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12)

1.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之經,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別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氣口,虛者人迎反小於氣口也,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躃,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起於眼角尖銳處,向上到達頭角,向下經過耳後,沿著頸部,走在手少陽經前面到達肩上,然後交叉交出在手少陽經之後,進入缺盆穴,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到眼角尖銳處後面,它的第二分支,從眼角尖銳處下面的大迎穴分出,與手少陽經相合,從困難咽幹處向下經過下頜,會合缺盆穴,再向下通過胸中,貫穿膈肌,絡屬於肝臟,沿著脅部內側出氣街穴,繞過陰毛邊緣,橫著進入髀厭穴中,它的直行部分,從缺盆穴向下腋窩,沿著胸部,經過季脅穴下面,會合髀厭穴中,再向下沿著大腿外側陽面,出膝蓋外側下緣,在外輔骨前面,一直向下到達絕骨穴的末端,再向下經過外踝前面,沿著足跗部向上進入小趾和次趾之間,它的分支,從足跗部分出進入大趾之間,沿著大趾分開的骨頭內側出其末端,再貫穿爪甲,出三毛穴,膽經生病時,會出現口苦、喜歡嘆息、心痛脅痛不能轉側,嚴重的話面色晦暗、身體沒有光澤、足外側發熱,這叫做陽厥,是主治骨頭病症的,會出現頭角和下巴疼痛、眼角尖銳處疼痛、缺盆穴中腫痛、腋下腫脹、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疾,胸脅肋骨大腿膝蓋外側到小腿,絕骨外踝前面,及全身各個關節都疼痛,小趾和次趾不能用,旺盛的患者人迎穴比氣口穴大一倍,虛弱的患者人迎穴反而比氣口穴小。足少陽經的別絡,名稱叫做光明穴,離開踝五寸處,分出走向厥陰經,向下絡足跗,實證的話會出現厥證,虛證的話會出現痿證,坐著不能起來,光明穴是取穴的部位。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於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䏚乘季脅,上走腋前廉,挾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其支者,結於目外眥為外維,其病小趾次趾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上即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春痹。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筋絡,從小趾和次趾開始,往上連結到外踝,再沿著大腿外側往上走,連結到膝蓋外側,分出的支脈從外輔骨開始,往上經過大腿,前面連結到伏兔穴上方,後面連結到尻部,直走的脈絡,往上經過肚子兩側,再往上走經過腋下前側,夾在胸部和乳房之間,連結到缺盆穴,直走的脈絡從腋下往上,穿過缺盆穴,出現在太陽經前面,沿著耳朵後面往上,到達額角,交會於頭頂,往下走經過下巴,往上連結到頄穴,分出的支脈,連結到眼睛外側的眼角,稱為「外維」,如果這個經絡發生病變,會出現小趾和次趾抽筋、牽引膝蓋外側筋絡抽筋、膝蓋無法彎曲伸直、膕筋緊張、前面牽引大腿、後面牽引尻部、往上就是肚子兩側疼痛、往上牽引缺盆、胸部和乳房、頸部筋絡緊張,從左側到右側,右眼不能張開,往上經過右側額角,並與蹺脈一起運行,左側與右側相絡,因此如果損傷左側額角,右腳無法使用,這種病症稱為「維筋相交」,治療方法是用燔針或劫刺針刺絡,以知道針刺的次數,以疼痛的地方為腧穴,這種病症的名稱是「孟春痹」。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

白話文:

邪氣侵犯了足少陽經脈的絡脈,使人感到胸肋部疼痛不止,咳嗽並出汗。針刺足小趾和小趾次趾指甲與肉交接的部位,各刺一針,疼痛就會立即使病人停止咳嗽,汗也馬上停止。咳嗽的病人用熱衣暖暖身子,好好吃飯,休息一天就好了。左邊痛就針刺右邊,右邊痛就針刺左邊,立刻就會好。如果不痊癒,就重複上述的針刺方法治療。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

足少陽膽脈,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八十六穴。

瞳子髎二穴(在目外眥五分),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開口有空),客主人二穴(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顬上廉),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中),懸釐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下廉),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入髮際四分),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臨泣二穴(當目上直入髮際五分),目窗二穴(一名至滎在臨泣後一寸),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挾玉枕骨),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淵腋二穴(在腕下三寸宛宛中),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日月二穴(在期門下五分直乳第二肋下),京門二穴(一名氣府一名氣腧在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帶脈二穴(在季肋下一寸八分),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一寸五分),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環跳二穴(在髀樞中),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陽交二穴(一名別陽在外踝上七寸),斜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陽輔二穴(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懸鐘二穴(在外踝上三寸),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去臨泣三寸),臨泣二穴(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半),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俠谿二穴(在足小趾次趾岐骨間本節前),竅陰二穴(在足小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葉)

白話文:

  1. 瞳子髎穴:位於眼睛外側,約五分。

  2. 聽會穴:位於耳朵前面的凹陷處。

  3. 客主人穴:又名上關穴,位於耳朵前面,骨頭上緣的凹陷處。

  4. 頷厭穴:位於耳朵下方的臉頰處。

  5. 懸顱穴:位於耳朵上方的頭骨處。

  6. 懸釐穴:位於耳朵上方的頭骨處。

  7. 曲鬢穴:位於耳朵上方的髮際處。

  8. 率谷穴:位於耳後,距離髮際一寸五分處。

  9. 天衝穴:位於耳後,距離髮際三寸處。

  10. 浮白穴:位於耳後,距離髮際一寸處。

  11. 竅陰穴:位於後腦枕骨上方。

  12. 完骨穴:位於耳後,距離髮際四分處。

  13. 本神穴:位於耳後,距離髮際四分處。

  14.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與瞳孔垂直的直線上一寸處。

  15. 臨泣穴:位於眼睛上方,距離髮際五分處。

  16. 目窗穴:又名至滎穴,位於臨泣穴後一寸處。

  17. 正營穴:位於目窗穴後一寸處。

  18. 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一寸五分處。

  19. 腦空穴:又名顳顬穴,位於承靈穴後一寸五分處。

  20. 風池穴:位於後腦勺,髮際的凹陷處。

  21. 肩井穴:位於肩膀上方,缺盆穴的上方。

  22. 淵腋穴:位於手腕下方,三寸處。

  23. 輒筋穴:位於腋下,三寸處。

  24. 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處。

  25. 京門穴:又名氣府穴或氣腧穴,位於腰部,與脊椎垂直的線上。

  26. 帶脈穴:位於季肋下方,一寸八分處。

  27. 五樞穴:位於帶脈穴下方,三寸處。

  28. 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處。

  29. 居髎穴:位於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處。

  30. 環跳穴:位於大腿外側,髀樞穴的中央。

  31. 中瀆穴:位於大腿外側,膝蓋上方五寸處。

  32. 陽關穴: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三寸處。

  33.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一寸處。

  34. 陽交穴:又名別陽穴,位於外踝上方七寸處。

  35. 斜外丘穴:位於外踝上方七寸處。

  36. 光明穴:位於外踝上方五寸處。

  37. 陽輔穴:位於外踝上方四寸處。

  38. 懸鐘穴:位於外踝上方三寸處。

  39. 丘墟穴:位於外踝下方,距離臨泣穴三寸處。

  40. 臨泣穴:位於小趾和次趾之間的縫隙中。

  41. 地五會穴:位於小趾和次趾之間的縫隙中。

  42. 俠谿穴:位於小趾和次趾之間的分叉處。

  43. 竅陰穴:位於小趾的末端,距離指甲一韭葉的寬度。

瞳子髎二穴,在目外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治青盲日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瞳子髎穴這兩個穴位,位於眼睛外眼角五分的位置,是手太陽和手足少陽經交會的穴位。它可以治療青光眼、視力模糊、眼前有翳膜、頭痛和眼睛角膜紅腫疼痛等症狀。治療時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手少陽脈氣所發,治耳聾,耳中狀如蟬聲,通耳食牙車脫臼,相離一二寸,其穴側臥張口取之,針入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不須補,灸亦良,日可灸五壯至二七壯止,十日後依前報灸之即愈。

白話文:

聽會二個穴位,位於耳前凹陷處,在耳屏上關下一寸突出的動脈處,張口時顯現,屬於手少陽脈氣發出的部位。適用於治療耳聾、耳中出現像是蟬鳴的聲音、耳朵阻塞、牙車脫臼等症狀。兩個穴位相距約一二寸,取穴時需要側臥張口,以針刺入七分,並停留三呼,讓穴位產生氣感後立刻瀉針,不須補針。灸療法也很有效,每天灸五壯,最多灸到二七壯為止,十天後按照之前的灸法繼續灸即可痊癒。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足陽明少陽之會,治唇吻強,耳聾,瘛瘲口沫出,目眩,牙車不開,口噤嚼食鳴,偏風口眼喎斜,耳中狀如蟬聲,可灸七壯,艾炷不用大,箸頭作炷,若針必須側臥,張口取之乃得,禁不可針深,上關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㰦,下關不得久留針,即㰦而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刺深,下關不得久留針也。

白話文:

客主人二穴,別名為上關,位於耳前突起的骨頭上緣,開口處有一小塊凹陷,動脈在裡面蜿蜒流動,是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匯點。此穴位可治療嘴脣、下巴僵硬,耳聾,口角歪斜,口中有唾液流出,頭暈,牙關緊閉,嘴巴緊閉無法咀嚼食物,嘴巴會發出聲音,中風導致嘴巴、眼睛歪斜,耳朵裡有蟬鳴聲等症狀。可以用艾灸治療,灸七壯即可,艾灸炷不要太大,用筷子頭大小的艾灸炷即可。如果要針灸,一定要側臥,張開嘴巴才能取穴,而且針不能刺入太深。若上關刺得太深,會讓人一直想打哈欠卻打不出來。下關穴針灸不能留針太久,不然會讓人一直想打哈欠卻無法閉合牙關。因此,上關穴不能針灸太深,下關穴不能留針太久。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耳鳴多嚏,頸項痛,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頷厭兩個穴位,位於耳下顳骨下方的邊緣處,是手足少陽陽明經交會的穴位,可以治療頭風眩暈、眼前看不清、偏頭痛、眼睛外眥痙攣、耳鳴、經常打噴嚏、頸項疼痛等疾病。使用針刺時,針刺的深度為七分,留針七呼的時間,可以輔以三壯的艾灸治療。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中,足少陽脈氣所發,治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眥赤,身熱齒痛,面膚赤痛,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懸顱兩個穴位,位於太陽穴上方,正當足少陽膽經的起點,治療熱病煩躁、胸悶、汗不出、偏頭痛,引發眼睛外眥紅赤、身熱牙痛、面部皮膚紅腫疼痛,針刺的深度是三分,停留三呼的次數,艾灸可灸三壯。

懸釐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熱病汗不出,頭偏痛,煩心不欲食,目銳眥赤痛,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懸釐穴,位於額角髮際上,太陽穴下方,是手足少陽、陽明經的交會穴。用於治療熱病不出汗、偏頭痛、心煩不想吃東西、眼睛刺痛、眥部發紅疼痛等症狀。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治頰頷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灸亦良,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曲鬢兩個穴位,位於耳上髮際彎曲的角落凹陷中,鼓動兩頰有空隙,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主治臉頰和下巴腫脹,導致牙齒咬合不能張開,疼痛劇烈,嘴巴緊閉不能說話。灸也能起到好的療效,可以灸七壯,針刺深度三分。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治膈胃寒痰,傷酒風發,頭兩角強痛,不能飲食,煩滿嘔吐不止,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率谷二穴,位於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的地方,是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陽膽經的交匯穴位。它可以治療膈胃寒痰、傷酒風發、頭兩角強痛、不能飲食、煩滿嘔吐不止等症狀。可以施灸三壯,針刺入三分。

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治頭痛,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恐,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治發寒熱,喉痹,咳逆痰沫,胸中滿不得喘息,耳鳴䐜䐜無所聞,頸項癰腫,及癭氣肩背不舉,悉皆治之,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浮白穴和白穴,這兩個穴位位於耳後,進入髮際一寸處,是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它可以治療發熱、喉嚨腫痛、咳嗽、咳痰、胸悶、耳鳴、聽力減退,頸項腫大、癭氣、肩背疼痛。針灸此穴時,針刺深度為五分,灸壯七壯。

首竅陰二穴,在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治勞疸發厲,項痛引頭目痛,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治頭痛煩心,癲疾頭面虛腫,齒齲,偏風口眼喎斜,頸項痛不得回顧,小便赤黃,喉痹頰腫,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完骨二穴,位於耳後入髮際四分處。主治頭痛煩心、癲癇、頭面虛腫、蛀牙、半側臉癱瘓、口眼歪斜、頸部疼痛無法回頭、小便赤黃、喉嚨腫痛、臉頰腫脹。針灸深度五分,可灸七壯。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一曰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頸項強急痛,胸脅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本神穴與二穴,位於曲差穴旁一寸五分處。一曰直耳上穴,位於髮際處四分。此二穴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交會之處,可治療目眩、頸項強直疼痛、胸脅部疼痛且牽引至胸脅部的肌肉無法轉動、癲癇、嘔吐涎沫等症狀。針灸此穴時,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七壯。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目痛目眵,背腠寒慄,重衣不得溫,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一寸,正對著眼睛的瞳孔,它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可以治療頭痛、眼睛疼痛、眼睛昏花、背部皮膚寒冷發抖,即使穿很多衣服也無法保暖。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二分。

目臨泣二穴,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之會,治卒中風不識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淚,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

白話文:

目臨泣穴和泣穴,位於眼睛上,直接插入髮際五分凹陷處,它是足太陽和少陽經交會的穴位,可治療中風不識人,眼花頭暈、鼻塞,眼睛生白翳多流淚,針刺深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得氣立即出針。

目窗二穴,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赤痛,忽頭旋,目䀮䀮遠視不明,針入三分,可灸五壯,三度刺,目大明。

白話文:

目窗穴位於臨泣穴後一寸,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匯的穴位。它可以治療頭面浮腫、疼痛牽引到眼睛外眥發紅疼痛、突然頭暈、眼睛昏花遠視不明。針刺目窗穴深度為三分,可以用艾灸灸五壯,刺三針,眼睛就會明亮起來。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牙齒痛,唇吻急強,齒齲痛,頭項偏痛,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惡風寒,鼽衄鼻塞息不利,可灸三壯。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即為癲風,引目眇,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可灸三壯,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悶亂目眩,華佗當針而立愈。

白話文:

腦空二穴位,又稱顳顬穴,位於承靈穴後方一寸五分,在玉枕骨下方的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此穴位可治療腦風頭痛劇烈難忍,閉目心悸,發作時為癲癇,引起目眇,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僵硬無法回顧。針灸時,針刺五分,得氣後立即出針,可灸三壯。曹操患有嚴重的頭風,發作時就會心悶、頭暈、目眩,華佗在腦空穴針灸後,曹操的症狀立即痊癒。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灑淅寒熱,溫病汗不出,目眩苦頭痛,痎瘧,頸項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腰傴僂引項筋無力不收,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白話文:

風池穴位於太陽穴後方,髮際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匯穴位。它可以治療灑淅寒熱、溫病汗不出、眼睛眩暈、頭痛劇烈、瘧疾、頸項疼痛無法回頭、流眼淚、打哈欠、鼻塞出血、眼睛內角發紅疼痛、氣往上衝導致耳朵阻塞和視力模糊、腰部彎曲、頸部肌肉無力,無法收縮。針灸時,針入七分深,停留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七壯。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是,一名髆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治五勞七傷,頸項不得回顧,背髆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撲傷腰髖疼,腳氣上攻,可針入五分,此髆井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臟氣,若刺深則令人悶倒不識人,即速須三里下氣,先補不瀉,須臾平復如故,凡針肩井,皆以三里下其氣,若婦人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若灸更勝針,可灸七壯。

白話文:

肩井穴在肩膀陷凹處,缺盆穴上大骨之前一寸半,用三根手指按壓,中指下陷處便是。又稱髆井穴,是手足少陽經和陽維經的交會穴,能夠治療五勞七傷、頸項無法回顧、背部髆部發悶、雙手無法向頭部移動,或者因受傷導致腰髖疼痛、腳氣上攻,可以針刺五分。髆井穴是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連接五臟之氣,若針刺太深,會導致患者昏眩不識人,必須立即在三里穴瀉氣,先補後瀉,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凡是針刺肩井穴,都必須在三里穴瀉氣。如果婦女在墮胎後出現手腳厥逆,針刺肩井穴可以立即治癒,如果艾灸效果更好,可以艾灸七壯。

淵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治胸滿馬刀,臂不舉,禁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腫蝕馬瘍,內潰者死,寒熱生馬瘍可治,針入三分。

白話文:

淵腋兩個穴位,在腋下三寸的凹陷中,舉起胳膊就可以找到。主治胸悶,胳膊抬不起來,禁止灸,一定不能灸,灸了不幸的話,會讓人長出腫瘤,潰爛,內部潰爛的人可能死亡。寒熱引起的腫瘤可以治療,針入三分。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一寸著脅,足少陽脈氣所發,治胸中暴滿,不得臥不能喘息,可灸三壯,針入六分。

日月二穴,膽之募,在期門下五分,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可灸五壯,針入七分。

白話文:

日月穴,是膽經的募穴,位於期門穴的下五分,是足太陰肝經、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此穴可以治療嘆息善悲、小腹發熱想跑廁所、多口水、言語含糊不清、四肢不靈活等症狀。可以灸五壯,針刺入七分。

京門二穴,腎之募,一名氣俞,一名氣府,在監骨腰中季脅本挾脊,治腰痛不得俯仰,寒熱䐜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少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留七呼。

白話文:

京門穴是腎臟的募穴,又稱氣俞、氣府,位於脊椎骨中央、腰部和脅部交接的地方。主治腰痛無法俯仰、寒熱交替、腹脹、背部疼痛不止、小便不利、尿液發黃、小腹急劇腫脹,腸鳴洞洩、大腿根部疼痛。可以使用灸法,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

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治婦人少腹堅痛,月脈不調,帶下赤白,裡急瘛瘲,可灸五壯,針入六分。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旁一寸五分,治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針入一寸,可灸五壯。

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水腫不嗜食,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陽蹺足少陽之會,治腰引少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舉不至肩,灸三壯,針入八分。

白話文:

居髎穴,在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是足少陽膽經的陽蹺穴。主治腰引少腹疼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舉不至肩等症。灸三壯,針刺八分。

環跳二穴,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治冷風濕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轉側,可灸五十壯,針入一寸,留十呼,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治寒氣客於分肉之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可灸五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白話文:

環跳穴、中瀆穴這兩個穴位,分別位於大腿外側股骨轉子下方和外膝眼上五寸處。治療風寒引起的血脈痺痹,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以及腰部、胯部疼痛、難以翻身的情況。環跳穴可以灸五十壯,針入一寸,留針十個呼吸。中瀆穴可以灸五壯,針入五分,留針七個呼吸。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針入五分,不可灸。

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足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針入六分,得氣即瀉,又宜灸留針,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又以蹲坐取之,日可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

白話文:

陽陵泉兩個穴位,屬土,位於膝蓋下緣一寸的位置,在外側的凹陷之中,是足少陽膽經的經氣流入處,屬於合穴。針刺深度為六分,得氣後立即瀉針。此外,還可以採用灸法留針,治療膝蓋無法彎曲、風寒痹症腳部麻痺、半身不遂、腳冷沒有血色等症狀。取穴時,可以採用蹲坐的姿勢,每天可灸七壯,直到灸到四十九壯為止。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陽維隙,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䯒不收,可灸三壯,針入六分,留七呼。

白話文:

陽交和二穴,有一個別稱叫做別陽,位於陽維脈的空隙,在外足踝向上七寸,斜行的部位,屬於三條陽經在肌肉的交界處。可以治療寒氣引起的手腳冰冷、躁動不安、喉嚨阻塞、胸悶、面部腫脹、寒風痹症造成的膝蓋彎曲不伸展的症狀。可以灸三壯,針灸深度六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

外丘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少陽所生,治膚痛痿痹,胸脅脹滿,頸項痛惡風寒,癲疾,針入三分,可灸三壯,兼治猘犬所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又灸所齧之處立愈。

白話文:

外丘穴位於足外踝上七寸處,屬於少陽經的穴位。可以治療皮膚疼痛、四肢麻痺、胸脅脹滿、頸項疼痛、惡寒怕風、癲癇等疾病。針灸外丘穴時,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灸三壯。外丘穴還可以治療被猘犬咬傷,灸治後毒素不會發作,也不會有發熱的症狀,迅速灸三壯,再灸被咬傷的地方,即可痊癒。

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足少陽絡也,治身解寒,淫濼䯒酸,不能久立,與陽輔療病法同,熱病汗不出猝狂,虛則痿痹,坐不能起,實則足䯒熱,膝痛,身體不仁,善齧頰,可灸五壯,針入六分,留七呼。

白話文:

光明穴,位於足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經,足少陽經絡穴。治療身體解寒,淫濼䯒酸,不能久立,與陽輔穴療病方法相同。熱病汗不出,猝然狂躁,虛則痿痹,坐不能起,實則足䯒熱,膝痛,身體不仁,善於啃咬面頰,可以灸五壯,針刺入六分,留針七呼。

陽輔二穴,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諸節盡痛,痛無常處,腋下腫瘻馬刀喉痹,膝䯒酸,風痹不仁,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白話文:

陽輔二穴,它的屬性是火,位於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端,絕骨端往前三分處,距離丘墟七寸,是足少陽經的巡行部位,是本經的腧穴。治療:腰部痠痛,像坐在水中一樣,膝蓋以下皮膚腫脹,筋攣,各個關節都疼痛,疼痛沒有固定的地方,腋下腫脹,瘻管,馬刀瘡,咽喉痹痛,膝部酸脹,風痹麻木。可灸三壯,針刺入五分,留針七呼。

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膝䯒痛,筋攣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可灸五壯,針入六分,留七呼。

白話文:

懸鐘穴,在腳踝外側,上三寸動脈處。足三條陽經的交會穴,按壓此穴,陽明脈不通時,就取此穴治療。治療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喜歡飲食、膝蓋痛、筋攣縮、腳不能穿鞋,坐著不能起來。可以艾灸五壯,針灸深度六分,留針七次呼吸。

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䯒酸轉筋,猝疝少腹堅,寒熱頸腫,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白話文:

丘墟二穴,位於足外踝下,凹陷處,距臨泣穴三寸,是足少陽膽經循行之處,為原穴。主治胸脅滿痛、不得休息、久瘧、寒戰、腋下腫,痿弱、麻痺,坐起困難,大腿根部疼痛,眼睛生翳膜,小腿痠痛、轉筋,暴發疝氣、少腹堅硬,寒熱交替、頸部腫脹。可灸三壯,針刺入五分,留針七次呼吸。

足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輸,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腫,馬刀瘍瘻,善齧頰,天牖中腫,淫濼䯒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婦人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心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痎瘧日發,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足臨泣穴,屬木,位於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面的凹陷中,距俠谿穴一寸五分,是足少陽經氣血輸注的部位,具有疏通、輸注的作用。臨泣穴善於治療胸中憋悶,腋下腫脹,馬刀樣潰瘍和瘺瘵,善於治療咬嚼頰部,天窗穴部位的腫脹,眼淚多、眼痠脹、頭昏眼花,枕骨和顱骨部位疼痛,寒戰,婦女月經不調,季脅部位的脹滿,乳癰(乳房膿腫)引起的胸中疼痛,周身各部位遊走性疼痛,突然暈厥、氣喘不能行走,痎瘧(瘧疾)每天發作。本穴可艾灸三壯,針刺深度二分。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治內傷唾血,足外皮膚不澤,乳腫,針入二分,不可灸,灸則使羸瘦,不出三年卒,俠谿二穴,水也,在足小趾次趾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胸脅支滿,寒熱汗不出,目外眥赤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地五會二穴:在小腳趾次趾靠腳趾較後方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治療內傷吐血、腳部皮膚不光澤、乳房腫脹等症狀。針灸時,針入二分,不可灸,灸之使人瘦弱,三年內死亡。

俠谿二穴:屬水,在小腳趾次趾的趾骨之間,靠近趾頭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滎穴。治療胸脅疼痛、氣息飽滿、忽冷忽熱、汗出不暢、眼睛外眥發紅、眼睛眩暈、兩頰下頜腫脹、耳聾、胸中疼痛難以翻身、疼痛部位不定等症狀。可以灸三壯,針入三分。

足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肘不可舉,猝聾不聞人語,可灸三壯,針入一分。

白話文:

足竅陰二穴,屬金,位於足部小趾次趾的末端,距離指甲的寬度像韭菜葉子一樣,是足少陽脈的起始穴位,為井穴。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脅痛、咳嗽逆氣而不能停止、手足煩熱但不出汗、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嚨痹塞、舌頭強硬口乾,以及肘部不能舉起、突然耳聾聽不到人說話等症狀。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一寸。

凡此足少陽之脈,常少血多氣,刺當出氣惡血,其經從頭走足,逆則為迎,順則為隨,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治足少陽之法也。

白話文:

凡是足少陽膽經的脈絡,通常血少氣多,針刺時應該先放出血來適當治療,膽經從頭部開始經過腳,逆行就是迎,順行就是隨,氣血旺盛時就要瀉掉,虛弱時就要補強,熱性體質就要疾速治療,寒性體質就要緩慢治療,陷下就去針灸,如果沒有太過虛或實的狀況,就針對膽經來治療。這就是治療足少陽膽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