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二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 (3)

1. 傷寒煩渴

論曰腎者,水臟。膀胱者,津液之腑,二經為表裡,傷寒熱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則腎受病矣,腎水惡燥,熱盛則燥,故渴而引飲。又傷寒邪氣,非發汗吐下,則不能除。若發汗吐下過甚,則亡津液,津液耗多,熱氣內生,亦令渴也。

白話文:

中醫師說:腎臟是水的臟器,膀胱是津液的貯存器官,這兩個臟腑是表裡關係。傷寒的熱邪進入臟腑,流入少陰經,就會損害腎臟。腎臟的水液性質喜溫厭燥,熱盛就會導致乾燥,所以出現口渴引飲的症狀。此外,傷寒的邪氣如果不通過發汗、吐下等方法驅除出去,就不能夠徹底清除。如果發汗、吐下過度,就會損耗津液,津液大量耗損,熱氣就會在體內產生,也會導致口渴。

治傷寒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服用了桂枝湯後,大汗淋漓,煩渴難耐,脈搏洪大的人:

白虎湯加人參湯方:

生地黃汁二升,生石膏八兩,知母八兩,甘草四兩,粳米一升,人參三兩。

製法:先將生地黃研碎,絞汁備用。然後將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等藥一同放入水中煮,煮至粳米熟爛即可。

服法: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

知母(焙三兩),石膏(碎八兩),甘草(炙一兩),糯米(三合),人參(一兩半)

白話文:

知母(焙三兩):將知母用文火焙乾,取三兩。

石膏(碎八兩):將石膏搗碎,取八兩。

甘草(炙一兩):將甘草炙烤至微黃,取一兩。

糯米(三合):糯米三合(一合約200毫升)。

人參(一兩半):人參一兩半。

上五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米熟,去滓溫服。

治傷寒發熱,六七日不解,煩渴飲水,水入則吐,此為水逆。五苓散方

白話文:

取上方五種藥材,切碎至如麻豆大小,每次使用五錢的份量,加入一碗半的水煎煮,直到水沸如米粒般冒泡,濾去藥渣後趁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傷寒發燒,六七天未見好轉,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後會嘔吐,這是水逆症狀。此為五苓散的處方。

豬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白朮(各二兩),澤瀉(一兩一分),桂(去粗皮半兩)

白話文:

豬苓(去掉外皮),赤茯苓(去掉外皮),白朮(各兩。)澤瀉(一兩一分),桂皮(除去粗皮半兩)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半,溫熟水調下,不拘時,日三服,多飲暖熟水,汗出愈。

治傷寒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方

白話文:

取這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半,用溫開水調勻服用,不限時間,一天三次,多喝溫開水,出汗後症狀會好轉。

用於治療傷風感冒出現的脈搏浮數、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此為豬苓湯的用法。

豬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阿膠(銼炙),澤瀉,滑石(各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豬苓(去除外層的黑色皮)、赤茯苓(去除外層的黑色皮)、阿膠(刮碎炙烤)、澤瀉、滑石(各一兩)

治傷寒數日不解,心躁煩亂,小腹脹急,臍下悶痛,大渴喘乏。八味知母湯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好幾天都不見好轉,心煩躁不安,小腹脹滿疼痛,臍下悶痛,非常口渴且喘不過氣。

八味知母湯的藥方如下:

  • 知母:四錢
  • 黃柏:四錢
  • 丹皮:三錢
  • 香附:三錢
  • 木通:三錢
  • 澤瀉:三錢
  • 茯苓皮:二錢
  • 甘草:一錢半

知母(焙),芍藥,麥門冬(去心焙),柴胡(去苗),澤瀉(各三分),石膏(一兩半),黃芩(去黑心),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知母(先焙過),芍藥,麥門冬(先去除心部再焙過),柴胡(去除莖葉),澤瀉(各等分,共三分),石膏(一兩半),黃芩(先去除黑色心部),甘草(先炙過,各半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碎,竹葉三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傷寒燥渴頭痛,不得眠睡。四肢煩痛。葛根飲方

白話文:

以上八味藥材,搗碎篩過,每次服用三錢匕,加水一杯,放入生薑一棗大小拍碎,竹葉三七片,一起煎煮至七分,去掉藥渣,飯後溫服。

葛根(銼),黃芩(去黑心),大青,石膏(碎),人參(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葛根(切成碎塊)、黃芩(去掉黑色的根莖中心)、大青葉、石膏(研成碎末)、人參(各一兩)、甘草(烤過的半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治傷寒六七日,煩渴不止。麥門冬飲方

白話文:

取這六種藥材,稍微搗碎後篩選,每次使用三錢,加水一碗,煎煮至剩六分滿,濾去藥渣後溫服。

用於治療傷寒六七天,持續煩渴不止的情況。麥門冬飲方。

麥門冬(去心焙),土瓜根,枇杷葉(拭去毛炙黃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麥門冬(將中心挖空後烘焙),土瓜根,枇杷葉(擦去葉子上的毛後,用火烤至微黃,各一兩),甘草(用火烤至微黃,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煩渴不止。枯蔞湯方

栝蔞根(一兩)

上一味,細銼,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下後,除熱止煩渴。人參湯方

人參,麥門冬(去心焙),五味子(炒),石膏(碎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下後,頭疼口乾煩渴。葛根石膏湯方

白話文:

將四種藥材粗略研磨過篩,每次服用三錢匕,用一盞水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此方用於治療傷寒煩渴不止。

將栝蔞根切成細絲,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此方用於治療傷寒下後,除熱止煩渴。

將人參、麥門冬(去心焙)、五味子(炒)、石膏(碎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五種藥材粗略研磨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此方用於治療傷寒下後,頭疼口乾煩渴。

葛根(銼),麥門冬(去心焙),黃芩(去黑心),升麻(各一兩),石膏(碎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葛根(切碎),麥門冬(去核焙乾),黃芩(去黑心),升麻(各一兩),石膏(碎成一兩半),甘草(炙烤過的半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吐下後,內外有熱,煩渴不止。黃芩蘆根湯方

黃芩(去黑心),蘆根,人參,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桂(去粗皮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溫病吐下後,餘熱未盡,頭痛口乾煩渴。麻黃葛根湯方

麻黃(去根節),甘草(炙各一兩),知母(焙),葛根(銼),石膏(碎各一兩半)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傷寒溫病吐下後,有餘熱,煩渴不止。芍藥黃連湯方

白話文:

【黃芩蘆根湯】適用於傷寒後出現嘔吐、腹瀉,身體內部和外部皆有熱象,且感到極度口渴的情況。其配方如下:

  • 黃芩(去除中心部分的黑色),蘆根,人參,去除了黑色表皮的赤茯苓,以及去除了粗糙外皮的桂枝(各重量為一兩,桂枝為半兩)。
  • 將上述五種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選過,每次取用三錢匕(古代量具,約等於現在的幾克),加入一盞(約等于200毫升)水,煎煮至剩下七分(約140毫升),濾掉藥渣後趁溫熱時飲用,不限定服用時間。

【麻黃葛根湯】適用於傷寒或溫病之後,經歷嘔吐、腹瀉,體內殘留熱量未消,症狀包括頭痛、口乾、煩渴。其組成為:

  • 去除了根節的麻黃,炙甘草,烘焙過的知母,切碎的葛根,以及打碎的石膏(各重量為一兩半)。
  • 將這五種藥物粗搗篩選,每次取用五錢匕,加入一盞半(約300毫升)水,再放入一塊約大棗大小拍碎的生薑和三枚劈開的棗子一同煎煮,直至剩餘八分(約240毫升)體積,濾渣後於餐後溫熱服用。

【芍藥黃連湯】適用於傷寒或溫病吐下後仍存有餘熱,煩渴持續不停的情況。其處方為:

  • 這裡未直接提供具體藥材份量及煎煮細節,但通常會依照類似上述流程,將所需藥材如芍藥、黃連等粗搗篩選後,按照一定比例加水煎煮,去渣後在適當時間溫服。

注意:上述劑量與煎煮方法源自古文,實際應用時應遵循現代醫學指導及醫師建議。

芍藥,黃連(去須),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分),栝蔞根(半兩),甘草(炙一分),黃芩(去黑心一兩)

白話文:

芍藥、黃連(去掉根鬚)、麥門冬(去心,炒至半熟,各取三分),栝蔞根(半兩),甘草(炙過的,一分),黃芩(去掉黑色心,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用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傷寒吐利後,煩渴不止。竹茹湯方

白話文:

取這六味藥材,稍微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剩六分滿,去渣,飯後溫服。

用於治療傷寒後嘔吐腹瀉,煩渴不止的情況。此為竹茹湯的方劑。

青竹茹(雞子大),人參(半兩),烏梅(兩枚去核)

白話文:

  • 青竹茹(雞蛋大小)

  • 人參(半兩)

  • 烏梅(兩顆,去除核)

上三味,細銼,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熱氣熏蒸臟腑,煩渴飲水不休。葛根鬱金湯方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材,磨碎後,每次取三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剩八分滿,去渣後溫服,不拘時間。

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熱氣上蒸,影響臟腑,患者感到煩躁口渴,不斷想要喝水。此為葛根鬱金湯的處方。

葛根(銼),鬱金(銼),石膏(碎),荊芥穗(各一分),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葛根(片狀)、鬱金(片狀)、石膏(粉末狀)、荊芥穗(各一份)、甘草(烤製過的一錢重)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治傷寒煩躁大渴,飲水不休。升麻飲方

白話文:

取上方五種藥材,稍微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滿,去掉藥渣,飯後臨睡前溫服。

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和大渴,不停飲水的情況。此為升麻飲的處方。

升麻(銼),黃芩(去黑心),葛根(銼),柴胡(去苗),山梔子仁,荊芥穗,牡丹皮,黑牽牛(各一分),黃連(去須),硝石(研各一錢)

白話文:

升麻(切碎),黃芩(去除黑色的心部),葛根(切碎),柴胡(去除枝苗),山梔子仁,荊芥穗,牡丹皮,黑牽牛(各一份,約 3 至 5 公克),黃連(去除根鬚),硝石(研磨成粉,約 1 錢,約 3.75 公克)。

上一十味,粗搗篩九味,拌和研者,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

治傷寒時氣,煩渴飲水不止。黃連丸方

黃連(去須),栝蔞根(各一兩),葛根(半兩)

白話文:

將前十味藥材粗略搗碎後過篩,取九味藥材,混合研磨。每次服用三錢匕,用水一盞煎煮至七分,去渣後溫服,可在飯後或臨睡前服用。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初期,伴隨發熱口渴,不停喝水的情況。

方劑名為黃連丸,藥材包括黃連(去除鬚根)、栝蔞根(各一兩)、葛根(半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大麥湯溫下,不拘時。

治傷寒後胃熱引飲,煩渴不止。茯苓地黃湯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三種藥物搗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煎煮好的大麥湯送服,不限服用時間。

赤茯苓(去黑皮),生乾地黃(焙),栝蔞根(各一兩),知母(焙半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白話文:

赤茯苓(去除黑皮),生鮮地黃(烘烤過),栝蔞根(各一兩),知母(烘烤半兩),麥門冬(去除麥穗心並烘烤一兩半)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小麥一百粒,竹葉三五片,棗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杯半的水,加入一百粒小麥、三四片竹葉以及切開的三顆紅棗,一同煎煮至八分熟,過濾渣滓,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治傷寒後毒氣上攻,津液燥少,大渴引飲。土瓜根湯方

土瓜根,甘草(炙各半兩),豉(半合)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毒素上衝,體內津液乾燥不足,感到非常口渴想要喝水。土瓜根湯的配方如下:

土瓜根、炙甘草(各半兩),豉(半合)。

上三味,並細銼,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一盞半,入大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傷寒後體虛,心脾積熱,口乾煩渴。栝蔞丸方

白話文:

將上三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分成三份服用,每次服用時加入一杯半的水,放入切碎的大棗兩枚,一起煎煮至七分熟,去渣後趁溫熱喝下。

栝蔞根,黃連(去須),茯神(去木),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桑根白皮(銼),犀角屑,人參,地骨皮,鐵粉,黃芩(去黑心各三分),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 栝蔞根

  • 黃連(去除須根)

  • 茯神(去除木屑)

  • 麥門冬(去心,焙乾,各一兩)

  • 桑根白皮(切碎)

  • 犀牛角屑

  • 人參

  • 地骨皮

  • 鐵粉

  • 黃芩(去除黑心,各三分)

  • 甘草(炙烤,半兩)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煎小麥湯下。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一種藥物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一起搗五百次,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煎過的小麥湯送服。

治傷寒煩渴,飲水無度,日漸瘦悴。知母犀角湯方

知母(焙),犀角屑,升麻(各半兩),石膏(碎三分)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煩渴,喝水沒有節制,身體日漸消瘦。使用知母犀角湯方:

知母(烘焙),犀角粉末,升麻(各半兩),石膏(打碎,三分)。

上四味,並細銼,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竹葉三七片,小麥五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入土瓜根汁栝蔞根汁各半合,攪勻食後溫服。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物,都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半的水。放入竹葉七片,小麥五十粒,一起煎煮到剩七分,去掉渣滓,加入土瓜根汁和栝蔞根汁各半碗,攪勻,飯後溫服。

治傷寒汗後煩熱,燥渴不止。黃芩飲方

黃芩(去黑心),桑根白皮(銼各三分),葛根(銼),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大汗後煩渴,及熱不解。知母湯方

知母(焙),人參,石膏(碎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傷寒煩渴,小便不利。豬苓湯方

豬苓(去黑皮銼),赤茯苓(去黑皮),滑石(碎),葛根(銼),澤瀉(銼)

上五味,等分,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霍亂,發熱煩渴。紫蘇丸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出汗過多,導致心中煩躁、身體發熱以及極度口渴難耐的情況,可以使用[黃芩飲]方。該方組成為:去除中心黑色部分的黃芩、桑樹根部的白皮(均需切磋成細片,每種三分)、葛根(同样是切磋处理)、去除心部並烘烤過的麥門冬各一兩、以及炙烤過的甘草半兩。將這五種藥材粗略搗碎後篩選,每次服用三錢匕的量,用一盞水煎煮至剩下七分滿,去掉沉澱物後溫熱服用,不限定具體服用時間。

對於傷寒症狀,在大量出汗後仍然感到煩躁口渴,且體熱不退的情況,可選用[知母湯]方進行治療。此方包含焙製的知母、人參、破碎的石膏各一兩,以及炙烤過的甘草半兩。同樣地,將這些藥物粗略搗碎篩選,每次取三錢匕,用水一盞煎煮至六分滿,濾掉沉澱後溫熱飲用,不限定飲用時間。

若傷寒患者出現煩渴且小便不順暢的症狀,可考慮使用豬苓湯。該方的組成藥材有:去除了黑皮並切磋處理的豬苓、去黑皮的赤茯苓、破碎的滑石、切磋的葛根,以及切磋的澤瀉,所有藥材分量相同。將這五味藥粗搗篩選後,每次取五錢匕,用一盞半的水量煎煮至剩下八分滿,濾渣後隨時可以溫熱服用,無需特別限定時間。

針對傷寒所引發的霍亂,特徵為體溫上升、心煩以及嚴重的口渴,可選用[紫蘇丸]方作為治療方案。

紫蘇葉,藿香葉(各二兩),乾木瓜(不入鹽者),人參,甘草(微炙銼各一兩),白茯苓(去黑皮三兩),桂(去粗皮半兩)

白話文:

紫蘇葉、藿香葉(各二兩,約72公克),乾木瓜(不可加鹽者),人參、甘草(皆微炙、切碎,各一兩,約36公克),白茯苓(去黑皮,三兩,約108公克),桂皮(去粗皮,半兩,約18公克)。

上七味,搗羅為細末,入麝香二錢,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嚼破,以溫熟水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上面的七種藥材搗成細末,再加入二錢的麝香,一起研磨均勻,加入煉蜜製成丸劑,丸子的大小如同櫻桃那麼大,每次服用一丸,嚼碎後用溫熱的水送服,不限服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