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十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十九 (6)

1. 痛痹

論曰:《內經》謂寒氣勝者為痛痹。夫宜通,而塞則為痛。痹之有痛,以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也。痛本於寒氣偏勝,寒氣偏勝,則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治宜通引營衛,溫潤經絡。血氣得溫則宣流,自無壅閼也。

白話文:

《內經》說寒氣盛的話,就會得痛痹。本應通暢的經絡,受到阻塞就形成疼痛。痹症疼痛是因為寒氣進入經絡,阻礙經絡的運行,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而引起的。疼痛的根本原因是寒氣偏盛,寒氣偏盛則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症互相增長。治療時應疏通引導營衛之氣,溫潤經絡。血氣得到了溫煦,就會自然運行流通,不再有阻塞閉塞的情況。

治風濕痹,四肢疼痹,拘攣浮腫。茯苓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桑根白皮(各二兩),防己,桂(去粗皮),芎藭,芍藥,麻黃(去根節各一兩半)

白話文:

  1. 赤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2 兩

  2. 桑根白皮(桑樹根的白色外皮):2 兩

  3. 防己:1 兩半

  4. 桂枝(去掉粗糙的外皮):1 兩半

  5. 芎藭:1 兩半

  6. 芍藥:1 兩半

  7. 麻黃(去掉根部和節點):1兩半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棗一枚去核,煎取一盞,去滓溫服。連三服後,以熱姜粥投之,汗出為度。

白話文:

把上面七種藥材粗略地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五錢一匙,水一杯半,用一顆去核的棗子,煎成一杯,去除渣後溫著服用。連續服用三次後,用熱的薑粥灌進口裡,等到流汗為止。

治風濕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者。天雄丸

天雄(炮裂,去皮臍),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桂(去粗皮一兩半),乾薑(炮三兩)防風(去叉三兩)

白話文:

天雄(砲炙後裂開,去掉皮與肚臍)、附子(砲炙後裂開,去掉皮與肚臍,各一兩)、桂枝(去掉粗皮,一兩半)、乾薑(砲炙,三兩)、防風(去掉分叉,三兩)。

上五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日三夜一。

治風濕痹,腰腳疼痛不可忍,久不瘥者。去毒丸方。

天雄(炮裂,去皮臍),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各一兩),白殭蠶(直者,炒三兩),防風(去叉三分)

白話文:

天雄(烘烤乾裂,去除皮臍),附子(烘烤乾裂,去除皮臍),桂枝(去除粗皮,各一兩),白僵蠶(選直的,炒三兩),防風(去除叉子,三分)

上五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日三夜一。

治諸風寒濕骨肉痹痛。當歸摩膏方。

當歸(切,焙),細辛(去苗葉各一兩半),桂(去粗皮一兩),生地黃(一斤切,研,絞取汁),天雄(十枚去皮臍,生用),白芷(三分留一塊不銼,全用),芎藭(半兩),丹砂(研一兩),乾薑(炮三分),烏頭(去皮臍,生用一兩三分),松脂(四兩),豬脂(五斤別煉,去滓)

白話文:

當歸(切片並烘烤),細辛(去除幼苗和葉子,各用一兩半),桂皮(去除粗糙的樹皮,用一兩),生地黃(一斤,切碎並研磨,榨取汁液),天雄(十顆,去除外皮和肚臍,生用),白芷(三分,留下一塊不研磨,全部使用),川芎(半兩),丹砂(研磨成一兩),乾薑(炮製成三分),烏頭(去除皮和肚臍,生用一兩三分),松脂(四兩),豬脂(五斤,另外煉製,去除渣滓)

上一十二味,先將八味銼如大豆粒,以地黃汁浸一宿,與豬脂、松脂同慢火煎,候至留者一塊白芷黃色,以厚綿濾去滓,瓷合盛,入丹砂末,不住攪,至凝即止。每用藥用火炙手,摩病處千遍。

白話文:

上面十二味藥,先將八味藥材切成像大豆粒般的大小,用地黃汁浸泡一個晚上,然後與豬油、松脂一起用文火慢慢熬煮,等到只剩下勉強凝固的白色塊狀物時,用厚棉花過濾掉雜質,再放入瓷器容器中盛裝,加入丹砂末,不停攪拌,直到凝固。每次使用時,先用火烤手,再用藥物按摩患處一千次。

治風寒濕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宜服茵芋浸酒方。

茵芋(去粗莖),萆薢,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狗脊(去毛),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石斛(去根),生薑(各一兩半)

白話文:

茵芋(去掉粗壯的莖),萆薢,蜀椒(去掉籽和閉合的嘴,炒出汗),狗脊(去掉毛),桂枝(去掉粗老的表皮),附子(用火烤裂,去掉皮和肚臍,各一兩),牛膝(去掉草頭,用酒浸泡,切碎,烘乾),石斛(去掉根),生薑(各一兩半)

上九味,㕮咀,以生絹袋貯,以酒一斗,浸經三兩宿。每服一盞或二盞,溫服。服盡酒一半,更可添新酒浸之。覺藥味淡,即再合。

白話文:

把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生絲袋子裝好,放入一斗酒中,浸泡兩三個晚上。每次服用一盞或兩盞,溫熱服用。喝完一半的酒後,可以再添新酒浸泡。如果覺得藥味變淡了,就再重新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