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三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六 (2)

1. 手少陰心瘧

論曰心瘧者,內經謂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是也,蓋心為神舍,邪不可干,邪氣干之,故煩心,其欲清水者,以心火內熱故也,其反寒多不甚熱者,內熱而外寒故也,治宜通心經利邪熱則愈。

白話文:

古云心瘧就是內經中講的讓人煩心的疾病,讓病人很想喝清水,但給他喝涼水反而能緩解,但給他喝熱水則不能,刺少陰經能得到治療。這是因為心是主宰神志的臟腑,邪氣不能侵犯,一旦邪氣侵犯,就會使人心神煩亂,病人因此而想喝清水,因為心火內熱。但病人感覺寒冷而且不喜歡溫熱,那是因為內熱而外寒。因此治療應當疏通心經,讓邪熱排出,就能痊癒。

治心瘧。常山丸

常山(別搗一兩),桃仁(取陳者去雙仁炒和皮搗一兩),鉛丹(八錢細研),豉(一合炒令煙盡手捻可碎攤冷別搗)

白話文:

  • 常山(另外搗碎一兩)

  • 桃仁(取陳年的,去雙仁炒和皮搗碎一兩)

  • 鉛丹(研磨成八錢的細末)

  • 豉(炒香到冒煙停止,然後用手捏碎成粉末,攤涼後另外搗碎)

上四味。搗研為末,煉蜜和再搗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雞鳴時空心酒下,欲發時再服十五丸,其日不得梳洗,發過方可飲食。

白話文:

把上述四種藥研磨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混合後再搗一千次,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顆,在雞啼時空腹的時候用酒送服。如果症狀要發作時再服用十五顆,當天不能梳洗,等到症狀消除後纔可以飲食。

治心瘧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常山湯

常山(銼一兩),梔子仁(七攻),石膏(研碎一兩),烏梅(去核炒七枚),鱉甲(醋浸炙去裙襴一兩),甘草(炙銼一分),豉(微炒一合),蜀漆(三分)

白話文:

常山(一兩,搗碎),梔子仁(七次研磨),石膏(研磨至細碎,一兩),烏梅(去核,炒至七分熟),鱉甲(用醋浸泡後烘烤,去除邊緣,一兩),甘草(烘烤後搗碎,一分),豉(微炒一合),蜀漆(三分)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竹葉三片,銼碎,煎至七分去滓,未發前溫服,臨發再服。

白話文:

以上八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選,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以及三片竹葉(切碎),煎煮至藥液減少七分之三後,將渣滓去除,在還沒有發作症狀之前溫熱服用,當症狀發作時再服用一次。

治心瘧。熊膽丸

砒霜(研半兩),丹砂(研),麝香(研),雄黃(研),熊膽(各二兩)

白話文:

砒霜研成半兩,丹砂研磨,麝香研磨,雄黃研磨,熊膽各取二兩。

上五味。以熊膽和前四味為丸,如綠豆大,發日空心冷水下兩丸,臨發時再服一丸,皆以冷飯壓,或當日便止,或大作乃瘥,如欲吐,即以暖水下之,當吐出痰涎,即瘥。

白話文:

上述的五種藥材,用熊膽與前四種藥材和成藥丸,如綠豆般大小,在發病的前一天空腹,以冷水送服兩丸,症狀發作時再服用一丸,都要以冷飯壓住藥丸,或當天便停止發作,或藥效發作後才痊癒。如果想吐,便用溫水送服藥丸,應該會吐出痰涎,即會痊癒。

治心瘧。黃連散

黃連(去須)

上一味。搗羅為散,發前以酒和三指撮服。

2. 足太陰脾瘧

論曰足太陰之經,脾之脈也。脾經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嘔,嘔已乃寒,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故謂足太陰瘧,又名脾瘧。治脾瘧寒熱時作。肌瘦食減,腸泄腹痛。吳茱萸湯

白話文:

足太陰經是脾臟的經脈。脾經的瘧疾,會讓人心情不愉快,常常嘆息,不想吃東西,常常怕冷又出汗,病情嚴重時會嘔吐,嘔吐完後感到寒冷,寒冷時腹部疼痛,發熱時腸子裡咕嚕嚕響,之後出汗,所以叫做足太陰瘧,又稱脾瘧。治療脾瘧寒熱交替發作,肌肉瘦削、食慾不振,腸道腹瀉腹痛的藥方: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洗焙乾炒),蒼朮(米泔浸一宿切焙),鱉甲(去裙襴醋炙),防風(去叉),人參,芎藭藿香葉柴胡(去苗),肉豆蔻(去殼),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吳茱萸(用沸水清洗、曬乾,再炒乾)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切片,曬乾)

鱉甲(去除裙襴,用醋炙烤)

防風(去除叉枝)

人參

芎藭

藿香葉

柴胡(去除根莖)

肉豆蔻(去殼)

甘草(炙烤,各半兩)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未發前溫服。

治脾瘧不思食。厚朴湯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三兩),半夏(為末薑汁作餅焙乾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

白話文:

厚朴(刮除粗皮,再用生薑汁炙烤成焦黃色,三兩)

半夏(研成細末,加入生薑汁揉合,再製成餅狀,用文火烤乾,一兩)

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的內皮,再用文火烤乾,二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

治脾瘧。木香丸

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臍),大黃(銼炒),厚朴(去粗皮薑汁炙),人參(各一兩),芍藥,桂(去粗皮),京三稜(煨),獨活(去蘆頭),乾薑(炮),芎藭,羌活(去蘆頭),甘草(炙各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檳榔(銼各二兩)

白話文:

木香、附子(用砲裂去皮和肚臍)、大黃(挫碎後炒過)、厚朴(去掉粗皮,用生薑汁炙烤過)、人參(各一兩)、芍藥、桂皮(去掉粗皮)、京三稜(煨過的)、獨活(去掉蘆頭)、乾薑(用砲過)、芎藭、羌活(去掉蘆頭)、甘草(炙烤過、各半兩)、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的外皮,再焙炒過)、檳榔(挫碎、各二兩)。

上一十五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未發前溫水下日三。

治脾瘧寒熱。檳榔湯

檳榔(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前胡(去蘆頭),白朮菝葜(各一兩)

白話文:

檳榔 (切成碎末),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組織烘乾),前胡(去除蘆頭),白朮,菝葜(各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未發前,去滓溫服。

治脾瘧無問遠近。阿魏丸

阿魏(研),安息香(入胡桃瓤同研),萊菔子(炒各三錢),蕪荑仁(微炒為末一分)

白話文:

阿魏(搗碎研磨)

安息香(放入胡桃仁中研磨)

萊菔子(炒過,各三錢)

蕪荑果仁(微炒成粉末,用量一分)

上四味。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未發前,溫水下,得吐則瘥。

治脾瘧寒熱善嘔多汗。青蒿湯

青蒿,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薑汁炙),甘草(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夏(為末薑汁和作餅曝乾),麻黃(去根節),草豆蔻(去皮),白朮(各半兩),藿香葉(一兩)

白話文:

青蒿、附子(爆裂後去除皮臍)、桂皮(去除粗皮)、厚朴(去除粗皮,用薑汁炙烤)、甘草(炙烤)、陳橘皮(用湯浸一下,去除白色外皮,然後烘烤)、半夏(研磨成粉,用薑汁和成餅狀,曬乾)、麻黃(去除根和節)、草豆蔻(去除皮)、白朮(各半兩)、藿香葉(一兩)

上一十一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劈破,煎七分,去滓溫服,日三不拘時。

治脾瘧。人參飲

人參,甘草(炙各一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烏梅(五枚去核焙),草豆蔻(七枚去皮)

白話文:

人參、甘草(各炒製一分),陳年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烘烤至半兩),烏梅(五枚,去除核後烘烤),草豆蔻(七枚,去除外皮)。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濕紙裹定,熟水二盞,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二枚劈破,瓷器內煎至一盞,去滓未發前溫服。

白話文:

取五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出藥粉,每次服用五錢一匙,用濕紙包好,加入兩杯熱水,再加入拍碎的生薑、劈開的紅棗,在瓷器內煎煮至剩下一杯藥汁,在藥汁冒泡之前服用。

治脾瘧寒多熱少,有汗,頭目昏暗,背胛拘急,或胸膈痞悶,嘔逆咳嗽,心腹脹痛,面黃肌瘦,肢節疼倦。柴胡湯

白話文:

治療脾臟引起的瘧疾,寒症多,熱症少,有汗,頭目昏暗,背部僵硬,或胸悶腹脹,嘔吐咳嗽,心痛腹痛,面色蒼白、肌肉消瘦,四肢痠痛倦怠。柴胡湯配方:

  • 柴胡
  • 黃芩
  • 甘草
  • 人參
  • 大棗
  • 生薑
  • 半夏
  • 黃連
  • 黨參
  • 白芍

柴胡(去苗),葛根(銼),棗肉(焙),甘草(炙),檳榔(銼),常山,烏梅(去核焙),草豆蔻(去皮),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各四兩)

白話文:

柴胡(去除根鬚),葛根(切碎),大棗肉(烘烤),甘草(烤過),檳榔(切碎),常山,烏梅(去除果核並烘烤),草豆蔻(去除外皮),厚朴(去除粗皮,用薑汁烤過,各四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酒半盞,水一盞,煎至一盞去滓,未發前溫服。

治脾瘧無問新久。鱉甲散

鱉甲(去裙襴醋炙),甘草(炙各一兩三分),常山(一兩),烏梅(去核焙一兩一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松羅,桂(去粗皮各三分)

白話文:

  • 鱉甲:去除裙襴,用醋炙

  • 甘草:炙,每味一兩三分

  • 常山:一兩

  • 烏梅:去核,焙,一兩一分

  • 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焙

  • 松羅:三分

  • 桂皮:去粗皮,三分

上七味。為細散,每服二錢匕,未發前,以酒調下、日三。

治脾瘧。硫黃丸

硫黃(研),桂(去粗皮),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研),乾薑(炮各半兩),藍澱(研一分)

白話文:

硫黃(研成粉末),桂皮(去掉粗糙的外皮),巴豆(去掉皮和心膜,研磨成油),乾薑(炮製後,各取半兩),藍澱(研磨成細粉,取一分)

上五味。搗羅二味為末,入別研三味和勻,麵糊丸綠豆大,每用一丸綿裹,未發前男左女右,塞耳中瘥,合時取五月五日午時,面北先吸氣七遍,卻於藥上呵七遍,神驗。

白話文:

用上等的五種藥材。將其中的兩種搗碎成末,加入剩下的三味藥研磨均勻,用麵糊丸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使用一丸,用棉花包好。在病症未發作前,男性戴在左耳,女性戴在右耳,塞入耳中直到病症痊癒。合適的時機是五月初五端午節正午,面向北方,先吸氣七次,然後朝著藥丸呵氣七次,藥效十分顯著。

治脾瘧。橘皮散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常山,乾漆(炒煙出),桂(去粗皮各三分),牡蠣(燒赤一分)

白話文:

使用經湯水浸泡去除白皮的陳橘皮,處理過的乾山草藥,炒過的乾漆,去除粗糙外皮後的肉桂各三分,燒紅的牡蠣一分。

上五味。為細散,每服三錢匕,未發前,溫酒調下,三服必瘥。

治脾瘧。半夏散

半夏(為末薑汁調作餅焙乾),阿魏(研各一錢)

上二味,研勻,以溫酒半升,未發前調勻,旋旋服之。

治脾寒瘧疾。七棗散

烏頭(大者一枚炮良久移一處再炮凡七處炮滿去皮臍)

上為細末,都作一服,用大棗七枚,生薑七片,蔥白七寸,水一碗,同煎至一盞,疾發前,先食棗,次溫服藥,只一服瘥。一方烏頭不炮,用沸湯一盞泡,以物蓋之候溫,溫更泡,滿四遍,去皮切焙乾,依上法作一服。

白話文:

將上藥研成粉末,服用一次,用七枚大棗、七片生薑、七寸蔥白、一碗水,同煮至一茶杯的量。在發病之前,先吃棗,然後溫服藥,只需要服用一次就可以痊癒。另一種方法是,烏頭不炮製,用沸水一碗浸泡,用東西蓋住等它溫熱,溫熱後再浸泡,重複四遍,去除皮後切成片焙乾,按照上面的方法製作一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