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6)

1.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盛者氣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氣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起源於心臟,並延伸出心繫,向下經過膈肌,聯絡小腸。其中一支脈絡,從心繫向上經過咽喉,連接眼睛和舌頭。另一支脈絡,從心繫向後繞過肺臟,向下到達腋下,沿著上臂內後緣向下,緊鄰太陰心主經走行,到達肘關節內側,沿著前臂內後緣向下,抵達手掌後面的銳利骨端,進入手掌內後緣,沿著小指內側外出,到達小指尖端。如果這條經絡發生病變,就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這種情況被稱為「臂厥」,是由心臟疾病引起的。臨牀上表現為,眼睛發黃、脅痛、上臂內後緣疼痛和麻痺、手掌心發熱疼痛。在病情加重時,氣口穴的脈搏會比人迎穴的脈搏大一倍,而在病情減輕時,氣口穴的脈搏則會比人迎穴的脈搏小。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白話文:

手少陰的別絡,叫做通裏,距離手腕一寸處分支向上行,沿著經脈進入心臟,連繫舌根,屬於目系。其實它還連繫著隔膜,虛損則不能言語,取穴在手腕後面一寸處,另外一支走太陽經。

手少陰之經,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賁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萎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痹也。

白話文:

手少陰經脈,從小指內側開始,止於銳骨,向上連結到肘關節內側,再向上進入腋窩,與太陰經脈相交,夾著乳房裡側,止於胸中,沿著賁穴向下,與臍相連。心下熱結,悶熱不舒,下肢關節酸軟無力。引發的病症有:內急、心臟承受著沉重的壓力,下肢關節疼痛、轉筋、筋痛。針灸治療時,應選擇適當的穴位,以刺針刺入皮膚,以疼痛為度。如果有吐血膿血的症狀,則無法治癒。經筋的疾病,遇到寒冷,則會出現筋縮屈急;遇到炎熱,則會出現筋弛緩不收,陰萎不能使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是針刺治療寒急的病症;熱則筋縱不收,不用燔針,這種病症稱為季冬痹。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隙中出血。

白話文:

心臟病指胸中疼痛,肋骨下疼痛,膺背肩胛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虛弱的時候胸腹腫脹,脅下與腰部牽引疼痛,按其脈絡,少陰太陽,舌下出血,其變化之病症,刺破血管出血。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白話文:

得了心熱病的人,起初只是不高興,數日之後才感到熱,熱到極點了忽然就會心痛,煩躁悶亂,易嘔吐,頭痛臉紅但不流汗,如果壬癸日症狀會加劇,丙丁日會大汗,氣息上逆,則壬癸日的人會死亡,應針刺手少陰太陽穴。

手少陰心經,從腹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一十八穴。

極泉二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少海二穴(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中),靈道二穴(在掌後一寸五分或曰一寸),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陰郄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神門二穴(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在掌後兌骨端),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少衝二穴(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如韭葉)

白話文:

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下筋絡間,動脈進入胸腔處。

青靈穴:位於肘部上方三寸處。

少海穴:別名曲節,位於肘部內側,節後陷中。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一寸五分處,或說一寸。

通裏穴:位於手腕後一寸處。

陰郄穴:位於手掌後,脈絡中,距手腕五分處。

神門穴:別名兌沖、中都,位於手掌後,兌骨端。

少府穴:位於手小指根部第一節後,陷中,直勞宮。

少衝穴:別名經始,位於手小指內側,端部,距指甲如韭葉。

極泉二穴,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治心痛乾嘔,四肢不收,咽乾煩渴,臂肘厥寒,目黃脅下滿痛,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極泉穴位於腋下,動脈進入胸部的位置,治療心痛乾嘔、四肢不收、咽乾煩渴、臂肘厥寒、眼睛發黃、脅下滿痛,可以用灸7壯,針灸深度3分。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舉臂取之,治肩臂不舉,不能帶衣,頭痛振寒,目黃脅痛,可灸七壯。

少海二穴,水也,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又云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手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顧,肘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針入三分,可灸三壯,甄權云屈手向頭取之,治齒寒腦風頭痛,不宜灸,針入五分。

白話文:

少海有兩個穴位,都屬水,別名曲節,位於肘內側的皺褶後面。也有人說是在肘內側大骨頭外側,距離肘端五分的位置,是手少陰經脈進入的部位,是合穴。可以治療寒熱交替引起的牙齒疼痛、頭暈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頸項無法轉動、肘部、腋下、脅下疼痛、四肢無法舉起。針灸深度三分,艾灸三壯。甄權說,彎曲手肘取穴,可以治療牙齒寒冷、腦風頭痛。不適合艾灸,針灸深度五分。

靈道二穴,金也,去掌後一寸五分或一寸,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心痛悲恐,相引瘛瘲肘𤼣,暴喑不能言,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靈道、二穴,五行屬金,位於手背第二掌骨,距掌後一寸五分或一寸,是手少陰經的循行部位,為經穴,主治心絞痛、憂鬱症、心病連帶引起肘關節疼痛、突然失聲,不能言語,適用灸法三壯,針刺法刺入三分。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治熱病猝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支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通裏穴,位於手腕後面一寸處。治療熱病引起的胸口突然煩躁,反覆打哈欠、伸懶腰,憂傷、恐懼、頭暈、頭痛,臉紅發熱,心悸、手肘、手臂和前臂疼痛,實證則四肢腫脹,虛證則言語困難,嘔吐疼痛、喉嚨阻塞,呼吸短促、小便失禁。針灸深度為三分,可以艾灸三壯。

陰郄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治失喑不能言,灑淅振寒,厥逆心痛,霍亂胸中滿,衄血驚恐,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陰郄兩個穴位,位於手太陰經上,距離手腕五分,主治失音不能說話、流鼻涕流口水且發冷、氣逆和心痛、霍亂胸悶、鼻出血及驚恐。針刺時深度應為三分,可施灸七壯。

神門二穴,土也,一名兌沖,在掌後兌骨之端陷中,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為輸。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熱狂悲哭,嘔血上氣遺溺,大小人五癇,可灸七壯,炷如小麥大,針入三分,留七呼。

白話文:

神門穴、神門穴,為土行經氣的輸穴。別名兌沖穴,位置在手掌後面的兌骨凹陷處,是手少陰經脈氣血所流注的地方。可用於治療瘧疾、心煩很想要喝冰涼的東西,惡寒則想待在溫暖的地方、咽喉乾燥不想吃東西、心痛、頻頻打嗝、恐慌、氣短呼吸不足、手臂冰冷、氣喘、身體發熱、狂亂悲傷哭泣、嘔血、喘不上氣、大小便失禁、癲癇等症。可以使用灸法治療,灸七壯,艾炷像小麥般大小,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吸的時間。

少府二穴,火也,在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手少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肘腋攣急,胸中痛,手卷不伸,針入二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少府是兩個穴位,屬於火,位於小指第一個關節後面的凹陷處,直通勞宮穴,是手少陰脈氣血流經的地方,是滎穴。可以治療煩悶、呼吸短促、悲傷恐懼害怕與人接觸、手掌發熱、肘部和腋下攣縮僵硬、胸口疼痛、手捲曲無法伸展等疾病。針灸深度為二分,可灸七壯。

少衝二穴,木也,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熱病煩滿,上氣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驚,掌中熱,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乍熱,手攣不伸,引肘腋痛,針入一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少衝穴是手小指內側端部,也就是指甲旁邊,像是韭菜葉那樣,是小腸經起始穴位,屬於井穴。可以治療熱病煩悶、心痛、痰多氣少、悲傷恐懼易受驚嚇、手心發熱、胸口疼痛、口中燥熱、喉嚨發酸、突然發冷又發熱、手抽筋無法伸展,疼痛延伸到手肘和腋下,針灸深度為一分,可用艾灸三壯。

凡此手少陰之脈,常少血多氣,刺之當出氣惡血,其經從臟走手,審其逆順而迎隨之,有餘則瀉,不足則補,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治手少陰之法也。

白話文:

所有屬於手少陰經的經絡,通常血少氣多,針刺這些經絡應該讓惡血與氣排出,這條經絡從臟腑通到手,應該審查它的逆順流動方向,順著它並迎合它,有餘的就洩,不足的就補,熱的時候就讓它疾行,寒的時候就讓它稍微停留,陷下就去針灸它,不盛不虛的時候,就按照經絡走向去針灸,這是治療手少陰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