
白話文:
上五味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然後用兩盞水煎煮,直到剩下半盞,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在病症發作前服用,可以達到吐利的效果。
治山嵐氣
炒桃仁方
材料:
- 桃仁一斤
- 吳茱萸四兩
- 青鹽四兩
用法: 請注意,此處僅提供古代藥方資訊,不建議自行嘗試。需由專業醫師診斷後,再決定是否使用。
上三味。同入鍋內炒,候桃仁熟為度,以瓷瓶貯密封,七日後取出,去茱萸並鹽,只將桃仁去皮尖,時嚼一二十枚,大辟山嵐毒氣。
白話文:
把以上三種藥材同時放入鍋中炒,等到核桃仁炒熟後,存放進瓷瓶中並密封保存。七天以後取出藥材,去除茱萸和鹽,只取核桃仁,去掉外皮和尖端,每次嚼食二、三十枚,可預防山區的霧氣以及有毒的氣體。
治山嵐瘴氣,令不著人。草豆蔻飲方
草豆蔻(去皮),高良薑,甘草(炙各半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煎作熟水,頻飲之。
治山嵐瘴氣,有黑霧起處急服。卻毒散方
白話文:
治療山嵐瘴氣,讓它不再侵襲人體。
草豆蔻(去掉外皮)、高良薑、甘草(炙烤後各取半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清水煎煮至熟透,頻繁飲用。
治療山嵐瘴氣,若有黑色霧氣出現,應立即服用此方。
麻黃(去根節),蜀椒(去目併合口炒出汗各一兩),烏頭(炮裂去皮臍),白朮(各半兩),防風(去叉一兩),桔梗(炒),桂(去粗皮各半兩),乾薑(炮一分)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和節)、蜀椒(去掉種子,用文火炒至微微出汗,各一兩)、烏頭(用火烤裂,去掉皮和肚臍)、白朮(各半兩)、防風(去掉分叉,一兩)、桔梗(炒熟)、桂皮(去掉粗皮,各半兩)、乾薑(用火烤熟,一分)
上八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溫酒調下,每日食前常服。
治山嵐瘴氣,面黃力劣,寒熱往來,心胸煩悶。常山飲方
常山(二兩),乾漆(炒煙出三分),甘草(炙銼一兩),豉(生用一合)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同煎八分,去滓空心溫服,吐出黃痰效。
治山嵐瘴氣,痰滯嘔逆,時發寒熱。荷葉散湯
白話文:
上八味藥搗碎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匕,用溫酒調服,每天飯前服用。
此方可治療山嵐瘴氣、面色發黃、體力衰弱、寒熱交替、心胸煩悶。
常山二兩,乾漆炒至煙出三分,甘草炙烤後切成細片一兩,大豆(生用一合)。
以上四味藥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八分,去渣後空腹溫服,吐出黃痰即可見效。
此方可治療山嵐瘴氣、痰滯嘔吐、時而發寒發熱。
乾荷葉(大者一片),砒霜(研一分),綠豆(半兩),甘草(一分炙)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半錢匕,冷水調下,吐出痰效。
治嵐瘴鬼瘧等。辟邪丸方
白話文:
-
乾荷葉(一片,越大越好)
-
砒霜(研磨成粉末,一錢)
-
綠豆(半兩)
-
甘草(炙甘草一分)
綠豆(四十粒為末),黑豆(三十粒為末),砒霜(半錢研細),丹砂(兩粒如豆大研),鉛丹(一錢研留少許為衣)
白話文:
-
綠豆(研磨成粉末,四十粒)
-
黑豆(研磨成粉末,三十粒)
-
砒霜(研磨成細粉,半錢)
-
丹砂(研磨成兩顆豆子大小的粉末)
-
鉛丹(研磨成粉末,一錢,留下少量備用)
上五味。同入乳缽內,滴冷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以東南桃心七枚,取井華水研,向日嚥下,醋水亦得。
白話文:
將所有的材料放入缽內,加入冷水拌勻,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取七個東南桃的核,研磨成粉,加入井華水調勻,在太陽升起的時候吞服,也可以用醋水服用。
治瘴氣數日寒熱不定。鱉甲丸方
鱉甲(去裙襴醋浸炙),常山(炒),豉(炒各半兩)
白話文:
治療數日來寒熱不定的瘴氣。使用鱉甲丸的配方如下:
材料包括:去掉裙邊後用醋浸泡並炒制的鱉甲、炒過的常山以及炒制的豆豉,每種各半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入麝香少許,再研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臨臥溫米飲下,於發前服,慎熱物一時久,即不吐瀉。
白話文:
將上邊說的這三味藥搗成粉末,加入少量麝香,然後再研磨均勻,用蜂蜜煉成丸子,每個丸子的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 10 到 20 丸,空腹睡覺前用溫米湯送服,要在發病前服用。注意不要吃熱的食物,否則很快就無法治療吐瀉。
治嶺南瘴氣,頭疼體痛,寒熱往來,胸滿腹脹,煩渴嘔逆,咳嗽多痰,心躁狂言,大便難,小便赤。露宿湯方
白話文:
治療嶺南地區的瘴氣導致的症狀,包括頭痛、身體疼痛、寒熱交替、胸悶腹脹、煩渴嘔吐、咳嗽多痰、心煩意亂、胡言亂語、大便困難和小便赤紅。
露宿湯方:
- 柴胡:6克
- 葛根:10克
- 羌活:6克
- 當歸:10克
- 川芎:6克
- 白芷:6克
- 薄荷:6克
- 生薑:10克
- 大棗:10顆
- 人參:6克
- 甘草:6克
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取汁飲用。
常山(炒一兩),秦艽(去苗土),梔子仁,柴胡(去苗),青蒿子,檳榔(生銼),甘草(炙銼各半兩),桂(去粗皮一分)
白話文:
-
常山(炒一兩):一兩炒過的常山。
-
秦艽(去苗土):除去根部的泥土的秦艽。
-
梔子仁:梔子的種子。
-
柴胡(去苗):除去根部的柴胡。
-
青蒿子:青蒿的種子。
-
檳榔(生銼):生的檳榔,切成碎塊。
-
甘草(炙銼各半兩):各半兩炙過的甘草,切成碎塊。
-
桂(去粗皮一分):一分的桂皮,除去粗糙的外皮。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三盞,入烏梅二枚,黑豆二十粒,煎至一盞半,去滓,露一宿,五更初再溫服,其滓再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當夜臨臥時服。
白話文:
把八味藥材搗碎篩濾,每次取三錢,加三杯水,放入兩顆烏梅和二十粒黑豆,煎煮至剩一杯半水,去除渣滓,放置至隔夜,五更天剛亮時再次溫熱服用。剩下的藥渣再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水,去除渣滓,在晚上睡覺前服用。
治瘴氣虛弱,面色萎黃,不思飲食,或困或省,心腹脹滿,痞氣耳鳴,補元氣。十補丸方
白話文:
治療瘴氣虛弱,臉色萎黃,沒有食慾,時而昏睡時而清醒,心腹脹滿,腹中有積塊,耳鳴,補益元氣。
十補丸配方:
-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生津。
- 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
- 茯苓:補氣健脾,利水滲濕。
- 甘草:補氣健脾,益氣止咳。
- 黃耆:補氣健脾,益氣固表。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 白芍:補血養陰,緩中止痛。
- 熟地:補血養陰,滋陰補腎。
- 菟絲子:補腎固精,益氣生津。
巴戟(去心),肉蓯蓉(酒浸切焙),白朮米(泔浸一宿切焙),五加皮(銼),石斛(去根各一兩),鹿茸(去毛酥炙半兩),人參,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柏子仁(研),菊花(各三分)
白話文:
巴戟天(去除芯部),人參(酒浸一晚,切片烘乾),白朮(用米湯浸泡一夜,切片烘乾),五加皮(切碎),石斛(去除根部,各一兩),鹿茸(去除毛髮,用酥油烘烤,半兩),人參,菟絲子(用酒浸泡一夜,另行搗碎),柏子仁(研磨成粉),菊花(各三分)。
上一十味。等分,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臨臥溫酒下,鹽湯亦得。
治嶺南諸瘴。豫固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藥材等量混合,搗碎並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最好在空腹時或睡前用溫酒送服,也可以用鹽水代替。
用於治療嶺南地區各種瘴氣所引起的疾病。這是豫固丸的配方。
丹砂,雄黃(各一兩並水飛過令乾),鬼臼(半兩為末),阿魏(一分法酒半升熬成膏)
白話文:
丹砂、雄黃(各一兩,用水飛過後令其乾燥),鬼臼(半兩研成細末),阿魏(一分法酒半升熬成膏狀)。
上四味。再研勻,阿魏膏和丸,如雞頭大,緋絹袋貯十丸,常執手中頻嗅,瘴氣內行不著人,遇瘴病者,並華水嚼下三丸,五服可瘥。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均勻細膩的粉末,再加入阿魏膏和丸,將藥丸搓揉成雞蛋大小,並用緋紅色的絲綢袋子裝好,放入十顆藥丸。平時可以經常手持藥袋,並時常嗅聞,可以防止瘴氣侵入體內,若遇到染患瘴病的人,則可以服用三顆藥丸,搭配華水送服,服用五次即可痊癒。
治瘴氣噁心,四肢疼痛,口吐酸水,不思飲食,憎寒壯熱,發過引飲,二廣七閩,多山嵐煙霧蛇虺郁毒之氣,當秋七八月之間,芒華髮時,此疾大作,謂之黃芒瘴,又謂黃茅瘴是也。蓋人或因飢飽,或由虛怯,或沖煙霧,或涉溪澗,遂得此疾,謂之黑腳瘴,蝦蟆瘴,啞瘴,其名不一,並皆療之。香椿散方
香椿嫩葉(酒浸焙三兩),甘草(炙),南壁土(向日者),臘茶(各一兩)
白話文:
治療瘴氣引發的噁心、四肢疼痛、口吐酸水、不想吃東西、怕冷卻發高燒、發病時特別想喝水等症狀。廣東廣西和福建多山,又有霧氣和瘴氣,加上毒蛇等動物的毒氣,在每年秋天的七八月間,芒草花盛開的季節,此病最容易流行,叫做黃芒瘴,也叫黃茅瘴。這種病可能因為飢飽不均、身體虛弱、接觸霧氣或涉水造成的。此病還有黑腳瘴、蝦蟆瘴、啞瘴等不同的稱呼,但治療方法都一樣。香椿散是治療此病的藥方。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用酒調下,如患久者,更入甘遂柴胡各半兩,空心臨臥服。
治瘴疫時氣瘟黃,若徒嶺表行,此藥常帶隨身。茵陳蒿丸方
白話文:
把前四種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匙的量,用酒調和後服用。如果病症已經很久了,再加入半兩的甘遂和半兩的柴胡,空腹在睡前服用。
茵陳蒿(四兩),大黃(五兩),豉(五合熬),常山,梔子仁(熬),芒硝(研),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三兩),鱉甲(去裙襴醋浸炙二兩),巴豆(半兩去皮心熬別研去油)
白話文:
茵陳蒿四兩,大黃五兩,豉五合熬,常山、梔子仁熬,芒硝研磨,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三兩,鱉甲去裙襴醋浸炙二兩,巴豆半兩去皮心熬,另研去油。
上九味。搗研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初得時氣三日,旦服五丸,至半時許,或吐或利或汗為效,如不吐利不汗,更服一二丸,即以熱飲投之,老小加減,凡黃病痰癖時氣傷寒瘧痢,小兒熱欲發癇,服之皆瘥,治瘴氣尤妙。
治瘴氣久治不瘥者。菖蒲散方
白話文:
九種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當第一次患上瘟疫時,可在早上服用五顆藥丸,大約半個時辰,會出現嘔吐、腹瀉或出汗等反應,若無上述反應,則再服用一或兩顆藥丸,並喝一杯熱飲。老幼患者的藥量應酌情增減。本藥丸可治黃疸、痰塊、時疫傷寒、瘧疾、痢疾,小兒發熱欲發癇癇症,服用皆可痊癒,尤其適用於治療瘴氣。
菖蒲(乾者),白朮(銼炒),蒼朮(銼焙),梔子仁,荊芥穗,芎藭(各一兩),甘草(炙銼),干薄荷,側柏(炒黃色),吳茱萸(湯洗焙乾),硝石(研各半兩)
白話文:
菖蒲(曬乾的),白朮(切片並炒過),蒼朮(切片並烘烤),梔子仁,荊芥穗,川芎(各一兩),甘草(烤過並切片),乾薄荷,側柏(炒至黃色),吳茱萸(以熱水洗過並烘乾),硝石(研磨成粉,各半兩)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散,用薄荷湯調下二錢匕,如患熱疾,水一盞,入生薑五片,棗二枚劈破,煎至七分溫服。
白話文:
將前面的十一種藥物一起搗碎成粉末,用薄荷湯送服二錢匕匙,如果患者有熱疾,則將藥粉放入一杯水中,並加入五片生薑和兩枚劈開的棗子,煎至七分熟服用。
治嵐瘴。煮豆丸方
白朮,貫眾(去土),蒼朮(去皮),甘草(炙等分)
白話文:
治療瘴氣。煮豆丸的配方如下:
白術,貫眾(去掉泥土),蒼術(去掉外皮),甘草(炒制後等量使用)。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一丸,先用黑豆一盞,銚子內鋪面令平,於豆中心,安藥丸,在豆內添水,高豆一指許,慢火煮水乾,取豆曝乾,以絹袋盛豆,每服二十粒,新水下,有瘴處空心一服,如涉遠遇飢,新水下五十粒至一百粒,可充飢餒。
治瘴。木香檳榔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成粉末,與蜂蜜混合製成如彈珠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藥時,先用一碗黑豆,將豆子鋪平在銚子內,在豆子中央放上一顆藥丸,在豆子中加水,水位高出豆子一指左右,用文火煮至水乾,取出豆子曬乾。將豆子放入絹袋中保存,每次服用二十粒,用新的水送服。在有瘴氣的地方,空腹服用一劑;如遇長途跋涉、飢餓難耐時,用新的水送服五十粒至一百粒,可充飢解乏。
檳榔(雞心者),陳橘皮(湯去白焙各二兩),木香,附子(大者炮裂去皮臍),人參,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桂(去粗皮),羌活(去蘆頭),京三稜(炮),獨活(去蘆頭),乾薑(炮),甘草(炙銼),芎藭,大黃(銼炒),芍藥(各半兩),牽牛子(一斤搗取末四兩),肉豆蔻(六枚去殼)
白話文:
檳榔(果實呈雞心狀的檳榔),陳橘皮(用熱水煮過並去除白色外皮,再烘烤,各二兩),木香、附子(選用大顆的,炮製後裂開去除表皮和中央的胚芽),人參、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炙烤),桂枝(去除粗糙的外皮),羌活(去除蘆頭),京三稜(炮製),獨活(去除蘆頭),乾薑(炮製),甘草(炙烤後切碎),芎藭、大黃(切碎並炒過),芍藥(各半兩),牽牛子(一斤搗碎,取末四兩),肉豆蔻(六個去除外殼)
上一十七味。搗羅為末,瓷器盛密封,臨服再用牽牛末二兩,藥末一兩,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心腹脹滿,一切風勞冷氣,臍下刺痛,口吐清水白沫,醋心痰癖氣塊,男子腎臟風毒,攻刺四肢,及陽毒腳氣,目昏頭痛嘔逆,及兩脅堅滿,臨臥橘皮湯下三十丸,以利為度,婦人血痢、下血刺痛,積年血塊,胃逆手足心煩熱,不思飲食,生薑湯下三十丸取利,小兒五歲以上,疳氣腹脹氣喘,空心溫湯下五七丸,小者減丸數服,凡胸腹飽悶不消,脾泄不止,臨臥溫酒下取利,熱毒癰疽發背,山嵐瘴氣,才覺頭痛背膊拘緊,便宜服之,快利為度,常服可以不染瘴疾,凡瘴疾皆因脾胃實熱所致,常以涼藥解膈上壅熱,並以此藥通利彌善,此藥本治嵐瘴及瘟瘧大效,昔人嘗刻石於大庾嶺,蒙效者不可勝數,皆以快利為度。
治瘴氣。烏藥湯方
白話文:
上面十七種藥物。將其搗成粉末,用瓷器密封盛裝,服用時再加入牽牛末二兩、藥物末一兩,研磨均勻,用蜂蜜煉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用於治療心腹脹滿、一切風寒冷氣引起的疼痛、臍下刺痛、口吐清水白沫、醋心痰癖氣塊、男子腎臟風毒引起的四肢疼痛、以及陽毒腳氣、目昏頭痛嘔逆、兩脅堅滿等症狀。臨睡前用橘皮湯送服三十丸,以大便通暢為度。婦人血痢、下血刺痛、積年血塊、胃逆手足心煩熱、不思飲食,用生薑湯送服三十丸以通大便。五歲以上小兒,疳氣腹脹氣喘,空腹時用溫熱的湯送服五七丸,小一點的孩子酌減藥丸數量服用。凡是胸腹飽悶不消、脾泄不止,臨睡前用溫酒送服此藥,以大便通暢為度。熱毒癰疽發背、山嵐瘴氣,剛覺頭痛、背部拘緊,立即服用此藥,以大便通暢為度。經常服用可以不染上瘴疾。凡是瘴疾都是因為脾胃實熱所致,常以涼藥治療膈上壅熱,並以此藥通利其大便以徹底根治。此藥主治嵐瘴及瘟瘧,療效顯著。以前人們曾在大庾嶺刻石頌揚此藥的療效,因服用此藥而治癒的人不計其數,皆以大便通暢為度。
烏藥(銼焙一斤),半夏(半斤生薑絞汁浸參宿焙乾),桂(去粗皮一兩),馬鞭草(焙半斤),荊芥穗,陳橘皮(去白焙乾各四兩),甘草(炙銼二兩)
白話文:
烏藥(一斤,切碎後烘烤焙製)。
半夏(半斤,用生薑汁浸泡一夜,然後烘乾)。
桂皮(一兩,去除粗糙的樹皮)。
馬鞭草(半斤,烘烤)。
荊芥穗,陳橘皮(四兩,去白焙乾)。
甘草(二兩,烘烤切碎)。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初得瘟黃瘴氣,憎寒壯熱,速宜通轉。茵陳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粗搗篩過後,每次服用兩錢匕的量,加入一碗水和五片生薑,煎煮到剩七分時去掉渣滓,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用來治療剛感染瘟黃瘴氣,出現畏寒高熱的情況,應迅速通轉。這是茵陳丸的方子。
茵陳蒿(一兩),大黃(銼),鱉甲(去裙襴醋浸炙黃),常山,杏仁湯(去皮尖雙仁炒令黃),梔子仁(各半兩),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盡),芒硝(研各一分)
白話文:
茵陳蒿(6 克),大黃(切碎),鱉甲(去除裙襴,用醋浸泡,烤至黃色),常山,杏仁湯(去皮、尖端,雙仁炒熟),梔子仁(各 3 克),巴豆(去皮、心膜,研磨出油盡),芒硝(研磨,各 0.6 克)。
上八味。搗研為末,以豉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茶下五丸,得快利,以冷粥止之。
白話文:
將上列的八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用豆豉汁和成丸劑,像梧桐子果實的大小,每次空腹時服用五顆,用茶水送服,當藥效發揮,使人得到快速的通利後,再用冷粥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