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三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一 (4)

1. 傷寒後餘熱

論曰傷寒病後,餘熱不解者,蓋陰陽未和,邪氣未盡,流傳經絡,蘊而生熱,潮作如瘧,鼻衄煩躁。面赤目黃,腹滿小便不利,大便乾澀,或即譫言。渴欲得水,脈沉數者,當以里證求之。若脈但浮者,當消息治其外。

治傷寒後餘熱脈浮者,麻黃方

白話文:

古人認為,傷寒病好了之後,如果還有餘熱未退,就是陰陽失衡,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在經絡中流竄,積聚起來而產生熱症。這類病人經常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發熱,鼻子流血,煩躁不安,臉色發紅,眼睛發黃,肚子脹滿,小便不順暢,大便乾燥,甚至神志不清。口渴想喝水,脈象沉而數,這就是內熱未消的表現,要從內在調理。如果脈象只是浮,就要著重調治外邪。

治療傷寒之後餘熱,脈象浮的,可以用麻黃類藥物。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芍藥,甘草(炙令微赤銼各一兩),桂(去粗皮),細辛(去苗葉各半兩)

白話文:

  1. 麻黃:去除根部和節點,煎煮後去除泡沫,炒至微黃。

  2. 芍藥:一兩,切碎。

  3. 甘草:一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4. 桂皮:半兩,去除粗皮。

  5. 細辛:半兩,去除莖葉。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治傷寒發汗熱已解,半日許復發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湯方

桂(去粗皮),芍藥(各三分),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將以上五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取八分藥汁,去渣溫服。每天服用三次。

適用於傷寒發汗後熱退,但過了半日又出現煩躁、脈搏浮數的症狀,需要再次發汗的患者。可以使用桂枝湯方,藥方如下:

桂枝(去粗皮)、芍藥(各三分)、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切,棗二枚劈,煎取一盞,去滓溫服,取汗為度。

治傷寒餘熱,汗出如瘧狀,日晡發熱,脈實者可下,宜大柴胡湯方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材,絞碎成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再放入一顆生薑(切成棗子般大小)、兩顆切半的棗子,煎煮至一碗的量,去除渣滓後溫熱服用,以此發汗為原則。

柴胡(去苗八兩),黃芩(去黑心三兩),半夏(生薑汁製焙乾二兩),枳實(去瓤麩炒四枚),大黃(二兩)

上五味,㕮咀,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下利熱退為度。

白話文:

柴胡(去除根部八兩),黃芩(去除黑心三兩),半夏(用生薑汁炮製焙乾二兩),枳實(去除果肉和麩皮,炒四枚),大黃(二兩)

治傷寒瘥後,更發熱,小柴胡主之。脈浮者,以汗解,脈沉實或緊者,以下解,小柴胡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癒後,又發熱的病人,可以用小柴胡湯為主。脈浮的人,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脈沉實或緊的人,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小柴胡湯的處方如下: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桂枝。

柴胡(去苗四兩),黃芩(去黑心),人參,甘草(炙各一兩半),半夏(二兩生薑汁製焙乾)

白話文:

柴胡(去除根部,四兩),黃芩(去除黑心),人參,甘草(各炙一兩半),半夏(二兩,用生薑汁製成,烘乾)

上五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半分切,棗二枚劈,煎取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傷寒及天行後,頭痛餘熱不解。葛根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五味藥材,咀嚼成像麻豆那樣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用兩盞水,加入半分切成片的生薑和兩枚剖開的大棗,煎煮至剩下八分的水量,然後去掉渣滓。隨時可以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傷寒或流行性疾病後,頭痛及殘留的熱症不解。[葛根湯]方

葛根(銼),柴胡(去苗各一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三分),芍藥,黃芩(去黑心),甘草(炙銼),桂(去粗皮各半兩)

白話文:

葛根(切碎),柴胡(去根莖,各一兩),麻黃(去根節,煎煮後撇去浮沫,焙乾,三分),芍藥,黃芩(去黑心),甘草(炙後切碎),桂枝(去粗皮,各半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棗二枚劈。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後,餘熱不除,及寒熱頭重體痛,表證尚未罷。葛根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選,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和兩枚剖開的大棗。煎煮到剩下六分的量時去掉渣滓,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傷寒後遺留的餘熱未清,以及感到寒冷發熱、頭部沈重、身體疼痛等表症尚未完全消除的情況。這是葛根湯的方劑。

葛根,芍藥,白茯苓(去黑皮),黃芩(去黑心),烏頭(炮裂去皮臍),芎藭(各一兩),梔子仁(半兩)

白話文:

葛根、芍藥、白茯苓(去掉黑皮)、黃芩(去掉黑心)、烏頭(炮裂去皮、去掉肚臍)、芎藭(各一兩)、梔子仁(半兩)

上七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豉三七粒。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上七味藥材,研磨到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並放入三至七粒的豉。煎煮到七分熟,去除藥渣後溫服。

治傷寒汗後,餘熱不退,心神煩躁。茯苓湯方

赤茯芩(去黑皮一兩半),人參(一分),甘草(炙銼半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傷寒汗後,餘熱不除,及四肢拘急痛,胸膈不利,嘔逆不思飲食。茯苓湯方

白話文:

治疗伤寒出汗后,余热不退,心神烦躁,可以使用茯苓汤。

配方: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人参(一分),甘草(炙烤切碎半两)。

将上述三种药材粗略研磨过筛,每次服用三钱,用水一盏煎煮至七分,去渣后不拘时温服。

此外,治疗伤寒出汗后,余热不除,以及四肢拘急疼痛,胸膈不适,呕吐不思饮食,也可以使用茯苓汤。

赤茯苓(去黑皮),柴胡(去苗),枳殼(去瓤麩炒),桑根白皮(銼),麥門冬(去心焙各半兩),葛根(銼三分),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人參(各一分)

白話文:

赤茯苓 ( 去除黑皮 )

柴胡 ( 去苗 )

枳殼 ( 去瓤麩炒 )

桑根白皮 ( 切碎 )

麥門冬 ( 去心焙各半兩 )

葛根 ( 切碎三分 )

甘草 ( 烤焙切碎半兩 )

桂枝 ( 去除粗皮 )

人參 ( 各一分 )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用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二枚劈,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發汗及吐下後,餘熱不退,頭痛滿悶口乾。葛根人參湯方

白話文:

將九種中藥材粗略搗碎並篩勻,每次取三錢匙,與水一碗、生薑三片、劈開的兩枚大棗一起煎煮,至藥液煮成七分時,過濾去除藥渣,趁溫熱飲用。

葛根(銼一兩),人參(一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黃耆(銼一兩),地骨皮,石膏(碎各半兩)

白話文:

葛根(切成細條一兩)、人參(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乾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黃耆(切成細條一兩)、地骨皮、石膏(研成粉末各半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數日餘熱不解,時發寒熱。葳蕤湯方

葳蕤,柴胡(去苗),羚羊角(鎊各一兩),石膏(碎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後餘熱不退。人參湯方

白話文:

將七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取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數日後體溫仍未下降,偶爾發冷發熱的症狀。

另一種方子,則是以葳蕤、柴胡(去除苗)、羚羊角(各一兩)、石膏(碎成半兩)四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取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不需拘泥於時間。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之後餘熱不退的症狀。

人參(一兩),知母(一分),甘草(炙銼),石膏(碎),黃芩(去黑心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半斤),知母(一錢),甘草(炙過的並研末),石膏(研碎成粉末),黃芩(去除黑心各半斤)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竹葉粳米各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粗略地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三錢匙,加入一杯水,放入少許竹葉和粳米,一起煮到湯汁剩七分,去除渣滓,不計時間,溫熱服用。

治傷寒後餘毒不解,頰赤口乾,四肢煩熱。柴胡湯方

柴胡(去苗),茵陳蒿,甘草(炙銼),人參(各一兩),大黃(銼炒半兩)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余毒未清,臉頰發紅、口乾舌燥、四肢煩熱的情況。柴胡湯的配方如下:

柴胡(去苗)、茵陳蒿、甘草(炙銼)、人參(各一兩),大黃(銼炒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小麥五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將上述五種中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 9 克,配以一杯水和 50 粒小麥,一起煎煮至七分,過濾渣滓,溫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