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二 (4)

1. 陰維脈

陰維者,亦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陰維則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其病與陽維同,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郄,名曰築賓(在足內踝上腨分中),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及大橫(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大橫在腹哀下一寸五分),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及期門(府舍在腹結下三寸期門在不容旁一寸五分),與任脈會於天突及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宛宛中,廉泉在舌本下,凡此陰維脈氣所發,共十一穴。

白話文:

陰維經,也是人體內的一條經脈,它維繫著身體內部的陰氣,使陰氣能夠順暢地流通,灌溉到全身各個經脈,使身體保持平衡。陰維經的脈絡起源於各條陰經的交會處,因此它的病症與陽維經相同。陰維經的脈氣所發出的腧穴,叫做「築賓」,位於腳內踝上方的肌肉分佈處。築賓穴與足太陰經交會於「腹哀」和「大橫」穴,腹哀穴位於肚臍下1.5寸,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1.5寸。陰維經還與足太陰經和厥陰經交會於「府舍」和「期門」穴,府舍穴位於肚臍下3寸,期門穴位於不容穴旁1.5寸。陰維經與任脈交會於「天突」和「廉泉」穴,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的凹陷處,廉泉穴位於舌頭根部下方。一共包含11個腧穴。

2. 帶脈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帶脈,謂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凡此帶脈所發,共四穴也。

白話文:

帶脈,起於季脅,沿著腰腹部一週旋轉。其病徵是,腰腹鬆弛,像水囊一樣。帶脈的氣血發源於季脅下一寸八分處,這個穴位叫做「帶脈」。因為帶脈沿著腰腹部一週旋轉,如同腰帶一樣,所以得名「帶脈」。帶脈與足少陽膽經在維道穴(在章門穴下五寸三分)相會。帶脈總共有四個穴位。

3. 九針統論

論曰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為,各有所宜,長短小大,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瀉氣太甚,必為後害,病大針小,大氣不瀉,後亦為敗,欲知九針之宜者,一曰鑱針法天,謂五臟之應天者肺也,肺與皮毛合,為之治針,必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泄,故鑱針者,取法於布針,去末半寸猝銳之,長一寸六分,以治熱在頭身也,經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二曰員針法地,謂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傷則氣竭,故員針者,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治肉分間氣。

白話文:

古書提到針灸的方法,首先要說的是官針法的妙處,九種針具各有所用,長短大小也不同,如果不得其法使用,不但無法治病,還會造成傷害。如果病情較淺卻用深針,會傷到皮下好的組織,使皮膚成為膿包腫瘤;如果病情較深,卻用淺針,無法消除邪氣,反而會造成更大的膿瘡。如果病情較小,卻用大針,會造成大量瀉氣,可能會遺留後患;如果病情較大,卻用小針,無法瀉除大量邪氣,後果也會失敗。

想要知道九針的使用方法,可以按照以下原則:

(1)鑱針法:法天,是指肺臟對應著天。肺與皮膚相合,因此如果治療肺臟的疾病,一定要使用鑱針。鑱針的針頭較大,針尖較銳利,這樣就不會深入傷及身體,造成陽氣外泄。鑱針的使用方法,取法於布針,將針尖削去半寸,並磨尖,長度為一寸六分,用於治療頭部和身體的熱性疾病。經典中說:「疾病在皮膚表面,沒有固定位置的,可用鑱針治療。」

(2)員針法:法地,是指人體所以能與土相應的是肌肉。如果要治療肌肉的疾病,一定要使用員針。員針的針身較粗,針尖較圓,這樣才能避免傷及肌肉,如果傷及肌肉,氣血就會枯竭。員針的使用方法,取法於絮針,將針身削細,針尖磨成卵圓形,長度為一寸六分,用於治療肌肉之間的氣滯。

經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三曰鍉針法人,謂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接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故鍉針者,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以接脈取氣,令邪出,經曰:病在脈氣小,當補之者,取以鍉針,四曰鋒針法時,謂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中,為痼疾者也,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發痼,故鋒針者,取法於絮針,筒身鋒末,長一寸六分,治癰熱出血,經曰:病在經絡為痼痹者,取以鋒針,五曰鈹針法音,謂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合為癰膿者也,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故鈹針者,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治大膿兩熱爭者,經曰:病有大膿者,取以鈹針,六曰員利針法律,謂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脈而為暴痹者也,故員利針者,取法於釐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長一寸六分,以取癰痹,經曰: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針,七曰毫針法星,謂人之七竅邪客於經,而為痛痹舍於經絡者也,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故毫針者,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治寒熱痛痹在經絡,經曰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入曰長針法風,謂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而為深痹者,故長針者,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以取深邪遠痹,經曰:病在中者,取以長針,九曰大針法野,謂人之節解皮膚間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為之治針,令尖如梃,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故大針者,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以取大氣不出關節者,經曰:病為水腫不能過關節者,取以大針,諸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此九針之數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記載:疾病位於分肉之間,採用員針治療。第二種是鍉針,人之所以活著都是靠著血脈運行,因此使用鍉針治療,須加粗針身、加圓針尾,使針能夠與血脈相接,不要扎入太深以致氣血不通,讓邪氣單獨排出,所以鍉針的取法是根據黍粟的銳利,長三寸半,用來與血脈相接,收取氣血,使邪氣排出。《黃帝內經》中記載:疾病位於血脈氣血較弱的地方,需要進行補氣治療,採用鍉針治療。第三種是鋒針,是指四時八風侵襲經絡,形成痼疾,採用鋒針治療,須加粗針身、加鋒利針尾,以便瀉熱、出血、發痼,所以鋒針的取法是根據絮針,針身加粗、針尾加鋒利,長一寸六分,用來治療癰熱、出血。第四種是鈹針,是指冬夏之交,子午分界,陰陽分離,寒熱交爭,兩氣合在一起形成膿瘡,採用鈹針治療,必須使針尾像劍鋒一樣鋒利,用來取大膿,所以鈹針的取法是根據劍鋒,寬二分半,長四寸,用來治療因寒熱交爭而形成的大膿。《黃帝內經》記載:疾病是大膿瘡的,採用鈹針治療。第五種是員利針,是指調和陰陽四時,使十二經脈相合,虛邪侵襲經脈而導致暴發性痹證,採用員利針治療,所以員利針的取法是根據釐針,稍微加粗針尾,反過來縮小針身,讓針能夠深入內部,長一寸六分,用來治療癰痹。《黃帝內經》記載:疾病是痹證氣血暴發的,採用員利針治療。第六種是毫針,是指人的七竅邪氣侵襲經脈,而導致疼痛痹證,針留經絡的,採用毫針治療,讓針尖像蚊虻的喙一樣尖銳,緩慢地刺入,微微地長時間留針,使正氣隨之而入,邪氣全部排出,針刺後進行調理護養,所以毫針的取法是根據毫毛,長一寸六分,用來治療寒熱痛痹在經絡。《黃帝內經》記載:疾病是痹證氣血疼痛而不能去的,採用毫針治療。第七種是長針,是指人體的股肱八節,八正之虛風損傷人體,內部停留於骨縫、腰脊、節腠之間,而導致深痹,採用長針治療,所以長針的取法是根據綦針,長七寸,用來取深邪、遠痹。《黃帝內經》記載:疾病位於人體中部,採用長針治療。第八種是大針,是指人體節解、皮膚之間淫邪流溢於身體,像風水一樣,而不能通過關節、大節的,採用大針治療,讓針尖像梃一樣尖銳,其針鋒微圓,用來取大氣不能通過關節的,所以大針的取法是根據鋒針,其針鋒微圓,長四寸,用來取大氣不能通過關節的。《黃帝內經》記載:疾病是水腫不能通過關節的,採用大針治療。所有疾病在五臟中固定的,採用鋒針治療,瀉於井、滎、分、輸,採用四時針治療,這就是九針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