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二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1)

1. 中風傷寒

論曰中風傷寒,三陽三陰,候各不同,太陽中風,其脈陽浮陰弱,其證發熱自汗,蓋陽浮熱自發,陰弱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熻熻發熱,鼻鳴乾嘔。又曰,太陽病,發熱汗出脈緩者,名為中風,不可燔灸,若以火發其汗,邪風為火熱所劫,血氣流溢,營衛失常,兩陽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即衄,陰虛即小便難,陰陽俱虛竭,則身體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其小便利者可治,陽明中風,即陽明病能食為中風,其證口苦咽乾腹滿,微熱惡寒,脈浮若緊,下之則腹滿小便難,少陽中風,兩耳無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吐之則悸而驚,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其脈陽微陰澀而長,為欲愈,少陰中風,其脈陽微陰浮為欲愈,厥陰中風,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凡此六經中風之病,其狀雖異,大抵其脈皆浮,經所謂浮為風是也。

治傷寒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躁煩者。大青龍湯方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認為,中風和傷寒都是由外邪侵襲人體所致,但症狀卻有所不同。太陽經中風,脈象是陽脈浮而陰脈弱,症狀是發熱自汗,這是因為陽浮所以熱自發,陰弱所以汗自出,還怕冷怕風,身體發熱,鼻鳴乾嘔。太陽病,發熱汗出而脈緩的,叫做中風,不可用艾灸治療,如果用火發汗,邪風被火熱所驅趕,血氣流溢,營衛失常,兩陽燻灼,身體就會發黃,陽盛則流鼻血,陰虛則小便困難,陰陽都虛竭,則身體枯燥,只有頭部出汗,汗出到脖子就沒有了,腹部脹滿微喘,口乾咽爛,有時大便不通,時間久了就會胡言亂語,嚴重者會吐黃水,手足躁動,拉扯衣服摸索牀沿,小便通暢的可以治好。陽明經中風,就是陽明病能吃飯的叫做中風,症狀是口苦咽乾腹滿,微熱惡寒,脈象浮而緊,下瀉則腹部脹滿小便困難。少陽經中風,兩耳失聰,眼睛發紅,胸中脹滿煩躁,不可嘔吐,吐則心悸驚恐。太陰經中風,四肢煩疼,脈象是陽脈微弱陰脈澀而長,這是快好的徵兆。少陰經中風,脈象是陽脈微弱陰脈浮,這是快好的徵兆。厥陰經中風,脈象微浮是快好的徵兆,不浮就是還沒好。這六經中風的疾病,雖然症狀不同,但大多脈象都是浮的,這就是經典所說的「浮為風」的意思。

麻黃(去根節煮去沫六兩),桂(去粗皮),甘草(炙銼各二兩),杏仁(去皮尖雙仁四十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和節,煮沸後去除浮沫,六兩),桂皮(去掉粗皮),甘草(炙烤切碎,各二兩),杏仁(去皮和尖端,雙仁四十片),石膏(如雞蛋般大小,搗碎)

上五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二枚去核,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取微汗,汗多者,以溫粉粉之。

白話文:

使用上五味,將其咀嚼,使之如麻豆一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加入一盞半的水,再加入一顆棗子大小的生薑,拍碎後,以及兩顆去除核心的紅棗,一同煎煮至藥液剩八分滿,去除藥渣,趁溫熱服用,服用後會微微出汗,若汗水過多,可用溫熱的粉末擦拭。

治中風傷寒,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惡寒發熱,鼻鳴乾嘔等疾。桂枝方

桂(去粗皮),芍藥(各三分),甘草(炙銼半兩)

白話文:

治療中風傷寒,陽氣浮散,陰氣虛弱的疾病。陽氣浮散則熱氣自行發出,陰氣虛弱則汗液自行排出,症狀有畏寒發熱、鼻子鳴響、乾嘔等。桂枝湯可以用於治療這種疾病。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二枚去核,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以汗為度,未汗更服,仍作生薑稀粥投之,以助藥力。

治中風傷寒。防風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三味藥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加上一杯半水,放入一個棗子那麼大的拍碎生薑,兩個去核的棗子,一起煎煮至一杯,去渣溫服,不拘泥於時間,以出汗為標準,沒有出汗就繼續服藥,仍用生薑稀粥送服,以增強藥力。

防風(去叉),麥門冬(去心焙),山芋,大黃(銼炒),桂(去粗皮各一兩),白朮,白附子(炮),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半夏(湯洗七遍與生薑等分同搗焙),芎藭,肉蓯蓉(酒浸切焙),黃耆(銼),遠志(去心焙),乾薑(炮各三分),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防風(去掉叉子),麥門冬(去心焙炒),山藥,大黃(銼炒),桂皮(去掉粗皮各一兩),白朮,白附子(炮製),牛膝(去苗用酒浸泡切片焙乾),半夏(用湯清洗七次與生薑等分搗碎焙炒),川芎,肉蓯蓉(用酒浸泡切片焙炒),黃耆(銼碎),遠志(去心焙炒),乾薑(炮製各三分),甘草(炙半兩)

上一十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二枚去核,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空心日午臨臥各一。

白話文:

將上面十五種藥材搗碎並篩過,每次取五錢的中藥,加入一杯半的水,放入一顆棗子大小拍碎的生薑和兩顆去核的紅棗,一起煎煮至八分飽,濾去藥渣,溫熱後服用,空腹時、中午和睡前各服用一次。

治中風傷寒,頭痛四肢𤸷痛,身體沉重。石膏湯方

石膏,甘草(炙),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桂(去粗皮),芍藥(各二分)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治傷寒巨陽中風,項背強,嗇嗇惡寒,汗不出。薑附湯方

白話文:

治療中風和傷寒,症狀包括頭痛、四肢痠痛、身體沉重。可以使用石膏湯,配方為石膏、甘草(炙)、麻黃(去根節煎煮去沫後焙)、桂枝(去粗皮)、芍藥(各二分)。將上述五味藥材粗略研磨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一盞半水,加入一塊拍碎的生薑,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空腹溫服。

另外,治療傷寒巨陽中風,伴隨項背強直、發冷惡寒、汗出不來,可以使用薑附湯。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乾薑(炮),葛根,甘草(炙銼),桂(去粗皮各三分),芍藥(半兩),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一兩半)

白話文:

  • 附子(經過炮製後裂開去除皮臍,重量為一兩):補腎壯陽、袪寒除濕。

  • 乾薑(經過炮製):溫中散寒、止嘔。

  • 葛根:生津止渴、解肌退熱。

  • 甘草(經過炙烤並切碎):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 桂枝(去除粗皮,各取重量為三分):溫通經脈、散寒解表。

  • 芍藥(重量為半兩):養血柔肝、緩解疼痛。

  • 麻黃(去除根節,先煎取汁並撈去浮沫,再焙乾,重量為一兩半):發汗散寒、宣肺平喘。

上七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棗二枚去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取汗,未汗再服。

治中風傷寒,頭目四肢疼痛,惡寒乾嘔。桂附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七種藥材,磨成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兩顆去核的棗子,一同煎煮至七分滿,濾去藥渣,飯前趁溫熱服用以發汗,若未出汗可再次服用。

用於治療中風、傷寒,頭痛、眼花、四肢疼痛,畏寒、乾嘔。此為桂附湯的方劑。

桂(去粗皮),芍藥(各一兩半),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甘草(炙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

白話文:

桂皮(去掉粗糙的外皮),芍藥(各 1.5 兩),麻黃(去掉根部和節,先煎出汁後撇去浮沫再烘烤),甘草(炙過的各 1 兩),附子(炮裂後去除皮和臍,3 分)

上五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棗二枚去核,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以熱粥投之,取汗避風。

治中風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汗不出而煩。麻黃桂心湯方

白話文:

將五種中藥材研磨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匙,加水一盞半,放入大棗一個,拍碎,去核的紅棗兩個,一起煎煮至八分水量,去掉藥渣,在飯前溫熱服用。然後喝熱粥,使之發汗避風。

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二兩),桂(去粗皮),甘草(炙銼),乾薑(炮各一兩),石膏(一兩半),干薄荷葉,杏仁(去皮尖雙仁各半兩)

白話文:

  • 麻黃(先將根部和節去除,煎煮後撇掉浮沫,再焙乾,二兩)

  • 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一兩)

  • 甘草(炙烤後切碎,一兩)

  • 乾薑(炮製後的乾薑,一兩)

  • 石膏(一兩半)

  • 乾薄荷葉(適量)

  • 杏仁(去皮和尖端,只取雙仁,各半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棗二枚去核,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中風傷寒,頭痛沉重。麻黃方

白話文:

取上述七種藥材,稍微搗碎篩過,每次使用五錢,加水一碗半,放入兩顆去核的大棗,一起煎煮到剩下八分滿,去掉藥渣,飯前趁熱服用。

用於治療中風、傷寒引起的頭痛和沈重感。此為麻黃方。

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細辛(去苗葉),乾薑(炮各三分),甘草(炙銼)杏仁(去皮尖雙仁各半兩)

上六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

白話文:

麻黃(先將麻黃根節去除,煎煮後撇去浮沫,焙乾,取二兩);

附子(將附子炮裂去皮,去除臍部,取一兩);

細辛(去除細辛的苗葉);

乾薑(將乾薑炮製,取三分);

甘草(將甘草炙烤後切碎);

杏仁(將杏仁去皮,尖端和雙仁各取半兩)。

治中風傷寒,頭痛發熱,胸中氣逆,惡寒嘔噦,小便難,足冷。桂心湯方

白話文:

治療中風傷寒,頭痛發熱,胸中氣逆,惡寒嘔吐,小便困難,腳冰冷。

桂心湯配方:

  • 桂心:15克
  • 川芎:3克
  • 柴胡:3克
  • 芍藥:3克
  • 甘草:3克
  • 生薑:3克
  • 大棗:6枚
  • 人參:1.5克
  • 半夏:15克
  • 炙甘草:1.5克

用法:

  • 將所有藥材加水煎服。
  • 一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桂(去粗皮一兩),芍藥,附子(炮裂去皮臍),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各三分),甘草(炙銼),杏仁(去皮尖雙仁),半夏(湯洗七遍生薑等分同搗焙),乾薑(炮各半兩)

白話文:

  • 桂皮(去粗皮一兩)

  • 芍藥(三錢)

  • 附子(炮裂去皮臍,三錢)

  • 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三錢)

  • 甘草(炙切,三錢)

  • 杏仁(去皮尖雙仁,三錢)

  • 半夏(湯洗七遍生薑等份同搗焙,三錢)

  • 乾薑(炮,三錢)

上八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蔥白三寸,生薑一棗大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

白話文:

上面列出的八味藥材,將它們研磨成芝麻大小,每服三錢,加一杯水,再放入三寸長的小蔥、一個紅棗大小拍碎的生薑,一起煎煮,直到藥液剩下七分之一,去掉藥渣,在吃飯前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三次。

治中風傷寒初得,其外證頭項疼,腰背強,壯熱語澀,恍惚,涕唾稠黏,偏身拘急。桂枝湯方,桂(去粗皮三分),芎藭,半夏(湯洗七遍生薑等分同搗焙),附子(炮裂去皮臍),菖蒲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羌活(去蘆頭),細辛(去苗葉各半兩),白芷(一分)

白話文:

治療中風傷寒剛發病時,症狀表現為頭部和頸部疼痛,腰背僵硬,高燒、說話含糊不清、頭昏眼花、鼻涕和唾液濃稠且黏稠、身體一側拘急。桂枝湯的配方:桂皮(去粗皮三分),川芎、半夏(用沸水洗七遍,加入等重量的生薑,一起搗碎烘烤),附子(炮裂後去掉皮和臍),菖蒲、麻黃(去除根部和節,先煎煮後撈去浮沫再烤乾),羌活(去除蘆頭),細辛(去除幼苗和葉,各半兩),白芷(一分)。

上九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蓋覆取汗。

治中風傷寒,身體反強,天麻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九種藥材,磨成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一顆大棗般大小的生薑拍碎,煎煮到剩七分滿,去掉渣滓,飯前趁溫熱服用,蓋被取汗。

用於治療中風、傷寒,身體僵硬。此為天麻湯的用法。

天麻,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羌活(去蘆頭),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各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人參,細辛(去苗葉),白朮(各一分)

白話文:

天麻、麻黃(去除根部和節,煎煮後撇去浮沫,烘乾。)、羌活(去除蘆頭)、附子(用火烤裂,去除外皮和肚臍)、桂枝(去除粗糙的外皮,各取半兩)、杏仁(去除外皮尖端,雙仁一起炒熟)、人參、細辛(去除苗葉)、白朮(各取一分)。

上九味,銼如麻豆,每服四錢匕,水一盞,酒半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中風傷寒,頭痛四肢煩疼,二附散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白附子(炮),半夏(湯洗七遍炒乾各一分)

白話文:

取九味藥材,切成麻子大小,每次服用四錢匕,用一盞水和半盞酒,加入一塊拍碎的生薑(大小如棗),一起煎煮至八分,去渣,溫熱後飯前服用。

此方可用於治療中風傷寒,頭痛、四肢疼痛等症狀。

配方中包括附子(炮裂去皮臍)、白附子(炮)、半夏(湯洗七遍炒乾)。

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半錢匕。濃煎生薑湯調下,不拘時,得汗即止。

治中風傷寒,頭痛惡寒,四肢煩疼,心躁悶,麻黃細辛丸方

白話文:

把上邊三種藥搗碎成細末,每次服半錢。用濃煮的生薑湯送服,不限制時間,出汗後便停止服用。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一兩),細辛(去苗葉),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銼),白朮(各半兩),栝蔞根(三分)

白話文:

麻黃(去除根部及節,煎煮並撇去浮沫,再烘乾,取一兩),細辛(去除嫩苗和葉子),人參,白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甘草(烤過並切碎),白朮(各取半兩),栝蔞根(取三分)。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食前薄荷蜜湯研下。

白話文:

將上列七種藥物搗碎成粉末,加入煉過的蜂蜜一起搗勻;做成雞頭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在進食前用薄荷蜜湯送服。

治中風傷寒初受病,一日至三日,頭痛、肢體疼。煩躁惡風,身熱憎寒。白朮湯方

白話文:

治療中風傷寒剛開始發病,時間從一天到三天不等,患者會有頭痛、四肢疼痛、煩躁、怕風、身熱但又怕冷的症狀。

白朮湯方:

  • 白朮:30克
  • 茯苓:15克
  • 當歸:10克
  • 川芎:10克
  • 桂枝:10克
  • 防風:10克
  • 白芍:10克
  • 甘草:6克
  • 生薑:5片
  • 大棗:5枚

**用法:**將所有藥材加水煎煮,服用時加入少許鹽巴。

**功用:**疏風解表,祛寒止痛。

白朮,石膏(各二兩),乾薑(炮半兩),五味子(炒),甘草(炙銼),人參,芎藭,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各一兩)

白話文:

白朮、石膏各二兩,乾薑炮製後半兩,五味子炒過,甘草炙後切碎,人參、芎藭、麻黃去除根和節後煎煮,去掉浮沫,焙乾,各一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

治中風傷寒。壯熱肢節疼痛。頭目昏眩。咳嗽喘粗。石膏芍藥湯方

白話文:

以上八種藥材,稍微搗碎篩過,每次使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顆,一同煎煮至剩七分滿,去掉渣滓後趁微熱服用。

治療中風、傷寒所引起的高熱、四肢關節疼痛、頭暈眼花、咳嗽氣喘。此為石膏芍藥湯的處方。

石膏(碎),芍藥,前胡(去蘆頭),葛根,柴胡(去苗各一兩),升麻(半兩),桑根白皮(銼),荊芥穗,黃芩(各三分)

白話文:

  • 石膏(打碎)

  • 芍藥

  • 前胡(去掉蘆頭)

  • 葛根

  • 柴胡(去掉苗,各一兩)

  • 升麻(半兩)

  • 桑根白皮(銼碎)

  • 荊芥穗

  • 黃芩(各三分)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

治中風傷寒,頭目昏眩,壯熱肩背拘急疼痛。前胡湯方

白話文:

取這九種藥材,粗略搗碎後篩選,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煎煮到剩八分滿。去掉藥渣,稍微溫熱後服用。

用於治療中風、傷寒,頭暈眼花,高熱,肩背緊繃疼痛。這是前胡湯的配方。

前胡(去蘆頭),蔓荊實(去白皮),芎藭,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甘菊花,防風(去叉),羌活(去蘆頭),白茯苓(去黑皮),石膏(碎),甘草(炙銼各三兩),枳殼(去瓤麩炒四兩),黃芩(一兩半)

白話文:

前胡(去掉根莖的蘆頭)、蔓荊實(去掉白色的表皮)、芎藭、麻黃(去掉根部節點,煮沸過濾後去掉泡沫,再烘烤)、甘菊花、防風(去掉根莖上的分叉)、羌活(去掉根莖的蘆頭)、白茯苓(去掉黑色的外皮)、石膏(研碎)、甘草(炙過並切碎,各三兩)、枳殼(去掉瓤部,麩皮炒過,四兩)、黃芩(一兩半)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大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中風傷寒,頭痛體疼,發熱惡寒。石膏獨活湯方

白話文:

取上述十二味藥材,粗略搗碎後篩選,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兩片生薑,煎煮至剩七分,濾去藥渣後溫服。

用於治療中風、傷寒,症見頭痛、身體疼痛、發熱、怕冷。此為石膏獨活湯的方劑。

石膏(碎一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甘草(炙銼),天南星(炮),青橘皮(去白麩炒),枳殼(去瓤麩炒),乾薑(炮),柴胡(去苗),益智(去皮),桂(去粗皮)

白話文:

  • 石膏(研碎一兩)

  • 麻黃(去除根和節,煎煮過濾後撇去浮沫烘烤)

  • 羌活(去除蘆頭)

  • 獨活(去除蘆頭)

  • 甘草(烘烤後切碎)

  • 天南星(炮製)

  • 青橘皮(去除白色表皮,炒製)

  • 枳殼(去除瓤和表皮,炒製)

  • 乾薑(炮製)

  • 柴胡(去除根苗)

  • 益智(去除表皮)

  • 桂枝(去除粗糙的表皮)

上一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蔥白二寸,豉二七粒,煎至一分。去滓熱服,蓋覆出汗。

治中風傷寒,頭目昏眩,憎寒壯熱,四肢煩倦。荊芥湯方

白話文:

取上方十二種藥材,稍微搗碎篩選,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上兩寸長的蔥白,以及十四粒豉,煎煮至剩一半。去掉渣滓趁熱服用,蓋好被子讓身體發汗。

用於治療中風、傷寒,頭暈眼花,畏寒高熱,四肢疲倦。此為荊芥湯的配方。

荊芥穗,木通(各四兩),羌活,芎藭,甘草(炙),麻黃(去根節尖掠去沫),獨活(各一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治中風傷寒,百節痠疼。前胡白朮湯方

白話文:

荊芥穗、木通(各四兩),羌活、芎藭、甘草(炙)、麻黃(去除根部、節點和尖端,並去除泡沫),獨活(各一兩)

前胡(去蘆頭),白朮,防風(去叉各二兩),柴胡(去苗),薰草,白蘚皮(各一兩半),石膏(碎三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四兩),甘草(炙一兩)

白話文:

前胡(去掉根莖),白朮,防風(去掉叉,各二兩),柴胡(去掉根鬚),薰衣草,白蘚皮(各一兩半),石膏(打碎,三兩),麻黃(去掉根節,煎熬後去除泡沫,烘烤,四兩),甘草(烤過的,一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薄荷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中風傷寒,身熱頭痛;肢體煩疼。百解湯方

白話文:

將九味藥材研成粗末,過篩後,每次取三錢的量,加入一杯水。加入五片薄荷葉,一起煎煮,直到水量剩下七分。濾去藥渣,趁溫熱時服用。服用次數和時間不限。

前胡(去蘆頭),柴胡(去苗),甜葶藶(微炒),半夏(湯洗七遍去滑),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桔梗(炒),人參,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白朮,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銼),白茯苓(去黑皮),芎藭,石膏(碎),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等分)

上一十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前胡(去除蘆頭),柴胡(去除苗),甜葶藶(微炒),半夏(用水洗七次去除滑膩),麻黃(去除根節後,用水煮沸,撇去浮沫,然後烘乾),羌活(去除蘆頭),獨活(去除蘆頭),桔梗(炒製),人參,陳橘皮(浸泡在水中,去除白色的部分,然後烘乾),白朮,枳殼(去除果瓤,麩皮,炒製),甘草(炙烤並切碎),白茯苓(去除黑皮),芎藭,石膏(搗碎),杏仁(浸泡在水中,去除皮,尖端,雙仁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