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二十八 (1)
卷第二十八 (1)
1. 傷寒發黃
論曰傷寒發黃之狀,身體盡變,或如熏黃,或如橘色是也。凡陽明中風,太陽中濕,皆令人發黃。蓋由得病無汗,小便不利,寒濕不散,則熱結脾胃,腠理閉塞,瘀熱之氣,與宿谷相搏而鬱蒸,不能消散,故大小便結澀不通。
白話文:
古文:論曰傷寒發黃之狀,身體盡變,或如燻黃,或如橘色是也。凡陽明中風,太陽中濕,皆令人發黃。蓋由得病無汗,小便不利,寒濕不散,則熱結脾胃,腠理閉塞,瘀熱之氣,與宿谷相搏而鬱蒸,不能消散,故大小便結澀不通。
古文說,傷寒發黃時,身體完全變了顏色,有的像被燻黃了一樣,有的像橘子皮的顏色一樣。凡是陽明經被風邪侵襲,太陽經被濕邪侵襲,都會讓人發黃。這是因為生病後沒有出汗,小便也不利,寒濕沒有散開,熱氣就積結在脾胃,肌肉腠理閉塞,瘀熱之氣與積食互相搏擊,鬱結蒸發,不能消散,所以大小便閉結不通。
令人身體面目,皆變黃色,其病腹滿,一身盡疼發熱,若其人小腹滿急,眼澀疼,鼻骨痛,兩膊及項強腰背急者是也,但得小便快利即漸愈,仍不用大便多,多即令人心脹,又有急黃者,身體黃甚,猝然而發,心滿氣喘,命在須臾,故名急黃,有初得病便黃者,或初不知是黃,死後方變黃者,此病亦因脾胃瘀熱。本天行時氣所作也,宜細辨之,但發熱心戰者,乃是急黃之候。
白話文:
會令人身體面部,都變成黃色,得了這種病肚子脹滿,全身疼痛並且發燒,如果患者小腹脹滿急迫,眼睛乾澀疼痛,鼻子疼痛,兩邊肩膀及脖子僵硬,腰背急迫者是得了這種病,只要小便通暢、快速,病情就會逐漸好轉,但不要大便太多,多會令人心臟脹痛。另外還有一種急黃,身體非常黃,突然發作,心中脹滿,氣喘吁吁,命在須臾,所以叫急黃。有的人一開始得病就發黃,有些人最初不知道得的是黃疸,死了以後才變黃。得這種病也是因為脾胃淤熱。這種病主要是由天行時氣引起的,應仔細辨別。只要發燒、心臟驚慌的,就是急黃的症狀。
治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得發黃也,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下之宜茵陳蒿湯,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皮,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宜茵陳蒿湯方。
白話文:
治療陽明病引起的發熱出汗,這時是熱邪過盛,不會出現皮膚發黃的症狀,但是頭部出汗、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這是停留在體內的熱毒,身體一定會發黃,治療應使用茵陳蒿湯。另外,傷寒七八天後,身體皮膚黃得像橘子皮一樣,小便不利、腹部微微發脹,這時應使用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個),大黃(生三兩)
白話文:
茵陳蒿(360克),梔子(84個),大黃(生,180克)
上三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三服,後小便當利如皂莢汁者,其黃乃愈。
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湯方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材研磨成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加上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一杯,去除渣滓,分三次溫熱服用。之後小便應當順暢,就像皁莢汁那樣,黃疸則會逐漸痊癒。
麻黃(根節湯煎沫二兩),連翹(二兩),杏仁(皮尖雙四十枚),棗(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麻黃(將根節煎煮取沫,約二兩)
連翹(二兩)
杏仁(去皮尖,共四十顆)
紅棗(十二顆)
生梓白皮(切片,約一升)
生薑(二兩)
甘草(一兩)
上七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用潦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十五個),黃柏(去粗皮炙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三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將梔子、黃柏和甘草切成像麻豆一樣大小的碎塊,每次取五錢,用兩盞水煎煮,煎到剩下一盞,去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此方可治療傷寒引起的身體發黃、發熱。
方劑:梔子十五個,黃柏去粗皮炙二兩,甘草炙一兩。
將三味藥材切成像麻豆一樣大小的碎塊,每次取三錢,用一盞半水煎煮,煎到剩下一盞,去渣溫熱服用。
治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宜服抵當湯方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病人的皮膚發黃,脈搏沉結,小腹堅硬,並且小便稀少的,這是因為人體內沒有血。
如果小便自然通利,而人卻像發狂一樣,這就確定是血證,應該服抵擋湯。
水蛭(三十枚炒),虻蟲(三十枚炒),桃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十枚),大黃(三兩)
上四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
水蛭(炒三十枚)
-
虻蟲(炒三十枚)
-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十枚)
-
大黃(三兩)
治傷寒瘀熱在內,濕氣鬱而不散,熏發肌肉,小便不利,身體發黃,利水道,消濕散方
白話文:
治療寒濕不散、邪氣積滯在體內,引起肌肉痠痛、小便閉塞、身體發黃的疾病,採用通利水道的藥方以消除濕氣。
牽牛子(炒半斤只取末二兩),赤茯苓(去黑皮),木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
白話文:
牽牛子(炒半斤只取末二兩):將半斤牽牛子炒熟,然後研磨成粉末,取二兩備用。
赤茯苓(去黑皮):用赤茯苓,並去除表面上的黑色外皮。
木香(半兩):使用半兩的木香。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將陳橘皮在沸水中浸泡,然後取出晾乾,去除白色內皮,取半兩備用。
上四味,為散,每服二錢匕,煎蔥白湯調下,不計時候。
治傷寒心胸堅硬,腳手心熱,即變為黃。秦艽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匕的量,用蔥白湯調和後服用,不限定服藥時間。
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心胸部堅硬、手腳心熱以及皮膚發黃的症狀。這是秦艽湯的配方。
秦艽(去苗土),紫草(去苗土),白蘚皮,黃芩(去黑心),梔子仁,大黃(銼炒各一兩)
白話文:
秦艽(去除根須和泥土),紫草(去除根須和泥土),白蘚皮,黃芩(去除黑心),梔子仁,大黃(切成小段,炒過,各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夜一。
治傷寒發黃,服藥瘥後,未全除,餘熱發動。三黃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六味藥材粗略搗碎後篩選,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每天三次,夜晚一次。
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黃疸,在服藥病情好轉但未完全康復時,仍有餘熱發作的情況。[三黃散]處方
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黃連(去須),梔子仁,苦參(各一兩)
白話文:
大黃(切片炒熟),黃芩(去除黑色芯),黃連(去除須根),梔子仁,苦參(各一兩)
上五味,搗羅為細散,每服用米飲調下二錢匕,日三服。
治傷寒發黃煩熱,皮肉皆黃,小便赤不利。龍膽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五味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時取二錢匕的藥粉用米湯調服,每天服用三次。
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黃疸、煩躁發熱、皮膚和肌肉都變黃、小便紅赤且排尿不暢。這是龍膽湯的配方。
龍膽,枳殼(去瓤麩炒),柴胡(去苗),梔子仁,知母(切焙),地骨皮,木通(銼),芍藥,甘草(炙),羚羊角(鎊),麥門冬(去心焙),升麻(各半兩)
白話文:
龍膽、枳殼(去除果瓤和粗皮後炒香)、柴胡(去除根部)、梔子仁、知母(切片後炒香)、地骨皮、木通(切成碎塊)、芍藥、甘草(炙烤後)、羚羊角(研磨成粉末)、麥門冬(去除根部後炒香)、升麻(各半兩)。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傷寒發黃,或先服利藥未瘥者,宜以內消湯以折熱氣。黃芩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粗搗後篩選,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渣後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傷寒導致的黃疸,或者之前已經服用了瀉藥但症狀未見好轉的情況下,適合使用內消湯來降低體內的熱氣。[黃芩湯]
黃芩(去黑心),茵陳蒿,升麻(各一兩),梔子仁,柴胡(去苗),龍膽(各半兩),犀角(鎊一兩)
白話文:
黃芩(去除黑色的心),茵陳蒿,升麻(各100公克),梔子仁,柴胡(去除根),龍膽(各50公克),犀角(研磨成粉,50公克)
上七味,粗搗羅,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攪令勻,不拘時溫服。
治傷寒發黃,面目悉黃,小便赤,宜服茵陳蒿大黃湯方
白話文:
將上面七種藥材粗略搗碎,每次服用五錢匙,用水一杯半煎至一杯,去除藥渣後加入生地黃汁一合,攪拌均勻,不拘時間溫服。
茵陳蒿,梔子仁,柴胡(去苗),柏皮(蜜炙各半兩),黃芩(去黑心),升麻,大黃(銼炒各一兩),龍膽(半兩)
白話文:
-
茵陳蒿:一兩
-
梔子仁:一兩
-
柴胡(去掉根):一兩
-
柏皮(用蜂蜜炙烤過):半兩
-
黃芩(去掉黑色的心):一兩
-
升麻:一兩
-
大黃(切碎、炒過):一兩
-
龍膽:半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早晚食後溫服。
治傷寒發黃,通身如金色者,茅根湯方
茅根(洗銼),梔子仁,茵陳蒿,地骨皮,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將以上八味藥材粗搗後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掉渣滓,在早晚飯後溫熱服用。
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全身發黃,皮膚呈現金色的情況,這是茅根湯的配方:
- 茅根(洗淨切碎)
- 梔子仁
- 茵陳蒿
- 地骨皮
- 甘草(炒炙,每種各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豉三七粒,同煎至一盞去滓,早晚食後溫服。
白話文:
將這五味藥粗略搗碎後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豉三七粒,一起煎煮至一盞後,去除渣滓,早晚飯後溫服。
治傷寒發黃壯熱,骨節煩疼,兩脅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宜服柴胡枳殼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發黃,壯熱,骨節疼痛,兩脅下氣脹急硬刺痛,不能吃東西,宜服用柴胡枳殼湯。
柴胡(去苗),枳殼(去瓤麩炒),黃芩(去黑心),梔子仁,茵陳蒿,龍膽,大黃(銼炒),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柴胡(去除蘆頭),枳殼(去除內皮,炒至微紅),黃芩(去除黑心),梔子仁,茵陳蒿,龍膽,大黃(切碎,炒至微黃),甘草(炙製,各半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早晚食晚溫服。
治傷寒熱毒熾盛,熏炙三焦,攻擊皮膚,通身發黃,茵陳蒿黃芩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下一盞,濾去藥渣,早晚各一次,在溫熱時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熱毒旺盛,影響到三焦功能,導致皮膚受損,全身發黃的症狀。
茵陳蒿,黃芩(去黑心),梔子仁,升麻,秦艽(去苗土),牡丹皮,荊芥穗,麻黃(去根節),細辛(去苗葉),石膏(碎),知母焙(各半兩),黃連(去須),大黃(銼炒各一分)
白話文:
茵陳蒿、黃芩(去除黑色之心)、梔子仁、升麻、秦艽(去除苗土)、牡丹皮、荊芥穗、麻黃(去除根節)、細辛(去除苗葉)、石膏(打碎)、知母焙(各半兩)、黃連(去除須)、大黃(切碎並炒至各一分)
上一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治傷寒時氣發黃,葶藶丸方
甜葶藶(隔紙炒一分),大黃(銼炒半兩),人參(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溫水下二十丸,以利為度。
治傷寒熱毒所加,猝然心中滿,氣喘急,發熱心戰。急黃丸方
大黃(半兩生銼),朴硝(一分別研)
上二味,用水二大盞,漬大黃一宿,次旦煎至一盞,去滓下朴硝,攪令勻,不計時候,溫分三服,快利即瘥。
治傷寒急黃。梔子仁湯方
梔子仁,柴胡(去苗),朴硝(別研),茵陳蒿(各半兩)
上四味,除朴硝外,各細銼,用水三大盞,煎二大盞,去滓下朴硝,攪令勻,不拘時候,分溫三服,取利為度。
治時氣急黃疼痛。茵陳蒿散方
白話文:
葶藶丸方
—— 用於治療傷寒及時令瘟疫引起的黃疸。
成分:甜葶藶(隔着紙張炒製一分重量),大黃(切碎並炒過半兩),人參(一兩)。
製作與用法:將上述三種藥材細緻地搗碎並過篩,然後用煉蜜混合成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時,以溫水送服二十粒丸藥,直到排便暢通為止。
急黃丸方
—— 適用於治療傷寒由熱毒引致的突然心胸滿悶、氣喘急促、發熱且心悸的症狀。
成分:大黃(生的,切碎半兩),朴硝(一分,單獨研磨)。
製作與用法:將大黃用水二大盞浸泡一整夜,次日早晨煎煮至剩下一盞,去除沉澱物後加入朴硝,攪拌均勻。不分時間,將藥液溫熱後分三次服用。一旦排泄暢通,症狀即可緩解。
梔子仁湯方
—— 對治療傷寒急性黃疸有效。
成分:梔子仁、去莖的柴胡、單獨研磨的朴硝、茵陳蒿(各為半兩)。
製作與用法:除了朴硝之外,其餘三味藥材均細碎切製。使用三大盞水煎煮至剩餘兩盞,去除沉澱物後再加入朴硝,攪拌均勻。不限定服用時間,將藥液分為三次溫熱服用,以達到通便為目標。
茵陳蒿散方
—— 適用於治療時令瘟疫引致的急性黃疸及疼痛。
(此處方的具體製法與用法未在原始資料中提供,根據上下文推測,應類似於前幾個方劑,包含細碎藥材煎煮或混合後分次服用,但詳細步驟需要參考具體的中醫藥典或處方指南。)
茵陳蒿,黃芩(去黑心),梔子仁,大青(各一兩),大黃(銼),朴硝(各五兩),白蘚皮,葛根(銼),升麻(各一兩半)
白話文:
茵陳蒿、黃芩(去除黑色的硬心)、梔子仁、大青(各一兩)、大黃(切碎)、朴硝(各五兩)、白蘚皮、葛根(切碎)、升麻(各一兩半)
上九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新汲水調下,得利即瘥。
治時氣面黃,腹堅氣急,言語錯亂。茵陳黃芩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九味藥材搗碎並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匕的量,用新抽取的井水調和後飲用,等到病情有所改善即可停止。
用於治療因時令疾病引起的面色發黃、腹部堅硬脹滿、呼吸急促以及說話不清楚等症狀。這是茵陳黃芩湯的配方。
茵陳蒿,大黃(蒸過),生麥門冬(去心),梔子仁(各四兩),青黛,升麻(各三分),黃芩(去黑心二兩)
白話文:
茵陳蒿、大黃(用蒸過的較好)、生麥門冬(去除內心的鬚根)、梔子仁(各四兩)、青黛、升麻(各三分)、黃芩(去黑心的、只要二兩)
上七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下芒硝末半錢匕,更煎一二沸、溫服。
白話文:
取上七種藥材,研磨成像麻籽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的量,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的量,去除渣滓,再加入半錢的芒硝末,繼續煎煮一兩次,趁溫熱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