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三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二 (3)

1. 傷寒後宿食不消

論曰胃受谷,脾播而消之。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腑臟俱虛,氣血未復,脾胃弱不能克化飲食,故令宿食不消也,其狀煩熱如瘧,心胸滿脹,噫氣酸臭者是也。

治傷寒後胃氣虛冷,宿食不消,麥糵人參丸方

白話文:

醫書上說胃能夠接受食物,脾將食物消化吸收。傷寒發過汗、吐過、瀉過以後,臟腑都虛弱,氣血尚未恢復,脾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因此使食物停留在胃中不能消化。患者會出現煩熱像瘧疾一樣,心胸滿脹,噯氣有酸臭味等症狀。

大麥糵(炒黃),人參,枳殼(去瓤麩炒),白朮(各一兩),甘草(炙半兩),木香,乾薑(炮裂各三分)

白話文:

  • 炒黃的大麥米

  • 人參

  • 去掉瓤麩並炒過的枳殼

  • 白朮

  • 炙烤過的甘草

  • 木香

  • 炮裂過的乾薑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溫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

治傷寒後飲食不消,腹脅虛滿,堅筋倍力,大麥糵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種藥材搗碎成細末,加入蜂蜜一起搗製三、五百次。將藥末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前用溫酒吞服十五丸,逐漸增加到二十丸,每日服用兩次。

大麥糵(炒黃一兩),白朮,人參(各一兩半),枳殼(去瓤麩炒),檳榔(銼),半夏(湯洗七遍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薏苡仁(炒),乾薑(炮),大黃(細銼醋炒),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一兩),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大麥麩(炒到變黃,一兩),白朮,人參(各一兩半),枳殼(去除裡面的瓤和麩,炒到焦黃),檳榔(搗碎),半夏(用水洗七次後烘乾),陳橘皮(用水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烘乾),薏苡仁(炒熟),乾薑(炮製),大黃(切成細末,用醋炒),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烤,各一兩),甘草(炙烤,三分)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

治傷寒後腸胃虛冷,食不能化。陳曲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用煉製的蜂蜜混合均勻,反復搗制三五百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在空腹狀態下用米湯送服十五丸,可以逐漸增加到二十丸,每日服用兩次。

用於治療傷寒後腸胃虛冷、食物難以消化的情況。[陳曲丸]方

陳曲(搗炒黃一兩),乾薑(炮),白朮,人參(各一兩半),甘草(炙),枳殼(去瓤麩炒),大麥糵(炒黃),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各一兩),桂(去粗皮三分)

白話文:

陳皮(搗炒黃一兩),乾薑(炮製),白朮,人參(各一兩半),甘草(炙製),枳殼(去除瓤麩炒製),大麥麩(炒黃),厚朴(去除粗皮生薑汁炙製),杏仁(湯浸去除皮尖雙仁炒黃別研各一兩),桂枝(去除粗皮三分)

上一十味,除杏仁外,搗羅為末,入杏仁同研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日再。

治傷寒後新虛穀食不化。消食丸方

白話文:

拿出前面提到的十種中藥,除了杏仁以外,將它們搗碎成粉末,加入杏仁一起研磨均勻,用煉過的蜂蜜和藥末一起搗杵三百到五百次,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早上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二十丸,一天服用兩次。

小麥糵(炒),陳曲(各一升),乾薑(炮),烏梅肉(各四兩)

白話文:

  • 小麥糵(炒):將小麥炒成焦黃。

  • 陳曲(一升):使用老舊發黴的酒麴,一升的量。

  • 乾薑(炮):用火烘乾的生薑。

  • 烏梅肉(四兩):曬乾的烏梅果肉,四兩的量。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水下日再,稍加至四十丸。

治傷寒後胃氣不和,不能食,縱食不消,平胃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溫水送服,每日兩次,可逐漸增加至四十丸。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後胃氣不調、食慾不振或食物難以消化的情況,即平胃丸的配方。

白豆蔻(去皮),枳殼(去瓤麩炒),白朮,人參,大麥糵(炒黃各一兩),乾薑(炮三分),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白豆蔻(去掉皮)、枳殼(去蒂、麩炒)、白朮、人參、麥芽(均炒至淺黃色,各一兩)、乾薑(炮製後三分)、甘草(炙半兩)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煎生薑棗湯。下二十丸,日再。

治傷寒後宿食不消,心腹氣脹。參朮丸方

白話文:

將上面的七種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煉過的蜂蜜一起搗三五百次,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空腹用生薑和紅棗煎的湯送服。每天服用二十顆藥丸,分兩次服用。

人參,白朮(各一兩半),木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乾薑(炮),桂(去粗皮),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檳榔(銼半兩),枳殼(去瓤麩炒一兩)

白話文:

人參、白朮(各一兩半),木香、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再用文火烘烤),乾薑(炮製過),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赤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各一兩),檳榔(切碎成半兩),枳殼(去除果瓤,炒製至一兩)。

上九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下五丸,日再。

治傷寒後脾胃虛冷,胸膈氣滯,和五臟,消宿食。木香丸方

木香,人參,白茯苓(去黑皮),檳榔(銼),白朮,乾薑(炮)

白話文:

將上列九種藥材搗碎成粉末,再用蜂蜜拌勻,反覆研磨三百到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用溫酒送服五丸,一天服用兩次。此方用於治療傷寒之後脾胃虛寒,胸膈氣滯,能調和五臟,消解宿食。藥材包括:木香、人參、白茯苓(去除黑皮)、檳榔(切碎)、白朮、乾薑(炮製)。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訶黎勒(炮去核),桂(去粗皮),郁李仁(微炒去皮各一兩),甘草(炙三分),吳茱萸(湯洗三遍炒乾半兩)

白話文:

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內皮,再烘乾):一兩

訶黎勒(炒熟後去除果核):一兩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一兩

郁李仁(微炒後去除外皮):一兩

甘草(炙烤後):三分

吳茱萸(用湯洗滌三次,炒乾後):半兩

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二十丸。

治傷寒後宿食不消。調中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的十二味藥材搗碎並篩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均勻後再搗三五百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在空腹狀態下用米湯送服二十丸。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病後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調中丸]方

白朮,高良薑(各一兩半),桂(去粗皮),甘草(炙),人參,京三稜(炮各一兩),紅豆蔻,乾薑(炮各半兩),枳殼(去瓤麩炒三分)

白話文:

  • 白朮:一兩半

  • 高良薑:一兩半

  •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一兩

  • 甘草(烤過的):一兩

  • 人參:一兩

  • 京三稜(炮製過的):一兩

  • 紅豆蔻:半兩

  • 乾薑(炮製過的):半兩

  • 枳殼(去除果肉和麩皮,炒過的):三分

上九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再。

治傷寒後宿食不化。助胃丸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九味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細末,然後加入煉製好的蜂蜜混合均勻,再搗打三五百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在空腹的情況下用溫酒送服二十丸,可以增加到三十丸,一天服用兩次。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後食物不易消化的症狀。[助胃丸]方

縮砂仁,白朮,茯苓(去黑皮各一兩),紅豆蔻,甘草(炙),人參,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

白話文:

縮砂仁、白朮、茯苓(去掉黑皮,各一兩)

紅豆蔻、甘草(炙),人參、枳殼(去掉裡面麩炒,各半兩)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五丸,日再。

治傷寒後宿食不消,心腹妨悶,大腸不利。疏氣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種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粉末,然後加入煉製好的蜂蜜一起搗拌三五百次,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在空腹的情況下用米湯送服五丸,一天服用兩次。

此方可用於治療傷寒後食物消化不良、心腹部位感到不適以及大腸運作不順暢的情況。[疏氣丸] 方

京三稜(炮銼二兩),牽牛子(微炒四兩),乾薑(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白話文:

  • 京三稜(炮製,磨碎成二兩)

  • 牽牛子(微炒,重量為四兩)

  • 乾薑(炮製,重量為半兩)

  • 陳橘皮(以湯浸泡去除白皮後烘烤,重量為一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生薑湯下二十丸,微利為度,未利稍加至三十丸。

白話文:

這四種藥物,搗成細末,用蜂蜜和在一起,搗打三五百次,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在空腹時服用,用生薑湯送服二十丸,直到有輕微的瀉下為止,如果沒有瀉下,可以稍微增加到三十丸。

治傷寒後宿食不消,大腸氣滯,大黃丸方

大黃(二兩細銼醋炒),葶藶(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朴硝(各一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米飲下十丸,以利為度。

白話文:

治療傷寒之後,食物積滯消化不良,大腸氣機阻滯,可以用大黃丸方。配方如下:大黃兩兩,細切後用醋炒;葶藶微炒;杏仁用湯浸泡去皮尖,取雙仁;朴硝一兩。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成細末,再用煉蜜和勻,不斷搗研三百到五百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飯前用米湯送服十丸,直到通便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