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3)

1.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䪼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人迎大三倍於氣口,虛者人迎反小於氣口也。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沿著手指的背面向上,到達合谷穴的兩塊骨頭之間,進入兩條肌腱的中間,沿著前臂的背面向上,到達肘部外側,再向上到達上臂外側前緣,經過肩部,到達髃骨的前緣,然後向上到達柱骨的會合處,向下進入缺盆穴,與肺臟相連,向下經過膈肌,屬於大腸。其分支從缺盆穴向上經過頸部,穿過臉頰,進入下顎牙齒中間,再從嘴巴旁邊出來,交匯於人中穴,左邊和右邊相通,向上經過鼻孔。如果受到傷害,則會引起牙痛、臉部腫脹,這是因津液失調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眼睛發黃、口乾、鼻子出血、喉嚨疼痛、肩部和前臂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不能使用。如果氣血充盈,則脈絡經過的地方會發熱腫脹;如果氣血虛弱,則會感到寒冷,四肢不復溫暖。如果氣血旺盛,則人迎穴的脈搏會比氣口穴大三倍;如果氣血虛弱,則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會比氣口穴小。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肘循臂,乘肩髃,上曲頰遍齒,其別者,入耳會於宗脈,實則齒齲耳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手陽明的分支,名稱叫做偏歷,距離手腕三寸,分支進入太陰,它的分支向上肘部,沿着手臂,經過肩髃穴,向上經過曲頰,遍及牙齒,它的分支,進入耳朵,會合於宗脈,實證則牙齒齲壞、耳朵聾,虛證則牙齒寒冷、痹隔,取穴在分支處。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夏痹也。

白話文:

手陽明筋,起始於食指跟中指的指尖,在手腕處聚集,向上沿著手臂,到肘部外側聚集,向上向肩部的後面,在肩胛骨下面的位置聚集,它的分叉繞過肩胛骨,夾著脊背,直行的部分,從肩部和頸部到脖子的前面,分叉的部分,向上到臉頰,在下巴處聚集,直行部分,沿著手太陽經之前,到額角,連結到頭部,向下到右邊的下巴,如果此處有病,就會在經過的部位引發疼痛及抽筋,肩膀無法抬起,頸部無法左右轉動,治療的方法是用火針燒破此經脈,然後用針刺血放血,直到沒有疼痛感為止,叫做孟夏痹。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刺手大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商陽穴也)。

白話文:

邪氣侵入手陽明經絡,讓人感到氣滿,胸中喘息,而肋間胸中發熱,刺痛手的大拇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尖端像韭菜葉各有一個膿包,左邊刺取右邊,右邊刺取左邊,像吃飯時間那樣一會兒就好了(商陽穴)。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商陽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手陽明大腸經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一丈,凡四十穴。

白話文:

病邪侵犯了手陽明經絡,使人耳朵失聰聽不見聲音,針刺商陽穴就會立即聽到聲音,如果效果不佳,再針刺中指指甲與肉交接處,也會立馬聽到聲音,如果仍然聽不見,就不要再針刺了,耳朵裏有風聲的,也用同樣方法針刺這幾個穴位,左側耳聾針刺右側,右側耳聾針刺左側,如果手陽明經不通,再針刺出耳朵前方的幾個穴位。

商陽二穴(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二間二穴(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三間二穴(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廉側陷中),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大指次指骨間),陽谿二穴(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陷中),偏歷二穴(在腕中後三寸),溫流二穴(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手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手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手上廉二穴(在手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手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曲池二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肘髎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䐃肉端),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天鼎二穴(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扶突二穴(在人迎後一寸五分),禾髎二穴(一名長頻直鼻孔挾水溝旁五分),迎香二穴(一名衝陽在禾髎上鼻孔旁)

白話文:

  • 商陽二穴:(又名絕陽)在手上的大拇指和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約一個韭葉的寬度。

  • 二間二穴:(又名間谷)在手上的大拇指和食指第一節的前內側,凹陷處。

  • 三間二穴:(又名少谷)在手上的大拇指和食指第一節的後內側,凹陷處。

  • 合谷二穴:(又名虎口)在大拇指和食指骨之間。

  • 陽谿二穴:(又名中魁)在手腕的上側,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 偏歷二穴:在手腕後方,三寸處。

  • 溫流二穴:在手腕後方,小士五寸,大士六寸處。

  • 手下廉二穴:在輔骨下方,手上廉一寸處,輔兌肉的分外斜側。

  • 手上廉二穴:在手三里下一寸處,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

  • 手三里二穴:在曲池下方二寸處。

  • 曲池二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的中央。

  • 肘髎二穴:在肘部大骨的外側,凹陷處。

  • 五里二穴:在肘部上方三寸,循著大脈的中央。

  • 臂臑二穴:在肘部上方七寸,肌肉的端部。

  • 肩髃二穴:在肩端,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

  •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之間。

  • 天鼎二穴:在頸部,缺盆直下,扶突後一寸處。

  • 扶突二穴:在人迎後一寸五分處。

  • 禾髎二穴:(又名長頻)在鼻孔旁,與水溝相鄰處,五分處。

  • 迎香二穴:(又名衝陽)在禾髎上方,鼻孔旁。

商陽二穴,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胸中氣滿,喘咳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且聾,寒熱痎瘧,口乾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可灸三壯,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頃立已,針入一分,留一呼。

白話文:

商陽兩個穴位,屬金,又名「絕陽」,位於手上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間,距離指甲邊緣約韭葉寬,是手陽明經脈的起始點,也是井穴。主治胸悶氣喘、咳嗽、肢體腫脹、熱病不發汗、耳鳴耳聾、瘧疾、口乾喉嚨腫痛、牙痛惡寒、肩背僵硬疼痛、眼睛青盲等症狀。可以灸三壯,右側取左側的穴位,左側取右側的穴位,灸後不久即可見效。針刺入一分深,留針一呼的時間。

二間二穴,水也,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流也,為滎。治喉痹頷腫,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驚口喎,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二間穴是水穴,別名為間谷穴,位於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關節前內側凹陷中,是手陽明經脈的滎穴。用於治療喉嚨疼痛、腮腺腫脹、肩背疼痛、畏寒、鼻出血、受驚嚇導致的口齒不清等疾病。針灸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

三間二穴,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注也為輸。治喉痹咽中如鯁,齒齲痛,嗜臥胸滿,腸鳴洞泄,寒瘧唇焦,口乾氣喘,目眥急痛,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三間和二穴屬於木穴,又稱少谷,位於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本節之後的內側凹陷中,是手陽明脈氣血流注的地方,為輸出經氣血的通道。適用於治療喉嚨腫痛、咽喉中有異物感,牙齒疼痛、蛀牙疼痛、嗜睡、胸悶氣短、腸鳴洞泄、寒瘧、嘴脣焦黑、口乾舌燥、氣喘,眼睛紅腫疼痛等症狀。針刺三間二穴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呼的時間,可以艾灸三壯。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療寒熱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頭痛齒齲,喉痹痿臂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若婦人妊娠不可刺,刺則損胎氣。

白話文:

合谷穴又有別名為虎口,位置在手的大拇指與食指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經循行的部位,是原穴。可以治療寒熱瘧疾,鼻出血,發熱不發汗,視力模糊,頭痛牙齒腐爛,喉痹手臂萎縮,臉部浮腫,嘴脣閉合困難,聲音嘶啞不能言語,嘴巴閉合打不開,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長,可灸三壯,如果是婦女懷孕期間,不可針刺,針刺會損害胎氣。

陽谿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陷中,手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目風赤爛有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喉痹耳鳴,齒痛驚掣,肘臂不舉,痂疥,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慎如合谷法。

白話文:

陽谿穴與陰谷穴,屬火,別的名叫中魁,位於手腕正中上側的兩筋中間凹陷處,是手陽明脈穴,為經穴。主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眼睛風熱赤爛、有翳膜,厥逆、頭痛,胸悶不得呼吸,寒熱瘧疾,喉痹、耳鳴,牙痛、驚風抽搐,肘、臂不能舉起,瘡疥。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息,可灸三壯,注意和合谷穴一樣的方法。

偏歷二穴,手陽明絡也,在腕後三寸,別走太陰,治寒熱瘧,風汗不出,目視䀮䀮,癲疾多言,耳鳴口喎,齒齲喉痹嗌乾,鼻鼽衄血,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偏歷穴,是手陽明經的絡穴,位於手腕後三寸處,別走於太陰經。它可以治療寒熱瘧疾、風寒感冒不出汗、目光呆滯、癲癇、多言、耳鳴、口歪、牙齒疼痛、咽喉腫痛、咽喉乾澀、鼻衄、吐血。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溫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蛇頭,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手陽明郄,治口喎,腸鳴腹痛,傷寒身熱,頭痛噦逆,肩不得舉,癲疾吐涎,狂言見鬼,喉痹面虛腫,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溫溜二穴,別名逆注、蛇頭,位於手腕後方,距離手腕橫紋五到六寸,是大腸經的郄穴。主治口歪、腸鳴腹痛、傷寒發熱、頭痛嘔吐、肩部疼痛、癲癇吐涎、狂言見鬼、喉嚨腫痛、面部浮腫等疾病。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

手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手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治頭風,臂胛痛,溺黃,針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廉二穴在手背輔骨下去一寸,在輔兌的肌肉外面,有些微傾斜。主治頭痛、肩胛疼痛、小便黃。針刺入五分,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壯。

手上廉二穴,在手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陽之會外斜。治腦風頭痛,小便難黃赤,腸鳴氣走注痛,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白話文:

手三里穴位在手外側,腕橫紋上2寸的地方,它的分支獨自抵達陽陽穴會合的外斜筋肉。治療腦中風、頭痛、小便頻繁且呈黃赤色、腸鳴氣走作痛。 針刺深度五分,可以灸五壯。

手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治手臂不仁,肘攣不伸,齒痛頰頷腫,瘰癧,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手三里的穴位有兩個,在曲池穴的下方二寸處,按壓時肌肉凸起,在肌肉的邊緣。用於治療手臂麻木不仁、手肘攣縮伸展不利、牙痛、臉頰腫脹、淋巴結結塊等疾病。可以灸壯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刺風癮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臂肘細而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針入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之,可灸三壯。

肘髎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治肘節風痹,臂痛不可舉,屈伸攣急,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曲池穴是土穴,位於肘外側,屈肘時肘部屈曲的凹陷處。用手環抱胸部時,可以摸到這個穴位,它是手陽明脈進入的地方,也是合穴。曲池穴可以治療肘關節疼痛、半身不遂、風濕熱痹證、喉嚨疼痛不能說話、胸中煩悶、肌肉鬆弛無力、拉弓射箭困難、屈伸不利、風濕性關節炎導致肘部變細無力、傷寒餘熱未清、皮膚乾燥等病症。針刺曲池穴時,針刺深度為七分,先瀉後補,可以灸三壯。

臂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治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搖,寒熱瘰癧咳嗽,目視䀮䀮,痎瘧心下脹滿,可灸十壯,禁不可針。

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䐃肉端,手陽明絡也。治寒熱頸項拘急,瘰癧肩背痛不得舉,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臂五里穴與二穴,位於手肘往上三寸,手肘內側的大動脈中間處。用來治療因受風寒或勞累過度引起的驚恐,吐血,手肘臂痛,喜歡睡覺,四肢無法活動,畏寒或發熱,結核淋巴腺炎,咳嗽,眼睛直視,瘧疾,心腹脹滿等疾病,可以用艾灸治療,灸十壯,但不可針刺治療。

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手陽明蹺脈之會。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痠疼,可灸七壯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灸偏風不遂,可七七壯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灸不畏細也。刺即泄肩臂熱氣,若患風痹,手臂不得伸引,刺之,可使挽強習射如故。

白話文:

  1. 肩髃穴:位於肩端兩骨中間的凹陷處,舉起手臂時可取穴,是手陽明小腸經的會合穴。

  2. 功效:治療偏頭痛、半身不遂、熱風癤疹、手臂攣急、抓不住東西、張不開弓、手臂細小無力、筋骨痠痛。

  3. 艾灸療法:可艾灸7-27壯,以治癒為度。如果艾灸治療偏頭痛和半身不遂,可以艾灸77壯,但不要艾灸太多,以免手臂變細。

  4. 針刺療法:針刺可以疏散肩臂的熱氣。如果患有風濕痹症,手臂不能伸展,可以針刺治療,可以恢復挽弓射箭的能力。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手陽明蹺脈之會。治背髆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而痛,可灸五壯,針入一寸五分。

白話文:

巨骨穴和臂臑穴都是位於肩端往上兩塊分岔的骨頭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經的蹺脈穴位。治療背中和頸部疼痛,胸中有淤血,肩膀與手臂無法彎曲伸展而疼痛的症狀,可以灸五壯,針灸深度一寸五分。

天鼎二穴,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手陽明脈氣所發。治暴喑氣哽,喉痹咽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天鼎穴和二穴,位於後脖子正中偏旁凹陷的地方,向上延伸一寸,是手陽明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治療暴發性的喑啞、氣管梗塞、喉嚨腫痛閉塞無法呼吸、飲食無法下嚥、喉嚨鳴叫等症狀,可以用艾灸治療,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人迎後一寸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治咳多唾,上氣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雞鳴,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禾髎二穴,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治鼻衄血不止,鼻清涕生瘡,口噤不開,針入二分。

白話文:

扶突穴也叫水穴,位於人迎穴後一寸五分,是手陽明脈氣的起源處。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咳嗽多痰、氣往上衝咽喉、喘息、喉嚨裡有像水雞鳴叫的聲音等症狀。可以用灸法,灸三壯;也可以用針刺法,針刺深度為三分。

迎香二穴,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治鼻有息肉,不聞香臭衄血,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或唇腫痛,針入三分,留三呼,不宜灸。

白話文:

迎香穴位於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五分,是手足陽明經的交會穴。用於治療鼻腔息肉、聞不到香臭、鼻出血、面癱口歪、面部浮腫、皮膚癢、風動宛如樹葉,狀如蟲行,或嘴脣腫痛。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不宜灸。

凡此手陽明之脈,多氣多血,刺當出氣血,其經從手走頭,順之為隨,逆之為迎,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治手陽明之法也。

白話文:

凡是手陽明經絡,多氣多血,針刺當出氣血,此經絡從手經過並到達頭部,順著經絡運行叫做隨,逆著經絡運行叫做迎。手陽明經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瀉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絡取穴,這是治療手陽明經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