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2)
卷第一百九十一 (2)
1. 經脈統論
論曰經脈者,其氣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會於中焦,注手太陰,此滎氣之序也,營氣之行,常循其經,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計五十度周於身,衛氣則不循其經焉,晝則行陽,夜行於陰,行陽者行諸經,行陰者行諸臟,凡刺之道,須候衛氣所在,然後迎隨以明補,然營衛之行,末始相從,則血氣之分,亦各有在,一脈之間,有所謂是動者,有所謂所生病者,此氣血之異也,經曰,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針陽者臥針而刺之,針陰者攝按氣散而內針,茲其要妙,營衛之外有浮絡者,有經筋者,又有別絡者,其生病各不同,刺法亦宜有異焉,刺齊論所謂刺骨無傷筋,刺筋無傷肉,刺肉無傷脈,刺脈無傷皮,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筋,刺筋無傷骨,是也,知此乃知淺深之齊,氣血之分,故十二經立其常,十五絡通其變,邪在經則巨刺,邪在絡則繆刺,邪在營則調之血,邪在衛則調之氣,邪在筋則劫刺之,夫然後原九針之宜,行十二刺之節,明五變之理,審其部分,刺道思過半矣,今於逐脈之下,載其經穴,與其病證,兼及浮絡經筋之病,共為一編,竅穴雖同,而淺深各有部分,在用針者以意審之。
白話文:
經典說:經脈的氣血,開始於中焦,流入手太陰和陽明經,陽明經流入足陽明和太陰經,太陰經流入手少陰和太陽經,太陽經流入足太陽和少陰經,少陰經流入手心主和少陽經,少陽經流入足少陽和厥陰經,厥陰經又回到中焦,流入手太陰經。這是榮氣的運行順序。營氣的運行,經常循著經脈,週身一週長十六丈二尺,一天一夜行八百一十丈,五十週於身。衛氣則不循經脈,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運行於陽經的,運行於諸經;運行於陰經的,運行於諸臟。凡是針刺的方法,必須等待衛氣所在,然後迎隨衛氣以明補。雖然營衛的運行,始終相隨,但血氣之分,各有所在。在同一個脈絡之間,有所謂是動脈的,有所謂是生病的,這是氣血的不同。經典說:針刺營氣不傷衛氣,針刺衛氣不傷營氣。針刺陽經,臥針而刺之;針刺陰經,收按氣散而內針。這是它的精妙之處。營衛之外,有浮絡,有經筋,又有別絡,它們生病的表現各不相同,刺法也應有所不同。《刺齊論》所說的「刺骨不傷筋,刺筋不傷肉,刺肉不傷脈,刺脈不傷皮,刺皮不傷肉,刺肉不傷筋,刺筋不傷骨」,就是這個道理。瞭解了這個道理,才能知道淺深之齊,氣血之分,所以十二經建立了它的常規,十五絡通達了它的變化,邪在經則用巨刺,邪在絡則用繆刺,邪在營則調之血,邪在衛則調之氣,邪在筋則劫刺之,這樣才能推究九針的宜處,行十二刺的節制,明五變的道理,審察其部分,刺之道思過半矣。現在在每條經脈的後面,記載其經穴,與其病證,兼及浮絡經筋之病,共為一編。竅穴雖然相同,而淺深各有部分,在用針者以意審之。
2.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之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盛者,氣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氣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連大腸,再循著胃的入口,上膈與肺相連,從肺系橫出腋下,向下循著臑骨內側,經過少陰心主之前,向下到肘中,循著手臂內側,向上到肘骨下緣,進入寸口,向上到魚,循著魚際,到大拇指端,其支脈從腕後直出,到中指內側,再到大拇指端,若有動作,則導致肺脹滿、膨大、喘咳,缺盆中疼痛,嚴重時會交叉雙手而昏眩,這叫做臂厥,這是肺所主發的疾病,咳嗽,氣逆,喘氣,口渴,心煩,胸滿,臑骨臂骨內側前緣疼痛、麻木,手心發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疼痛,風寒出汗中風,小便次數多,並打哈欠,氣虛則肩背疼痛怕冷,呼吸短促,不能平順,小便顏色改變,氣盛的人,氣口比人迎大三倍,氣虛的人,氣口反而比人迎小。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白話文:
手太陰的別脈, 名稱叫列缺,從手腕上腕橫紋分出的間隙,與手太陰經的正脈並行,直接進入手掌中,散佈到達魚際穴,它的病症實證是手銳掌熱,虛證是欠㰦,小便遺數,取穴時,在腕橫紋分出的間隙,向肘的方向,半寸處,其別絡,還走陽明經。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際之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則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冬痹也,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手太陰肺經,從腹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二十二穴。
白話文:
手太陰經的經脈,起源於大拇指的指尖,沿著手指向上行進,在魚際穴之後匯聚,然後經過寸口穴的外側,沿著手臂向上,在肘窩處匯聚,再往上行經手臂內側,進入腋窩,從鎖骨上窩穿出,在肩前肩髃穴匯聚,向上連接鎖骨上窩,向下連接胸腔內部,分散到賁門,與賁門下方匯合,到達季肋處。如果這個經脈病變,就會導致沿途的肢體轉筋,疼痛嚴重時會出現賁門閉塞、脅肋疼痛、吐血等症狀。治療方法是用燔針劫刺,以感覺為準則,以疼痛處為腧穴,這種病症叫做仲冬痹。
肺臟病變的人,會出現喘咳、氣逆、肩背疼痛、出汗、臀部、陰部、大腿、膝蓋、小腿、足部等部位疼痛。虛弱的人容易出現氣短,呼吸急促,耳聾、口乾等症狀。治療時可以取手太陰經、足太陽經、外厥陰經、內血脈等經脈上的穴位。
肺熱病人,一開始會出現寒戰、毛髮豎立、怕風寒、舌苔黃、身體發熱等症狀。熱邪加重會導致喘咳、胸痛、背痛,呼吸困難,頭痛劇烈,出汗並且畏寒。病情嚴重時,會出現大汗淋漓,氣逆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治療方法是刺手太陰經和陽明經,放血如大豆般大小,立竿見影。
手太陰肺經,從腹部走至手掌,長三尺五寸,左右兩側合起來七尺,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中府二穴(在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去雲門一寸也),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挾氣戶旁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舉臂取之),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上五寸動脈中),尺澤二穴(在肘約紋中),孔最二穴(去腕上七寸),列缺二穴(在腕後一寸半),經渠二穴(在寸口脈中),太淵二穴(在掌後陷中),魚際二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菜)
白話文:
中府穴:位於乳頭上方,第三根肋骨間,靠近動脈處,從雲門穴往外一寸。
雲門穴:位於鎖骨下,氣戶穴旁,各二寸,凹陷處,靠近動脈,舉起手臂時取穴。
天府穴:位於腋下三寸,舉起手臂時取穴。
俠白穴:位於天府穴下方,肘部上方五寸,動脈處。
尺澤穴:位於肘彎紋中。
孔最穴:距手腕七寸處。
列缺穴:位於手腕後方,一寸半。
經渠穴:位於寸口脈中。
太淵穴:位於手掌後方,凹陷處。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根部內側,散脈中。
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末端內側,距指甲角如韭菜葉。
中府二穴,肺之募,一名膺中腧,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手足太陰之會。治肺系急,胸中痛,悚悚膽熱,嘔逆上氣,咳唾濁涕,肩背痛,風汗出,腹脹食不下,喉痹肩息,膚骨痛,寒熱,針入三分,留五呼,可灸五壯。
白話文:
中府穴位是肺臟的募穴,別名叫做膺中俞穴,位置在雲門穴下 1 寸,乳頭上方三個肋骨之間,動脈在按壓此穴時會跳動強烈,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的交會穴位。此穴位可治療肺系的急症,胸中疼痛,心神不寧、膽熱,嘔吐、打嗝、氣往上衝,咳嗽、吐痰、鼻涕帶有膿液,肩背疼痛,風寒出汗,腹脹、吃不下食物,喉嚨腫痛、肩部氣息不通,皮膚、骨頭疼痛,發燒、畏寒等症狀。針灸中府穴時,針刺深度為 3 分,留針 5 個呼吸的時間,也可以灸 5 壯。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挾氣戶旁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手太陰脈氣所發。治喉痹,胸中煩滿,氣上衝心,咳喘不得息,胸脅短氣,肩痛不得舉臂,可灸五壯,針入三分,刺深使人氣逆,故不宜深刺。
白話文:
雲門穴和二間穴,位於肩胛骨下方,靠近腋下各二寸,凹陷處,動脈搏動明顯,是手太陰肺經的氣血發出之處。治療喉嚨腫痛,胸中煩悶飽脹,氣往上衝到心臟,咳嗽氣喘無法停止,胸脅處呼吸短促,肩部疼痛無法舉起手臂,可以用艾灸治療,灸五壯,針刺入三分,刺得太深會讓人的氣逆,所以不宜刺得太深。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動脈中,舉臂取之,治逆氣喘不得息,目眩遠視䀮䀮,猝中惡鬼疰,不得安臥,禁不可灸,使人逆氣,刺鼻衄血不止,針入四分,留三呼。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治心痛,乾嘔煩滿,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白話文:
天府穴有兩個,位於距離腋下三寸處的動脈中,當抬舉手臂時纔可找到。治療逆氣喘息不得休息,眼花眩暈、遠視時視野模糊,以及突然中鬼邪惡氣,導致不得安寢、坐臥不寧的情況。禁止灸法治療,以免使人逆氣衝頂,刺鼻出血不止。針灸時,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時間為三呼。
尺澤二穴,水也,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手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風痹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舌乾咳嗽唾濁,四肢暴腫,臂寒短氣,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手太陰郄,治熱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壯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針入三分,灸五壯。
白話文:
尺沢穴和曲澤穴,都屬水行之脈。曲澤穴位於肘部,約在肘橫紋上,動脈之中,手太陰肺經的經氣由此進入,所以是其合穴。尺澤穴位於肘部,約在肘橫紋上,動脈之中,手太陰肺經的經氣由此進入,所以是其合穴。有療治風痹肘部攣縮,手臂不能舉起,喉嚨痹阻,上氣不接下氣,舌頭乾澀,咳嗽有痰,四肢突然腫脹,手臂寒冷,氣短。針刺的深度為三分,可以灸五壯。
列缺二穴,去腕側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頭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陰絡,別走陽明。療偏風口喎,手腕無力,半身不隨,咳嗽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瘧嘔沫,善笑縱唇口健忘,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即可,灸七壯。
白話文:
列缺穴,位於手腕側上方一寸五分處,在手交叉時,食指最末端的骨縫中,是手太陰經的絡穴,別走於陽明經。主治偏頭痛、嘴巴歪斜、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手心熱、口不能張開。如果女性患有寒瘧,會導致噁心、嘔吐泡沫,同時還容易發生不自主的微笑和嘴脣張大,以及健忘等症狀。針刺列缺穴深度為二分,留針三呼,瀉針五呼即可。灸法則灸七壯。
經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喉痹掌中熱,咳嗽上氣數欠,熱病汗不出,暴痹喘逆,心痛嘔吐,針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傷人神。
白話文:
經渠穴有兩個穴位,都屬於金,位於寸口陷中,是手太陰肺經的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因此被稱為經穴。經渠穴可以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脹,喉嚨腫痛,手心發熱,咳嗽氣短,呼吸急促,熱病不出汗,突然發生的喘息困難,心痛嘔吐等症狀。針灸經渠穴時,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三口氣的時間,禁止艾灸,艾灸會損傷人體的元氣。
太淵二穴,土也,在手掌後陷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胸痹逆氣,寒厥善噦嘔,飲水咳嗽,煩惋不得臥,肺脹滿膨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眥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次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咽乾,狂言口僻,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太淵穴和中泉穴,都是土屬的穴位,位於手掌背面凹陷處,是手太陰肺經脈氣所注的地方,也是腧穴。治療胸悶氣喘,寒冷體質容易嘔吐,喝水就咳嗽,煩悶不能入睡,肺部脹滿,手臂內側疼痛,眼睛生白膜,眼角發紅,後頸疼痛,手掌發熱,喘息不止,氣往上逆,心痛咳血,畏寒咽乾,胡言亂語,口齒不清,可以灸三壯,針刺二分。
魚際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灑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乾燥,寒慄鼓頷,咳引尻痛溺出,嘔血心痹悲恐,針入二分,留三呼。
白話文:
魚際穴,它與心經互相配合,屬火,在手拇指本節後邊的內側散脈中,是手太陰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是滎穴。治濔淅惡風寒,虛熱舌上發黃,身體發熱頭疼,咳嗽不出汗,風濕痹痛在胸背蔓延,疼痛得喘不過氣來,頭暈煩躁氣短,腹痛吃不下飯,手肘關節彎曲不能舒展,四肢關節脹滿,喉嚨乾燥,寒戰下巴鼓起,咳嗽牽引尻部疼痛尿液排出,嘔血心悸悲痛恐懼,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
少商二穴,木也,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太陰之脈所出也,為井。治煩心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痎瘧,振寒腹滿,唾沫唇乾,引飲不下膨膨,手攣指痛,寒慄鼓頷喉中鳴,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泄諸臟熱氣,唐刺史成君綽,忽腮頷腫大,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針之立愈,不宜灸。
白話文:
少商穴屬於木行,位於大拇指內側指甲角上,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為井穴。
主治:煩心、善於嘔吐、心下滿悶、汗出卻怕冷、咳嗽、打嗝、瘧疾、發抖、腹脹、口乾舌燥、想喝水卻喝不下、腹脹、手抽搐、手指疼痛、怕冷、打寒顫、喉嚨發出聲音等症狀。
治療方法:用三棱針刺少商穴,出血量應針尖為度,可以疏散臟腑的熱氣
唐朝刺史成君綽,突然腮幫、下巴腫脹,喉嚨堵塞,三天都吃不下喝不下,針刺少商穴後立刻痊癒。少商穴不宜灸法。
凡此手太陰之脈,常多氣少血,刺之當出氣惡血,其經從臟走手,審而迎隨之,氣盛則瀉,氣虛則補,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治手太陰之法也。
白話文:
凡是手太陰之脈,常常有氣多血少的情形,針刺它應當放出帶有惡臭的血,它的經脈從臟腑走出手臂,仔細辨別而迎著它針刺,氣盛就瀉它,氣虛就補它,熱就疾速的針刺,寒就留在它上,陷下就灸它,不盛不虛,就按照經脈取穴,這是治療手太陰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