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二十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 (4)

1. 傷寒煩躁

論曰傷寒陽氣多陰氣少,病發於陽經者,故令煩躁,其候身熱而煩,渴引水漿,若胃中乾燥者,必譫語,亦有少陰經煩躁者,當辨之。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說:傷寒病的原因是陽氣多而陰氣少,病發於陽經,所以會煩躁,症狀是身體發熱、心煩,口渴想喝水,如果胃中乾燥,一定會說胡話,也有少陰經煩躁的,應該要辨別。

治傷寒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大青龍湯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太陽中風之傷寒,脈象浮緊,發熱怕冷,全身疼痛,不流汗卻感到煩躁不安者,以大青龍湯為主方。但如果脈象微弱,汗出且怕風者,不可服此方,否則會出現厥逆,四肢抽搐,肌肉緊繃,眼睛抽搐等症狀,這是因為服用了與病情相反的藥而導致的逆症。大青龍湯的藥方如下:

麻黃(去根節六兩),桂(去粗皮),甘草(炙銼各二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四十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白話文:

麻黃(去除根及莖節,共六兩)、桂枝(去除粗糙的外皮)、甘草(烤炙切碎,各二兩)、杏仁(去除果皮和尖端,只取雙仁,炒至四十顆)、石膏(像雞蛋般大小,敲碎)。

上五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劈,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白話文:

上面的五味子,用手捏碎成麻豆一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加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大棗二枚劈開,煎至八分熟,去渣後溫熱服用。若汗出較多,用溫粉擦拭身體。若服用一劑後汗出,則停止服用,待汗止後再服用。

治傷寒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太陽病 發汗後,大量出汗,胃中乾澀,煩躁不安,睡不好,想要喝水, 給他少量的溫水(不可大量喝水),使胃氣調和,就能痊癒。如果脈搏浮弱,小便不利,輕微發熱,口渴的人。五苓散是主要治療方劑。

豬苓(去黑皮),白朮,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桂(去粗皮半兩),澤瀉(一兩一分)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白飲調下日三,多飲暖水汗出愈。

白話文:

  • 豬苓(去除黑色外皮):具有利尿和清熱的功效。

  • 白朮:具有健脾和利水的功效。

  • 赤茯苓(去除黑色外皮):具有利尿和消腫的功效。

  • 桂枝(去除粗糙的樹皮並取半兩):具有驅寒和溫暖身體的功效。

  • 澤瀉(一兩一分):具有利尿和消腫的功效。

治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如果患者吐下後,七八天病情沒有好轉,說明熱邪結聚在體內,表裡俱熱,患者時時惡風,大渴,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很多水。

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人參湯來治療。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

白話文:

知母(300公克),石膏(600公克,敲碎),甘草(100公克,炒過),人參(150公克)

上四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粳米一匙同煎,米熟去滓溫服。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冷,亦不可服,服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虛家,亦不可服,服之則腹痛,利者但可溫之當愈。

治傷寒汗下後,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方

白話文:

以上四味藥,研磨至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加水一盞半,放入粳米一匙一起煎煮,米熟後過濾去渣,趁溫熱服用。立夏後至立秋前纔可以服用,立秋後不可以服用,正月、二月、三月天氣仍然寒冷,也不可以服用,如果服用則會嘔吐、腹瀉和腹痛。那些氣血虛弱的人也不可以服用,服用則會腹痛,腹瀉的人只需溫服即可痊癒。

白茯苓(去黑皮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臍破八片),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白茯苓(去黑皮)四兩,人參一兩,附子(生用去皮臍,破成八片)一枚,乾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

上五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方

吳茱萸(湯洗焙炒一升),人參(二兩)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煮至八分,去渣溫服。此方主治傷寒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手足冰冷、烦躁欲死等症状。吳茱萸湯的主要成分是吳茱萸(湯洗焙炒一升)和人參(二兩)。

上二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一棗大切,大棗二枚劈,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白話文:

將上二味藥材㕮碎,每粒像麻豆那麼大,每次服用五錢匕,加入一盞半的水、一切為二的大棗兩枚、一大片生薑,煎煮至藥汁量剩八分,去渣飲用,每天服用三次。

治傷寒煩躁不解,脈大喘熱頭疼。知母湯方

知母,栝蔞根,甘草(微炙各一兩),石膏(二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粳米少許,煮米熟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頭痛大熱煩躁。黃芩散方

白話文:

如果患者患有傷寒,伴隨煩躁不安、脈搏有力、呼吸急促、發熱、頭痛等症狀,可以服用知母湯,方劑包括知母、栝蔞根、甘草(微炒)、石膏各一兩。將藥材粗略研磨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約200毫升)加入少量粳米一起煮至米熟,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另外,對於傷寒引起的頭痛、高燒、煩躁等症狀,可以服用黃芩散。

黃芩(去黑心),玄參(各二兩),大黃(銼炒),甘草(炙銼),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升麻(一兩半焙)

白話文:

黃芩(去除黑心),玄參(各二兩),大黃(切碎並炒),甘草(烤過並切碎),枳殼(去除囊膜並炒,各一兩),升麻(一兩半,先焙烤過)

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熟水調下立愈。

治傷寒心神煩躁,壯熱狂言,毒氣伏留於胸膈。大黃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開水調勻後立即服用即可痊癒。

治療傷寒引起的心神不寧、高熱妄語,以及毒素殘留在胸膈之間的情況。此為大黃湯的方劑。

大黃(銼炒),黃連(去須),甘草(炙銼各半兩),麥門冬(去心焙柴胡去苗各一兩)

白話文:

大黃(用銼刀切碎後炒製),黃連(去除須根),甘草(用火炙烤後切碎,各半兩),麥門冬(去除芯後焙乾),柴胡(去除根鬚,各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竹葉十片,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煩躁退熱。葛根散方

白話文:

把五種中藥材粗略研磨並過篩,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放進十片竹葉、三片生薑,煮至六分熟,去掉藥渣,溫熱不拘時間服用。

葛根(銼),黃耆(銼),甘草(炙銼各五兩),山梔子仁(八兩),石膏(碎研三兩)

白話文:

葛根(切碎)、黃耆(切碎)、甘草(炙後切碎,各五兩)、山梔子仁(八兩)、石膏(研碎,三兩)

上五味,搗研為散,每服二錢匕,新汲水入蜜調下。

治傷寒狂躁悶亂。大安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五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新打的井水加入蜂蜜調勻後服用。

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狂躁不安。此為大安丸的方子。

凝水石(半斤煅赤黃土內罨兩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餅陰乾再研又和又陰三次為度),朴硝(四兩),甘草(二兩炙銼為末)

白話文:

凝水石(半斤赤黃土煅燒後,埋在土裡兩天取出研磨成末,用菠薐汁和成餅狀,在陰涼處陰乾,再研磨,再和成餅狀,再陰乾,如此反覆三次即可),朴硝(四兩),甘草(二兩,炙烤後切碎研磨成末)

上三味,同研勻細,再用菠薐汁和丸,難丸即入少許炊餅,丸如彈子大,又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生地黃汁化下,如復躁時,即化大丸子,下小丸子十五丸,只一服定,如無地黃汁,新水化下。

治傷寒大熱,煩躁悶亂。不灰木散方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物,研磨均勻細緻後,再用菠菜汁和搓成丸,藥丸做成後加入少量炊餅,藥丸有彈珠般大小,也有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一粒藥丸,用生地黃汁送服。如果燥熱症狀復發,就服用大丸子,同時服用小丸子15粒,只需服用一次即可痊癒。如果沒有生地黃汁,可以用清水送服。

不灰木(二兩),滑石(研),凝水石(煅研),板藍根,甘草(生用各一兩)

白話文:

不灰木(80公克),滑石(研磨成細粉),凝水石(煅燒後研磨成細粉),板藍根,甘草(生用,各40公克)

上五味,搗研為散,每服二錢匕,用生米泔化乳糖一棗大調下。

治傷寒煩躁,悶亂不解。雞清散方

鬱金(二枚一枚生使一枚煨熟)

上一味,搗羅為散,用新汲水一盞,生雞子清一枚,調勻頓服,取利一行,躁熱立定。

治傷寒陽盛煩躁,及夏月中熱發躁。八石散方

白話文:

把五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匕,用生米淘米水調和成乳狀,像棗子一樣大小,服下。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傷寒導致的煩躁、悶亂、不舒服的症狀。

把鬱金分成兩份,一份生用,一份煨熟,一起搗碎成粉末,用新汲取的清水一盞,加入生雞蛋清一個,調勻後立即服用,就能排出體內廢物,煩躁發熱的症狀馬上就能平息。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傷寒導致的陽氣過盛、煩躁,以及夏季中暑發熱導致的煩躁。

代赭(三兩),凝水石,甘草(炙銼別為末),不灰木(各八兩),金星石,銀星石,雲母,石膏,太陰玄,精石(各四兩),陽起石(二兩別生研)

白話文:

代赭(180克),凝水石,甘草(炙後搗末,另裝),不灰木(各480克),金星石,銀星石,雲母,石膏,太陰玄,精石(各240克),陽起石(120克,另研)

上一十味,除陽起石甘草外,餘八味固濟瓷罐中歇口,約一秤炭火煅赤,頻將代赭出醋中淬五度,去火候冷取出,濕地上紙襯。盆合土蓋兩宿,搗羅更細研,三二日,入陽起石甘草末拌勻,每服半錢至一錢匕,生薑蜜水,或新汲水調下。

治傷寒躁悶,口乾時渴,狂言亂道。凝水石丸方

白話文:

上述的十味藥中,除去陽起石和甘草,其餘八種藥物放入瓷罐中,使罐口的密封完好。大約用一斤的炭火將藥物燒至通紅,然後立即將代赭石取出,放到醋中浸泡五次。取出後置於火上烘乾,再放在潮濕的地面上,用紙張襯墊好,然後將盆和土蓋一起蓋上,放置兩晚。之後將藥物搗碎研磨得更細膩,三至四天後,加入陽起石和甘草末,攪拌均勻,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匕的劑量,用生薑蜜水或新鮮的水送服。

凝水石(半斤用炭火半秤燒半日取出放溫土上出火毒研兩日令極細以甕器盛於井中浸一宿),龍腦研,硼砂(研各一分),甘草(炙銼為末一分),天竺黃(半兩研)

白話文:

凝水石(半斤用炭火半秤燒半日取出放溫土上出火毒研兩日令極細以甕器盛於井中浸一宿)

龍腦研、硼砂(研各一分)

甘草(炙銼為末一分)

天竺黃(半兩研)

凝水石(半斤用炭火半秤燒半日取出放溫土上出火毒研磨兩日令極細以甕器盛於井中浸泡一宿)

龍腦研磨,硼砂(研磨各一分)

甘草(炙烤切碎成末一分)

天竺黃(半兩研磨)

上五味,合研勻細,糯米粥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蜜水化下。

治傷寒煩躁狂言,咽膈壅悶,口乾多渴。梅紅湯方

白話文:

梅紅湯方

材料:

  • 凝水石: 半斤,用炭火燒半日,取出放在溫土上,待火毒消散後研磨兩日,使之極細,放入甕中,於井水浸泡一宿。
  • 龍腦: 研磨成粉末,取一分。
  • 硼砂: 研磨成粉末,取一分。
  • 甘草: 炙烤後切碎成粉末,取一分。
  • 天竺黃: 半兩,研磨成粉末。

製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混合研磨成細粉,用糯米粥和成丸,大小如彈子。

用法:

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蜜水送服。

主治:

傷寒所致的煩躁、狂言、咽喉阻塞、胸悶、口乾舌燥、渴欲不止。

烏梅肉(炒),知母(焙),貝母(去心),藿香葉,五味子,蛤粉,人參,赤茯苓(去黑皮),大黃(銼炒),甘草(炙銼各一兩)

白話文:

  • 烏梅肉(炒):將烏梅的果肉炒至焦黑。

  • 知母(焙):將知母用文火烘烤至表面微焦。

  • 貝母(去心):將貝母的中心挖去,只保留外層。

  • 藿香葉:將藿香的葉子曬乾。

  • 五味子:將五味子的果實曬乾。

  • 蛤粉:將蛤蜊的肉曬乾並磨成粉末。

  • 人參:將人參的根莖曬乾。

  • 赤茯苓(去黑皮):將赤茯苓的黑色外皮去除。

  • 大黃(銼炒):將大黃切成小塊,然後炒至微焦。

  • 甘草(炙銼):將甘草用文火炙烤至表面微焦,然後切成小塊。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小麥竹葉,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熱盛,狂躁悶亂,欲發黃及發瘡胗,熱毒氣盛,口乾煩渴。必效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取三錢匕,用水一碗,加入小麥和竹葉,煎煮至六分滿,去掉藥渣後溫服。

用於治療傷寒熱盛、狂躁不安、心煩意亂、可能出現黃疸或皮膚生疹,以及熱毒氣盛、口乾舌燥、煩渴難耐的情況。此為必效散的處方。

生地黃,生地膽草,生龍膽(並研絞取汁三停共一盞同浸橫紋甘草末一兩候汁盡陰乾),菠薐(紫葉肥者去莖陰乾半兩),龍腦(一錢研),牛黃(半錢研)

白話文:

生地黃、生地膽草、生龍膽(將這三味藥一同研磨,絞出汁液,總共三碗,加入一兩橫紋甘草末,等汁液吸乾後陰乾)、菠薐(選擇紫葉肥厚的,去掉莖,陰乾半兩)、龍腦(一錢,研磨)、牛黃(半錢,研磨)

上六味,搗羅甘草菠薐為末,與龍腦牛黃合研,每服二錢匕,研林檎絞取汁。新汲水相和調服,如心煩躁熱,及欲發黃,即別入龍腦少許和雞子清調服,小兒服一錢或半錢匕。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加入龍腦和牛黃一起研磨。每次服用 2 錢,研磨林檎並壓榨汁液,用新汲取的水混合調均勻服用。如果出現煩躁、燥熱,並且想要發黃的現象,可以另外加入少許龍腦,與雞蛋清調均勻後服用。如果是小兒童服用,可以減半至 1 錢或半錢。

治傷寒三日後心煩躁熱狂言。鉛霜散方

鉛白霜(一分),馬牙硝(一兩)

上二味,研勻,每服半錢匕,生薑蜜水調下,小兒一字匕。

治陽毒傷寒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煩熱,乾嘔躁悶。蘆根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發三天後,患者出現心煩躁熱、胡言亂語的症狀,可以使用鉛霜散方。方劑由鉛白霜一分、馬牙硝一兩組成,將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匕,用生薑蜜水調服,小兒減半。

對於陽毒傷寒病發五、六天以上,患者只出現胸中煩熱、乾嘔躁悶的症狀,可以使用蘆根湯方。

蘆根(一兩),知母(焙),栝蔞根,柴胡(去苗),黃芩(去黑心),甘草(炙銼各一兩半)

白話文:

蘆根(一兩),知母(烘焙過),栝蔞根,柴胡(去除草根),黃芩(去除黑心),甘草(炙烤和切碎,各一兩半)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溫病後煩躁。龍膽湯方

龍膽,葳蕤,芍藥,黃芩(去黑心),石膏,麻黃(去根節),升麻,甘草(炙銼各三分),葛根(銼一兩),桂(去粗皮),大青(各半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七八日,汗後心煩躁渴。人參湯方

人參,黃芩(去黑心),柴胡(去苗),葛根(銼各一兩),山梔子仁,甘草(炙銼各半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六味藥材: 遵循古法,將這六種藥物粗略搗碎並過篩,每次服用二錢匕(約等于6克),加入一盞(約200毫升)水,再放入三片生薑,煎煮到剩餘七分(即約140毫升),去除沉澱物後,趁溫熱時不拘定時服用。

用於治療: 傷寒及溫病康復後出現的煩躁情緒。此為[龍膽湯]的配方。

龍膽湯配方: 包括龍膽、葳蕤、芍藥、去黑心的黃芩、石膏、去根節的麻黃、升麻、炙銼的甘草各三分(每種約1克),銼碎的葛根一兩(約30克),去粗皮的桂及大青各半兩(每種約15克)。將這十一種藥物粗搗篩選後,每次服用三錢匕(約9克),配合一塊如棗大小拍碎的生薑,用水一盞(約200毫升)煎煮至六分(即約120毫升),濾去沉澱物後溫熱服用。

另一方: 治療傷寒七八日後,出汗後感到心煩、躁動及口渴的[人參湯]配方。

人參湯配方: 包括人參、去黑心的黃芩、去苗的柴胡、銼碎的葛根各一兩(每種約30克),山梔子仁及炙銼的甘草各半兩(每種約15克)。將這六種藥物同樣粗搗篩選後,每次服用五錢匕(約15克),用水一盞半(約300毫升),加入一塊如棗大小拍碎的生薑煎煮,待煎至七分(即約210毫升)時,濾掉沉澱物,隨時皆可趁溫熱服用。

治傷寒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而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屬梔子豉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喉乾燥口發苦,腹脹卻喘不過氣,流汗卻不畏寒。反過來討厭燥熱,身體沈重,如果發汗則感到煩躁,心裡昏沉恍惚,反而說胡話,如果再加上溫針灸,一定會感到恐懼、煩躁、睡不著,如果瀉下,胃中就會空虛,邪氣侵動膈,心中懊悔,舌苔如梅花的屬於梔子豉湯方。

梔子仁(肥者四枚擘),豉(半兩)

上二味,以水二盞,煎梔子取一盞,入豉再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一服得吐者止。

治傷寒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白話文:

梔子仁(選較大的四顆,掰開),豉(半兩)。

以上兩種藥材,用兩大碗水煎煮梔子,煎至剩下一大碗,加入豉再次煎煮至剩七分滿,濾去藥渣,趁溫熱服用。如果一次服用後能引發嘔吐則停止服用。

治療傷寒火逆,因使用火針治療後感到煩躁不安的情況。屬於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的範疇。

桂(去粗皮一兩),甘草(炙銼),龍骨,牡蠣熬(各二兩)

白話文:

桂枝(去除粗皮,一兩),炙甘草(研磨成粉),龍骨,牡蠣熬(各二兩)

上四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治傷寒煩躁,身熱譫妄。硝石丸方

硝石(半兩),丹砂(一分)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四味,咀嚼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的量,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七分,去掉藥渣後溫服,每日三次。

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身體發熱和胡言亂語。硝石丸的配方為:硝石(半兩),丹砂(一分)。

上二味,細研,糯米粥和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生糯米汁入油一兩點化藥,青柳枝打勻服。

白話文:

將上面兩種藥品研磨成細末,用糯米粥和成藥丸,大小如櫻桃。每次服用一丸,用生糯米汁沖入一兩融化的藥油,用青柳枝攪拌均勻後服用。

治傷寒陰陽不順,發躁悶亂,氣虛嘔逆。神應散方

丹砂(研),石硫黃(研各一錢),土硝(二錢),蛤粉(三錢半),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分)

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用脂麻水調下,不計時候服。

白話文:

治療傷寒導致陰陽失調,出現煩躁、悶亂、氣虛、嘔吐等症狀,可以使用神應散。方劑包括丹砂、石硫黃、土硝、蛤粉、人參、白茯苓各適量,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脂麻水調服,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