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三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一 (1)

1. 傷寒後夾勞

論曰傷寒瘥後,復夾勞者,由病人先有風疹,因汗下之後,營衛虛弱,氣不復常,形體羸瘦,時有盜汗,寒熱不常,喘咳痰唾,鼻中臭氣,飲食不消,肢體痠痛,面黃頰赤,不即治之,則致危殆。

白話文:

談到傷寒病痊癒後,又夾雜勞倦的症狀,是由於病人先前有風疹,因為汗下治療後,營衛虛弱,氣血不復常態,身體虛弱消瘦,時有盜汗,寒熱不定的情況,還會喘咳痰多,鼻中帶有臭氣,飲食難以消化,四肢痠痛,臉色發黃、雙頰發紅,若不立即治療,則會導致危重。

治傷寒後夾勞,氣四肢無力,脾虛胃弱,飲食無味,向晚潮熱,手足心煩漸覺黃瘦。木香丸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後夾雜疲勞、四肢無力、脾氣虛弱、胃弱、食慾不好、傍晚時分體溫升高、手腳心煩、逐漸消瘦發黃。

【木香丸配方】:

木香、砂仁、厚朴、陳皮、茯苓、薏仁、甘草、白朮、黨參、黃耆、當歸、川芎、肉桂、乾薑、半夏、人參、陳皮、白芷、蒼朮、甘草

木香,鱉甲(去裙襴醋浸炙各一兩),羌活(去蘆頭三分),柴胡(去苗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半兩),桔梗(炒),知母(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各三分),五味子,秦艽(去苗土),天靈蓋(酥炙各半兩)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四兩)

白話文:

木香、鱉甲(去除裙襴,用醋浸泡後烘烤,各一兩)、羌活(去除蘆頭,三分)、柴胡(去除苗,一兩)、半夏(用湯清洗七次,去除滑膩性,半兩)、桔梗(炒過)、知母(焙製過)、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炒過,各三分)、五味子、秦艽(去除苗和根鬚)、天靈蓋(用酥油烘烤,各半兩)

上一十二味,搗羅十一味為末,與桃仁同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二十丸,晚再服。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味藥物搗碎,除了桃仁之外,其餘十一種藥物研磨成細粉,與桃仁一起研磨均勻,用蜂蜜煉成丸劑,丸劑大小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空腹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晚上再服用一次。

治傷寒後夾勞,肢體煩疼,早晚虛熱,口苦嗌乾,夜臥多汗,腳手麻痹,及風勞等疾。羌活散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伴隨勞累,身體四肢痠痛,清晨和傍晚出現虛熱感,口裡發苦喉嚨乾燥,晚上睡覺時多汗,手腳麻痺,以及風勞等疾病。

羌活散配方:

  • 羌活:6克
  • 防風:6克
  • 柴胡:6克
  • 茯苓:6克
  • 白芍:10克
  • 當歸:6克
  • 川芎:3克
  • 獨活:6克
  • 細辛:3克
  • 蒼朮:6克
  • 葛根:10克
  • 甘草:3克
  • 生薑:5片
  • 大棗:7~10枚

羌活(去蘆頭),白朮,黃耆(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炒),桔梗(炒),甘草(炙),附子(炮裂去皮臍),五加皮(用茱萸半兩水一碗煎水盡焙乾去茱萸各一兩),桂(去粗皮),乾薑(炮各半兩)

白話文:

羌活(去除蘆頭)、白朮、黃耆(切碎)、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炒至乾燥)、桔梗(炒熟)、甘草(炙烤)、附子(用火炮裂,去除皮和臍)、五加皮(用半兩茱萸和一碗水煎煮,至水完全蒸發,取出茱萸,每種藥材各一兩)、桂枝(去除粗糙的樹皮)、乾薑(用火炮製,每種藥材各半兩)。

上一十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或用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劈,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後夾勞,骨節疼痛,渾身壯熱,氣力虛乏。人參湯方

白話文:

將上面所提到的十種藥材搗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重的粉末,用溫酒或水之後服用。

如果用溫酒服用,可將三片生薑和一顆劈開的紅棗一起煮至藥液剩七分,然後溫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人參,桔梗(炒),白朮,芍藥,白茯苓(去黑皮),紫菀(去苗土),蘹香子(炒各一兩),秦艽(去苗土三分),甘草(炙一兩半),柴胡(去苗),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蒼朮(米泔浸洗切炒),羌活(去蘆頭各二兩)

白話文:

人參、桔梗(炒)、白朮、芍藥、白茯苓(去除黑皮)、紫菀(去除根莖土壤)、蘹香子(炒,各一兩)、秦艽(去除根莖土壤,三分)、甘草(炙,一兩半)、柴胡(去除根莖)、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外皮,焙乾)、蒼朮(用米泔水浸泡,洗淨,切片,炒)、羌活(去除根部,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劈,同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後勞氣四肢煩痛,日漸虛羸,唇紅頰赤。知母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三味藥材粗搗篩過後,每次服用三錢匕的量,用水一盞,加入生薑三片和一枚劈開的大棗一同煎煮至七分,去掉藥渣後溫服,不受時間限制。

用於治療傷寒之後因勞累導致的四肢煩痛、日漸虛弱以及唇紅頰赤的症狀。這是知母湯的方劑。

知母(焙半兩),犀角屑,地骨皮,前胡(去蘆頭),白蘚皮,柴胡(去苗),赤茯苓(去黑皮),人參,黃耆(銼各一兩)

白話文:

知母(用微火焙乾,半兩),犀牛角屑,地骨皮,前胡(去蘆頭),白蘚皮,柴胡(去苗),赤茯苓(去黑皮),人參,黃耆(各切碎,一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傷寒後骨蒸熱,日漸黃瘦,大便澀,小便赤。鱉甲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九味藥材粗搗篩過後,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盞水和三片生薑,煎煮至七分量,去掉渣滓,在飯後溫熱服用。

用來治療傷寒後出現的骨蒸熱、日漸消瘦泛黃、大便乾澀、小便赤紅的情況。這是鱉甲湯的方子。

鱉甲(去裙襴醋浸炙一兩),知母(切焙半兩),大黃(銼醋炒),桑根白皮(銼),甘草(炙銼各一分),木香(炒半兩)

白話文:

鱉甲(除去裙襴的部分,用醋浸泡後炙烤,一兩)

知母(切片並焙乾,半兩)

大黃(切碎後,用醋炒製)

桑根白皮(切碎)

甘草(炙烤後切碎,各一分)

木香(炒製,半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童子小便三分,蔥白三寸,煎至七分,去滓早晚食後溫服。

白話文:

將六味藥一起搗碎成粗末,過篩。每次取三錢的藥末,加入一杯水和三杯童子小便,加上三寸長的蔥白。用小火煎煮,直到藥液剩下七分之一,然後將藥渣過濾掉。在早晚飯後服用,趁溫熱時喝。

治傷寒溫病瘥後夾勞,形體羸瘠,或寒或熱,如瘧狀,四肢煩疼。黃耆鱉甲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溫病痊癒後夾雜勞累,身體消瘦,或冷或熱,類似瘧疾,四肢疼痛。可用黃耆鱉甲湯。

方劑組成:黃耆五錢、鱉甲一錢、當歸一錢、川芎一錢、白芍一錢、炙甘草錢半、防風一錢、荊芥一錢、麻黃錢半、遠志一錢、生薑三片、黑棗一粒。

用法:藥材加水,煎煮成藥湯,一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

黃耆(銼),鱉甲(去裙襴醋浸炙各一兩),知母(焙),桑根(白皮各半兩),甘草(炙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炒),白朮(各三分)

白話文:

  • 黃耆(切碎)

  • 鱉甲(去除裙襴,用醋浸泡後烘烤,各一兩)

  • 知母(焙乾)

  • 桑根(白皮,各半兩)

  • 甘草(烘烤後切碎)

  • 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然後炒乾)

  • 白朮(各三分)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蔥白三寸,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治傷寒後夾勞,五心煩熱,背膊疼痛,手足無力,不能飲食。柴胡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再加上三寸長的蔥白和三片生薑,煎煮到剩下一盞的水量,濾去藥渣,在飯後溫熱服用。

用來治療傷寒痊癒後又因勞累導致的症狀,包括心煩體熱、背部和肩膀疼痛、手腳無力以及食慾不振。這是柴胡湯的方劑。

柴胡(去苗),黃耆(銼),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秦艽(去苗土),地骨皮,黃芩(去黑心),葛根(銼),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人參,甘草(炙各三分),鱉甲(去裙襴醋浸炙一兩)

白話文:

柴胡(去除根鬚),黃耆(切碎),赤茯苓(去除黑皮,各一兩),秦艽(去除根鬚和泥土),地骨皮,黃芩(去除黑色果實),葛根(切碎),枳殼(去除果肉,麩炒,各半兩),人參,甘草(炙烤,各三分),鱉甲(去除裙邊,用醋浸泡後炙烤,一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傷寒後夾勞,寒熱乍進乍退。虎骨湯方

虎頭骨(塗酥炙),知母(焙各半兩),甘草(炙),鱉甲(去裙襴醋浸炙),人參,黃(耆銼各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童子小便三分,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取虎頭骨、知母、甘草、鱉甲、人參、黃耆各適量,粗搗篩過,每次取三錢,加水一盞、童子小便三分、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服用。此方可治傷寒之後伴隨的勞損,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時而發熱,時而發冷。

治傷寒後夾勞,寒熱往來,進退不時,頭痛體痛,口苦咽乾,不思飲食。人參鱉甲湯方

  • 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癒後伴隨勞累,寒熱交替,時好時壞,頭痛、全身疼痛,口苦、咽喉乾燥,不想吃東西。人參鱉甲湯方劑如下:

  • 人參:五錢
  • 鱉甲:焙脆,五錢
  • 熟地黃:一兩
  • 黨參:三錢
  • 黃芪:三錢
  • 白芍:三錢
  • 當歸:三錢
  • 川芎:二錢
  • 白朮:三錢
  • 茯苓:三錢
  • 陳皮:二錢
  • 甘草:二錢

人參,鱉甲(去裙襴醋浸炙),附子(炮裂去皮臍),柴胡(去苗各一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芍藥,知母(焙),桂(去粗皮),烏梅(去核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炒),當歸(切焙),秦艽(去苗土),羌活(去蘆頭),五味子(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

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腎經。具有補氣生津、益氣養血、安神益智、增強免疫力的功效。

鱉甲: 性微寒,味甘、鹹,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清熱涼血、養肝明目的功效。

附子: 性大熱,味辛、甘,歸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功效。

柴胡: 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保肝護肝的功效。

桃仁: 性微溫,味苦、甘,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

芍藥: 性微寒,味酸、苦,歸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功效。

知母: 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涼潤、生津止渴的功效。

桂枝: 性溫,味辛,歸肺、脾、心經。具有散寒發汗、溫經通陽、止痛鎮痛的功效。

烏梅: 性酸,味酸,歸肝、脾、肺經。具有斂陰生津、澀腸止瀉、清熱止咳的功效。

陳橘皮: 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開胃消食的功效。

當歸: 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秦艽: 性涼,味苦、辛,歸肝、腎經。具有疏肝解鬱、鎮痛消腫、祛風除溼的功效。

羌活: 性溫,味辛、苦,歸風溼熱,歸膀胱經。具有祛風除溼、活血通絡、止痛止癢的功效。

五味子: 性微酸、甘,歸肺、腎經。具有補陰益氣、生津止渴、止咳平喘的功效。

上一十四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早晚食前溫服。

治傷寒瘥後夾勞,四肢無力,骨節煩疼,不思飲食。人參丸方

人參,前胡(去蘆頭各一兩),乾薑(炮半兩),鱉甲(去裙襴醋浸炙),桔梗(銼炒),甘草(炙各三分)

白話文:

將上述十四味藥材研磨成像麻豆大小的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匕,用水一盞,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時去除藥渣,早晚飯前溫熱服用。此方用於治療傷寒痊癒後體力虛弱、四肢無力、骨節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配方包括人參、前胡(去蘆頭各一兩)、乾薑(炮製半兩)、鱉甲(去裙襴醋浸炙)、桔梗(銼炒)、甘草(炙製各三分)。

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棗湯下,不拘時服。

白話文:

將上列六種中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調和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和大棗煎煮的湯送服,不限於特定時間服用。

治傷寒後,百節疼痛,變為勞氣,發熱盜汗。前胡湯方

前胡(去蘆頭),桔梗(各一兩),龍膽,甘草(炙各半兩),柴胡(去苗二兩),烏梅(去核炒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二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後夾勞,羸瘦盜汗,寒熱不常,喘咳痰唾,飲食減少。當歸湯方

白話文:

傷寒痊癒後,全身關節疼痛,轉變成虛勞,發燒盜汗,可以用前胡湯治療。

前胡去除頭部,桔梗、龍膽、甘草(炙烤過)、柴胡(去苗)、烏梅(去核炒過)各取一兩,將這六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加入生薑兩片,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服用。

傷寒之後併發虛勞,體瘦盜汗,寒熱反覆,咳嗽喘息,痰多唾液,食慾不振,可以用當歸湯治療。

當歸(切焙),代赭(研),黃連(去須各三分),桑根白皮(銼焙),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黃芩(去黑心各半兩),白朮,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木通(微炙銼),地榆(各一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二十枚)

上一十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當歸(切片並以文火烘焙至微焦),代赭石(研磨成粉末),黃連(去除鬚根,每種各 3 分),桑根白皮(切成小塊並以文火烘焙至微焦),肉桂(去除粗糙的樹皮),附子(炮製至裂開,去除外皮和臍),陳橘皮(以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再烘焙至微焦),黃芩(去除黑色的內核,每種各半兩),白朮,厚朴(去除粗糙的樹皮,以生薑汁炙烤),木通(稍微炙烤並切碎),地榆(各 1 兩),桃仁(以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尖端和雙仁,並以麩皮炒至二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