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4)

1.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之經,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經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䯒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起源於鼻孔和臉頰交匯的地方,靠近太陽穴的經脈。從鼻翼外側向下,進入上牙齒裡面,再出來包繞嘴巴環繞嘴脣,下面的部位與承漿穴相交,向後經過臉的下緣,進入大迎穴,再沿著臉頰,經過耳朵前面,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到達前額和顱骨。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下方通過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穿過橫膈膜,與胃相連,並與脾臟相絡,它的正脈,從缺盆穴向下,經過乳房的內側,向下經過肚臍,進入氣街穴。它的分支從胃口下方,沿著腹腔裡面,向下到達氣街穴,再一起往下。經過大腿內側的髀關穴,抵達伏兔穴,向下過膝蓋骨的下方,沿著小腿外側,向下到達足背,進入腳趾之間,從第一趾內側出來。它的分支從膝蓋下方3寸處分出,向下進入第二趾外側。它的分支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腳趾間,從大腳趾前可伸出來。這個經絡受到刺激,會導致人發抖、流冷汗、愛呻吟、打呵欠、臉色發黑。病發展嚴重的時侯,會厭惡與人交談,害怕火光,聽到敲擊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慌,而心生不安,喜歡一個人關著門、堵塞窗戶來生活。厲害的還想爬到高處唱歌,扔掉衣服逃跑,腹脹腹痛,強烈的心絞痛,這是血脈發生問題引起的,會導致癲狂、瘧疾、溫熱病,出汗、鼻子出血、嘴角歪斜、嘴脣發青、頸部腫脹、咽喉疾病、腹部腫脹、膝蓋骨腫痛、從乳房到氣街穴、大腿到伏兔穴、小腿外側、足背到腳趾上部都會疼痛,第二趾不能活動。氣盛則全身的前面部分都會發熱,胃熱盛的話,會消化食物,容易餓,小便的顏色發黃,氣虛則全身的前面部分都會怕冷,胃裡受寒則會腹脹,病情厲害的人,人迎穴比寸口穴大三倍,虛症則是人迎穴比寸口穴小。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頂,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猝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別脈,名稱是豐隆穴,距離腳踝八寸的位置。豐隆穴的別脈向太陰經走,循著脛骨外側的邊緣向上,與頭頂相連,聯繫諸經的氣。向下聯繫喉嚨,如果病氣逆行,就會喉嚨疼痛,突然失聲。如果是實證,就會發狂癲癇。如果是虛證,就會腳不能收縮小腿枯萎。在豐隆穴取穴。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趾,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䯒,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趾肢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㿗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猝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縱緩不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與坐等,以膏慰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季春痹也。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白話文:

足陽明的筋,起於腳的第二至第四趾,連結於腳背上方,斜向外上方延伸到輔骨,向上連結到膝蓋外側,再直向上連結到大腿樞紐,再向上沿着肋骨,連接脊椎。其中直行的筋,向上沿著背部正中線,連結到膝蓋。支出的筋,連結到外輔骨,與少陽筋會合。其中直行的筋,向上沿著伏兔穴,連結到大腿,聚集在陰器,再向上腹部分佈,直到缺盆穴而連結。支出的筋,向上經過頸部,向上挾持口部,與頄穴會合,向下連結到鼻部,向上與太陽經會合。太陽經是眼睛上方的綱領,陽明經是眼睛下方的綱領。支出的筋,從臉頰連結到耳前。症狀有足中趾、小腿筋轉筋,腳跳起硬直,伏兔穴轉筋,大腿前部腫脹,疝氣,腹肌緊繃,牽引缺盆穴和臉頰,突然口角歪斜,急性則眼睛不能閉合,發熱則筋鬆弛,眼睛不能睜開,臉頰筋有寒,則急促牽引臉頰移向口部,有熱則筋鬆弛緩解不收斂,所以歪斜。治療方法是用馬膏,膏敷急性的,用白酒和桂皮塗抹緩解的,用桑木鉤鈎住,再把生桑木炭放在坎穴中,高低與坐位相等,用膏敷慰急迫的臉頰,並且飲美酒,吃美味的烤肉,不飲酒的人,自行用力即可,只給予三拊的治療。治療方法是灼針劫刺,以所知道的為數目,以疼痛為腧穴,這叫做季春痹。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趾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白話文:

繆傳曾有患者,上牙齒與嘴脣的交接處疼痛,觀察其手背脈絡中,血的顏色偏寒的,且脈絡比較深的,治療時將其放血,使其脈絡血色變紅;足陽明經的第二趾趾甲及其旁邊的一處生瘡,手的大拇指、食指各生一處瘡,治療後,疼痛立止;左右各生的瘡,都以左治右,右治左的方式治療。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足陽明胃之經,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九十穴。

白話文:

胃經是人體最大的經絡,被稱為「虛裏」,貫穿膈膜、連通肺臟,從左乳下方開始,它的活動與衣物摩擦應和,是人體脈絡中宗氣所行之處。胃經屬於足陽明經,從頭部走到腳,長八尺,左右兩邊加起來一共一丈六尺,共有九十個穴位。

頭維二穴(在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下關二穴(在上關下合口有空),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巨髎二穴(挾鼻旁八分直目瞳子),地倉二穴(一名胃維挾口吻旁四分蹺脈手足陽明交會),大迎二穴(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陷中動脈),人迎二穴(一名伍會在頸大脈動應手挾結喉旁一寸五分以候五臟氣),水突二穴(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下挾天突陷中),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中),氣戶二穴(在巨膏下腧府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二穴(當乳中是),乳根二穴(在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不容二穴(在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關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太一二穴(在關門下一寸),滑肉門二穴(在太一下一寸),天樞二穴(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在肓腧旁一寸五分挾臍二寸),外陵二穴(在天樞下一寸),大巨二穴(在外陵下一寸),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氣衝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中),脾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是),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犢鼻二穴(在膝臏下䯒骨上骨解大筋中),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大筋內宛宛中),上巨虛二穴(一名上廉在三里下三寸),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下巨虛二穴(一名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䯒外廉間別走太陰),解谿二穴(在衝陽後一寸半腕上陷中),衝陽二穴(一名會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陷谷二穴(在足大趾次趾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內庭二穴(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厲兌二穴(在足大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葉),頭維二穴,在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足少陽陽明脈之交會。治頭偏痛,目視物不明,兼治微風眼瞼瞤動不止風淚出,可針入三分,禁不可灸。

白話文:

  1. 頭維穴:位於額角,進入髮際處,本神穴旁一寸五分。

  2. 下關穴:位於上關穴下方,合口處有空隙。

  3. 頰車穴:位於耳垂下,曲頰端陷中。

  4. 承泣穴:位於眼下方七分,直對瞳孔。

  5. 四白穴:位於眼下方一寸,直對瞳孔。

  6. 巨髎穴:位於鼻旁八分,直對瞳孔。

  7. 地倉穴:又名胃維穴,位於嘴角旁四分,蹺脈手足陽明交會處。

  8. 大迎穴:位於曲頷前一寸二分,陷中動脈處。

  9. 人迎穴:又名伍會穴,位於頸部大脈動處,與結喉旁一寸五分,可候五臟元氣。

  10. 水突穴:又名水門穴,位於頸部大筋前,直對人迎穴下,氣舍穴上。

  11. 氣舍穴:位於頸部,直對人迎穴下,挾天突陷中。

  12. 缺盆穴:又名天蓋穴,位於肩胛下,橫骨陷中。

  13. 氣戶穴:位於巨膏穴下,腧府兩旁,相距各二寸,陷中。

  14. 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一寸六分,陷中。

  15. 屋翳穴:位於庫房穴下一寸六分,陷中。

  16. 膺窗穴:位於屋翳穴下一寸六分,陷中。

  17. 乳中穴:位於乳頭中央。

  18. 乳根穴:位於乳中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穴。

  19. 不容穴:位於幽門旁,相距各一寸五分。

  20. 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一寸。

  21. 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一寸。

  22. 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一寸。

  23. 太一穴:位於關門穴下一寸。

  24. 滑肉門穴:位於太一穴下一寸。

  25. 天樞穴:又名長溪穴、谷門穴,位於肓腧旁一寸五分,挾臍二寸。

  26. 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一寸。

  27. 大巨穴:位於外陵穴下一寸。

  28. 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三寸。

  29. 歸來穴:位於水道穴下二寸。

  30. 氣衝穴:位於歸來穴下,鼠鼷上一寸,動脈中。

  31. 脾關穴:位於膝蓋上,伏兔穴後交分中。

  32.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六寸,起肉處。

  33. 陰市穴:又名陰鼎穴,位於膝蓋上三寸,伏兔穴下。

  34. 梁丘穴:位於膝蓋上二寸,兩筋之間。

  35. 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䯒骨上,骨解大筋中。

  36. 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䯒骨外、大筋內,宛宛中。

  37. 上巨虛穴:又名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三寸。

  38. 條口穴:位於下廉穴上一寸。

  39. 下巨虛穴:又名下廉穴,位於上廉穴下三寸。

  40. 豐隆穴:位於外踝上八寸,下廉、䯒外廉之間,別走太陰。

  41. 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一寸半,腕上陷中。

  42. 衝陽穴:又名會源穴,位於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

  43. 陷谷穴:位於足大趾次趾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

  44. 內庭穴:位於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

  45. 厲兌穴:位於足大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葉。

下關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即閉,足陽明少陽之會。療聤耳有膿汁出,偏風口目喎,牙車脫臼,其穴側臥閉口取之,針入四分,得氣即瀉,禁不可灸,牙齦腫處,可以三稜針出膿血,多含鹽湯,即不畏風。

白話文:

下關穴和二穴,位於下頜骨下端,耳前動脈下方,合口時有空隙,一開口就閉合,是足陽明少陽經的交會穴。治療耳內膿液流出,面癱,眼睛和嘴歪斜,牙齒脫臼,治療時要側臥並閉口。針刺深度四分,得氣後立即瀉針。禁止灸。牙齦腫脹,可以用三棱針刺破放出膿血,多含鹽湯,就不怕風了。

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喑,牙車疼痛,頷頰腫,頸強不得回顧,其穴側臥開口取之,針入四分,得氣即瀉,灸亦良,日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炷如大麥。

白話文:

頰車穴,位於耳垂後面的凹陷處,是足陽明經脈氣血的發源地。可以治療牙關緊閉、無法言語喪失聲音、牙齒、牙牀疼痛、臉頰腫脹、頸部僵硬無法轉動。取穴時,患者側臥並張開嘴巴,針灸深度四分,得氣後瀉針,也可以艾灸治療,每天可艾灸七壯,總共灸七七壯,艾炷的體積像大麥。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治口眼喎斜,目瞤面動牽口眼,目視䀮䀮,冷淚眼眥赤痛,禁不宜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

白話文:

承泣穴有兩個,位於眼睛下方七分,正對著瞳孔中央。它是蹺脈、任脈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可以治療口眼歪斜、眼睛肌肉牽動口眼、視力模糊不清、畏冷流淚和眼睛發紅疼痛等症狀。禁針,針刺此穴會使眼睛變黑,可以灸三壯,艾炷的大小如大麥。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頭痛目眩,眼生白翳,微風目瞤動不息,可灸七壯,針入三分,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若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白話文:

四白穴、二穴,位於眼球下緣一寸處,是足陽明經氣的發源地,可以治療頭痛、頭暈、眼睛出現白色翳膜、微風一吹眼睛不停眨眼,可以用艾灸七壯,針灸時針刺入三分,每次使用針灸時,必須仔細審視,把握好下針的深度,如果針刺太深,就會使人的眼睛發黑。

巨髎二穴,挾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治青盲目無所見,遠視䀮䀮,白翳復瞳子,面風寒鼻塞,䪼上腫壅痛,瘛瘲口喎,針入三分,得氣而瀉,灸亦良,可灸七壯。

白話文:

巨髎穴和顴髎穴,位在鼻翼旁八分處,從這兩個穴位可以直視瞳孔,蹺脈和足陽明經的會合處。可以治療眼睛看不見、視力模糊、瞳孔生長白翳、面部風寒鼻塞、鼻子上腫脹疼痛、口歪眼斜。針灸巨髎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得氣後瀉出血。艾灸巨髎穴也有效,每次艾灸七壯。

地倉二穴,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微動,蹺脈手足陽明之交會,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失音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不止,病左治右,病右治左,針入三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亦得,日可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其艾作炷,如麥子大,灸炷若大,口轉喎卻灸承漿七七壯即愈。

白話文:

地倉穴的解說與治療應用

地倉穴位於口角外側,向外延伸四分處,靠近下顎骨。 此處脈絡微弱跳動,是手足陽明經脈交會之處。如果長期患有風病,此處脈絡可能不跳動。

地倉穴可治療以下症狀:

  • **偏風口喎:**口角歪斜,無法閉合。
  • **目不得閉:**眼睛無法閉合。
  • **失音不語:**失聲,無法說話。
  • **飲食不收:**無法正常進食,食物容易從口中掉落。
  • **水漿漏落:**無法控制唾液分泌,口水不停流出。
  • **眼瞤動不止:**眼皮不停跳動。
  • **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左側病症,治療右側;右側病症,治療左側。

治療方法:

  • **針灸:**針刺地倉穴,深度三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感到氣至即刻出針。
  • **灸法:**艾灸地倉穴,每次灸二至七壯,病情嚴重者可灸七七壯。艾條大小如麥粒,以圓錐狀灸之。

若口角歪斜情況嚴重,則需灸承漿穴七七壯,可使症狀痊癒。

注:

  • 灸法中「壯」指的是艾條燃烧的次数,每个燃烧过程为一壮。
  • 此段文字所述为中医理论,若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咨询专业医师。

大迎二穴,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寒熱頸痛瘰癧,口喎,齒齲痛,數欠氣,風痙口噤,牙疼頰頷腫,惡寒,舌強不能言,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兼治風壅面浮腫,目不得閉,唇吻瞤動不止,當針之頓愈。

白話文:

大迎穴,位於曲頷前面一寸二分,骨頭凹陷處的動脈上。它又位於嘴巴下方,與兩肩平齊,是足陽明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治療寒熱引起的頸部疼痛、瘰癧、嘴巴歪斜、牙齒齲壞疼痛、頻繁打哈欠、氣短、風寒引起的痙攣、嘴巴緊閉説不出話、牙齒疼痛、臉頰和下巴腫脹、怕冷、舌頭僵硬説不出話。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另外,還能治療風熱引起的臉部浮腫、眼睛不能閉合、嘴脣和嘴巴不停地抽動,針刺後即可立即痊癒。

人迎二穴,一名五會,在頸大脈動脈應手挾結喉旁,仰而取之,以候五臟氣,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吐逆霍亂,胸滿喘呼不得息,項氣悶腫,食不下,可針入四分,禁不可灸,灸之傷人。

白話文:

人迎穴,也稱五會穴,位於頸部大動脈搏動處,與喉結相連。仰頭取穴,用來觀察五臟之氣,是足陽明經氣所發。此穴位可治療嘔吐、腹瀉、霍亂、胸悶喘息不能呼吸、頸項氣悶腫脹、食不下咽等症狀。可以針刺四分,但禁止灸,灸之會傷人。

水突二穴,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一名水門,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得,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水突穴和二穴,位於頸部大筋的前方,從直人迎穴向下,到達氣舍穴的上方,又稱「水門」,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處。主治咳嗽、逆上氣、咽喉腫脹、呼吸短促、喘息困難等症狀。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

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下挾天突陷中,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瘤癭喉痹咽腫,頸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氣舍穴和二穴位於頸部正中,人迎穴下,天突穴陷窩中,是足陽明脈的氣出發處。用於治療咳嗽反胃、氣往上衝、腫瘤氣腫、喉嚨腫痛、咽喉腫痛、頸部強直不能回頭看,針刺深度三分,可以灸三壯。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中。治寒熱瘰癧,缺盆中腫,外潰則生,胸中熱滿,腹大水氣,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可灸三壯,針入三分,刺不宜太深,使人逆息也。

白話文:

缺盆穴又名天蓋穴,位於肩胛骨下緣凹陷中。治療寒熱瘰癧、缺盆中腫脹、外部潰破化膿、胸中熱滿、腹大水氣、缺盆處疼痛、盜汗、喉嚨腫痛、咳嗽等病症。可以艾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不宜刺得太深,否則會導致患者呼吸困難。

氣戶二穴,在巨骨下腧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喘逆上氣,胸背急不得息,不知食味,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白話文:

氣戶穴是兩個穴位,位於巨骨穴的下方腧府穴旁,左右各2寸的凹陷中,仰頭向上尋找即可找到。它是足陽明脈氣發出的地方。治療胸脅疼痛、支氣管炎、喘息困難、胸背疼痛、呼吸困難、飲食無味。針刺深度為3分,可灸5壯。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多唾濁沫膿血,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庫房穴兩個穴位,位於氣戶穴下一寸六分之處,仰頭取穴,是足陽明脈氣發源的地方。主治胸部和脅部脹滿,咳嗽並伴有逆氣上沖,多痰液和膿血,可以用灸法治療,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不仁,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滿短氣,唇腫乳癰,寒熱臥不安,可灸五壯,針入四分。

白話文:

屋翳二穴,位於肋骨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足陽明胃經氣脈發出的部位。治療咳嗽、逆氣上衝、呼吸困難、多痰、膿血、身體浮腫、皮膚疼痛不能穿衣服、淫邪之氣、癲痓、麻木不仁等疾病,可以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

乳中二穴,當乳中是,足陽明脈氣所發。禁不可灸,灸不幸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微刺一二分。

白話文:

乳中穴在乳頭正中心,是足陽明脈氣發出的地方,絕對不可艾灸,萬一不幸艾灸生了蝕瘡,若潰爛處有清汁和膿血,則可治癒;若潰爛處有息肉像蝕瘡一樣,則必死,可用針刺入穴內一、二分深。

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下滿痛,臂腫乳癰,悽慘寒痛,不可按抑,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乳根二穴,位於乳房下方 1 寸 6 分的凹陷中,仰臥後取穴,是足陽明脈的氣血發源處。用於治療胸部以下的脹滿疼痛,手臂腫脹、乳癰,悲哀的寒痛,疼痛難以按壓抑制,可以用灸法治療,灸 5 壯。針刺治療時,針刺深度為 3 分。

不容二穴,在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四肋端,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腹滿痃癖不嗜食,腹虛鳴嘔吐,胸背相引痛,喘咳口乾,痰癖脅下痛重肋疝瘕,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白話文:

不容穴,左右兩個穴位,分別位於幽門旁一寸五分,距離任脈二寸,直對著兩側肋骨端,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治療腹滿不適、食慾不振、腹中空虛、嘔吐、胸背疼痛、喘咳口乾、痰癖、脅下疼痛、重肋疝氣等疾病。針刺宜入五分,艾灸可灸五壯。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腸鳴腹脹,上喘氣逆,食飲不下,肩息唾血,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脅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泄穀不化,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承滿兩個穴位,兩穴之間的距離不超過一寸,是足陽明經脈氣血輸注的地方。用於治療腸鳴腹脹、氣往上逆、吃喝不下、肩息而唾痰帶血的症狀,可以灸五壯,針刺入三分。

關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遺溺善滿,積氣腸鳴,猝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遊走挾臍急,痰瘧振寒,針入八分,可灸五壯。

白話文:

關門穴,位於梁門下一寸,是足陽明脈氣發出的地方。可治療遺尿症、善於享受飽足感、積存的氣在腸中鳴響、突然疼痛、腹瀉、不想吃東西、腹中氣體遊走並且疼痛緊迫、痰飲引起的瘧疾導致的惡寒。針刺深度為八分,可灸五壯。

太一二穴,在關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可灸五壯,針入八分。

滑肉門二穴,在太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癲疾,嘔逆吐舌,可灸五壯,針入八分。

白話文:

太一二穴位在關門穴下方一寸,是足陽明胃經的氣匯聚之處。用來治療癲症、狂奔、心煩、吐舌等症狀,可以施以灸法五壯,針刺深度為八分。

滑肉門穴位在太一穴下方一寸,同樣屬於足陽明胃經的氣匯聚點。主要治療癲症、嘔吐、吐舌等症狀,適用灸法五壯,針刺深度也是八分。

天樞二穴,大腸之募,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腧一寸五分,挾臍旁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療挾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寒瘧,泄利食不化,女子月事不時,血結成塊,腸鳴腹痛不嗜食,可灸百壯,針入五分,留十呼。

白話文:

天樞穴和商曲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募穴,天樞穴又稱長溪、谷門穴,距離肓腧穴一寸五分,靠近肚臍旁二寸,是足陽明胃經氣血發出的部位。用來治療胃腹疼痛、疼痛有時會沿著胸脅向上衝到心臟,煩躁、胸悶、嘔吐,霍亂、寒瘧、腹瀉或大便稀溏、吃進去的食物沒有消化,女性月經不調、血塊結成塊狀、腸鳴腹痛、食慾不振等疾病。可以使用艾灸,每次灸一百壯,針灸深度五分,留針的時間約十個呼吸。

外陵二穴,在天樞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腹中痛,心如懸,下引臍腹痛,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大巨二穴,在長溪下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少腹脹滿煩渴,㿗疝偏枯,四肢不舉,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外陵兩個穴位,位於天樞下方一寸處,是足陽明經脈氣匯聚之處。用於治療腹部疼痛、心悸如懸、向下牽引至臍周疼痛,可以施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大巨兩個穴位,位於長溪下方兩寸處,也是足陽明經脈氣匯聚之處。用於治療小腹脹滿、煩躁口渴、疝氣、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可以施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五分。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少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強急,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小便不利,可灸五壯,針入二寸五分。

白話文:

水道兩個穴位,在大巨穴下三寸,是足陽明經脈的氣血發源地。可以治療少腹脹滿並且延伸到陰部疼痛,腰背僵硬,膀胱受寒,三焦熱結,小便不利,可以用灸法治療,灸五壯,針灸深度為二寸五分。

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治少腹賁豚,卵縮莖中痛,婦人血臟積冷,可灸五壯。針入八分。

氣衝二穴,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腸中大熱,不得安臥,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淫濼月水不利,身熱腹中痛,㿗疝陰腫難乳,子上搶心,痛不得息,氣衝腰痛,不得俯仰,陰痿莖中痛,兩丸騫痛不可忍,可灸七壯立愈,炷如大麥,禁不可針。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治膝寒不仁痿厥,股內筋絡急,針入六分。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一本云膝蓋上七寸。治風勞氣逆,膝冷不得溫,針入五分,不可灸。

白話文:

歸來穴位於水道穴下方兩寸,可以治療少腹賁豚、卵縮莖中痛,以及婦女血臟積冷等症狀,可以用艾灸五壯,針灸時針刺八分深。

氣衝穴又名氣街,位於歸來穴下方鼠蹊部上方一寸,脈搏跳動明顯處,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可以治療腸道熱盛、失眠、腹脹、月經不調、發熱腹痛、疝氣、陰囊腫痛、上氣心痛、腰痛、陽痿、睾丸疼痛等症狀,可以用艾灸七壯,灸炷大小如大麥,禁用針刺。

髀關穴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交會處,可以治療膝蓋寒涼無知覺、痿厥、大腿內側筋絡疼痛等症狀,針灸時針刺六分深。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處肉上,也有記載說在膝蓋上方七寸處。可以治療風勞氣逆、膝蓋寒冷等症狀,針灸時針刺五分深,禁用艾灸。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治寒疝少腹痛脹滿,腰以下伏兔上寒如注水,針入三分,不可灸。

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治大驚乳痛,寒痹膝不能屈伸,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陰市穴和陰鼎穴,是一對穴位,位於膝蓋上方三寸的位置,在伏兔穴的下方。如果用拜跪姿勢來取穴,可以治療寒疝、少腹疼痛、脹滿,腰以下的伏兔穴上有如冷水澆灌般的寒氣,針灸深度為三分,不可灸。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䯒上挾解大筋中。治膝中疼痛不仁,難跪起,膝臏癰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治,若犢鼻堅硬勿便攻,先以洗熨,即微刺之愈。

白話文:

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筋肉肥厚處的大筋中。治療膝蓋疼痛、麻木、難以上下樓梯,以及膝蓋骨發炎腫脹。如果潰爛了,不能治療;沒潰爛的可以治療。如果犢鼻穴腫脹堅硬,不要急著治療,先用藥草清洗後敷熱,待腫痛稍好轉再用針灸治療。

足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間,當舉足取之,足陰明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惡聞食臭,腸鳴腹痛,食不化,秦丞祖云,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蟲毒痃癖,四肢腫滿,膝䯒痠痛,目不明。華陀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足三里穴位,屬土,位於膝蓋下三寸,小腿外側兩條筋之間,抬起腳即可取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治療胃中寒冷,心腹脹滿,胃氣不足,厭惡食物氣味,腸鳴腹痛,食物不消化。秦丞祖說,足三里穴位可以治療所有疾病,包括飲食引發的疾病、水氣、蟲毒引起的疾病、痃癖、四肢腫脹、膝蓋痠痛、視力不清。華陀說,足三里穴位可以治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鬱血、乳癰,適合年紀超過三十歲的人。如果沒有灸足三里穴位,氣就會衝擊眼睛,可以灸三壯,針灸時針刺入五分即可。

足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虛,在三里下三寸,當舉足取之。治飧泄腹脅支滿,狂走,挾臍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可灸三壯,針入三分,兼治臟氣不足,偏風腲腿,手足不仁,可灸以年為壯。

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治膝䯒寒痠痛,足緩履不收,濕痹足下熱,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足部廉泉穴,又名上巨虛穴,位於足三里穴下方三寸處,當提起腳來取穴。此穴可治療腹瀉、腹脅疼痛、狂躁走動、臍旁腹痛、食物不消化、呼吸困難不能行走,可艾灸三壯,針刺三寸,兼治臟氣不足、偏風麻痺疼痛、手腳麻木,可按年艾灸。

足下廉二穴,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當舉足取穴。治少腹痛飧泄,次趾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胃中熱不嗜食,泄膿血,胸脅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女子乳癰、喉痹。䯒腫足跗不收,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足下廉二穴,又稱下巨虛,位於上廉穴下三寸,在舉起足部時取穴。治療少腹疼痛、腹瀉、次趾之間疼痛、嘴脣乾燥、口水流出不自覺、不能出汗、毛髮焦枯、肌肉萎縮、氣虛、胃中燥熱導致食慾不振、膿血便、胸脅少腹疼痛、突然驚恐、言語異常、女子乳癰、喉嚨腫痛。腳背腫脹不能行走,針刺深度八分,可以灸三壯。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䯒外廉陷中,別走太陰。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身濕,喉痹不能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豐隆穴在腳踝骨外側,向上八寸的凹陷處,分別位於足內踝骨外側前下方與外側後下方。豐隆穴屬於足太陰脾經。豐隆穴主治厥逆胸痛如針刺,腹中疼痛,大、小便不通,頭暈脹痛,面浮腫,風濕性四肢腫脹,喉嚨腫痛失聲等症。針灸豐隆穴時,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

解谿二穴火也,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治風水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瘛驚,膝股䯒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解谿穴和二間穴都屬手太陽小腸經的火穴,位於肘關節尺側約一寸五分處,位於腕部掌側的陷中,是足陽明胃經脈氣循行的部位,為經穴。治療風水面浮腫、臉色發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墜、驚嚇、膝蓋和大腿腫脹、抽筋、頭暈頭痛、癲癇、煩躁不安、悲傷哭泣、霍亂、頭痛、臉色發紅。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五分,可以灸三壯。

衝陽二穴,在足跗上,去陷谷三寸,足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治偏風口眼喎斜,肘腫,齒齲痛,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振寒,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衝陽穴位於足背上,距離陷谷三寸,是足陽明經脈經過的地方,是穴位的原穴。用於治療偏頭痛、面部神經麻痺、胳膊肘腫脹、牙齒齲蛀疼痛、發熱惡寒、腹部堅硬腫大、食慾不振、寒顫、久治不癒的癲狂症,患者會登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亂跑,腳步緩慢走不穩。針灸時,針刺入皮膚五分,可以灸三壯。

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趾次趾之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脈之所注也,為輸。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陷谷兩個穴位,屬木,位於大腳趾和小腳趾之間,在第一個關節後,陷下去的地方,距離內庭穴兩寸,是足陽明經脈經過的地方,為輸穴。可以治療面部浮腫、以及水腫善於噫氣,腸鳴腹痛、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

內庭二穴,水也,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足陽明脈之所流也,為滎。治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齒齲痛,瘧不嗜食,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內庭穴是水穴之一,位於足大腳趾與第二腳趾之間的凹陷處,是足陽明經的滎穴。主治四肢厥逆(手腳冰涼)、腹脹滿、愛打呵欠、討厭聽到人聲、寒顫咽痛、口歪牙痛、瘧疾和飲食不振,可艾灸三壯或針刺三分。

厲兌二穴,金也,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足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脹滿,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嗜食而腫,足䯒寒,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好臥,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白話文:

厲兌兩個穴道,屬金,位於大腳趾和第二腳趾的末端,距離指甲像韭菜葉的寬度,是足陽明脈的起點,是井穴。用於治療屍厥、口噤氣絕,症狀類似中毒,心腹脹滿,熱病不出汗,寒熱瘧疾不愛吃東西而腫脹,腳趾冰冷,喉嚨腫脹、牙齒腐爛,怕風鼻子不通氣,容易受驚且愛睡覺。針刺深度為一分,艾灸一壯。

凡此足陽明之脈,血氣俱多,刺當出血氣,其經從頭走足,順之為隨,逆之為迎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中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治足陽明之法。

白話文:

所有足陽明經的部位,血氣都很旺盛,刺它時應出血氣。它的運行路線從頭部走向足部,順著它的走向刺則稱為「隨刺」,逆著它的走向刺則稱為「迎刺」。經氣過盛就瀉它,經氣不足就補它,經氣熱就疾刺它,經氣寒就緩刺它,陷中就灸它。如果經氣不盛不虛,就按照經絡的走向取穴。這是治療陽明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