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十八 (2)

1. 白駁

論曰白駁之病。其狀斑駁如癬。過於癧瘍。但不成瘡爾。皆由風熱搏於膚腠。脾肺二經不利也。

治白駁舉體斑白。經年不瘥。菖蒲醞酒

菖蒲(九節者去須節米泔浸切一斤),天門冬(去心一斤),天雄(炮裂去皮臍三兩),麻子仁(一升生用),茵芋(去粗莖一兩),乾漆(炒煙出),生乾地黃(切焙),遠志(去心各三兩),露蜂房(微炒一兩),苦參(一斤),黃耆(炙銼八兩),獨活(去蘆頭),石斛(去根各五兩),柏子仁(生用二升),蛇蛻皮(長三尺微炙),天蓼木(銼二兩)

白話文:

菖蒲(要有九節的,去掉鬚根,用米泔水浸泡一斤),天門冬(去掉根心一斤),天雄(炮裂後去除皮和臍,取三兩),麻子仁(一升,生用),茵芋(去掉粗莖一兩),乾漆(炒至冒煙),生地黃(切片後烘烤),遠志(去掉心,各取三兩),露蜂房(微炒一兩),苦參(一斤),黃耆(炙烤後切碎八兩),獨活(去掉蘆頭),石斛(去掉根,各取五兩),柏子仁(生用二升),蛇蛻皮(長三尺,微炙),天蓼木(切碎二兩)。

上一十六味。粗搗篩。以水二石五斗。煮菖蒲等取汁一石。以釀一石二斗秫米。蒸醞如常法。用六月六日細曲。於七月七日釀酒。酒成去糟取清。收於淨器中密覆。每溫服四合至五合。日二夜一。更重煮菖蒲並藥滓。取湯淋洗所患處佳。

治風頭項及面上。白駁漸長如癬。但白紅色。白蘞散

白蘞(炮),當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各半兩),黃芩(去黑心),乾薑(炮),天雄(炮裂去皮臍各一兩),羊躑躅(半兩蒸熟炒乾)

白話文:

白蘞(用火焙烤過的),當歸(切斷並經過焙烤),附子(炮製過後,去除皮和臍,各半兩),黃芩(去除黑色的芯),乾薑(用火焙烤過的),天雄(炮製過後,去除皮和臍,各一兩),羊躑躅(用半兩蒸熟並炒乾)

上七味。搗羅為散。每服半錢。至一錢匕。酒調下日三。

治白駁。敷方

雌黃,石硫黃(各一兩研如粉),蛇蛻皮(一條大者燒灰)

上三味。同研勻細。用醋調成膏。先以巴豆一粒中截。以平處磨令皮起。然後敷藥三兩遍。即瘥。

白話文:

將以上三味藥,研磨成細粉。用醋調成膏狀。先用一粒巴豆從中間截斷。在平坦的地方磨,使巴豆皮破裂。然後將藥膏敷在巴豆上,塗抹三遍左右。疼病就會痊癒。

治頭項及面上。白駁。漸長如癬。但不成瘡。宜用此敷方

桂(去粗皮一兩)

上一味。搗羅為末。每用半錢或一錢匕。以津唾和。敷於白駁上。日三。

治面項身體白駁。敷方

鮎魚(一頭約重半斤去腸肚淨洗後一依鮓法用鹽椒蔥粳米飯勻拌即用青荷葉裹作三包各用蒲片系)

白話文:

鮎魚(每條約半斤重,去除腸肚後清洗乾淨,依照製作醃製魚的方法,用鹽、胡椒、蔥、粳米飯均勻拌勻,馬上用青荷葉包成三個包,每個包用蒲草片綁好)。

上一味。更用荷葉重裹。令大臭爛。先以布拭白駁令赤。次炙鮓包熱熨令汗出。以綿衣包。無令風冷所傷。

治周身白駁漸長似癬。但不成瘡。蛇蛻皮方

蛇蛻皮(一條大者)

上一味。炒熱。挼摩白駁上。時時噀唾。數百遍。棄之田野草中瘥。

治面項身體白駁風。塗淋方

生木樹腔中汁(柳樹為上)

上一味。淨鍋煎熱。洗淋之。仍便搗桂牡蠣末。津唾調塗。日三夜一。隔日淋洗。

白話文:

使用以上一種方法。將鍋子洗淨並加熱。洗淨患處。然後將桂皮和牡蠣末搗碎成粉末。用津液和唾液調和塗抹。每天三次,每晚一次。隔天清洗患處。

治頭項及面上白駁。浸淫漸長如癬狀。但不成瘡。鰻鱺魚塗方

鰻鱺魚(一頭肥者)

上一味。炙令脂出。先洗白駁。用物揩拭之。令小痛。然後用熟魚脂塗。

治白駁。礬石塗方

礬石,石硫黃(各一分)

上二味。同研如面。用好醋調和如膏塗之。

治面項身體白駁風。大蛇皮塗方

蛇蛻皮(一條大者燒作灰用),石硫黃(研),槲皮(燒作灰各二錢)

上三味。研令極細。以清熟漆調和。勿令稠硬。薄塗白駁處。欲塗藥時。先以巴豆一粒中截。用平處摩。令皮微起。然後敷藥。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物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稀釋過的熟漆混合。不要讓它太稠或太硬。先把白斑處磨平,然後把巴豆從中間切開,用切開的平坦面,把白斑皮膚輕輕摩擦,讓皮膚微凸起,然後塗上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