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十九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十九 (11)

1. 血痹

論曰:血痹之狀,形體肌膚,如被微風所吹者是也。蓋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痹,故謂之血痹。宜先針引陽氣,後以藥治之。

治血痹。去邪益心,悅顏色,壯筋力。乾地黃丸方。

白話文:

論述說:血痹的症狀,患者身體皮膚,看起來好像被微風吹過一樣。因為血屬於陰,邪氣侵入到血裡而發生的痹症,所以稱之為血痹。治療時應先用針灸的方法引導陽氣,然後再用藥物治療。

生乾地黃(焙二兩半),五味子,桂(去粗皮),秦艽(去苗土),獨活(去蘆頭),附子(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各一兩半),遠志(去心一兩),肉蓯蓉(酒浸,切,焙),萆薢(炒),菟絲子(酒浸,別搗),蛇床子(炒),牛膝(酒浸,切,焙),狗脊(去毛),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半),訶梨勒皮,檳榔(各三兩半銼)

白話文:

生乾地黃(烘烤二兩半),五味子,桂皮(去掉粗皮),秦艽(去掉苗和泥土),獨活(去掉蘆頭),附子(炮裂,去掉皮和肚臍),石斛(去掉根,各一兩半),遠志(去掉心,一兩),肉蓯蓉(用酒浸泡,切開,烘烤),萆薢(炒熟),菟絲子(用酒浸泡,另搗碎),蛇牀子(炒熟),牛膝(用酒浸泡,切開,烘烤),狗脊(去掉毛),桃仁(去掉皮和尖,雙仁,各炒一兩半),訶梨勒皮,檳榔(各三兩半,切碎)

上一十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食前溫酒下二十丸。

治風血痹,皮膚不仁。防風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七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藥丸,大小如同梧桐果。每天在空腹時,服食二十丸,以溫酒送服。

防風(去叉二兩),甘草(炙,銼半兩),獨活(去蘆頭三分),當歸(切,焙),赤茯苓(去黑皮),秦艽(去苗土各一兩),茵芋(去粗莖半兩),桂(去粗皮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

白話文:

防風(去叉二兩),甘草(炙烤,切碎半兩),獨活(去蘆頭三分),當歸(切片,焙乾),赤茯苓(去黑皮),秦艽(去苗土各一兩),茵芋(去粗莖半兩),桂(去粗皮三分),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酒各七分,入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治血痹手足𤸷麻不仁,遊走無定。萆薢丸方。

白話文:

將上列九味藥材搗碎、篩細。每次取四錢匕藥材,加入水和酒各七分,再放入生薑五片,煎煮至藥液剩下八分,去除藥渣,將藥液溫熱後服用,不限時間。

萆薢(炒),山芋,牛膝(酒浸,切,焙各一兩),白朮(半兩),澤瀉(一兩),地膚子(炒半兩),乾漆(炒令煙出),蠐螬(生研),天雄(炮裂,去皮臍各三分),熟乾地黃(焙一兩),狗脊(去毛半兩),茵芋(去粗莖一分),山茱萸(一兩),車前子(炒三分)

白話文:

  • 萆薢:炒熟

  • 山芋:生用

  • 牛膝:用酒浸泡,切片,烘焙,各取一兩

  • 白朮:取半兩

  • 澤瀉:取一兩

  • 地膚子:炒熟,取半兩

  • 乾漆:炒至冒煙

  • 蠐螬:生研磨

  • 天雄:炮裂,去皮臍,各取三分

  • 熟乾地黃:烘焙,取一兩

  • 狗脊:去毛,取半兩

  • 茵芋:去粗莖,取一分

  • 山茱萸:取一兩

  • 車前子:炒熟,取三分

上一十四味,除蠐螬研入外,搗羅為末,和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溫酒下十丸至十五丸,日二夜一。

治風血痹,身體不仁肉冷。芍藥湯方。

白話文:

除了蠍子研成粉末外,將上述的十四種藥材搗碎、過篩,混合均勻,用蜂蜜和成丸劑,大小像梧桐子那樣。空腹在飯前用溫酒送服十到十五丸,每天服用兩次,晚上一次。

赤芍藥,側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麻黃(去根節),萆薢(炒),當歸(切,焙)丹參(各一兩),細辛(去苗葉),甘草(炙,銼各半兩)

上九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五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赤芍藥、側子(烘乾後剖開,去掉裡面的皮和臍),桂枝(去除粗糙的外皮),麻黃(去除根部和節),白芷(炒過),當歸(切片,烘焙),丹參(各一兩),細辛(去掉莖葉),甘草(炙烤,切碎,各半兩)。

治風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或尺中小緊。其狀身體不仁,如賊風所中。黃耆湯方。

黃耆(銼),芍藥(各一兩),桂(去粗皮三分)

白話文:

治療風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脈象微弱,或者尺脈中小脈緊。其症狀是身體不仁,好像是被邪風侵襲。可以使用黃耆湯方來治療。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棗二枚(劈破),生薑一棗大(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早晨、午間、近晚各一服。

治血痹及諸痹甚者,四肢不隨。黃耆酒方。

白話文:

將上三種藥材搗碎並過篩。每次取五錢的藥粉,加水一盞半、兩顆紅棗(切開)、一顆大棗大小的生薑(拍碎),一起煎熬至藥液剩下八分之一。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每天早上、中午、傍晚各服用一次。

黃耆,獨活(去蘆頭),防風(去叉),甘草(炙),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附子(炮裂,去皮臍),白朮,牛膝,芎藭,細辛(去苗葉各三兩),乾薑(炮三兩半),當歸(切,焙),桂(去粗皮各二兩半),葛根,秦艽(去苗土),烏頭(炮裂,去皮臍),山茱萸(各二兩),大黃(一兩生,銼)

白話文:

黃耆、獨活(去掉蘆頭)、防風(去掉叉枝)、甘草(烤過的)、蜀椒(去掉眼睛並將嘴巴縫住,炒至出汗)、附子(炮裂,去掉皮和肚臍)、白朮、牛膝、芎藭、細辛(去掉苗葉,各三兩)、乾薑(炮製三兩半)、當歸(切片,烘烤)、桂皮(去掉粗皮,各二兩半)、葛根、秦艽(去掉苗和土)、烏頭(炮裂,去掉皮和肚臍)、山茱萸(各二兩)、大黃(一兩生的,切碎)

上一十八味,銼如麻豆,用夾絹囊盛貯,以清酒一斗浸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初服一合,日再夜一,漸增之,以知為度。虛弱者,加蓯蓉二兩;下利者,加女萎三兩;心下有水,加茯苓二兩。一方加石斛、菖蒲各二兩。

白話文:

以上十八種藥物,切成麻子般大小,用夾絹的藥袋盛裝,用一斗清酒浸泡,春夏季節浸泡五天,秋冬季節浸泡七天。開始時服一合,每天白天喝一次,晚上喝一次,逐漸增加劑量,以身體能夠適應為準。身體虛弱的人,增加蓯蓉二兩;腹瀉的人,增加女萎三兩;心下有水的,增加茯苓二兩。還有一種方子增加石斛、菖蒲各二兩。

治血痹及五臟、六腑、皮膚、骨髓、肌肉、筋脈等疾,不問新久。萆薢酒方。

白話文:

用萆薢草製成的酒可以治療血痺以及五臟、六腑、皮膚、骨髓、肌肉和筋脈疾病,不論新舊。

萆薢,防風(去叉),菟絲子,杜仲(去粗皮,銼,炒),黃耆,菊花,天雄(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生乾地黃(焙),地骨皮,續斷,金牙(煅,醋淬),石南,肉蓯蓉(酒浸,切,焙),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各一兩)

白話文:

萆薢、防風(去除分叉)、菟絲子、杜仲(去除粗皮、銼碎、炒過)、黃耆、菊花、天雄(炮裂、去除皮臍)、石斛(去除根部)、生乾地黃(焙乾)、地骨皮、續斷、金牙(煅燒、醋淬)、石南、肉蓯蓉(浸泡在酒中,切片,焙乾)、蜀椒(去除蒂頭和閉口果實,炒出汗,各一兩)

上一十五味,㕮咀如麻豆,夾絹囊盛貯,以無灰酒五升浸二七日。每日任性服。候減一升,即旋添酒一升,藥力薄即別制,年老者亦可服。

治風血痹,肌體手足痿弱,四肢拘攣。茵芋酒方。

白話文:

以上十五味藥材,粗略咀嚼成麻豆大小,用紗布袋盛裝,以五升無灰酒浸泡二到七天。每天依個人喜好飲用。等減去一升酒,就再加入一升酒,藥力薄弱時就更換藥材。年老的人也可以服用。

茵芋(去粗莖),附子(炮裂,去皮臍),天雄(炮裂,去皮臍),烏頭(炮裂,去皮臍),秦艽(去苗土),女萎,防風(去叉),羊躑躅,防己,石南,細辛(去苗葉),桂(去粗皮各一兩)

白話文:

茵芋:去除粗大的莖。

附子:經過炮裂後,去掉皮臍。

天雄:經過炮裂後,去掉皮臍。

烏頭:經過炮裂後,去掉皮臍。

秦艽:去掉根部的泥土。

女萎:使用全草。

防風:去掉叉枝。

羊躑躅:使用全株。

防己:使用根部。

石南:使用全草。

細辛:去掉根部的葉子。

桂:去掉粗糙的外皮。

每種藥材各取一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如麻豆,夾絹囊盛貯,以清酒五升浸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初服一合,日三,漸增之。

治風邪遊走無定處,名曰血痹。萆薢丸方。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材,要研磨成芝麻粒大小,用絲綢袋子盛裝,用五升清酒浸泡。冬天浸泡七天,夏天浸泡三天,春秋天浸泡五天。最初服用一合,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服用量。

萆薢(銼,炒令黃),山芋,牛膝(切,焙),澤瀉(各一兩),白朮(三分),地膚子(半兩),山茱萸(炒一兩一分),狗脊(細銼,去毛三分),茵芋(用葉,炙過一分),熟乾地黃(焙二兩半)

上一十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不拘時,稍加至十五丸。

白話文:

萆薢(切碎,炒至微黃),山藥,牛膝(切片,烘烤),澤瀉(各一兩),白朮(三分),地膚子(半兩),山茱萸(炒至微黃,一兩一分),狗脊(切碎,去除絨毛,三分),茵芋(以葉子,烘烤至微黃,一分),熟乾地黃(烘烤,二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