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三 (2)

1. 治諸氣灸法

中脘穴,一名太倉,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居蔽骨與臍中,灸一七壯,主五臟積聚氣,甲乙經云: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結氣囊里,針藥所不及,灸肓募。隨年壯,肓募二穴,從乳頭斜度至臍,中屈去半,從乳下行,度頭是穴,下氣,灸肺俞百壯,又灸太衝五十壯。

凡臍下㽲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灸闕元百壯,穴在臍下三寸,又鹽灸臍孔中,二七壯。

白話文:

中脘穴,別名太倉,它是胃的募穴,位於上脘穴下一寸,當臍中與蔽骨之間。灸壯一到七壯,主治五臟積聚氣。甲乙經說:手太陽肺經、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所輸生的經氣,以及任脈的氣會聚在肓募,針藥治療不到這裡,只能用灸法治療。隨著年齡增長,肓募穴位也隨之上移。從乳頭斜度量到肚臍,減去一半的距離,在乳頭下行度量到頭,就是肓募穴。下氣時,灸肺俞穴一百壯,又灸太衝穴五十壯。

短氣不得語,灸天井百壯,穴在肘後兩筋間,又灸大椎隨年壯,又灸肺俞百壯,又灸肝俞百壯,又灸尺澤百壯,又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又灸手十指頭,合十壯。

白話文:

  1. 如果出現喘短促不能說話的症狀,在肘部後面兩條肌腱之間的「天井」穴灸百壯。

  2. 在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灸壯,數量根據年齡而定。

  3. 在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灸百壯。

  4. 在肝俞穴(第八胸椎棘突下)灸百壯。

  5. 在尺澤穴(肱二頭肌腱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灸百壯。

  6. 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交脈穴上灸七壯。

  7. 在十個手指的頂端,合共灸十壯。

乏氣灸第五椎下,隨年壯。

奔豚灸氣海百壯,穴在臍下一寸半,又灸關元百壯,穴在臍下三寸。

奔豚搶心不得息,灸中極五十壯,中極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

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壯,穴在乳上三肋間。

奔豚,灸期門百壯,穴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一寸五分。

奔豚上下,灸四滿二七壯,穴挾丹田,兩旁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臍下橫紋是也。

奔豚腹腫,灸章門百壯,章門一名長平,二穴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

白話文:

如果感到體力不足,可以在第五節脊椎下方進行艾灸,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就會越來越強壯。

奔豚症發作時,可以在氣海穴灸一百壯,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的位置。接著,再在關元穴灸一百壯,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的位置。

奔豚症發作,心慌意亂,喘不過氣來,可以在中極穴灸五十壯,中極穴又稱玉泉穴,位於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

奔豚症發作,上下腹部疼痛,連帶腰部也感到疼痛,可以在中府穴灸一百壯,中府穴位於乳頭上方三根肋骨之間。

奔豚症發作,可以在期門穴灸一百壯,期門穴位於兩乳下方第二根肋骨末端,旁邊一寸五分的位置。

奔豚症發作,上下腹部疼痛,可以在四滿穴灸二七壯,四滿穴位於丹田兩側,相距三寸,也就是心窩下方八寸,肚臍下方橫紋的位置。

奔豚症發作,腹部腫脹,可以在章門穴灸一百壯,章門穴又稱長平穴,位於大橫穴外側,與肚臍和肋骨末端成直線。

凡肺風氣痿絕,四肢滿脹,喘逆胸滿,灸肺俞各二壯,肺俞對乳,引繩度之,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白話文:

凡是肺部因風邪侵襲而氣血瘀滯,四肢腫脹、氣喘胸悶,可以使用針灸治療肺俞穴,艾灸兩壯。肺俞穴位於乳頭向後引線對應的背部,在第三個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五分。

嘔吐上氣,灸尺澤三七壯,尺澤在腕後肘中橫紋。

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氣逆,灸上脘下一寸,名太倉,七壯。

肺脹氣搶脅下熱痛,灸陰都,隨年壯,穴在挾胃脘兩邊相去一寸,胃腕在心下三寸。

白話文:

如果感到嘔吐並伴隨呼吸急促,可以在手腕後肘中橫紋的尺澤穴灸治,灸七壯。

當腹部有雷鳴聲且食物難以消化,並伴隨氣逆時,可以在上脘下一寸處的太倉穴灸治,灸七壯。

若出現肺脹、氣喘,並伴隨脅下熱痛,則可以在挾胃脘兩邊相去一寸的陰都穴灸治,灸七壯。陰都穴的位置在心下三寸處。

2. 治唾血嘔血灸刺法

胃庫房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主唾血,甲乙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一七壯。

嘔血肩脅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腎痛,不容主之。

唾血振寒嗌乾,太淵主之。

嘔血,大陵及郄門主之。

嘔血上氣,神門主之。

心膈下嘔血,上脘主之。

曲澤穴,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各灸七壯,主嘔血,兼心痛血出,甲乙經云:手心主脈之所入也。

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地五會。

白話文:

胃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仰頭取穴,主治唾血。甲乙經記載:足陽明脈氣由此發出,灸一七壯。

嘔血伴隨肩脅疼痛、口乾心痛、痛感蔓延至背部,不可咳嗽,咳嗽會導致腎痛,不可自行治療。

唾血伴隨畏寒、咽喉乾燥,太淵穴主治。

嘔血,大陵穴及郄門穴主治。

嘔血伴隨上氣,神門穴主治。

心膈下嘔血,上脘穴主治。

曲澤穴位於肘內側皺紋下方凹陷處,屈肘取穴,各灸七壯,主治嘔血,兼治心痛出血。甲乙經記載:手心主脈由此進入。

內傷導致唾血不足,外觀缺乏潤澤,可刺地五會穴。

3. 治吐血灸法

吐血灸巨闕,穴在鳩尾下一寸,甲乙經云:心募也,任脈氣所發,灸七壯,炷不必大,箸頭為之,吐血唾血,氣咳逆,灸肺俞,隨年壯。

白話文:

吐血時灸巨闕穴,此穴位於鳩尾下1寸處。甲乙經中說:它心包絡募穴,任脈之氣由此發出,灸7壯,艾炷不必很大,用箸頭大的艾柱即可。吐血、咳血、或氣逆時,灸肺俞穴,壯數依年齡而定。

吐血酸削,灸肝俞百壯。

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壯(千金翼云大陵是)

虛勞吐血,灸胃脘三百壯,亦主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多唾百病。(多唾一作多睡)

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不宜針。

吐血腹痛雷鳴,灸天樞百壯。

白話文:

吐血時如果血是酸的,呈泡沫狀,就灸肝俞穴一百壯。吐血伴隨嘔吐,就灸手心(大陵穴)一百壯。虛勞引起的吐血,就灸胃脘穴三百壯,這方法也治嘔吐、吐血、吃不下飯卻容易飽、口水分泌過多的毛病。吐血或咳血,就灸胸堂穴一百壯,但不要針刺。吐血伴隨腹痛和腸鳴,就灸天樞穴一百壯。

4. 治癥瘕灸法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邊各一寸半,主癥瘕,甲乙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各灸七壯,癥瘕灸內踝後宛宛中,隨年壯,又灸氣海百壯,久冷及婦人癥瘕,腸鳴泄利,繞臍㽲痛,灸天樞百壯,三報之,勿針,穴在挾臍兩邊各二寸,積聚堅滿,灸脾募百壯,穴在章門季肋端,心下堅,積聚冷脹,灸上脘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一寸。

白話文: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主治癥瘕。甲乙經上說,足太陽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就是三焦俞穴,每側各灸七壯。癥瘕,還可以在內踝後方的凹陷處,稱為宛宛中,灸壯,壯數與病人的年齡相符。另外,還可以灸氣海穴一百壯,主治久寒及婦人的癥瘕、腸鳴瀉泄、繞臍劇痛等。灸天樞穴一百壯,每隔七天灸一次,注意不要針刺,穴位在臍旁兩側各二寸。積聚堅滿,則灸脾募穴一百壯,穴位在章門,季肋端。心下堅硬,積聚冷脹,灸上脘穴一百壯,每隔七天灸一次,穴位在巨闕穴下一寸。

胸滿腹脹,積聚痞痛,灸肝俞百壯,三報。

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脘二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二寸。

中極主少腹積聚如石,小腹滿。

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灸三焦俞,隨年壯。

白話文:

胸部感到脹滿,腹部脹痛,積聚不散,灸治肝俞穴一百次,需重複三次。

積聚硬如盤子大小,伴有寒冷脹痛,灸治胃脘穴兩百次,需重複三次,此穴位位於巨闕穴下方兩寸處。

中極穴主治小腹部積聚硬如石塊,小腹脹滿。

內臟積聚脹滿,身體消瘦無法正常飲食,灸治三焦俞穴,每年增加一次灸治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