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三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二 (2)

1. 傷寒後不思食

論曰傷寒後不思食者,脾胃虛弱故也,由汗下之後,邪氣已除,穀氣未復,脾胃虛弱。故不思飲食。

治傷寒後脾胃虛弱,不思飲食。人參丸方

白話文:

論述提到,患傷寒病後不想吃東西的人,是因為脾胃虛弱。這是因為在發汗和瀉下治療之後,邪氣已經被清除,但是脾胃的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所以會出現不想吃飯的情況。

用來治療傷寒病後脾胃虛弱、不欲飲食的方劑是人參丸。

人參,白朮,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各半兩),五味子,細辛(去苗葉各一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白話文:

人參、白朮、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薑汁炙烤,各半兩),五味子、細辛(去除葉子,各一分),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果肉,再烘烤至微黃,一兩)。

上六味,搗羅為末,煮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生薑湯下十五丸,食前服。

治傷寒後脾胃氣虛,不嗜食,及新虛不勝穀氣。消食丸方

白話文:

  1. 將六味中藥材,搗成細末。

  2. 將棗泥煮熟,與藥末混合製成丸劑,每個丸劑的大小約為梧桐子的大小。

  3. 每次服用 15 顆藥丸,佐以生薑湯,於飯前服用。

小麥糵,曲(各一斤),乾薑(炮),烏梅肉(各四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湯下,日再,稍加至四十丸。

白話文:

小麥粉一斤,酒麴一斤,乾薑(炮製過的)四兩,烏梅肉四兩。

治傷寒後脾胃氣虛,四肢乏力,骨節煩疼,口苦舌乾,不思飲食。茯苓煮散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傷寒後脾胃氣虛,四肢乏力,骨節煩疼,口苦舌乾,不思飲食的茯苓煮散。

配方

  • 茯苓30克
  • 甘草10克
  • 山藥30克
  • 白朮30克
  • 黨參30克
  • 黃芪30克
  • 當歸15克
  • 川芎10克
  • 防風10克
  • 桂枝10克
  • 生薑10克
  • 大棗10枚

用法

  1. 將茯苓、甘草、山藥、白朮、黨參、黃芪、當歸、川芎、防風、桂枝、生薑和大棗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煮沸後轉小火煮30分鐘。

  2. 將煮好的藥湯濾出,分兩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功效

本方具有健脾益氣、補中益虛、生津止渴、疏風散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傷寒後脾胃氣虛,四肢乏力,骨節煩疼,口苦舌乾,不思飲食等症狀。

白茯苓(去黑皮),柴胡(去苗),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訶黎勒(去核炮),桔梗(炒),人參(各一兩),甘草(炙),半夏(湯洗去滑七遍焙各半兩),枇杷葉(去毛薑汁炙二兩),枳殼(去瓤麩炒三分)

白話文:

白茯苓(去黑皮):去除白茯苓上的黑色外皮。

柴胡(去苗):去除柴胡的根鬚和莖葉。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將陳橘皮浸泡在水中,去除白霜,然後烘烤至乾燥。

訶黎勒(去核炮):去除訶黎勒的核,然後炒熟。

桔梗(炒):將桔梗炒至微黃。

人參(各一兩):取一兩人參。

甘草(炙):將甘草烘烤至焦黃。

半夏(湯洗去滑七遍焙各半兩):將半夏用湯水洗去黏液,重複七次,然後烘烤至乾燥,取半兩。

枇杷葉(去毛薑汁炙二兩):去除枇杷葉的絨毛,然後用薑汁烘烤,取二兩。

枳殼(去瓤麩炒三分):去除枳殼的果肉和外殼,然後炒至微黃,取三分。

上一十味,搗羅為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話文:

以上十味藥,搗碎研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加入一錢拍碎的生薑,一起煎煮到剩七分,去除藥渣,在飯前溫服。

治傷寒後脾胃虛冷,不飲食,理中丸方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

上四味,等分,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丸大。每服一丸,沸湯化破食前服。

治傷寒後胃氣冷,不思飲食,人參煮散方

白話文:

傷寒之後,脾胃虚冷,食慾不振,可以服用理中丸。理中丸由人參、白朮、炮乾薑、炙甘草四味藥材等分組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彈丸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沸水化開,飯前服用。

此外,如果傷寒之後胃氣冷,不思飲食,也可以服用人參煮散。

人參,厚朴(去粗皮薑汁炙),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柴胡(去苗三分),半夏(湯浸去滑七遍焙),枇杷葉(去毛薑汁炙),草豆蔻(去皮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厚朴(去除粗皮,以薑汁炙熱)、白茯苓(去除黑皮,各一兩)、柴胡(去除苗,三分)、半夏(浸泡在湯水中,去除光滑後焙製七次)、枇杷葉(去除毛髮,以薑汁炙熱)、草豆蔻(去除外皮,各半兩)

上七味,搗羅為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傷寒瘥後,胃虛不思食。白朮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七味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和一分拍碎的生薑,一起煎煮到剩下七分,濾去渣滓,在飯前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傷寒痊癒後,胃虛導致沒有食慾的情況。這是白朮湯的方子。

白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三分),甘草(炙一分),白豆蔻(去皮),高良薑(各半兩),茯神(去木一兩)

白話文:

白朮、陳橘皮(用湯浸泡並去除白皮,各三錢),甘草(炙甘草一錢),白豆蔻(去皮),高良薑(各半兩),茯神(去除木頭部分,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傷寒後胃氣未和,嘔吐不下食。藿香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六種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用一盞半的水,加入半分拍碎的生薑和兩枚剖開的大棗,一同煎煮至水量剩下七分,然後去掉藥渣,在飯前溫熱服用。

用來治療傷寒後胃氣不調、嘔吐無法進食的情況。這是藿香湯的方劑。

藿香,竹茹,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麥門冬(去心焙),枇杷葉(去毛薑汁炙各半兩),人參(三分)

白話文:

藿香、竹茹、陳橘皮(用湯泡過後,去掉白色,烘烤)、麥門冬(去掉內芯,烘烤)、枇杷葉(去掉毛,用薑汁烘烤,各半兩)、人參(三分)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後。脾胃氣虛,全不思食,腹臟不調。參樸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六味藥材粗搗後篩選,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盞半的水和半分拍碎的生薑,一同煎煮至七分量,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

用來治療傷寒之後出現的脾胃氣虛、完全沒有食慾以及腹部不適的情況。這是參樸湯的配方。

人參,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訶黎勒(炮去核),桂(去粗皮),木香,枳殼(去瓤麩炒),黃耆(銼各半兩),甘草(炙一分),白朮(三分)

白話文:

人參、厚朴(去掉粗皮,用薑汁炙製,各一兩),陳橘皮(用湯浸泡後去除白色,再烘烤),訶黎勒(炮製後去除果核),桂皮(去掉粗皮),木香,枳殼(去除瓤,用麩炒製),黃耆(切碎,各半兩),甘草(炙製,一分),白朮(三分)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半分拍碎,棗二枚劈破,同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日再。

治傷寒後虛羸不思飲食。六神湯方

人參,白朮,黃耆,茯苓,枳實,甘草(銼各一兩)

白話文:

取以上十味藥材,粗略搗碎後過篩,每次服用三錢匕,用水一盞,加入生薑半分拍碎,棗子兩枚劈開,一同煎煮至半盞,去渣,飯前溫熱服用,每日兩次。

此方適用於傷寒病後體虛乏力,不思飲食者。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棗三枚劈破,粳米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傷寒後,脾肺未和。痰壅欲吐,不思飲食。參橘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六種藥材搗碎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匕,加入一杯半的水,生薑半分拍碎,棗子三枚切開,粳米少許,一起煎煮至七分熟,去渣,在飯前溫熱服用。

人參,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前胡(去蘆頭),白朮,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枇杷葉(去毛薑汁炙各半兩),甘草(炙一分)

白話文:

複方藥材包括人參、陳橘皮(先用水煎煮入味再曬乾,每樣1兩)、前胡(去除鬍鬚)、白朮、杏仁(用溫水浸泡後去除皮和尖端,雙仁炒熟)、枇杷葉(去除毛後用生薑汁炙烤,每樣半兩)、甘草(炙烤,1分)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傷寒後胃虛不思食。白朮飲方

白朮,人參,生薑(切各半兩),甘草(炙一分)

上四味,銼如麻豆,以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二服。

治傷寒後脾胃有餘熱,氣滿不能食。百合飲方

白話文:

將上列七味藥材粗略搗碎後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於飯前服用。此方可用於治療傷寒後胃虛不思食。

白朮、人參、生薑(各切半兩)、甘草(炙一分)共四味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用三盞水煎煮至一盞半,去除藥渣後分為兩份,溫服,於飯前服用。此方可用於治療傷寒後脾胃有餘熱,氣滿不能食。

百合(一分),人參(一分半),豉熬,粳米(淘各半合),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薤白(切五莖),生薑(切半兩)

白話文:

百合(四公克),人參(六公克),炒香的豆子,粳米(各洗淨半碗),陳橘皮(在熱水中浸泡,去白膜,烘烤四公克),薤白(切成五小段),生薑(切成四公克)

上七味,銼如麻豆,以水五盞,煎至二盞半,去滓食後、分溫三服。

治傷寒後脾胃虛冷,嘔逆不下食。薤白飲方

薤白(切五莖),生薑(切一兩),附子(炮裂去臍皮銼一分)

上三味,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再煎沸入雞子白一枚,攪勻空心溫服。

白話文:

取七味藥材,磨成像麻豆般大小的粉末,用五杯水煎煮至剩二杯半,濾去藥渣,飯後分三次溫熱服用。

這個方劑叫做薤白飲,是用來治療傷寒後脾胃虛寒,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的症狀。

取薤白五莖切片、生薑一兩切片、附子(炮制去臍皮,切成一分大小),三味藥材用一杯半水煎煮至七分,濾去藥渣,再煮沸後加入一個雞蛋清,攪拌均勻,空腹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