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二 (3)
卷第一百九十二 (3)
1. 陽蹺脈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少陰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蹺脈長八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在外踝下陷中屬足太陽經),以付陽為郄(在外踝上三寸),本於僕參(在跟骨下陷中),與足少陽會於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又與手陽明會於肩髃及巨骨(肩髃在肩端兩骨間巨骨在肩端兩叉間),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俞(在肩髎後甲骨上廉),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口吻兩旁),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窌(鼻兩旁也),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目下也),以上為陽蹺脈之所發,凡二十穴,陽蹺脈病者,宜刺之。
白話文:
陽蹺脈,起始於腳後跟中部,沿著外腳踝向上行,進入風池穴。陽蹺脈發生疾病時,會讓人陰虛而陽盛,兩隻腳的腳踝抽筋疼痛。
陽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與太陽經相合。陽蹺脈的氣向上行,氣互相迴流,就會滋潤眼睛。如果氣不能運行,眼睛就無法合攏。男子的陽氣多,女子的陰氣多。應當數的那條經絡是正經,不應當數的那條經絡是絡脈。
陽蹺脈的長度是八尺,發出的穴位,生於申脈(在外踝下陷中,屬於足太陽經),通過陽交穴(在外踝上三寸)為郄穴,根源於僕參穴(在跟骨下陷中),與足少陽經會合於居髎穴(在章門穴下八寸三分處),又與手陽明經會合於肩髃穴及巨骨穴(肩髃穴在肩端兩塊骨頭之間,巨骨穴在肩端兩叉之間),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合於臑俞穴(在肩髎穴後,甲骨上邊緣),與手足陽明經會合於地倉穴(口脣兩旁),又與手足陽明經會合於巨髎穴(鼻樑兩旁),又與任脈足陽明經會合於承泣穴(眼睛下面)。以上是陽蹺脈發出的穴位,共有二十個穴位。陽蹺脈發生疾病時,應當刺這些穴位來治療。
2. 陰蹺脈
陰蹺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此為病者,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蹺脈者,少陰之別,別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蹺脈長八尺,而陰蹺之郄在交信(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凡陰蹺脈病,治在交信。
白話文:
陰蹺脈,也是起始於腳跟中間,沿著內踝往上行走,直到咽喉,與衝脈相交貫通。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會出現陽氣緩慢,陰氣急迫的情況,所以又叫蹺脈。蹺脈是少陰脈的別脈,別於然骨之後,往上經過內踝之上,一直往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再往上經過胸部,進入缺盆,再往上出來經過人迎之前,進入頄,屬於眼內眥,與太陽經相合。對於女子來說,蹺脈是經脈,而對於男子來說,是絡脈。兩足蹺脈的長度是八尺,而陰蹺脈的郄穴在交信穴,交信穴位於內踝上二寸,少陰經之前,太陰經之後。凡是陰蹺脈的疾病,治療的時候應以交信穴為主。
3. 衝脈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此為病令人逆氣裡急,在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陽明之經,挾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少陰之經,挾臍左右各五分而上,針經所載衝脈與督脈同起於會陰(二陰之間也),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盲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白話文:
衝脈和任脈都起於胞中,然後沿著脊柱內側向上行,是經絡之海。它們的浮淺部分沿著腹部向上行,會合於咽喉,分別絡屬脣口,所以說衝脈起於氣衝,並行於少陰經,挾臍上行,到了胸中而散佈。這種情況會使人出現逆氣裡急的症狀。在《難經》中記載衝脈並行於足陽明經,根據穴位來考查,陽明經挾臍左右各二寸而向上行,少陰經挾臍左右各五分而向上行。在《針經》中記載衝脈和督脈都起於會陰(即二陰之間)。衝脈在腹部的循行路徑依序經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盲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等二十二個穴位,這些穴位都屬於足少陰經的分支。由此可見,衝脈並行於足少陰經是明確的。
4. 陽維脈
陽維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溉灌諸經者也,若不能相維,故為病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在足外踝下太陽之隙),以陽交為郄(在外踝上七寸),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挾肩髎後胛上廉陷中),與手足少陽會於天窌(在缺盆中上毖骨際),又會於肩井(肩上岐骨端),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上於本神及臨泣(臨泣當直上入髮際五分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上至正營(目窗後一寸),循於腦空(在正營後四寸五分),下至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中),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喑門(風府在腦戶後一寸五分項後宛宛中喑門在風府後五分入髮際五分),凡此陽維脈氣所發,二十四穴也。
白話文:
陽維脈盛行於陽面,它的脈絡起始於諸陽經脈的會合處,和陰維脈都維繫聯絡著身體,是儲存多餘的氣血,無法環流、灌溉到諸經脈的地方。假若不能互相維繫,就會產生疾病,表現出神情恍惚、意志消沉,茫然失措,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它的脈氣從金門穴發出,陽交穴是它的郄穴,與手足太陽經以及蹺脈會合於臑俞穴,與手足少陽經會合於天窌穴,又會合於肩井穴。在頭部的部分,它與足少陽經會合於陽白穴,向上經本神穴和臨泣穴,上達正營穴,循著腦空穴,下至風池穴。它與督脈會合的穴位在風府穴和喑門穴。凡此陽維脈氣所經過的穴位,共有二十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