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二十四 (2)
卷第二十四 (2)
1. 傷寒喘
論曰傷寒喘,其證不一,有邪氣在表,表未解,無汗而喘者,有邪氣在裡,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者,有潮熱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當汗,在裡者宜下,至於心下有水而喘,則又當利其小便也,若乃陰證發喘,是為無陽,非灸之不可。
治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發喘。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方
白話文:
《傷寒喘》篇說:傷寒喘證,證狀不一。有的是邪氣在表,表證未解,沒有汗而喘;有的是邪氣在裡,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有的是潮熱;有的是心下有水而喘。古人治療這些喘證,也都是根據其根本原因來治療。所以,在表的當發汗,在裡的宜攻下。至於心下有水而喘,則又當利小便。如果出現陰證發喘,這是由於沒有陽氣,非灸之不可。
芍藥,桂(去粗皮),甘草(炙),細辛(去苗葉),五味子(炒),乾薑(炮裂),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三兩),半夏(湯浸七遍切焙二兩半)
上八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芍藥、桂皮(去除粗皮部分)、甘草(烘烤過的)、細辛(去掉莖葉)、五味子(炒過的)、乾薑(炮裂過的)、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皮和尖端,雙仁炒過的,各三兩)、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切片後烘烤過的,二兩半)
治傷寒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屬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人在服了瀉藥後,不可再服用桂枝,因為桂枝會使人出汗,而汗出會加重喘息。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通常沒有高熱。治療方法是使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製成的湯藥。
麻黃(去根節沸湯掠去沫焙四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五十枚),甘草(炙二兩),石膏(半斤碎)
白話文:
-
麻黃(去根部,切碎,用沸水燙一下,撈去浮沫,烘乾,四兩)
-
杏仁(去皮尖,兩仁合在一起炒,五十枚)
-
甘草(炙過的,二兩)
-
石膏(研成半斤碎末)
上四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屬麻黃方
白話文: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成像芝麻豆粒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用水一盞半煎煮,煎至剩下八分的水量,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傷寒太陽和陽明同時發病的情況,症狀包括喘息和胸部滿脹,這種情況下不適合使用攻下的方法。屬於麻黃方劑。
麻黃(去根節先以沸湯掠過焙乾三兩),桂(去粗皮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湯去皮尖雙仁七十枚炒)。
白話文:
麻黃(先將根和節去除,再用沸水焯一下,然後焙乾,三兩),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二兩),甘草(一兩,經過炙烤),杏仁(用熱水將皮和尖端去除,取雙仁,共七十枚,炒熟)。
上四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取微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將息法。
治傷寒心下有水氣,肺氣虛脹,喘急咽燥。茯苓湯方
白話文:
把上邊四種藥物切碎、研成麻豆大小的顆粒,每次服五錢一湯匙,加水一碗半,煎煮到只剩六分之一,濾去渣滓,溫熱服下,使身體微微出汗,不要喝粥,其他與桂枝湯的服法相同。
赤茯苓(去黑皮),石膏(各一兩半),芍藥(三分),半夏(一兩湯浸七遍炒令乾),細辛(去苗葉),桂(去粗皮),五味子(各半兩),麻黃(去根節沸湯掠去沫焙),桑根白皮(銼各一兩)
白話文:
赤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石膏(各一兩半),芍藥(三分),半夏(用一兩重的半夏,浸泡七次再炒至乾燥),細辛(去除莖葉),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五味子(各半兩),麻黃(去除根節,用沸水焯去泡沫,然後烘烤),桑根白皮(切碎,各一兩)。
上九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喘滿,及大小便難豬苓湯方
白話文:
上九味藥材,碾成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放入一分拍碎的生薑,一起煮到只剩下八分之一的水量,去渣取藥液,溫熱服用。
豬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白朮(炒),麻黃(去根節),桂(去粗皮),葶藶(微炒),澤瀉
白話文:
豬苓(去除外皮):具有利尿、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尿路感染等症狀。
赤茯苓(去除外皮):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心悸、失眠等症狀。
白朮(炒):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瀉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泄瀉、水腫等症狀。
麻黃(去除根節):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咳嗽氣喘、水腫等症狀。
桂(去除粗皮):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脈、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寒症、關節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葶藶(微炒):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尿路感染等症狀。
澤瀉: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止瀉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泄瀉等症狀。
上七味,等分,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後肺氣喘促。馬兜鈴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等量混合,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碗水和三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下七分,濾去渣滓後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傷寒後出現的肺部呼吸急促。這是馬兜鈴湯的方子。
馬兜鈴(一分),木通(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紫蘇莖葉(一分)
白話文:
-
馬兜鈴(一份):一份馬兜鈴。
-
木通(銼一兩):將一兩木通切碎。
-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將半兩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外皮。
-
紫蘇莖葉(一份):一份紫蘇莖葉。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燈心十五莖,棗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
治傷寒後肺氣上喘。咽喉噎塞,頭面虛浮。木香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上四味藥材粗略搗碎並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加入一盞半的水,再放入十五根燈心草和三枚剖開的大棗,一同煎煮至剩下七分,去掉藥渣,在飯後溫熱服用,每日兩次。
用於治療傷寒後出現的肺氣上逆導致的喘息、咽喉噎塞以及頭面部虛腫。[木香丸]方
木香(一兩),昆布(湯洗去鹹味焙令乾),海藻(湯洗去鹹味焙令乾),乾薑(炮裂各三分),細辛(去苗葉),海蛤(別研如粉),蜀椒(去目及閉口微炒令汗出各半兩)
白話文:
木香(一兩)、昆布(用湯清洗去鹹味,焙乾)、海藻(用湯清洗去鹹味,焙乾)、炮裂乾薑(各三分)、細辛(去掉苗葉)、海蛤(研磨成粉)、蜀椒(去掉眼睛,稍微炒一下,讓它出汗,各半兩)
上七味,將六味搗羅為末,入海蛤同研令勻,煉蜜和,更搗三五百杵,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十五丸。
治傷寒汗後發喘,壯熱不除,大腹皮湯方
白話文:
把上面七種藥材,除了海蛤外,其餘六種搗碎成粉末,再把海蛤也研磨成粉末,然後把所有藥粉混合均勻,用蜂蜜和勻,繼續搗杵三到五百次,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空腹以米湯送服十五丸。
大腹皮(銼),柴胡(去苗各一兩),赤茯苓(去黑皮三分),桑根白皮(微炙銼半兩)
白話文:
大腹皮(切碎),柴胡(去掉枝梗,各一兩),赤茯苓(去掉黑皮三分),桑根白皮(微火烤制,切碎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溫服。
治傷寒後喘咳不得臥,臥則氣壅心胸滿悶。蕓薹子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粗搗篩後,每次服用三錢匕的量,加入一盞水和三片生薑一同煎煮至剩餘六分,去掉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用於治療傷寒後出現的喘咳無法平躺,平躺時感覺氣堵心胸滿悶。這是芸薹子丸的方劑。
蕓薹子(一兩微炒),葶藶(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令黃細研各一兩半),紫菀(去土),馬兜鈴,皂莢(酥炙令黃去皮子),甘草(各半兩炙令微赤),白前,防己,人參(各三分)
白話文:
蕓薹子(一兩,微炒),葶藶(微炒),杏仁(用湯浸泡後去除皮和尖端,雙仁炒至黃色,研細,各一兩半),紫菀(去除泥土),馬兜鈴,皁莢(酥炙至黃色,去除皮子),甘草(各半兩,炙至微紅),白前,防己,人參(各三分)
上一十味,搗羅九味為末,入杏仁同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童子小便煎烏梅湯,下二十丸,日二。
治傷寒後脾胃虛冷,上攻氣喘。木香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味藥材,搗碎九味研成細末,加入杏仁一起研磨均勻,加入蜂蜜攪拌,搗杵成丸。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前,用童子的小便煎煮烏梅湯,送服二十丸藥,每天兩次。
木香,肉豆蔻(去殼各半兩),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三分),桂(去粗皮),檳榔(銼各一兩),阿魏(用酒研如泥入面少許拌和作餅子炙令黃熟),丁香(各一分)
白話文:
木香、肉豆蔻(去殼,各半兩),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三分),桂(去粗皮),檳榔(銼,各一兩),阿魏(用酒研成泥,和入少許麵粉,製成餅子,烤炙至黃熟),丁香(各一分)。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更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後米飲下二十丸。
治傷寒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屬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粉末,然後加入煉製好的蜂蜜混合,再搗打三五百下,製成如同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在飯後用米湯送服二十丸。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初期太陽病,若病人在使用瀉下法後出現輕微喘息,是因為表症尚未解除。屬於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的處方。
桂(去粗皮),芍藥(各三兩),甘草,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二兩),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白話文:
-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
-
芍藥(各三兩)
-
甘草
-
厚朴(去除粗糙的外皮,用生薑汁炙烤)各二兩
-
杏仁(五十枚,去除皮尖)
上五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切,大棗二枚劈,煎取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把五種藥材研磨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的分量,加入一杯半的水,再放入切成大片的生薑一個,切成兩瓣的大棗兩個,煎煮到只剩下八分之一的水量,去掉渣滓,溫熱服用。
治傷寒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氣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陽明病脈搏遲緩,雖然有汗出但是不惡寒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身體沉重、呼吸急促、腹部脹滿、喘氣有潮熱感。這種情況下,需要攻裡來促進藥物發揮作用,只要手腳汗水涔涔而流,就表示大便已經變硬,宜服用大承氣湯。
若有大量汗水、微熱、惡寒的症狀,表示外邪未解,體內的熱氣又不潮濕,則不宜服用承氣湯。若腹部脹滿、不通暢,可服用小承氣湯,以緩和胃氣,避免出現嚴重的腹瀉。
大承氣湯的配方如下:
- 大黃一兩
- 芒硝三錢
- 厚朴三錢
- 桃仁三錢
- 枳實三錢
- 甘草二錢
- 生薑三片
- 大棗三枚
將藥材混合後,以水煎服。
大黃(酒洗四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斤),枳實(炙五枚)
白話文:
-
大黃(四兩,用酒清洗)
-
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烤製,半斤)
-
枳實(五枚,烤製)
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入芒硝一錢匕,再上火一兩沸,溫服,得下止後服。
白話文:
將以上三種藥材,研磨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八分滿,再加入一錢的芒硝,繼續煮兩次沸騰,溫熱後服用,直到腹瀉停止後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