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10)

1. 手厥陰心主經

手厥陰心包絡之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氣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氣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經,從胸中開始,連接到心包,向下經過橫膈膜,並連接三焦。心包絡經的分支沿著胸部側面,向下到腋下三寸的位置,向上到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在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進入肘部。心包絡經再往下,沿著前臂內側兩條肌腱之間,進入掌心,沿著中指直達指端,其分支從掌心分出,沿著小指第2指直達指端。心包絡經受損,則手心發熱,肘部攣急,腋下腫脹,嚴重時胸脅脹滿,心中煩躁不安,面赤目黃,喜笑個不停,心包絡經主治的病症是心煩心痛、掌中發熱,症狀嚴重時,氣口穴比人迎穴大一倍,症狀較輕時,氣口穴反而比人迎穴小。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取之兩筋間也。

白話文:

手心的主穴點,名稱叫做內關穴,距離手腕兩寸,從兩條肌腱中間出來,沿著經絡向上,連接到心包絡,心氣實則會心痛,虛則產生煩躁,針灸取穴在兩條肌腱中間。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冬痹也。

白話文:

手心中間的主筋,起於中指,與肺經的筋並行,終於肘內陰面,沿上臂陰面,終於腋下,下散至前後脅部,其分支入腋,散佈胸中,終於賁脈。如果這筋發生病變,當病變經過的地方發生抽搐,筋轉疼痛,前及胸部疼痛,呼吸賁塞。治療時應灸灼與劫刺,以知道為數,以痛處為腧穴,這種病叫做孟冬痹。

手厥陰心包脈,從腹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一十八穴。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肋間),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曲澤二穴(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郄門二穴(在掌後去筋五寸),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太陵二穴(在掌後兩筋間陷中),勞宮二穴(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中衝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白話文:

  1. 天池二穴:別名天會穴,位於乳房後一寸,腋下三寸,沿著肋骨下緣,直腋下取穴。
  1. 天泉二穴:別名天濕穴,位於腋窩下,上臂外側二寸,舉起手臂取穴。

  2. 曲澤二穴:位於肘部內側,內陷處,彎曲手肘取穴。

  3. 郄門二穴:位於手掌背面,掌面大筋外五寸,取穴。

  4. 間使二穴:位於手掌背面,三寸處,兩根掌紋之間的凹陷處取穴。

  5. 內關二穴:位於手掌背面,手腕二寸,取穴。

  6. 太陵二穴:位於手掌背面,兩根掌紋之間的凹陷處取穴。

  7. 勞宮二穴:位於手掌中央,彎曲無名指取穴。

  8. 中衝二穴:位於中指指端,距指甲蓋邊緣一韭葉寬。

天池二穴,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肋間,一名天會,手心主足少陽之會,治寒熱胸膈煩滿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聲喉中鳴,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天池穴位於乳後一寸,腋下三寸,在肋骨間,腋下正中,偏向腋窩處。這個穴位別名天會穴,是手心主穴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位。它能治療寒熱交替、胸膈煩悶、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脹、上氣、胸中有聲音、喉中鳴叫等疾病。可以用艾灸治療,灸三壯,或針刺三分。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治心病,胸脅支滿,咳逆,膺背胛間臂內廉痛,針入六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天泉穴有兩個穴位,一個穴位的名稱是天濕,位於腋下二寸,舉起手臂即能找到它,可以治療心臟疾病、胸脅脹滿、咳嗽逆氣、胸背胛骨之間以及手臂內側疼痛,針灸的深度為六分,可以使用艾灸法,施灸三壯。

曲澤二穴,水也,在肘內廉陷中,屈肘取之,手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疹臂肘手腕善動搖,可灸三壯,針入三分。留七呼。

白話文:

曲澤二穴,是水穴,位於肘部內側凹陷處,屈肘取穴,是手厥陰脈的入合穴。主治心痛、易受驚嚇,身體發熱、煩渴、口乾,逆氣導致嘔血,風疹出現在上臂、肘部、手腕,容易搖晃。可以灸三壯,針刺入三分。留針七呼。

郄門二穴,去腕五寸,手厥陰郄,治心痛衄血嘔噦,驚恐畏入,神氣不足,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間使二穴,金也,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心懸如飢,猝狂,胸中澹澹,噁心寒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猝心痛多驚,喑不得語,咽中如鯁,可灸五壯,針入三分。岐伯云,可灸鬼邪。

白話文:

間使是兩個穴位,屬金。位於手掌後方,三寸的掌紋中央,是手厥陰經的運行經絡。它是經穴,可以治療症狀如:心臟懸空,飢餓感,突然發狂,胸中煩悶,噁心感、寒冷體質導致的嘔吐,心悸驚恐,胸部鬱熱,腋下腫脹,肘部攣縮,突然的心絞痛及易受驚嚇,聲音嘶啞無法說話,喉嚨宛如卡了魚刺,可以用針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岐伯說,針灸可以治療鬼邪。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別走少陽,治目赤支滿,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方,距離手腕兩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主治眼睛發紅、疼痛,中風後手肘彎曲拘攣,實證則表現為心臟劇烈疼痛,虛證則表現為心煩不安,膽怯。針灸時,針刺深度五分,可以灸三壯。

太陵二穴,土也,在掌後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之所注也,為輸,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若飢,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嘔逆狂言不樂,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太陵穴屬於土穴,位於手掌後,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手少陰心經所分佈的部位,為輸穴,主治熱病,汗不出,手臂攣縮,腋下腫脹,喜歡大笑不止,心臟懸吊,好像飢餓,喜歡悲傷哭泣,驚恐, 目赤小便如血,嘔吐反胃,胡言亂語,不高興,喉嚨痛,口乾,身體發熱,頭痛,氣短,胸脅疼痛;針刺五分,可以灸三壯。

勞宮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取之,手厥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口中腥臭,胸脅支滿,黃疸目黃,可灸三壯。

白話文:

勞宮穴和魚際穴都是火穴,位置在手掌的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後取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的滎穴。可治療中風引起的善怒、悲傷或大笑不止,手痺,熱病三天不汗出,心悸、呼吸急促、胸脅痛劇烈導致無法轉動,大小便帶有血。鼻子出血不止,氣逆,嘔吐,口渴,吃不下東西,口中腥臭,胸脅脹滿,黃疸、眼睛發黃,可以用艾灸治療(灸三壯)。

中衝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心主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針入一分。

白話文:

中衝穴是手厥陰心主脈的井穴,位於手指端,與指甲的邊緣約一個韭菜葉的寬度,治療熱病煩悶、汗不出,手心發熱,身體彷彿像火一樣,心痛、煩躁、舌頭僵硬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一分。

凡此手心主之脈,多血少氣,刺之當出血惡氣,其經從臟走手,審而迎隨,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治厥陰之法也。

白話文:

所有這些手心部位的脈象,氣血較少,針刺時應出血排走惡氣,其經絡從臟器運行到手,仔細觀察脈象並順勢治療,脈盛就瀉之,脈虛就補之,熱就快刺,寒就留針,陷下就灸治,脈不盛也不虛,就根據經絡取穴治療,這就是治療厥陰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