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八十七 (3)
卷第一百八十七 (3)
1. 補虛消痰
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播百物氣澤,以埤諸臟腑者也,脾土也,土能制水,則水不溢,虛損之人脾胃氣弱,故於水穀不能克消,土氣不能勝水,津液停積,結聚上膈,是為痰也,今補虛兼以助脾之藥,則痰自消矣。
白話文:
脾胃是儲藏、運化食物精華的器官,把食物的營養輸送給五臟六腑。脾屬土,土能制水,所以脾胃健康,水液就會正常運化,不會氾濫。虛弱的人脾胃虛弱,所以不能消化食物,水液不能正常運化,津液停滯積聚在肺部,就形成了痰。現在用補虛藥物兼用幫助脾胃的藥物,痰自然消除。
補益五臟,去痰飲,三焦虛熱,風勞毒氣攻手足,寒熱煩躁。枇杷前胡湯方
白話文:
補益五臟,去除痰飲,治療三焦虛熱,緩解風勞毒氣侵襲手足,消除寒熱煩躁症狀。
枇杷前胡湯配方:
- 枇杷葉:10克
- 前胡:10克
- 桑白皮:10克
- 桔梗:10克
- 甘草:6克
- 生薑:3片
- 大棗:3枚
- 水:1000毫升
製法:
將枇杷葉、前胡、桑白皮、桔梗、甘草、生薑和大棗放入鍋中,加水煎煮至藥液剩餘300毫升後即可。
用法:
每日服用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
枇杷葉(去毛),前胡(去蘆頭),白茯苓(去黑皮),木香,澤瀉,五味子,訶黎勒皮,桔梗(炒各三分),白芷,防風(去叉),鱉甲(醋炙去裙襴),木通(銼),大腹皮(銼),京三稜(炮銼),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半兩),當歸(切焙),芍藥,牡丹皮,枳殼(去瓤銼炒),甘草(炙),知母(焙各一分),人參,藿香,白朮(各一兩一分),半夏(湯洗十遍米炒微黃一兩)
白話文:
枇杷葉(去除毛茸),前胡(去除蘆頭),白茯苓(去除黑皮),木香,澤瀉,五味子,訶黎勒皮,桔梗(炒成各三分的量),白芷,防風(去除分叉),鱉甲(用醋炙並去除裙襴),木通(研碎),大腹皮(研碎),京三稜(炮製並研碎),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成各半兩),當歸(切片並焙製),芍藥,牡丹皮,枳殼(去瓤研碎後炒成),甘草(炙成),知母(焙製成各一分),人參,藿香,白朮(各一兩一分),半夏(用湯洗十遍,然後用米炒至微黃,重量為一兩)
上二十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入生薑半分拍破,棗二枚擘,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空心晚食前各一。
白話文:
上面共有 25 種藥材。粗略搗碎篩選後,每次服用五錢匕,加入半個拍破的生薑片、兩個切開的紅棗,用二碗水煎熬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後稍加熱服,空腹時和晚飯之前各服用一次。
治身體勞倦,四肢拘急,腹內刺痛,體弱,風痰頭疼,腎臟傷憊,胸臆噎塞,久積冷氣,婦人血海冷滯,補不足。附子湯方
白話文:
治療身體勞倦、四肢僵硬疼痛、腹部刺痛、身體虛弱、風痰引起的頭痛、腎臟疲憊、胸部和橫隔膜堵塞、長期積累的寒氣、婦女的月經不調和補養氣血不足。
附子湯的配方:
-
附子:10克,炮製後使用。
-
黨參:15克。
-
熟地黃:15克。
-
白芍藥:10克。
-
陳皮:6克。
-
半夏:6克。
-
甘草:6克,炙用。
-
生薑:3片,炮製後使用。
-
大棗:3枚。
-
茯苓:10克。
-
炙甘草:6克。
-
當歸:10克。
-
白朮:10克。
-
蒼朮:10克。
-
防風:10克。
-
桂枝:10克。
-
細辛:3克。
-
辛夷花:10克。
附子(炮裂去皮臍),烏頭(炮裂去臍皮),柴胡(去苗土),前胡(去蘆頭),黃耆,芎藭,白朮,人參,木香,當歸(切焙),羌活(去蘆頭),甘草(炙),桔梗(炒),白芷,地榆,桂(去粗皮各一兩)
白話文:
附子(用火炮裂後,去除皮和臍),烏頭(用火炮裂後,去除臍和皮),柴胡(去除根部和泥土),前胡(去除蘆頭),黃耆,芎藭,白朮,人參,木香,當歸(切片並烘烤),羌活(去除蘆頭),甘草(炙烤過),桔梗(用火炒過),白芷,地榆,桂皮(去除粗皮,各取一兩)
上一十六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二片,棗二枚,蔥白一寸,同煎至七分,空心服。
白話文:
將上列十六種藥材磨成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杯、生薑兩片、棗子兩枚、蔥白一寸,一起煮到藥液剩七分滿,趁空腹時服用。
治肝腎久積風,冷痰滯氣,上攻眼目,腫澀疼痛,肌肉瞤動,心神多倦,去痰涎,壯筋骨,補元氣,益心利肺。天麻煎丸方
白話文:
治療肝腎久積風、冷痰滯氣,上攻眼目,腫澀疼痛,肌肉抽搐,心神多倦,去痰涎,壯筋骨,補元氣,益心利肺。以下藥方煎丸服用,可對以上症狀有效。
**方劑名稱:**天麻煎丸方
組成:
天麻、熟地、山茱萸、肉蓯蓉、枸杞子、懷牛膝、制川烏、吳茱萸、白芍、甘草。
用法:
將以上藥品研成細末,用蜜糖或糯米粉調成丸劑,每次服用6克,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溫水送服。
功效:
此方劑具有活血化瘀,疏風散寒,補益肝腎,益氣補血的功效。可改善肝腎久積風、冷痰滯氣,上攻眼目的症狀,緩解腫脹、疼痛、肌肉抽搐等不適,改善心神多倦、氣血虧虛等症狀。
天麻(半斤淨洗焙乾搗末),牛膝(酒浸切焙一斤搗為末),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四兩),生地黃(五斤好者淨洗於木臼內杵取汁三斤)
白話文:
天麻(半斤,洗淨、焙乾、搗碎成粉),牛膝(用酒浸泡,切片,焙乾,搗碎成粉,共一斤),杏仁(用熱水浸泡,去掉外皮和尖端,研磨成細末,共四兩),生地黃(五斤,選擇好的,洗淨,在木臼裡搗碎,取汁三斤)
上四味一處。於銀器內,以水三斗煎至五七升,以布絞取汁,卻將滓於木臼內搗令極細,後以水三五升浸取汁,同於銀器內熬,更用無灰酒五升,安息香三兩,慢火煎成膏,後入
白話文:
把以上四味藥物放進銀器內,加入三鬥水煎煮,煎至只剩下五七升水時,用布過濾取出藥汁,然後把藥渣放進木臼裡搗碎至極細,再用三五升水浸泡後取出藥汁,和前面的藥汁一起倒入銀器內熬煮。再加入無灰酒五升、安息香三兩,用慢火煎煮成膏狀,然後加入
葫蘆巴(三兩),天雄(炮裂去皮臍),石槲(去根),沉香(銼),巴戟天(去心),玳瑁(銼末),桂(去粗皮),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焙各一兩),檳榔(銼半兩),獨活(去蘆頭),芎藭(一兩),大腹(一兩和皮銼),當歸(切焙一兩),木香(一兩),益智(去皮三分),遠志(去心三分),乾薑(炮裂一兩),酸棗仁(炒一兩)
白話文:
葫蘆巴(三兩),天雄(炮裂去皮臍),石槲(去根),沉香(銼),巴戟天(去心),玳瑁(銼末),桂(去粗皮),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焙各一兩),檳榔(銼半兩),獨活(去蘆頭),芎藭(一兩),大腹(一兩和皮銼),當歸(切焙一兩),木香(一兩),益智(去皮三分),遠志(去心三分),乾薑(炮裂一兩),酸棗仁(炒一兩)
葫蘆巴(三兩),天雄(炮裂去皮臍),石槲(去根),沉香(銼),巴戟天(去心),玳瑁(銼末),桂皮(去粗皮),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焙各一兩),檳榔(銼半兩),獨活(去蘆頭),芎藭(一兩),大腹皮(一兩和皮銼),當歸(切焙一兩),木香(一兩),益智仁(去皮三分),遠志(去心三分),乾薑(炮裂一兩),酸棗仁(炒一兩)
白話文:
將葫蘆巴三兩、天雄去皮臍炮裂、石槲去根、沉香銼成碎片、巴戟天去心、玳瑁銼成粉末、桂皮去粗皮、白花蛇去皮骨後用酒浸泡炙烤焙成粉末各一兩、檳榔銼成半兩、獨活去蘆頭、芎藭一兩、大腹皮一兩和皮銼碎、當歸切片焙成一兩、木香一兩、益智仁去皮三分、遠志去心三分、乾薑炮裂一兩、酸棗仁炒一兩。
上二十二味。除前四味作膏外,搗羅為末,入前膏內和為團,於木臼內杵一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酒下二十五丸,加至三十丸,若常服空心一服,有疾早晚各一服。
補虛下氣去痰。茱萸丸方
白話文:
以上二十二味中藥,除了前四味製成膏劑外,其餘的搗碎成粉末,加入前四味製成的膏劑中混合均勻,放入木臼中搗杵一兩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以溫酒送服二十五丸,逐漸增加至三十丸。若作為日常保健,空腹時服用一次即可;若有疾病,早晚各服用一次。
吳茱萸(湯浸七遍焙一兩半),硇砂(半兩用醋漿水淹攪五七百度用紙濾過瓷器內慢火逼令乾),木香(一兩),京三稜(三兩炮熟搗),青橘皮(湯浸去白一兩半),乾薑(炮裂一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半夏(湯洗十遍微炒一兩半),巴戟天(去心酒浸一宿一兩),蘹香子(一兩微炒),硫黃(一兩甘草水灑研七日)
白話文:
吳萸(用沸水浸泡七次烘乾一兩半),硃砂(半兩用醋水攪拌五六百次,用紙過濾,裝入瓷器內用文火慢慢逼乾),木香(一兩),京三棱(三兩,炒熟後搗碎),青橘皮(用沸水浸泡去除白色的部分一兩半),乾薑(炒裂一兩半),附子(炒裂,去除皮臍一兩半),半夏(用沸水清洗十次微炒一兩半),巴戟天(去除中心,用酒浸泡一夜 一兩),蘹香子(一兩微炒),硫磺(一兩用甘草水噴灑並研磨七天)
上一十一味。各搗研為末,先用硫黃末,以精羊肉十五兩細切拌和令勻,淹一宿,便用好醋一升半煎泣盡醋刮在臼內,後將藥末並硇砂同入臼內,杵一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一十丸。
白話文:
以上十一味藥材,分別搗碎研磨成粉末。首先使用硫黃粉,與精羊肉十五兩切成小塊拌勻,靜置一夜。然後用一升半的好醋煮至醋液收乾,將醋刮進臼缽中。接著將藥末和硇砂一起放入臼缽中,研杵一千下,丸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鹽水送服十顆藥丸。
治痰盛,利胸膈,和脾肺氣,止嗽思食,治心經虛熱,咽喉干爆,舌澀壅悶,口內生瘡。五味子湯方,五味子,人參,訶黎勒皮(炒),白朮,白茯苓(去黑皮),桔梗(炒),枳殼(麩炒去瓤),前胡(去苗土),貝母(去心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甘草(炙),半夏(生薑汁和作曲焙乾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乾薑(炮裂),桂(去粗皮各半兩)
上一十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用來治療痰濕盛多,通利胸膈,調和脾肺之氣,止咳、思飲食物,治療心經虛熱,咽喉乾燥灼口,舌頭乾燥不靈活,悶塞不暢,嘴巴裡面生瘡。
五味子湯的藥方組成:五味子、人參、訶黎勒皮(炒過)、白朮、白茯苓(去掉黑皮)、桔梗(炒過)、枳殼(用麩皮炒過、去掉果瓤)、前胡(去掉根苗和泥土)、貝母(去心炒過)、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掉白色內皮)、甘草(炙過)、半夏(用生薑汁和曲調和、焙乾,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過)、乾薑(炮裂)、桂枝(去掉粗皮,各半兩)。
治上膈多熱,下臟虛冷,皮膚不澤,氣力乏少,大便秘澀,或時泄痢,頭旋痰滯,口乾舌強,益壽延年。五精煎丸方
白話文:
治療上焦熱盛,下焦臟腑虛寒,皮膚粗糙不光澤,氣力不足,大便祕結或時而泄瀉,頭暈目眩,痰液積滯,口乾舌燥,有益於延年益壽。
五精煎丸的配方:
1) 枸杞子:取洗淨曬乾的枸杞子,研磨成細末。
2) 黃精:取洗淨曬乾的黃精,研磨成細末。
3) 山藥:取洗淨曬乾的山藥,研磨成細末。
4) 茯苓:取洗淨曬乾的茯苓,研磨成細末。
5) 菟絲子:取洗淨曬乾的菟絲子,研磨成細末。
將以上五種藥材等量混合,研磨成細末,再加入適量蜂蜜或米糊,製成丸劑。每天服用2次,每次服用3-5丸。
白茯苓(去黑皮別取末),甘菊花(炊一復時不住灑酒曝乾別取末),菖蒲(石上生者酒浸三日炊一日焙乾別取末),桂(去皮取心中好者別取末各四兩),天門冬(去心焙),白朮(切作片子白者可用),人參,牛膝(各一斤搗碎各以水並酒共一斗浸藥三日絞取濃汁濾去滓於銀器內慢火各熬成膏),生黃精(五斤),生地黃(五斤二味各搗取汁於銀器內慢火熬成膏)
白話文:
白茯苓(去除黑皮,另外取末),甘菊花(煮沸一次之後,不停地灑酒,晾乾,另外取末),菖蒲(生長在石頭上的,用酒浸泡三天,煮沸一天,焙乾,另外取末),桂皮(去除外皮,取中心好的部分,另外取末,各四兩),天門冬(去除心,焙乾),白朮(切成片狀,白色的即可使用),人參,牛膝(各一斤,搗碎,各加入水和酒共一斗,浸泡藥物三天,擰取濃汁,過濾掉渣滓,在銀器內用文火熬成膏),生黃精(五斤),生地黃(五斤,兩種藥材各搗取汁液,在銀器內用文火熬成膏)
上一十味。先將下六味逐味取汁,熬至半斤可住火,然後將膏六件,共合成三斤,以前四味散藥同和勻,曝乾再入膏和搜,直後入盡三斤膏藥,再入臼中杵五六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後清酒或米飲下,久服自覺神效。
補虛,治痰飲,兼患後餘毒,不思飲食,三焦氣憊。理中湯方
白話文:
上述有十味藥材。首先將下面六味藥依次熬取藥汁,熬至半斤就可以停止,然後將六種熬好的藥汁混合在一起,總共得到三斤,然後將前面四味藥粉末與藥汁混合均勻,曬乾後再加入藥汁中攪拌,一直到將三斤藥汁全部加入,然後再放入研缽中研磨五千到六千下,將藥丸製成梧桐籽大小,每次服用三四十丸,在飯前或飯後用清酒或米湯送服,長期服用後會自然感受到神奇的效果。
檳榔(銼),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銼),桂(去粗皮),陳橘皮(湯浸去白),半夏(用生薑搗碎焙),沉香(各等分)
白話文:
檳榔(磨成碎末),赤茯苓(去除黑皮),木通(磨成碎末),桂皮(去除粗糙的皮),陳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的膜),半夏(用生薑搗碎,然後烘焙),沉香(各等份)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補虛治痰。羊腎丸方
白話文:
取上述七種藥材,稍微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切好的生薑半分,煎煮至剩八分滿,去除藥渣,飯前溫服。
此方用於補虛和治療痰症。羊腎丸的配方。
天南星(一兩切生薑十片同水煮過),半夏(一兩切生薑十片同水煮過焙乾),蘹香子(一兩微炒),附子(兩枚炮裂去皮臍),白附子(一兩炮),乾薑(一兩炮),木香(一兩)
白話文:
天南星(與一兩生薑十片一起煮過)
半夏(與一兩生薑十片一起煮過,然後烤乾)
蘹香子(炒過)
附子(兩枚,烤裂去皮和肚臍)
白附子(一兩,烤過)
乾薑(一兩,烤過)
木香(一兩)
上七味。搗羅為末,用羯羊腎一對,和前藥一處,入臼內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炒鹽湯下,早晚二服。
白話文:
將上七種藥材搗成末,用羯羊腎一對,與前面的藥混合,放入臼內舂搗三千下,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炒鹽湯送服,早晚各服用一次。
暖元臟,溫胃去痰,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吐逆,及年高風秘冷秘,泄瀉諸疾。半硫丸方
硫黃(明淨好者研至細柳木椎子研過尤佳),半夏(湯洗七遍焙乾搗羅為末)
白話文:
溫暖元臟,溫暖胃部並去除痰液,治療心腹一切虛寒冷氣引起的嘔吐逆流,以及老年人因風寒引起的便祕,泄瀉等疾病。半硫丸的配方如下:
上二味。等分,生薑自然汁同熬,入干炊餅末攪和勻,入臼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酒或生薑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婦人醋湯下,常服有效。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材,等分量,加上生薑自然汁一起熬煮,加入乾的炊餅末攪拌均勻,放入臼杵中搗數百下,丸成梧桐子大小,空腹時用溫酒或生薑湯送服,一次服用 15 到 20 丸,女性以醋湯送服,經常服用有效。