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九十一 (1)

1. 骨度統論

論曰凡用針當先明骨節,骨節既定,然後分別經絡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為施刺灸,觀病所在,或淺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脈,是動者治其氣,所生病者治其血。在浮絡者取其浮絡之血,在筋者以燔針劫刺之,有餘則瀉,不足則補,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治之大體也,然人身骨節之數,三百六十有五,以應一期之日,骨節所在,大小長短,廣狹厚薄,或隱或顯,有勢無勢,有體無體,有液無液,皆有定體,實刺法之先務也,內經具載,但有骨空去處,其骨度之說,徒有其名,未載其法。

白話文:

針灸治療,首先要弄清楚骨節的部位。骨節確定後,再分別辨別經絡所在的位置,以身寸測量,確定孔穴,進行針灸治療。要根據病症所在,決定針刺的深度,如果是皮毛病,就針刺淺一點;如果是血脈病,就針刺深一點。如果是浮絡病,就取其浮絡之血;如果是筋病,就用燔針劫刺。有餘的就要瀉,不足的就要補,不盛不虛的,就根據經絡取穴。以上是針灸治療的大體原則。人體的骨節有三百六十個,與一年的天數相應。骨節所在的大小、長短、寬窄、厚薄、隱顯、有勢、無勢、有體、無體、有液、無液等,都有確定的形態,這是針刺方法的首要任務。內經中記載得很詳細,但只有骨空去處的說法,骨度的說法,只有名稱,並沒有記載具體的方法。

至於三百六十之數,因亦泯然,使用針之人,妄意腧穴,不知骨節本原,徒為針灸,未得其法,枉傷肌肉,良可惜也。今摭自古醫經,有骨度之數,析骨之論,凡三百六十五骨之法,以此論骨胳,其庶矣。故著於篇,以冠針法之首云。

白話文:

至於三百六十這個數字,也漸漸被忽略了。使用針灸的人,妄自判斷腧穴,不瞭解骨節的來源,徒然使用針灸,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反而傷害了肌肉,實在可惜。現在選取自古醫經中的骨度之數和析骨理論,共有三百六十五塊骨的說明,以此理論探討骨骼,應該很足夠了。所以寫成此篇,放在針法之首。

2. 骨空穴法

人之周身,總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首自鈐骨之上為頭,左右前後至轅骨,以四十九字共關七十二骨。巔中為都顱骨者一(有勢微有髓及有液),次顱為髏骨者一(有勢微有髓),髏前為頂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則無此骨),髏後為腦骨者一(有勢微有髓),腦左為枕骨者一(有勢無液),腦右為就骨者一(有勢無液),枕就之中附下為天蓋骨者一(下為肺系之本),蓋骨之後為天柱骨者一(下屬脊窳有髓),蓋前為言骨者一(言上覆合於髏骨有勢無髓),言下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髏前為囟骨者一(無勢無液),囟下為服委骨者一(俚人訛為伏犀骨是也無髓勢),服委之下為俊骨者一(附下即眉字之分也無髓勢),眉上左為天賢骨者一(無勢無髓下同),眉上之右為天貴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左睛之上為智宮骨者一(無髓無勢),右睛之上為命門骨者一(無髓勢兩睛之下中則為鼻),鼻之前為梁骨者一(無髓無勢),梁之左為顴骨者一(無勢無髓),梁之右為糺骨者一(有勢無髓),梁之端為嵩柱骨者一(無髓勢其顴糺之後即耳之分也),左耳為司正骨者一(無髓無勢),右耳為納邪骨者一(無髓無勢),正邪之後為完骨者左右共二(無勢無液),正邪之上附內為嚏骨者一(無勢少液)。嚏後之上為通骨者左右前後共四(有勢少液)。

白話文:

人體的全身共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頭,用一百六十五個字來記住它們的關係。

從頭部的鈐骨開始向上,左右前後到轅骨,用四十九個字總共關聯了七十二塊骨頭。頭頂中間是都顱骨,一個(有微小的汗腺和骨髓液);都顱骨的旁邊是髏骨,一個(有微小的汗腺和骨髓液);髏骨的前方是頂威骨,一個(女人沒有這塊骨頭,微有骨髓液);髏骨的後方是腦骨,一個(有微小的汗腺和骨髓液);腦骨的左側是枕骨,一個(有微小的汗腺,沒有骨髓液);腦骨的右側是就骨,一個(有微小的汗腺,沒有骨髓液);枕骨和就骨的下面是天蓋骨,一個(下面是肺係的根源);天蓋骨的後面是天柱骨,一個(下面連接著脊骨,有骨髓液);天蓋骨的前面是言骨,一個(連在髏骨的上方,有微小的汗腺,沒有骨髓液);言骨的下面是舌本骨,左右各一個(有微小的汗腺,沒有骨髓液);髏骨的前面是囟骨,一個(沒有微小的汗腺,沒有骨髓液);囟骨的下面是服委骨,一個(意思是伏犀骨,沒有骨髓液,微小的汗腺);服委骨的下面是俊骨,一個(位於眉字的分界處,沒有骨髓液,微小的汗腺);眉毛的上面左側是天賢骨,一個(沒有微小的汗腺,也沒有骨髓液);眉毛的上面右側是天貴骨,一個(眉眼直立的地方);左眼的上面是智宮骨,一個(沒有骨髓液,沒有微小的汗腺);右眼的上面是命門骨,一個(沒有骨髓液,微小的汗腺,兩隻眼睛的下面中間是鼻子);鼻子的前面是梁骨,一個(沒有骨髓液,沒有微小的汗腺);梁骨的左側是顴骨,一個(沒有微小的汗腺,沒有骨髓液);梁骨的右側是糺骨,一個(有微小的汗腺,沒有骨髓液);梁骨的端部是嵩柱骨,一個(沒有骨髓液,微小的汗腺,顴骨和糺骨的後面是耳朵的分界處);左耳是司正骨,一個(沒有骨髓液,沒有微小的汗腺);右耳是納邪骨,一個(沒有骨髓液,沒有微小的汗腺);司正骨和納邪骨的後面是完骨,左右各一個(沒有微小的汗腺,沒有骨髓液);司正骨和納邪骨的上面是嚏骨,一個(沒有微小的汗腺,很少骨髓液);嚏骨的後面是通骨,左右前後各四個(有微小的汗腺,很少骨髓液)。

嚏上為齶骨者一(無勢多液),其㗁後連屬為頷也。左頷為乘骨者一(有勢多液),右頷為車骨者一(無勢多液),乘車上下出齒牙三十六事(無髓勢庸下則不滿其數),乘車之後為轅骨者左右共二(有液有勢)。

白話文:

上顎骨一塊(虛弱多液),它的後部連接至下巴。左下巴為乘骨一塊(強健多液),右下巴為車骨一塊(虛弱多液),乘骨和車骨上下共有三十六顆牙齒(人老牙齒脫落,如力量虛弱,數量也不滿三十六),在乘骨和車骨之後是轅骨,左右各一塊(有液有勢)。

復次,鈐骨之下為膻中,左右前後至蓧,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轅骨之下左右為鈐骨者二(多液),鈐中為會厭骨者一(無髓勢),鈐中之下為咽骨者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嚥下為喉骨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喉下為嚨骨者環次共十事(無髓),嚨下之內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無髓勢),肺系之後為谷骨者一(無髓),谷下為鬲道骨者左右共二(無髓),嚨外次下為順骨者共八(少液),順骨之端為順隱骨者共八(少液),順下之左為洞骨者一(女人無此),順下之右為棚骨者一(女人無此二骨),洞棚之下中央為𩩲𩨗骨者一(無髓俚人呼為鳩尾),𩩲𩨗直下為天樞骨者一(無髓),鈐下之左右為缺盆骨者二(有勢多液),左缺盆前之下為下厭骨者一(無髓),右缺盆前之下為分膳骨者一(無髓),厭膳之後附下為倉骨者一(無髓),倉之下左右為髎骨者共八(無液有勢),髎下之左為胸骨者一(男子此骨大則好勇),髎下之右為蕩骨者一(女人此骨大者多夫),胸之下為烏骨者一(男女此骨滿者鬢髮早白),蕩之下為臆骨者一(此骨高則使人多訛妄),鈐中之後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上接天柱有髓),脊窳次下為大動骨者一(上通天柱共成二十四顀),大動之端為歸下骨者一(道家謂之尾閭),歸下之後為篡骨者一(此骨能限精液),歸下之前為蓧骨者一(此骨薄者多處貧下)。

白話文:

接著是,胸骨之下是膻中,左右前後到脅骨,共有四十字關,九十七塊骨頭,胸骨之下左右是鎖骨兩根(多液體),鎖骨之間是會厭骨一塊(沒有骨髓的形狀),鎖骨之間的下面是嚥骨三塊,左右加起來是三塊(沒有骨髓),咽喉之下是喉嚨骨三塊,左右加起來是三塊(沒有骨髓),喉嚨之下是食道骨,共有十塊(沒有骨髓),食道內部是肺骨十二塊(沒有骨髓的形狀),肺骨之後是谷骨一塊(沒有骨髓),谷骨之下是膈道骨左右各一塊(沒有骨髓),食道外面接著是順骨共八塊(少液體),順骨的末端是順隱骨共八塊(少液體),順骨之下左側是洞骨一塊(女人沒有這塊骨頭),順骨之下右側是棚骨一塊(女人沒有這兩塊骨頭),洞骨和棚骨之下中央是鳩尾骨一塊(沒有骨髓,俗稱鳩尾),鳩尾骨正下方是天樞骨一塊(沒有骨髓),鎖骨之下左右是缺盆骨兩塊(有形狀,多液體),左側缺盆骨前面下面是下厭骨一塊(沒有骨髓),右側缺盆骨前面下面是分膳骨一塊(沒有骨髓),下厭骨和分膳骨之後附於下面是倉骨一塊(沒有骨髓),倉骨之下左右是髎骨共八塊(沒有液體,有形狀),髎骨下面左側是胸骨一塊(男性的這塊骨頭大則勇猛),髎骨下面右側是蕩骨一塊(女性的這塊骨頭大則多夫),胸骨之下是烏骨一塊(男女的這塊骨頭飽滿則鬢髮早白),蕩骨之下是臆骨一塊(這塊骨頭高則使人多訛誤),鎖骨之間的後面是脊骨二十二塊(上面連接天柱,有骨髓),脊骨接著下面是大動骨一塊(上面通天柱,共成二十四段椎骨),大動骨的末端是歸下骨一塊(道家稱之為尾閭),歸下骨之後是篡骨一塊(這塊骨頭能限制精液),歸下骨之前是蓧骨一塊(這塊骨頭薄的,多處於貧困低下之地)。

復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襯,以二十五字關六十骨(此下止分兩手臂至十指之端眾骨也),支其缺盆之後為傴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傴甲之端為甲隱骨者左右共二(此骨長則至賢),前支缺盆為飛動骨者左右共二(此骨消則病痱緩),次飛動之左為龍臑骨者一(有勢多髓多液),次飛動之右為虎沖骨者一(有勢多髓液),龍臑之下為龍本骨者一(有勢多髓),虎沖之下為虎端骨者一(有勢多髓),本端之下為腕也,龍本之上內為進賢骨者一(男子此骨隆則為名臣),虎端之上內為及爵骨者一(女人此骨高則為命婦),腕前左右為上力骨者共八(有勢多液),次上力為駐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駐骨為搦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搦為助勢骨者左右共十(左助外為爪右助外為甲),爪甲之下各有襯骨者左右共十(無勢有液)。

白話文:

接下來,缺盆骨下方左右到襯骨,以二十五個字代表六十塊骨頭(從缺盆骨以下到十指的眾多骨頭),支撐缺盆骨之後是傴甲骨左右共有兩塊(勢能多液體),傴甲骨的端點是甲隱骨左右共有兩塊(此骨長則聰明),缺盆骨前方支撐的是飛動骨左右共有兩塊(此骨消瘦則生病虛弱),飛動骨的左邊是龍臑骨一塊(勢能多髓多液),飛動骨的右邊是虎沖骨一塊(勢能多髓液),龍臑骨下方是龍本骨一塊(勢能多髓),虎沖骨下方是虎端骨一塊(勢能多髓),龍本骨和虎端骨下方是腕骨,龍本骨上方內側是進賢骨一塊(男人此骨隆起則成為名臣),虎端骨上方內側是及爵骨一塊(女人此骨隆起則成為命婦),腕骨前方左右是上力骨合計八塊(勢能多液體),上力骨的下方是駐骨左右共有十塊(勢能多液體),駐骨下方是搦骨左右共有十塊(勢能多液體),搦骨下方是助勢骨左右共有十塊(左手助勢骨外側是爪骨,右手助勢骨外側是甲骨),爪骨和甲骨下方都有襯骨左右合計十塊(勢能弱有液體)。

復次,𩩲𩨗之下,左右前後至初步,以五十一字關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自兩乳下分左右至兩足心,眾骨所會處也,𩩲𩨗之下為心蔽骨者一(無髓),𩩲𩨗之左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居小腸之分也),左脅之端各有脅隱骨者分次亦十二(無髓),脅骨之下為季脅骨者共二(多液),季脅之端為季隱骨者共二(無髓),𩩲𩨗之右為肋骨者上下共十二(處大腸之分也),肋骨之下為䏚肋骨者共二(各無隱骨唯獸有之),右肋之端為肋隱骨者共十二(無髓),蓧骨之前為大橫骨者一(有勢少髓),橫骨之前為白環骨者共二(有勢有液),白環之前為內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內輔之後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骸關之下為楗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楗骨之下為髀樞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髓),髀樞下端為膝蓋骨者左右共二(無勢多液),膝蓋左右各有俠升骨者共二(有勢多液),髀樞之下為䯒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髓),䯒骨之外為外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䯒骨之下為立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立骨左右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有勢少液),踝骨之前左右各有下力骨者共十(有勢多液),踝骨之後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少液),下力之前各有釋欹骨者左右共十(有勢有液),釋欹之前各有起僕骨者左右共十(有勢),起僕之前各有平助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平助之前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共十(無勢少液),釋欹兩傍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起僕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有液女人無此骨),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靈,其女人則無頂威左洞右棚及初步等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骨,或隱或襯,或無髓勢,餘二百五十六骨,並有髓液,以藏諸筋,以會諸脈,溪谷相需,而成身形,謂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白話文:

此外,須彌山之下,左右、前後、以至於初步為止,用五十一字共關連一百三十六塊骨頭,這個部位從兩乳下分左右至兩足心,是眾骨骼會併之處。須彌山之下,有心蔽骨一塊(無髓),須彌山的左方有脅骨,上下共有十二塊(本屬於小腸的範圍),左脅的端部各有一塊脅隱骨,分門別類亦有十二塊(無髓)。脅骨的下方有季脅骨,總共有兩塊(有較多髓),季脅的端部有季隱骨,總共有兩塊(無髓)。須彌山的右方有肋骨,上下共有十二塊(本屬於大腸的範圍),肋骨的下方有䏚肋骨,總共有兩塊(只有一條隱骨,唯獨動物纔有),右肋的端部有肋隱骨,總共有十二塊(無髓)。蓧骨的前方有大橫骨一塊(有骨勢,髓較少),橫骨的前方有白環骨,總共有兩塊(有骨勢,有髓液),白環的前方有內輔骨,左右共兩塊(有骨勢,髓液較多),內輔的後方有骸關骨,左右共兩塊(有骨勢,髓液較多),骸關的下方有楗骨,左右共兩塊(有骨勢,髓液較多),楗骨的下方有髀樞骨,左右共兩塊(有骨勢,髓較多),髀樞的下端有膝蓋骨,左右各一塊(無骨勢,髓液較多),膝蓋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塊俠升骨,總共有兩塊(有骨勢,髓液較多),髀樞的下方有䯒骨,左右各一塊(有骨勢,髓較多),䯒骨的外面有外輔骨,左右各一塊(有骨勢,有髓液),䯒骨的下方有立骨,左右各一塊(有骨勢,有髓液),立骨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塊內、外踝骨,總共有四塊(有骨勢,髓較少),踝骨的前面左右各有一塊下力骨,總共有十塊(有骨勢,髓液較多),踝骨的後方各有一塊京骨,左右共兩塊(有骨勢,髓較少),下力的前方各有一塊釋欹骨,左右共十塊(有骨勢,有髓液),釋欹的前方各有一塊起僕骨,左右共十塊(有骨勢),起僕的前方各有一塊平助骨,左右共十塊(有骨勢),平助的前方各有一塊襯甲骨,左右共十塊(無骨勢,髓較少),釋欹的兩旁各有一塊核骨,左右共兩塊(有骨勢,髓液較多),起僕的下方各有一塊初步骨,左右共兩塊(有骨勢,無髓,有髓液,女性沒有此骨),算起來總共是三百六十五塊骨頭。天地互相配合,而人類最為靈活;女性沒有頂威、左洞、右棚、初步等五塊骨頭,只有三百六十塊骨頭;另外男女一百九塊骨頭,或隱或襯,或無髓勢,其餘二百五十六塊骨頭,都有髓液,用以容納和儲藏諸筋,使諸脈會合,山谷相通,構成人體形象,這稱為四大;骨度常態就是如此。

昔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對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復者,顱至項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在人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白話文:

從前,黃帝問伯高說:用度量的方法來決定經脈的長度,這是根據什麼確定的呢?伯高回答說:先要測定人之骨節的大小、寬窄、長短,這樣,脈度也就確定了。黃帝說:我想聽聽一般人的測定度量。人身高七尺五寸,骨節的長短度量又是多少呢?伯高說:頭的最大骨,周長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頭髮返折的地方,從頭到頸部是十二寸,從髮際以下到下頜,長一尺,折曲到鎖骨,從鎖骨以下到缺盆中央,長四寸,缺盆以下到臍上,長九寸,超過這個度量,肺就大了,不足這個度量,肺就小了,臍上以下到橫骨,長六寸半,超過度量,迴腸也就寬長,不足,迴腸就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端以下到內關的上端,長一尺八寸,內關上端以下到內關下端,長三寸半,內關下端下到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到地面,長三寸,膝膕以下到腳背,長一尺六寸,腳背以下到地面,長三寸,所以骨骼圍度大,說明該部位組織過多,小,說明是組織不足,從角孫骨以下到柱骨,長一尺,腋窩內看不到的地方,長四寸,腋窩以下到季脅相交的地方,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到大腿骨樞紐,長六寸,大腿骨樞紐以下到膝蓋中間,長一尺九寸,膝蓋以下到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到跟骨,長三寸,跟骨以下到地面,長一寸,耳後與完骨相平的地方,寬九寸,耳前與耳門相平的地方,寬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距七寸,兩乳之間,寬九寸半,兩腿之間,寬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根節,長四寸,中指根節到尖端,長四寸半,頸後發際以下到背骨,長二寸半,從背骨以下到尾骶有二十一節,長三尺,上部每節長一寸四分之一,餘數在下部,所以上部七節到背骨,長九寸八分之七,這就是一般人骨度的度量,也是經脈長短度量的依據,因此,觀察經脈在人體的某些部位浮而堅,或者顯得明顯而粗大,表示這些部位血多,呈現細小而沉澀,表示這些部位氣多。

凡欲用針須明骨空所在及機關之節機關者。內經曰: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頭橫骨為枕,是也,骨空者,內經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風府穴也),一在齗基下(下頤是也),一在項後中復骨下(喑門穴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腦戶穴也),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長強穴也),數髓空在面挾鼻(顴髎穴也),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大迎穴也),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近肩髃傳失其名),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通間穴也),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承楗也),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犢鼻穴也),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經闕穴名),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八髎穴也),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是也。

白話文:

凡是要用針灸,都必須清楚骨頭的空隙所在,以及機關的節點。

《內經》中說:「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頭橫骨為枕」即是如此。

骨頭的空隙有以下幾個:

  1. 內經中說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風府穴也)。

  2. 一在齗基下(下頤是也)。

  3. 一在項後中復骨下(喑門穴也)。

  4. 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腦戶穴也)。

  5.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長強穴也)。

  6. 數髓空在面挾鼻(顴髎穴也)。

  7. 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大迎穴也)。

  8. 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近肩髃傳失其名)。

  9. 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通間穴也)。

  10. 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承楗也)。

  11. 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犢鼻穴也)。

  12. 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經闕穴名)。

  13. 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八髎穴也)。

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也是骨頭的空隙。

凡病屬巨陽少陰之經與衝脈任脈督脈之分者,病本於骨,各隨其要而灸刺之,故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惡寒,汗出身重,頭痛或頸項痛者,治在風府,從風憎風,刺眉頭(攢竹穴也),失枕在肩上橫骨間(缺盆穴也),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陽關穴也),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大風汗出則灸之,腰痛不可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此三脈生病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曲骨穴也),甚者在齊下營,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天突穴也),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挾頤也(大迎穴也),蹇膝伸不得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委中穴也),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大杼也),連胻若折,治陽明中俞髎(三里穴也),若別治巨陽少陰滎(通谷及然谷穴),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絡,在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白話文:

凡是屬於巨陽少陰之經以及衝脈、任脈、督脈的疾病,病根於骨,根據各經的要點進行針灸治療。

風從外面侵入(風邪侵襲),使人發作寒戰、畏寒,汗出比較多,頭或頸項疼痛的人,治療風府穴。

風邪憎惡風,刺眉頭的攢竹穴。

落枕位於肩上橫骨之間的缺盆穴。

拉直胳膊肘,針灸脊中的陽關穴。

季脅絡脈延至少腹而疼痛、脹痛,刺譩譆穴。

大風病併發汗症,針灸譩譆穴。

腰痛不能轉動或搖晃,並牽引陰囊,刺八髎穴和與疼痛一致的穴位。八髎穴在腰尻交接的地方。

鼠瘻寒熱交替,重複針灸寒府穴。寒府穴位於膝外側,解營穴。

要求病人先向上屈膝後拜,再伸直,用膝上穴。

要求病人先屈膝跪下,後伸直,用足心穴。

任脈有病,男子患內結七疝,女子患帶下、瘕聚等婦科病。

衝脈有病,導致逆氣裡急。

督脈有病,導致脊強反折。

這三條脈有疾病,從下腹部向上衝擊到心而疼痛,不得前後,稱為衝疝。

不孕,癃痔遺尿,咽乾等,都是督脈病證。

治療督脈的病證,要治療骨上穴(曲骨穴),程度嚴重的在齊下營穴。

如病人有聲音上衝到喉嚨的情況,就治療喉穴,在缺盆穴中(天突穴)。

病人有症狀向上衝擊到咽喉的,就治療漸穴,漸穴位於上下領下(大迎穴)。

病人有膝關節屈伸不利、伸展不得而屈曲的情況,治療楗穴。

坐著時膝蓋痛的,治療機穴。

站立時炎熱就會緩解的,治療骸關穴。

膝痛,疼痛到拇指,治療膕穴(委中穴)。

坐著時膝蓋痛,好像有著東西隱隱地阻礙,治療關穴。

膝痛不能屈伸,治療背內穴(大杼穴)。

臀部肉相連好像折斷一樣,治療陽明中俞髎穴(三里穴)。

分別治療巨陽、少陰滎穴(通谷及然谷穴)。

筋骨痠痛,不能長時間站立,治療少陽之脈絡,在足外踝上五寸(光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