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二十二 (2)
卷第二十二 (2)
1. 傷寒濕溫
論曰傷寒有五,其一為中濕,蓋風濕之氣,中人為病,發病與溫病相類,故曰濕溫也。此因汗出當風,或因取冷過度,致陰濕氣襲入肌膚,流傳經絡,其證喜汗出。關節疼痛,發熱而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是謂中濕。若風濕相搏,則一身盡疼,日晡所劇。濕熱相蒸,則身必熏黃。
白話文:
古文:論曰傷寒有五,其一為中濕,蓋風濕之氣,中人為病,發病與溫病相類,故曰濕溫也。此因汗出當風,或因取冷過度,致陰濕氣襲入肌膚,流傳經絡,其證喜汗出。關節疼痛,發熱而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是謂中濕。若風濕相搏,則一身盡疼,日晡所劇。濕熱相蒸,則身必燻黃。
傷寒有五種,其中一種是中濕。這主要是由風濕之氣侵犯人體而引起的疾病。發病時和溫病的症狀很相似,所以又叫濕溫。通常是由於出汗後吹風,或過度貪涼,導致陰濕之氣侵襲肌膚,在經絡中傳播。其症狀是喜歡出汗,關節疼痛,發熱煩躁,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順暢。如果風濕同時侵襲,則全身疼痛,下午和傍晚時分癥狀加重。如果濕熱同時蒸發,則身體必定會呈現燻黃的顏色。
凡治風濕者,欲其微汗即風氣解而濕自去。濕甚者當利其小便,不可大發汗。大汗則風去濕在,其病不去,亦不可下之。下之早則噦,下之而利不止即死。診其脈當沉而細,難經曰: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是也。
白話文:
治療風濕的方法,手腳要微微冒汗,這樣風的病氣才能解除,濕氣自然也會散去。如果濕氣很重,應該利尿排濕,但不能大量發汗。若大量發汗,風氣雖已消除,但濕氣還在,反而治不好疾病;也不能輕易服用瀉藥。如果過早服用瀉藥就會嘔吐,若服用瀉藥後還不能利尿,就會死亡。診斷時脈象沉細,難經上說:濕溫病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就是這個意思。
治濕溫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即劇。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濕溫病,全身疼痛、發燒的病症。症狀通常在下午加劇。通常是因出汗後被風吹,或是長期受寒所引起的。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的配方如下:
麻黃(去根節三兩煎掠去沫),杏仁(去皮尖雙仁三十枚炒),薏苡仁(一兩),甘草(炙一兩)
上四味,㕮咀。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
麻黃(去掉根和節,取三兩煎煮,去掉泡沫)
-
杏仁(去掉皮和尖端,取三十枚雙仁炒熟)
-
薏苡仁(一兩)
-
甘草(炙烤過的一兩)
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者,朮附子湯主之。桂枝附子湯方
桂(去粗皮四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三枚),甘草(炙二兩)
白話文:
治療傷寒已經過了八九天,風和濕氣互相博擊。身體到處疼痛,自己不能轉動側身。不嘔吐、不口渴,脈浮虛而遲滯的,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如果大便堅硬,小便通暢的,用朮附子湯主治。
桂枝附子湯的處方:
桂枝六兩,附子一枚(去皮臍切),甘草二兩,芍藥六兩。
上三味,㕮咀,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二枚劈破,同煎取八分,去滓熱服。
朮附子湯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三枚),白朮(四兩),甘草(炙二兩)
白話文:
這三味藥,研末,每次服五錢匙。水一盞半,放入生薑五片。大棗兩枚劈開,一起煎煮,取八分藥液,去除渣滓,趁熱服用。
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二枚劈破。煎取七分,去滓溫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後,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然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堅小便自利,故去桂也;以大便不堅,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三種藥材切成像是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之量。以水一杯半的量,放入五片生薑及兩枚切碎的棗子,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的藥汁,將藥渣濾除後,溫熱藥汁,服用第一劑後,服用者身體會如麻痺般不適。約莫半日後再服用第二劑,三劑服用後,服用者會有如中邪的狀態,不需驚慌。此方之所以造成此種情形,是因為附子與術並走皮內,使水氣未得清除之故。如果還有便祕、小便清利的情況,則需去除桂皮。如果大便不解,小便不利則應加入桂皮,附子三枚可能有些太多,虛弱家庭與產婦應酌量減少服用。
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方
甘草(炙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二枚),白朮(二兩),桂(去粗皮四兩)
白話文:
用於治療風濕相互搏擊,骨節疼痛煩悶,牽扯疼痛不能伸展屈曲,靠近時疼痛劇烈。汗出氣短,小便不利,畏風不想脫衣,或身體輕微腫脹。甘草附子湯是主要的方劑。
上四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取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少減服之。千金云:身腫者,加防己四兩;悸氣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三兩,既有附子,今加生薑三兩。
白話文:
上述四種藥物,搗碎成麻豆大小,每服五錢匕。用一杯半的水煎煮,取七分,去除雜質趁溫熱喝下,每天服用三次。第一次服用時,如果出汗就可以解除病情。如果吃東西後出汗還煩躁,那麼就減少服用次數。根據《千金翼方》記載:浮腫的患者,可以加入四兩防己;心悸氣短、小便不利的患者,可以加入三兩茯苓;由於已經有附子了,所以再加入三兩生薑。
治濕家身煩疼,麻黃加朮四兩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方
麻黃(去根節三兩),桂(去粗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七十枚),白朮(四兩)
上五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取七分,去滓溫服,取微似汗則解。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方
防己(四兩),黃耆(五兩),甘草(炙二兩),白朮(三兩)
白話文:
治療濕氣入體,導致身體發熱疼痛,可以用麻黃加白朮四兩,發汗治之,但不可用火攻之法。
處方:麻黃(去根節三兩)、桂枝(去粗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七十枚)、白朮(四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煎煮,取七分藥汁,去渣溫服,只要微微出汗即可見效。
治療風濕病,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者,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
處方:防己(四兩)、黃耆(五兩)、甘草(炙二兩)、白朮(三兩)。
上四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大棗二枚劈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溫服日三,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衝者,加桂。下有陳寒者,加細辛,服後當如蟲行皮中,腰以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治風濕身體疼痛,惡風微腫。杏仁湯方
白話文:
上述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杯半的水,放入拍碎的半片生薑和大棗兩枚劈開。一起煎煮取七分,去渣後溫服,每天服用三次。如果喘息,加麻黃。胃中不和順的,加芍藥。氣往上衝的,加桂。體內有陳寒的,加細辛。服用後應該感覺像蟲子在皮膚中爬行,腰以下像冰一樣涼。之後坐在被子上,再用另一條被子纏繞腰部以下,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二十五枚),桂(去粗皮),麻黃(去根節先煮一兩沸焙乾),芍藥,天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白話文:
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炒25枚),桂皮(去除粗皮),麻黃(去除根和節,先煮沸一兩次,然後焙乾),芍藥,天門冬(去除芯,各1兩)
上五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切,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濕溫傷寒,身涼脈短,逐日有汗者,下虛上攻,頭目昏痛。溫風丸方
白話文:
以上五種藥材,切碎到像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加入切成細片的生薑半分,煎煮至剩下七分,濾去藥渣後趁溫熱服用,不論時間。
治療濕溫引起的傷寒,症見身體發冷、脈搏短促,每日出汗,下部虛弱而上部有上衝感,頭暈目痛。此為溫風丸的方劑。
白附子,陽起石,滑石(各一兩),寒水石(四兩燒)
白話文:
白附子、陽起石、滑石(各半斤),寒水石(二斤燒成粉末)
上四味,搗研為末,用糯米粥飲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荊芥木香湯下。
治濕溫傷寒四五日後,汗出肢體冷。安息香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糯米粥調和丸成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粒,用荊芥、木香煮成的湯送服。
安息香(一分),五靈脂(二兩半),麻黃(去根節半兩),附子尖(七個),巴豆(去皮醋煮半兩)
白話文:
安息香:一分
五靈脂:二兩半
麻黃:去根節半兩
附子尖:七個
巴豆:去皮醋煮半兩
上五味,搗羅四味為末,研巴豆為膏,入眾藥,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麩炭上燒存性,生薑湯化下。
白話文:
將(以上所列藥方中)五種藥材磨成粉,將其中四種藥材搗成粉末,將巴豆研磨成膏狀,與其他藥材混合,丸成如彈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在燃燒麩炭上加熱至藥效保存,以生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