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一十九 (8)
卷第一十九 (8)
1. 行痹
論曰:《內經》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夫氣之在人,本自流通,所以痹者,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病也。然三氣之中,各有陰陽,風為陽氣,善行數變,故風氣勝則為行痹。其證上下左右,無所留止,隨其所至,氣血不通是也。治法雖通行血氣,宜多以治風之劑。
治行痹行走無定。防風湯方。
白話文:
《內經》說:風寒濕三種病氣交雜而至,混合成了一種痹症,而風氣最重者,就是行痹。人的氣,本來是流暢的,但是被風寒濕三種病氣合成的痹症所阻滯,所以就會生病。然而在三種病氣之中,各有陰陽,風屬陽氣,會流動並產生多種變化,所以風氣最重時,就會形成行痹。它的症狀是:上下左右,到處遊走,沒有停滯的地方,隨著病氣到哪,氣血就不通到哪。治療方法雖然是暢通氣血,但應該多用治療風的藥方。
防風(去叉),甘草(炙,銼各一兩),黃芩(去黑心三分),當歸(切,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秦艽(去苗土),葛根(銼各三分),桂(去粗皮),杏仁(湯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半兩)
白話文:
防風(去掉枝叉),甘草(炙烤,切碎各一兩),黃芩(去掉黑色的心,三分),當歸(切碎,焙烤),赤茯苓(去掉黑色的皮,各一兩),秦艽(去掉上面的葉子和泥土),葛根(切碎,各三分),桂皮(去掉粗皮),杏仁(用熱水去皮尖,分成兩半,炒熟,各一兩),麻黃(去掉根部,煎煮,去除浮沫,焙烤,半兩)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酒一盞,水一盞,棗三枚(劈破),生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二夜一。
白話文:
上述十味藥物,搗碎後過篩。每次取五錢藥末,加入一盞酒、一盞水和三個切碎的紅棗,再加五片生薑,一起煎煮至一盞藥量,去掉渣滓,溫熱服用。每天服用兩次,每隔一夜服用一次。
治行痹頭面四肢襲著,筋脈攣急,手足不隨,痰涎膠黏,語澀昏濁,口眼偏喎。羚羊角丸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半身不遂,頭、面、四肢遭受寒邪襲擊,筋脈攣急,手腳不聽使喚,痰涎粘稠,言語不清,意識昏濁,口眼歪斜等疾病的羚羊角丸配方。
羚羊角(鎊一兩),木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夏(湯洗,同生薑搗曲,焙乾),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芎藭,藿香葉,乾蠍(去土,炒),白花蛇(酒炙,去皮、骨)白附子(炮),天麻(酒浸,切,焙各半兩),檳榔(銼),丹砂(研各一兩),麝香(研),牛黃(研),龍腦(研各一兩)
白話文:
羚羊角(研粉一兩),木香(研粉),青橘皮(用沸水浸泡,去掉白膜,烘乾),半夏(用沸水洗淨,與生薑搗碎後拌入酒麴,烘乾),羌活(去掉蘆頭),獨活(去掉蘆頭),川芎(研粉),藿香葉(研粉),乾蠍子(去掉泥土,炒熟),白花蛇(用酒浸泡後烤炙,去掉皮和骨),白附子(炮製),天麻(用酒浸泡後切片,烘乾各半兩),檳榔(削成碎片),丹砂(研磨成粉一兩),麝香(研磨成粉),牛黃(研磨成粉),龍腦(研磨成粉各一兩)。
上一十七味,除研藥外,為細末,再和勻,用皂莢薄荷鵝梨汁各一碗,同熬成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溫酒或薄荷湯下,不計時候。
治風痹行走無定處,亦治血痹。萆薢丸方。
白話文:
上面十七種藥材,除了研磨成藥粉外,將藥物混合均勻,再用皁莢、薄荷、梨汁各一碗,一起熬煮成膏狀,把藥膏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顆藥丸,用溫酒或薄荷湯送服,不限時間。
萆薢,山芋,牛膝(去苗,酒浸,焙乾),澤瀉(各一兩),生乾地黃(焙二兩半),白朮(半兩),茵芋,蠐螬(微炒),乾漆(炒煙出),狗脊(去毛),車前子,天雄(炮裂,去皮臍)(各一分)
白話文:
萆薢、山芋、牛膝(去除根莖後,浸泡在酒中,烘乾)、澤瀉(各一兩)、生乾地黃(烘乾到二兩半)、白朮(半兩)、茵芋、蠐螬(略微烘炒)、乾漆(烘炒至冒出煙霧)、狗脊(去除毛髮)、車前子、天雄(烘烤裂開,去除表皮和肚臍)(各一分)
上一十二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溫酒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
治風痹遊走無常處,亦治血痹。山茱萸丸方。
白話文:
上述的十二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蜜糖丸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溫酒送服二十丸,逐漸增加至三十丸,每日三次。
山茱萸(炒一兩一分),生乾地黃(焙二兩半),山芋,牛膝(去苗,酒浸,焙),澤瀉,萆薢(各一兩),天雄(炮裂,去皮臍),蠐螬(微炒),車前子,乾漆(炒煙出),狗脊(去毛),白朮,地膚子(各三分),茵芋(去粗莖半兩)
白話文:
山茱萸(炒一兩一分)、生乾地黃(焙二兩半)、山藥、牛膝(去除幼苗,用酒浸泡,然後焙乾)、澤瀉、萆薢(各一兩)、天雄(炮裂,去除皮和肚臍)、蠐螬(微炒)、車前子、乾漆(炒至冒煙)、狗脊(去除毛)、白朮、地膚子(各三分)、茵芋(去除粗莖半兩)
上一十四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溫酒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
治諸風痹,走移無定。乾地黃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四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用煉過的蜂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用溫酒吞服二十丸,逐漸增加到三十丸,一天三次。
此方用於治療各種風濕痹症,症狀不定,時有轉移。這是乾地黃丸的處方。
生乾地黃(焙),澤瀉,山茱萸(炒各一兩),山芋,牛膝(去苗,酒浸,切,焙),白朮(銼各一兩),天雄(炮裂,去皮臍一分),蠐螬(炒微),乾漆(炒煙出),狗脊(去毛),車前子,茵芋(各三錢),萆薢(炒半兩)
白話文:
生乾地黃(烘焙),澤瀉,山茱萸(均炒各一兩),山藥,牛膝(去除莖葉,用酒浸泡,切片,烘焙),白朮(切碎各一兩),天雄(炮裂,去皮臍一分),蠐螬(炒微),乾漆(爆炒至冒煙),狗脊(去毛),車前子,茵陳(各三錢),萆薢(炒半兩)。
上一十三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空腹用溫酒下二十丸,日二夜一。
治諸風痹。附子酒方。
附子三枚(重二兩者,炮裂,去皮臍)
上一味,銼如麻豆大,以醇酒五升,浸三五日。每溫服一合,去滓,以唇口麻痹為度,日再。
白話文:
將前面提到的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蜂蜜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二十丸,一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各種風寒濕痹。
另外,還有一個附子酒的方子:取附子三枚(重量約二兩,用火炮裂開,去除皮和臍部),將其切成麻豆大小,放入五升醇酒中浸泡三至五天。每次溫熱服下一合,去渣,直到嘴唇和嘴巴感到麻木為止,一天服用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