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三 (1)

1. 治咳嗽灸刺法

內經治咳之法,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以穴考之,各有定處,諸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者,太淵主之,浮腫則治在經渠,咳而兩脅下痛不可轉者,太衝主之,浮腫則治在中封,咳而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動者,太白主之,浮腫則治在商丘,咳而腰背相引痛,甚則咳涎者,太谿主之,浮腫則治在復溜,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鯁,甚則咽腫喉痹者,神門主之,浮腫則治在靈道,咳而遺矢者,曲池主之,浮腫則治在陽谿,咳而失氣者,小海主之,浮腫則治在陽谷,咳而遺溺者,委中主之,浮腫則治在崑崙,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者,三里主之,浮腫則治在解谿,咳而嘔苦汁者,陽陵泉主之,浮腫則治在陽輔,久咳不已,咳而腹滿者,天井主之,浮腫則治在支溝,凡此五臟六腑之咳,治之常也,俞合之外,別有遺法,附之於後云。

白話文:

內經治療咳嗽的方法,治療臟腑的咳嗽,要治療其俞穴,治療腑的咳嗽,要治療其合穴,浮腫的咳嗽,要治療其經穴,以穴位來檢查,各有固定的治療部位。各種咳嗽而伴有喘息有聲音,嚴重的會咳血的,以太淵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經渠穴。咳嗽而兩脅下疼痛不能轉側的,以太衝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中封穴。咳嗽而右脅下疼痛,隱隱地牽引到肩背,嚴重的不能動的,以太白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商丘穴。咳嗽而腰背相互牽引疼痛,嚴重的會咳出涎沫的,以太谿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復溜穴。咳嗽而心痛,喉嚨中有異物感,嚴重的會咽喉腫痛的,以神門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靈道穴。咳嗽而遺矢的,以曲池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陽谿穴。咳嗽而元氣虛脫的,以小海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陽谷穴。咳嗽而遺溺的,以委中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崑崙穴。咳嗽而嘔吐,嘔吐嚴重則有長蟲出來的,以三里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解谿穴。咳嗽而嘔吐苦汁的,以陽陵泉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陽輔穴。久咳不止,咳嗽而腹部脹滿的,以天井穴為主,浮腫就要治療支溝穴。以上這些五臟六腑的咳嗽,治療的方法一般都是如此。除了俞穴和合穴之外,還有其他的遺留下來的治療方法,附在後面。

上氣咳嗽短氣,氣滿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壯。

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肩井二百壯。

上氣短氣咳逆,胸背痛,灸風門熱府百壯。

上氣咳逆短氣,胸滿多唾冷痰,灸肺俞五十壯。

上氣氣閉咳逆,咽冷聲破,灸天突五十壯,一名天瞿。

上氣胸滿,短氣咳逆,灸雲門五十壯。

上氣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壯。

上氣咳逆,胸滿短氣牽背痛,灸巨闕期門各五十壯。

逆氣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咳逆泄注,腹滿喉痹,頸項強,腸痔逆氣,痔血陰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澀,鼻中干,煩滿狂走,凡此諸病,皆灸絕骨五十壯,穴在內踝上三寸宛宛中。

白話文:

逆氣、虛弱、勞累、寒冷受損、憂愁、憤怒,筋骨攣縮疼痛、咳嗽、嘔吐瀉痢、腹脹、喉嚨疾病、脖子和後頸僵硬、腸道疾病、痔瘡逆氣、痔瘡出血、陰囊急痛、流鼻血、骨痛、大小便乾燥,鼻子中燥熱,煩躁,滿臉而走,凡此種種疾病,都灸絕骨五十壯,穴位位於內踝上三寸,凹陷處。

上氣咳逆,灸膻中三壯,穴在兩乳間,甲乙經云: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乳兩間陷中,任脈氣所發,炷如半棗核大。

白話文:

如果發生上氣咳嗽的情況,可以灸膻中穴三壯。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甲乙經中記載,膻中穴又名元兒,在玉堂穴下一寸六分,直對乳間凹陷處,任脈之氣由此發出。所用的艾炷大小如半個棗核。

上氣,灸三里二穴,甲乙經云:在膝下三寸,胻外廉,足陽明脈之所入也,各灸三壯,外臺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穴,令人氣上兩眼昏暗,三里所以下氣也。

白話文:

上氣:灸三里穴二穴,《甲乙經》說:在膝蓋以下三寸,大腿外側邊緣,是足陽明脈進入的地方。各灸三壯。《外臺祕要》中說,人到了三十歲以上,如果不灸三里穴,就會讓人氣往上衝,導致兩眼昏暗。三里穴可以使氣往下走。

咳嗽,灸心俞穴,甲乙經云:在背第五椎下,兩邊各一寸半,各灸五壯,炷如半棗核大。

嗽,灸手屈臂中有橫紋,外骨捻頭得痛處,十四壯。

嗽,灸兩乳下黑白際,各百壯,又以薄當乳頭,周匝圍身,令前後正平,當脊骨解中,灸十壯,又以繩橫量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頭,各八十壯,三報之,三日畢,又灸從大椎數,下行第五節下,第六節上,穴在中間,隨年壯,並主上氣。(此即神道穴)

白話文:

咳嗽,在兩乳下黑白交界處灸百次,又用薄膜覆蓋乳頭,周圍環繞身體,使前後平正,在脊椎骨正中央灸十次,又用繩子橫著量取口中咬住的位置,在脊椎灸繩子的兩端,各八十次,重複此法,三天完成,再灸從大椎穴開始,往下第五節和往上第六節之間,穴位在中間,隨年紀增長施灸,並主治上氣。(此即神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