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八十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八十七 (7)

1. 補虛治小腸

論曰腎與膀胱俱虛,其氣盛有餘則病小腸,故二經俱虛,則寒邪乘之,久而不愈,傳為小腸之疾,補虛之法,務去腎間寒邪,常須溫暖,蓋為此也,故今補虛,又參以治小腸之藥。

白話文:

論語中說腎和膀胱都虛弱,如果氣盛有餘則會導致小腸疾病,所以二經都虛弱,寒邪就會乘虛而入,長期不愈,就會傳變為小腸的疾病。補虛的方法,務必去除腎間的寒邪,常常需要溫暖,這是為了這個原因,所以現在補虛,又參雜著治療小腸的藥物。

治腎臟虛憊,腰膝疼,小腸膀胱等氣攻衝。葫蘆巴散方

葫蘆巴,補骨脂(炒各二兩),蓽茇蓽澄茄,蘹香子(炒),木香丁香,楝實(銼炒),桂(去粗皮),檳榔巴戟天(去心),京三稜(微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附子(炮裂去皮臍),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白話文:

葫蘆巴、補骨脂(各炒二兩),蓽茇、蓽澄茄、蘹香子(炒),木香、丁香、楝實(切成片炒過),桂枝(去掉粗皮),檳榔,巴戟天(去心),京三稜(稍微切碎),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白色的裡皮烘乾),附子(用火烤裂後去掉外皮和果臍),枳殼(去掉果瓤麩炒各一兩)

上一十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酒共一盞,同煎三五沸,溫服,如作丸,用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十五丸。

白話文:

以上十五味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取兩錢,用一杯水和一盞酒,一起煎煮三至五次,趁溫熱服用。如果要製成藥丸,可以用酒煮麵糊,將藥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鹽湯送服十五粒。

治小腸撮痛,補益。楝實散

楝實,蓬莪朮(煨銼),京三稜(煨銼),芎藭,補骨脂(炒),菟絲子(酒浸別搗各半兩),木香,葫蘆巴,蘹香子(炒),桂(去粗皮),蓽澄茄,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丁香(各一分)

白話文:

  • **楝實:**利尿消腫,殺蟲解毒,降低 血壓。

  • **蓬莪朮(煨銼):**理氣活血,止痛化瘀,健脾胃。

  • **京三稜(煨銼):**活血散瘀,止痛消腫,治療跌打損傷。

  • **芎藭:**活血行氣,止痛通經,緩解頭痛、月經不調。

  • **補骨脂(炒):**補腎壯骨,止痛消腫,治療風濕骨痛。

  • **菟絲子(酒浸別搗各半兩):**補腎益精,強筋健骨,治療陽痿、遺精。

  • **木香:**理氣止痛,消脹散結,治療腹痛、腹脹。

  • **葫蘆巴:**健脾消食,導滯下氣,治療消化不良、腹脹。

  • **蘹香子(炒):**理氣止痛,化瘀散結,治療胸痛、腹痛。

  • **桂(去粗皮):**溫陽散寒,活血止痛,治療感冒、腹痛。

  • **蓽澄茄:**溫中散寒,止痛止瀉,治療腹痛、腹瀉。

  •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理氣健脾,化痰止咳,治療消化不良、咳嗽。

  • **丁香(各一分):**溫中散寒,止痛消積,治療胃痛、腹痛。

上一十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熱酒或生薑湯調下,食前服。

治小腸虛寒撮痛。蘹香子丸方

蘹香子(炒),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取紅),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天(去心),木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青鹽(別研),肉蓯蓉(酒浸切焙),阿魏(醋化面和作餅炙),楝實(銼炒),乾蠍(去土炒),蓽澄茄,補骨脂(炒),葫蘆巴,大戟(各一兩),肉豆蔻(去殼三枚),硫黃(舶上者研二兩)

白話文:

炒過的蘹香子、去核並以閉口的方式炒過的蜀椒,以炮製後裂開去皮去臍的附子、去心的巴戟天、木香、在湯中浸泡後去白焙過的青橘皮、研磨過的青鹽、以酒浸泡切片後再焙過的肉蓯蓉、以醋化過的阿魏做成的餅並炙烤過的阿魏、銼碎並炒過的楝實、去土並炒過的乾蠍子、蓽澄茄、炒過的補骨脂、葫蘆巴,以及去殼後的大戟(各一兩),加上研磨好的硫磺(二兩,來自海外)。

上一十七味。搗研為末,用白羊腎四對,去筋膜,沙盆內研如麵糊,將藥一處木臼中,更入煉蜜杵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溫酒下二十丸,元氣痛,煨蔥白熱酒下三十丸,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以上十七味藥,搗碎研磨成細末。用四對白羊腎,去除筋膜,在沙鍋內研磨成麵糊狀。將藥物一起放入木臼中,再加入煉過的蜂蜜,用杵搗一千到一千多次,藥丸做成梧桐子的大小。每次服用,以溫酒送服二十丸,如果元氣痛,則用煨過的蔥白加熱酒送服三十丸,空腹飯前服用。

治積年傷憊,小腸久冷,及痃氣備急。蘹香附子丸

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葫蘆巴,馬藺花(炒),青橘皮(湯浸去白焙),蘹香子(炒),楝實(取肉炒),乾薑(炮),巴戟天(去心),補骨脂(炒各半兩)

白話文:

  • 附子(用沸水煮裂去皮中心)

  • 桂枝(去除較硬外皮)

  • 葫蘆巴

  • 馬藺花(炒熟)

  • 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白色部分再烘乾)

  • 蘹香子(炒熟)

  • 楝實(去殼取出果肉炒熟)

  • 乾薑(用沸水煮熟)

  • 巴戟天(去心)

  • 補骨脂(炒熟,各半兩)

上一十味。搗羅為末,酒煮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鹽湯下二十丸。

治元陽虛憊,臍腹冷疼,面黃肌瘦,多困少力,腰膝痠痛,飲食減少,膀胱小腸氣痛,脾虛滑泄。玉蕊丸方

木香(三分),蘹香子(炒),蠍梢(各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白礬(燒令汁枯一分),陽起石(煅),硫黃(研各半兩),硇砂(飛研一分)

白話文:

木香(三分),蘹香子(炒),蠍梢(各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白礬(燒令汁枯一分),陽起石(煅),硫黃(研各半兩),硇砂(飛研一分)。

木香(三分)、蘹香子(炒熟)、蠍梢(各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白礬(燒製成汁液濃縮成乾粉狀,一分)、陽起石(煅燒)、硫黃(研磨,各半兩)、硇砂(飛揚研磨,一分)。

上八味。搗羅為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小腸膀胱氣痛,燒綿灰熱酒,陰陽二毒傷寒,甘草湯,瀉痢虛滑不止,腹內撮疼,煎艾湯,婦人赤白帶下,沒藥酒,脾胃虛弱,米穀不化,溫酒下,並食前服。

白話文:

上八味:將以上八種藥材研磨成細末。

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用酒煮熟麵糊,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

每服二十丸,溫酒下: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溫酒送服。

小腸膀胱氣痛:治療小腸和膀胱氣痛。

燒綿灰熱酒:將棉花燒成灰,加入熱酒中飲用。

陰陽二毒傷寒:治療陰陽二毒引起的傷寒。

甘草湯:使用甘草湯治療。

瀉痢虛滑不止,腹內撮疼:治療瀉痢虛滑不止,腹內絞痛。

煎艾湯:將艾葉煎成湯治療。

婦人赤白帶下:治療婦女赤白帶下。

沒藥酒:使用沒藥酒治療。

脾胃虛弱,米穀不化:治療脾胃虛弱,米穀不消化。

溫酒下,並食前服:用溫酒送服,並在飯前服用。

治下元虛冷,臍腹撮痛,及小腸氣疼。內固丸

丹砂(研一兩),硇砂(水飛研一分),蘹香子(炒),芫花(醋煮炒焦色),延胡索,海哈,楝實(取肉麩炒),半夏(湯洗七遍),葫蘆巴,蕓薹(研),海桐皮(銼各半兩),高良薑沒藥(研),乳香(研),紅娘子糯米炒別研各一分)

白話文:

  • 硃砂(研磨一兩)

  • 硇砂(用水飛研磨一錢)

  • 蘹香子(炒)

  • 芫花(用醋煮過,炒焦)

  • 延胡索

  • 海哈

  • 楝實(取果肉切碎後炒過)

  • 半夏(用熱水洗淨七遍)

  • 葫蘆巴

  • 蕓薹子(研磨)

  • 海桐皮(銼成小塊,各半兩)

  • 高良薑

  • 沒藥(研磨)

  • 乳香(研磨)

  • 紅娘子(與糯米一起炒然後研磨成末,各一錢)

上一十五味。搗研為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炒生薑鹽溫酒下。食前服。

白話文:

以上十五味藥材研磨成末,用酒煮好的麵糊和藥末拌勻後,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5粒藥丸,用炒熟的生薑和鹽調和溫酒送服。藥丸在飯前服用。

治下元虛冷,臍腹撮痛,及膀胱小腸氣疼。木香丸

木香(半兩),乾蠍(去土炒),阿魏(醋化面調作餅炙各一分),蘹香子(炒),天麻(酒浸切焙),海哈,牛膝(酒浸切焙),葫蘆巴(炒),銀礦(銼末細研各半兩)

白話文:

木香(半兩)、乾蠍(去除土壤炒熟)、阿魏(用醋化面調成餅狀,炙烤至熟,各一分)、蘹香子(炒熟)、天麻(用酒浸泡,切片後焙乾)、海哈、牛膝(用酒浸泡,切片後焙乾)、葫蘆巴(炒熟)、銀礦(銼成細末,研磨細膩,各半兩)。

上九味。搗羅為末,粟米飯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炒生薑鹽酒化下,食前服。

白話文:

將上等藥物九種,研磨成細末,用粟米飯製成丸劑,丸子的大小和雞頭的果實差不多。每次服用一丸,佐以炒過生薑和鹽煮過的白酒送服,請飯前服用。

治勞傷,補諸不足。鹿茸丸

鹿茸(去毛酥炙一對),木香(半兩),葫蘆巴(一兩),石槲(去根半兩),蘹香子(炒三分),巴戟天(去心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牛膝(酒浸切焙一兩),檳榔(三分銼),熟乾地黃(一兩),破故紙(一兩酒浸炒),肉蓯蓉(一兩酒浸焙),官桂(半兩),菟絲子(一兩酒浸一日),蛇床子(半兩酒浸),苦楝子(一兩),薯蕷(半兩),乾薑(半兩)

白話文:

鹿茸(去毛、烤成酥脆,一對),木香(半兩),葫蘆巴(一兩),石槲(去根,半兩),蘹香子(炒熟,三分),巴戟天(去心,一兩),附子(烤裂、去皮、臍,半兩),牛膝(用酒浸泡、切片、烘烤,一兩),檳榔(三分,切碎),熟乾地黃(一兩),破故紙(一兩,用酒浸泡、炒熟),肉蓯蓉(一兩,用酒浸泡、烘烤),官桂(半兩),菟絲子(一兩,用酒浸泡一天),蛇牀子(半兩,用酒浸泡),苦楝子(一兩),薯蕷(半兩),乾薑(半兩)

上十八味。搗為末,酒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治小腸虛冷氣痞,小腹如刀刺,或繞臍結痛冷汗宜服。吳茱萸散

吳茱萸(一分湯浸焙乾微炒),厚朴(半兩去皮塗生薑汁炙熟),芎藭(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

上六味。搗粗篩為散,每服三錢匕,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小腸虛冷,小便數多。鹿茸丸方

鹿茸(一兩去毛塗酥炙令微黃),白龍骨(一兩炒過),桑螵蛸(三分微炒),附子(一兩半炮裂去皮臍),山茱萸(一兩),椒紅(一兩微炒)

白話文:

鹿茸(一兩,去除毛髮,塗抹酥油烘烤至微黃),白龍骨(一兩,炒過),桑螵蛸(三分,微炒),附子(一兩半,炮裂後去除皮和肚臍),山茱萸(一兩),椒紅(一兩,微炒)。

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鹽湯下二十丸。

治下元久冷,虛氣攻刺心脾,小腸冷痛不可忍。膃肭膂散方

膃肭臍(切焙),吳茱萸(湯洗焙炒),甘松(洗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高良薑(各一分)

白話文:

膃肭臍(切碎,焙乾),吳茱萸(用沸水洗淨,焙炒),甘松(洗淨,焙乾),陳橘皮(用沸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焙乾),高良薑(各取一份)

上五味。搗羅為末,先用豬白𦚠一個,去脂膏,入蔥白三莖,椒十四粒,鹽一捻,同細銼,銀石器中炒,入無灰酒三盞,煮令熟去滓,每服七分盞,調藥二錢匕,日三。

白話文:

以五種藥材(指人參、肉桂、茱萸、乾薑和附子)搗碎成末。先取一塊豬板油,去除油脂,加入三根蔥白、十四粒胡椒和少量鹽,一起細切,在銀石器中炒,倒入三杯無灰酒,煮熟後去掉渣滓。每次服用七分一杯,加入二錢藥物,每天服用三次。

治下元積冷傷憊,筋骨無力,及小腸氣疼痛,並腎臟風毒,腰膝乏力沉重。青鹽丸

白話文:

治療下元積聚的寒氣,損傷身體,筋骨無力,以及小腸氣疼痛,伴隨腎臟風毒,腰膝痠軟無力。青鹽丸配方的藥物:

  1. 細辛一錢,白芷一錢,乾薑一錢,獨活一錢,續斷一錢,乳香一兩,沒藥一兩,甘松一兩,茯苓一兩,白朮一兩,山藥一兩,澤瀉一兩,懷牛膝一兩,杜仲一兩,熟地黃一兩,山茱萸一兩,蓯蓉一兩,黃柏一兩,知母一兩,肉桂五錢,烏梅五錢。

  2. 將所有藥物研磨成細粉,加入適量的蜂蜜攪拌均勻,做成丸劑,每丸重約五克。

  3. 每天服用兩次,每次服用五到十丸,用溫水送服。

  4. 服用此藥期間,應忌食生冷、辛辣、油膩的食物,避免飲酒。

青鹽(研一兩),牡蠣(研三兩)

上二味。同研,入小瓷合內,以鹽泥固濟令乾,火煅通赤,取出候冷再研勻。

天雄(炮裂去皮臍),蘹香子(炒),青橘皮(湯浸去白炒),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白話文:

天雄(用炮製裂開、去皮、去掉肚臍的天雄)

蘹香子(炒過的蘹香子)

青橘皮(在湯裡浸泡後,去掉白色的部分,然後炒過的青橘皮)

附子(用炮製裂開、去皮、去掉肚臍的附子)

每種藥材各一兩

上六味。除前二味外,搗羅為末,再同研勻,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鹽湯下,不拘時候。

治小腸虛冷,時發搐痛,不思飲食,或時乾噦,補益臟腑。芍藥湯

芍藥,牡丹皮莎草根(炒去毛),高良薑(各一兩),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臍各半兩)

白話文:

  • 芍藥

  • 牡丹皮

  • 莎草根(炒去毛)

  • 高良薑(各一兩)

  • 木香

  •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半兩)

上六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擘,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補虛治小腸氣。正元煮散

白話文:

調理小腸氣的方子叫做「正元煮散」。上等六味,用粉碎機打至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匕,加入一杯水、三片生薑和兩枚剖開的紅棗,煎煮到只剩下七成,濾去藥渣,溫熱服用即可。這種方子可以補虛,治療小腸氣。

楝實(取肉炒),木香,桂(去粗皮各半兩),甘草(炙一兩),蘹香子(炒一分)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臨熟入鹽少許溫服,溫酒調服亦可。

治小腸氣發動。降真丸

附子(生去皮臍),青橘皮(湯浸去白),木香,芎藭(各等分)

上四味。搗羅為末,濃糯米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生薑鹽湯下,日三。

治小腸氣。白朮散

白朮,楝實(取肉各二兩),青鹽(一分)

上三味。細銼,慢火炒黑色留性,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熱酒調下,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