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二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4)

1. 傷寒發斑

論曰傷寒發斑。陽盛故也,其病在表,或未經發汗,或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後,邪熱不除。毒氣內盛,因表虛,熱毒乘虛出於皮膚,發為斑疹,如錦紋,若色赤及發在五日內者,可治。若色黑過七日乃發者,難治,甚則喉舌身體皆成瘡也。

白話文:

論語中所說的傷寒發斑,是陽氣過盛所造成的疾病。這種疾病主要表現在身體表面,或者沒有經過發汗治療,或者已經發汗但沒有解除,或者嘔吐腹瀉後,邪熱沒有去除乾淨。毒氣在體內積聚,由於表虛,熱毒乘虛而出於皮膚,發為斑疹,就像錦緞上的花紋一樣。如果斑疹的顏色是紅色,並且在發病後五天內出現,則可以治癒。如果斑疹的顏色是黑色,而且在發病後超過七天才出現,則很難治癒,嚴重的還會導致喉嚨、舌頭和身體各處都長瘡。

治傷寒熱病十日內,未得汗,表裡有熱,遂發斑點,或時狂言,眼目俱黃,心中煩熱,大便不利。黃芩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熱病十天內,沒有出汗,表裡都有熱,於是發出斑點,有時胡言亂語,眼睛都發黃,心中煩熱,大便不通。黃芩湯的藥方是:

黃芩(去黑心),大青,升麻,茵陳蒿,大黃(銼炒),朴硝(各一兩),山梔子仁,黃連(去須),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 黃芩(去除黑心):清熱燥濕,瀉火除煩,解毒止瀉。

  • 大青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升麻:升陽舉陷,解毒透疹。

  • 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疸,安胎。

  • 大黃(切碎炒):瀉熱通便,活血祛瘀。

  • 朴硝(一兩):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山梔子仁: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黃連(去除須根):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甘草(炙,各半兩):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竹葉三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治傷寒熱毒內盛,身發赤斑。犀角湯方

白話文:

將九種藥材一起粗略搗碎,過篩後,每次服用五錢(約18公克),加入一杯半的水和三七片竹葉,一起煎煮至剩一杯藥汁,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

犀角(鎊),麻黃(去根節),石膏(各一兩),山梔子仁(一兩半),黃連(去須三分)

白話文:

犀牛角(磨成粉),麻黃(去掉根部和節),石膏(各一兩),山梔子仁(一兩半),黃連(去掉須,三分)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治傷寒發斑,心躁煩亂。山梔子湯方

山梔子仁(三分),大青,升麻(各一兩),阿膠(炒令燥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豉百粒,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治傷寒臟腑毒熱,不得宣散,肌膚髮斑。黃芩湯方

黃芩(去黑心),大青,升麻,石膏(各一兩),朴硝,山梔子仁(各半兩)

白話文:

將山梔子仁、大青、升麻、阿膠(炒至乾燥)三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取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此方用於治療傷寒發斑,伴隨心煩躁亂的症狀。

另外,黃芩湯方則使用黃芩、大青、升麻、石膏、朴硝、山梔子仁六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取五錢匕,加入一百粒豉,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導致臟腑毒熱,無法宣散,肌膚出現斑點的症狀。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豉一百粒,蔥白並須二寸,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發斑,狀如錦紋,嘔逆煩悶。麻黃葛根湯方

白話文:

把以上六種中藥材,粗略搗碎後篩選,每次服用五錢秤匙,加上一杯半的水、一百粒豉、兩寸長連根蔥白、半片拍碎的生薑,一起煎煮至八分滿,過濾渣滓後溫熱服下。

麻黃(去根節),葛根(銼),知母(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黃芩(去黑心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部和節),葛根(粗碎),知母(焙乾),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白色的部分,然後焙乾),黃芩(去掉黑色心臟部分,各一兩),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皮尖,再炒熟),甘草(炙烤,各半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治傷寒毒氣外攻皮膚,發狂躁熱。犀角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粗搗後篩選,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

用來治療傷寒時病毒從體內向外攻擊皮膚,導致患者出現狂躁和高熱的情況。這是犀角散的方劑。

犀角(鎊),黃芩(去黑心),大青,馬牙硝(別研),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山梔子仁,牛黃(別研),赤茯苓(去黑皮),天竺黃(別研),黃連(去須),甘草(炙各半兩),麝香(別研一錢)

上一十二味,搗研為散,每服三錢匕,煎竹葉湯調下。

白話文:

犀牛角(打成粉末),黃芩(去掉黑心皮),大青葉(去鬚),馬牙硝(研磨成粉末),麥門冬(去心焙乾,各一兩),山梔子仁(去心焙乾),牛黃(研磨成粉末),赤茯苓(去黑皮),天竺黃(研磨成粉末),黃連(去須),甘草(炙乾,各半兩),麝香(研磨成粉末一錢)

治傷寒熱病七日以上,發汗不解,及吐下後,諸熱不除,遂至發斑。阿膠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熱病七天以上,服用發汗藥物仍不見好轉,以及服用催吐或瀉藥後,體內熱氣沒有消除,以至於身上出現麻疹斑點。阿膠湯的藥方如下:

  • 阿膠:20克
  • 生地黃:30克
  • 熟地黃:30克
  • 當歸:10克
  • 白芍:10克
  • 川芎:5克
  • 甘草:5克

將以上藥物一起煎煮,服用。

阿膠(炒令燥一兩),大青(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豉百粒,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治傷寒發黑斑石膏湯方

白話文:

阿膠(炒至乾燥一兩),大青(二兩),甘草(炙烤一兩)。

將這三種藥材粗搗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用水一盞半,加入豉一百粒,煎煮到剩下一盞,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傷寒出現黑色斑點的石膏湯方。

石膏(一兩半),麻黃(一兩去根節),桂(去粗皮半兩),葛根(一兩),黃連(去須三分),故鞋(一隻去土細銼),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一分)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衣覆取汗。

白話文:

石膏(一兩半),麻黃(一兩去除根部和節點),桂皮(去粗皮半兩),葛根(一兩),黃連(去須三分),舊鞋(一隻去除泥土並細碎),花椒(去除眼睛並關閉嘴炒至出汗一分)

治傷寒毒氣滋盛,蒸於肌膚。發為赤斑,通身大熱,頭重疼痛,精神昏亂。知母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毒氣過盛,蒸發在皮膚上。出現紅色斑點,全身發熱,頭重疼痛,精神恍惚。知母湯方如下:

知母 四錢 ( 12 公克 )

生地黃 三錢 ( 9 公克 )

麥門冬 二錢 ( 6 公克 )

五味子 二錢 ( 6 公克 )

甘草 二錢 ( 6 公克 )

浮萍 二錢 ( 6 公克 )

薄荷 一錢 ( 3 公克 )

牛蒡子 一錢 ( 3 公克 )

將上述藥材用六碗水煎成二碗,分兩次服下。

知母(焙),牽牛子(炒),山梔子仁,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牡丹(去心),麻黃(去根節各一兩荊芥穗),硝石,虎杖,射干,羌活(去蘆頭),杏仁(各一分),連翹(半兩),半夏(二錢以生薑二錢同搗捏餅子曝乾)

白話文:

知母(經烘焙過的),牽牛子(炒過的),山梔子仁,大黃(銼成小塊炒過的),黃芩(去黑心的),牡丹花(去花心的),麻黃(去根節,各一兩荊芥穗),硝石,虎杖,射干,羌活(去蘆頭),杏仁(各一分),連翹(半兩),半夏(二錢,和二錢的生薑一起搗成餅子,曬乾)

上一十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治傷寒發斑煩躁,除胃內瘀熱。黃芩湯

黃芩(去黑心一兩),山梔子仁(一兩),甘草(炙一兩),馬牙硝(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治傷寒發斑。黃連散方

黃連(去須一兩),檳榔(銼),甘草(炙各半兩)

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入蜜少許如湯點、放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五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發熱伴有斑點出現,煩躁不安,可以去除胃中瘀熱。

黃芩(去掉黑心部分,取一兩),山梔子仁(一兩),甘草(炙烤後取一兩),馬牙硝(半兩)。

以上四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匕,用一盞水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發熱伴有斑點出現。

黃連(去掉鬚根,取一兩),檳榔(切碎),甘草(炙烤後各取半兩)。

以上三種藥材,搗碎後過羅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匕,加入少許蜜糖,用熱水沖服,溫熱服用,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