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二 (11)
卷第一百九十二 (11)
1. 治消渴灸法
渴飲病,兼身體疼痛,灸隱白二穴,在足大趾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各三壯,甲乙經云,足太陰脈之所出也。
消渴咽喉干,灸胃腕下腧三穴,各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寸間中灸之。
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寸間灸之。
消渴咳逆,灸手厥陰,隨年壯。
消渴咽喉干,灸胸堂五十壯,又灸足太陽五十壯。
白話文:
如果感到口渴,且伴隨身體疼痛,可以灸刺隱白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距離指甲角三寸左右的位置。
若出現消渴症,伴隨咽喉乾燥,可以灸刺胃腕下腧穴,位於背部第八節椎骨下方,橫向三寸的範圍內,各灸百壯。
如果消渴症嚴重,導致口乾難忍,可以灸刺小腸俞穴,位於背部,橫向三寸範圍內灸刺,各灸百壯。
如果消渴症伴隨咳嗽逆氣,可以灸刺手厥陰穴,灸刺的次數根據年齡而定。
若消渴症導致咽喉乾燥,可以灸刺胸堂穴五十壯,再灸刺足太陽穴五十壯。
消渴口乾煩悶,灸足厥陰百壯,又灸陽池十壯,消渴小便數,灸兩手小指頭,及兩足小趾頭,並灸項椎佳,又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又灸背上脾俞下四寸),當挾脊梁灸之,兩處皆隨年壯,又灸腎俞三處,又灸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亦挾脊骨兩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關元一處,又兩旁各二寸二處,陰市二處,在膝上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腎系者。
白話文:
-
消渴症狀:口乾、煩悶。
-
治療方法:
- 灸足厥陰穴 100 壯。
- 灸陽池穴 10 壯。
- 消渴症狀:小便次數多。
- 灸兩手小指頭和兩足小趾頭。
- 灸項椎佳穴。
- 灸脊樑中央解間穴、腰目上兩穴。
- 其他治療方法:
- 灸背上脾俞穴下 4 寸。
- 灸腎俞穴 3 穴。
- 灸腰目穴(位於腎俞穴下 3 寸)。
- 灸關元穴 1 穴,以及兩旁各 2 寸的 2 穴。
- 灸陰市穴 2 穴(位於膝上,當伏兔穴上行 3 寸)。
-
名稱:腎系者。
-
備註:灸法中的「壯」是指艾灸的次數,通常是一壯代表灸一次。
(黃帝經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陰谷陰陵泉復溜,此諸穴斷小便更佳,不損陽氣,亦云止遺溺也,太谿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陽行間大敦陽白湧泉,凡此諸穴,各一百壯,腹背兩腳,凡四十七處,其腎俞腰目關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壯,五日一報之,各得一百五十壯佳,湧泉一處,可灸十壯,大敦隱白行間,此處可灸三壯,余者悉七壯,皆五日一報之,滿三灸止,灸諸陰而不愈,宜灸諸陽,諸陽在腳表,並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壯數如灸陰家法。
白話文:
《黃帝經》說:伏兔穴下一寸,曲泉穴、陰谷穴、陰陵泉穴、復溜穴,這些穴位針灸治療小便頻數的效果最好,不會損傷陽氣,也可以治療遺尿。太谿穴、中封穴、然谷穴、太白穴、大都穴、趺陽穴、行間穴、大敦穴、陽白穴、湧泉穴等這些穴位,各灸一百壯,包括腹部、背部和兩腳,總共四十七處。腎俞穴、腰目穴、關元穴、水道穴,這些穴位可以灸三十壯,每五天灸一次,總共灸一百五十壯效果最好。湧泉穴一處,可以灸十壯。大敦穴、隱白穴、行間穴,這三處可以灸三壯。其他穴位都灸七壯,每五天灸一次,滿三灸停止。如果灸治諸陰穴沒有效果,應該灸諸陽穴。諸陽穴在腳的表側,同時灸肺俞穴、募穴,按照經絡流注的孔穴,壯數按照灸陰穴的方法。
2. 治黃疸灸刺法
寅門穴,從鼻頭直入髮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取一分入髮際,當繩頭針是穴。治馬黃黃疸等病。
上齦里穴,正當人中及唇,針三鋥,治馬黃黃疸等病。
上齶穴,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鋥,治馬黃黃疸四時等病。
舌下穴,挾舌兩邊針,治黃疸等病。
唇里穴,正當承漿裡邊,逼齒齦,針三鋥,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等病。
白話文:
寅門穴位於鼻頭直上髮際,用一根繩子,分為三段,取其中一段的長度,從鼻頭直上髮際,繩頭所指的位置就是寅門穴。上齦里穴位於人中與嘴唇正中間,上齶穴位於嘴巴內側,靠近上顎的紅色和白色交界處,舌下穴位於舌頭兩側,唇里穴位於承漿穴下方靠近牙齦處。這些穴位都可用針刺,可以治療馬黃黃疸等疾病。
顳顬穴,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針灸之,治四時傷暑傷寒所苦,疸氣溫病等,挾人中穴,火針,治馬黃黃疸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
白話文:
顳顬穴,位於眉毛和眼角的尾端中間,上下有經絡互相聯繫。針灸顳顬穴,可以治療四時傷暑傷寒所引起的疾病,以及疸氣溫病等。如果與人中穴配合使用火針治療,可以治療馬黃黃疸,全身發黃,言語不能轉動的患者。
挾承漿穴,去承漿兩邊各一寸,治馬黃急疫等病。
巨闕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壯,冶馬黃黃疸急疫等病。
上脘穴,在心下二寸,灸七壯,治馬黃黃疸等病。
風府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去上骨一寸,針之,治頭中百病,馬黃黃疸等病。
熱府穴,在第二節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治馬黃黃疸等病。
肺俞穴,從大椎數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黃疸,通治百毒病。
腳後跟穴,在白肉後際,針灸隨便,治馬黃黃疸寒暑諸毒等病。
耳中穴,在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病。
白話文:
承漿穴往下兩邊各一寸處,可治療馬黃急疫等病。心下一寸處為巨闕穴,灸七壯可治療馬黃黃疸急疫等病。心下二寸處為上脘穴,灸七壯可治療馬黃黃疸等病。項後髮際一寸、上骨一寸處為風府穴,針刺可治療頭部百病,以及馬黃黃疸等病。第二節骨頭下方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為熱府穴,可治療馬黃黃疸等病。大椎骨往下第三個椎骨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為肺俞穴,灸治主治黃疸,也能治療百毒病。腳後跟白肉後際處為腳後跟穴,針灸皆可,可治療馬黃黃疸寒暑諸毒等病。耳門孔上橫梁處為耳中穴,針灸皆可,可治療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病。
手太陽穴,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疸,擘石子頭穴,還取病人手自捉擘,從腕中大淵紋,向上一夫,接白肉際,灸七壯,治馬黃黃疸等病。
錢孔穴,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疸。
太衝穴,針灸隨便,治馬黃溫疫等病。
白話文:
手太陽穴穴位位於手的小指端,隨著年齡增長,用灸法治療黃疸,尋找擘石子頭穴時,同時讓病人自己用手抓住穴位,從手腕中大淵紋穴,向上移動一寸,到達白色肉的邊緣,灸七次,可以治療馬黃黃疸等疾病。
魚際二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各灸三壯,主熱病惡寒舌上黃,頭痛汗不出,又灸黃疸法,在臍兩旁各一寸半,各灸五壯,出普濟針灸經。
白話文: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第一個關節後面的內側,在散脈中,各灸三壯,可治療熱病惡寒、舌頭發黃、頭痛不出汗的症狀。此外,黃疸的灸法位於肚臍兩側各一寸半處,各灸五壯,出自《普濟針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