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三 (3)

1. 治腳氣灸法

凡腳氣初得腳弱,宜速灸之。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惟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雖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復更發動,覺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俞。

白話文:

凡是腳氣病剛開始出現腳無力,應該儘快灸治。同時服用竹瀝湯,灸治完畢,可以服用八風散,沒有治不好的,只要及時治療。如果只灸治而不服散,或只服散而不灸治,這樣的人一半痊癒一半死亡。即使治好了,也可能在一年或兩年內復發。如果一發現症狀就按照這個方法,及時灸治並服用散劑,十個病人就能治好十個。

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膝兩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

凡灸八處,第一風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箸上是,灸之百壯,多亦佳,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掩橫膝上,夫下傍與曲膝頭齊,上傍側夫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頭上際外骨邊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則是,一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壯,可至百壯,第四膝眼穴,在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一夫,附脛骨外是,一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壯,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八絕骨穴,在腳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凡此諸穴,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病兩腳,則灸兩腳,凡腳弱病皆多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者,合四處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雖輕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一說灸絕骨最要,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及入腹,腹大上氣,於是乃須大法灸,隨諸腧及諸脘關節腹背,盡灸之,並服八風散,往往得瘥,覺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盡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諸穴,及兩腳諸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復手並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夫有兩種,有三指為一夫者,此腳弱灸以四指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舊法,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氣不上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須灸之,其足十指去指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沖,極下氣有效,其足十趾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並大神耍,其八沖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凡灸八沖,艾炷須小作之。

白話文:

灸這些穴位的時候,不需要一次灸完,可以選擇分天灸,在三天內灸完是最好的,如果只有一隻腳有問題,就需要灸那一隻腳,如果兩隻腳都有問題,就需要灸兩隻腳,通常雙腳的病況都比較嚴重,另外有一種說法,如果感覺腳不舒服,那麼就需要灸三里和絕骨穴各一處,如果兩隻腳都不舒服,那麼就需要灸四處,灸的次數要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雖然病況比較輕,但是也不可以少於100壯,如果這樣的次數還是治不好病情,就需要慢慢增加灸的次數,越多越好。還有一種說法,灸絕骨穴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人患有這種疾病,沒有及時治療,等到疾病發展到腹部,患者會出現腹大上氣的情況,這時就需要用大法灸,把所有的腧穴、脘關節、腹背全部都灸一遍,並且服用八風散,這樣通常能夠治好疾病,但如果病人無法承受疼痛,無法全部做大灸,那麼只需要灸胸、腹、心、雙腳等穴位,也有可能治好疾病。測量一夫的方法:伸出四指,然後用另一隻手將四根手指對齊,手指中間一節的水平線便是「一夫」。量一夫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三指為一夫,另一種是四指為一夫,這裡所說的腳弱灸就是指用四指為一夫。

2. 治水腫灸刺法

黃帝治水之腧,五十七處,尻上五行行五,謂腎腧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腧,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身脹逆息不得臥,風汗身腫,喘息多唾,天府主之。

白話文:

黃帝治水的穴位,共有五十七個,位於臀部上方的五行行五,指的是腎腧五十七穴,是陰氣聚集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通道。臀部上方的五行行五,是指腎腧,因此水病會導致下半身腫脹、腹部膨大,上半身則會喘息、無法平躺,標本俱病。肺主喘息,腎主水腫,肺主逆,所以無法平躺。水氣停留在筋絡交會處,伏兔穴上方各二行行五,是腎的街穴,三陰經在腳部交會。踝部上方各一行行六,是腎脈的下行通道,名為太衝。總共有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的陰絡,是水液停滯的地方。身體腫脹、呼吸困難、無法平躺,風寒濕邪導致身體腫脹、喘息、多痰,都是由天府穴來主治。

四肢腫身濕,豐隆主之。

風逆四肢腫,復溜主之。

身腫皮痛,不可近衣,屋翳主之。

水腫臚脹,食飲不下,惡寒,胃倉主之。

水腫腸鳴,胃虛脹,不嗜食,繞臍痛,沖胸不得息者,水分主之,穴在下腕下一寸,神闕上一寸,任脈氣所發,甄權云:日灸七壯,至四百壯止,水通身腫,灸足第二趾上一寸,隨年壯,又灸兩手大指縫頭七壯。

白話文:

水腫腸鳴,胃氣虛弱而脹,噁心厭食,臍周圍疼痛,上衝胸中而不能緩解的,是水分臟器主導,穴位在下腕下1寸,神闕上1寸,任脈的氣在這裡發出。甄權說:每天灸7壯,灸到第400壯為止,全身水腫,要灸足第二趾上1寸,根據年壯情況而定,另外灸雙手拇指縫的指尖7壯。

脹滿水腫,灸脾俞,隨年壯,三報。

水腫人中盡滿,唇反死,水溝主之。

水腫大臍平,灸臍中,腹無紋理者,不治。

水腫水氣行皮中,陰交主之。

水腹大,及水脹水氣行皮中,石門主之。

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關元主之。

石水刺氣街。

石水,章門及然谷主之。

水,天泉主之。

腹中氣盛,腹脹逆不得臥,陰陵泉主之。

水腫留飲,胸脅支滿,刺陷谷出血,立已。

水腫脹皮腫,三里主之。

風水膝腫,巨虛上廉主之。

面胕腫,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

風水面胕腫,衝陽主之。

風水面胕腫,顏黑,解谿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